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23 10:57:59| 人氣4,7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十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

2014年10月17日下午2時30分

地點:

《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

阿盛、周芬伶、陳列、張瑞芬、劉克襄(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胡舜翔 圖◎王孟婷

★★★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三百七十四件來稿,由王盛弘、劉梓潔、徐國能、周昭翡、凌性傑、蔡昀臻、李桐豪及羅珊珊八位初審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篇作品進入複審。再由複審委員宇文正、林黛嫚、蔡逸君三位複審委員,選出十五篇作品進入決審。劉克襄為本次會議主席,各委員先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選重點。

  • 圖◎王孟婷

    圖◎王孟婷

  • 散文獎決審會議現場。

    散文獎決審會議現場。

阿盛:十五篇決審作品,題材幾無重複,與以往不同,很值得高興。大部分創作者書寫個人的生活經驗或感懷類記事。作品水平齊整。但坦白說,並沒有十分亮眼之作。寫作技巧上,我所挑選的前幾名,無論章法結構或者內涵,都算相當好,沒什麼可以挑剔。

陳列:我贊同阿盛。十五篇中具備各種題材,有的寫得輕、有的寫得重,有的寫得平實、有的寫得濃烈。我並不很在意作者寫什麼,而是怎麼寫,如何引領讀者進入敘述,如此便包括文字、語法、節奏等考量。散文畢竟是親切的文類,無論風格是細膩或準確,還是要能夠引領讀者進入敘述脈絡之中。我不喜歡有太多花樣,或是強烈感受到在自說自話的文章。

周芬伶:四千字的散文本來就較尷尬,以三千字與五千字的差距來看,若一個題材寫三千字即可,為了參賽,難免會摻水到五千字。而四千字剛好卡在中間,不適合小題材,也不適合大題材,因此變得限縮。有些人喜歡用敘事堆疊,也有人愛用分段剪裁,拿捏得恰到好處的散文反而少見,不過在題材表現上,這次大多有抓到一個重心,但感覺都只寫到八分,以往經常可見施展到九分,甚至接近滿分的作品,這次就沒有了,有點遺憾。

張瑞芬:整個閱讀過程很享受,看完後第一個念頭是:評審將會有很大的分歧,原因之一如阿盛所說:題材多樣。有些文章無法放在一起討論,因為寫法跟題材完全不同。另外,散文慢慢從以前六千字篇幅限縮到了四千字,或許與現代人的耐性有關,因此文學獎徵文字數也跟著縮減。時代進步得很快,但人的耐心在降低,因而逼迫寫作者們得讓散文變成一種精簡的藝術。散文不一定要驚世駭俗,畢竟太陽底下也沒什麼新鮮事,能夠用平實細膩的方式表達人間事,或是平凡切面,就很了不起了。這次參賽作品中,看到很多很欣賞的創作,不過也如周芬伶所言,像還有一點沒說完,但就把它當做是餘味也不錯。

劉克襄:我與周芬伶有同樣的疑問。閱讀作品時難免會發現,需用兩、三萬字發展的題材卻被放進四千字裡,也會有一、兩千字就可以掌握住的題目,卻拓展成四千字,而我比較喜歡能讓一隻小魚在四千字篇幅中游得非常快樂的作品。我相信十五位參賽者都是年輕人,他們對散文的定義與看法,展現出不同的面向,譬如有人寫自然生態、有人寫走路、有人寫家族歷史,書寫方式跟我們那個年代也略微不同,而這個不同,往往會讓評審一邊發現缺點,卻也一邊欣賞優點。於是這些作品中是否存在絕對的好作品或壞作品,對我而言不是非常重要,因為在閱讀時,我是感到快樂而且享受的。

經評審協議後,決議首輪每人圈選四篇,結果如下:

五票作品

〈神的遊戲〉(阿盛、周芬伶、陳列、張瑞芬、劉克襄)

三票作品

〈冷熱體事〉(周芬伶、張瑞芬、劉克襄)

兩票作品

〈鬆綁〉(陳列、張瑞芬)

〈天籟調〉(阿盛、劉克襄)

〈結婚座〉(周芬伶、陳列)

一票作品

〈新町歲月〉(阿盛)

〈出海口〉(阿盛)

〈慕谷〉(張瑞芬)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陳列)

〈挖地球的人〉(周芬伶)

〈停靠之前〉(劉克襄)

○票作品

〈黑貓〉、〈鬱鬱黃花〉、〈小性史〉、〈人魚時鐘〉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討論優缺點。

一票作品

〈新町歲月〉

阿盛:寫一個城市的小小歷史,文字簡潔,裡邊的花街紅牌小紅,雖著墨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文氣流暢地把庶民生活帶了出來。

劉克襄:文字、內容都好,問題在形式上,開頭讓我覺得應是要寫兩、三萬字以上,卻塞進四千字內。切入方式也不甚好,其實可以從一個小方向帶入。這是一個可以好好發揮的題材。

陳列:我同意劉克襄,這個題材可以寫得很豐富。我不喜歡語法上的糾纏牽扯,甚至會被文中提到的路與方位搞得混亂,有些敘述是回憶性的,有些卻又像現在式,文中沒交代清晰,讓我被帶進一個迷亂的空間與時間。

〈出海口〉

阿盛:我只對文中穿插「維基百科」有意見,其餘部分我覺得還不錯,是一篇大時代中的家族小史,雖然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很直觀,但作者把他的經驗寫了出來。

劉克襄:形式上加了「維基百科」後,反而壞了本文部分,我覺得可以從第三段開始寫起就好。

〈慕谷〉

張瑞芬:我很驚訝只有我投,這篇我第一次看沒有那麼喜歡,也沒那麼懂,但看了第二次、第三次後就明白了。寫一個平靜美景裡的殺戮跟死亡、現實的殘酷。結構有趣,從靜的美景再到驚心動魄的殺生,之後又回歸平靜,讓水照樣流著,彷彿〈鱒魚四重奏〉,作者不試圖解釋或批判,讓文章顯得有餘味。慕谷慕魚歷年來常遭地震、土石流殘害,身住其中的人更是流離失所,若重心放在環保意念上,談其復原,那樣就俗套了。但從一名大學生,目睹整個殺戮過程,靜靜看著一切發生,正如同大自然加諸人身上的殘忍,作者撇開教條式的口吻傳達天地悠悠,一切自有定律,藉殘忍的殺戮點出任何事情本身即是殘酷,但在這殘酷的背後也隱含生存意義,文字展現的節制力量相當不簡單。

陳列:殺獼猴的部分占了四分之一篇幅,若真要用殺猴子的過程與美麗河谷對應,我覺得比例不均。另外用字不是很準確,譬如形容夏日的下午用「玻璃色」,什麼是玻璃色?或者說溪水氣勢磅礡,感覺沒有仔細觀察、描繪河水的模樣。另外有些用語很因循。結構上,看不出要以一種對比來看待,寫「鑰匙掉了」,也不見其隱喻或象徵,變得拉雜,敘述感覺拖拉、牽扯。

阿盛:瑞芬說的一部分我同意,作者筆調淡,想藉由殺猴來反襯美跟寧靜,同時讓讀者反思。但就如同剛剛陳列說的,許多事件與片段無法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連結,讓我心靈無法有相當程度的契合。

劉克襄:這篇讓我很掙扎,文字我非常喜歡,讓我想起吳明益,但從溺水的故事之後,就無法跟前面的場景呼應,主要是殺獼猴那段,描述得非常精采,可是就散文鋪陳來看,它讓我產生錯亂,這樣的錯亂使我無法將殺戮跟寧靜對照,反而分散了注意力。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陳列:這篇具有懷舊情懷。重新觀察一個已經沒落的眷村,讓人物與空間再現,但文字迂繞,整個故事發生的位置,包括敘述者的家很像是一座迷宮,使人暈頭轉向。且也因為材料豐富而顯得拉雜。

阿盛:我倒覺得材料不夠,問題在起筆的幾大段,自己家跟眷村沒有太大關係,如果從出生在眷村中開始講起,可能會更好。

張瑞芬:看完這篇我真的跑去田野調查,確實有這樣的一個眷村跟這樣的一間店,只是作者把它稍微處理過。另外,最近看很多作品,感覺時空幾乎被抽離掉,讀完後無法具體知道方位,我認為把自己筆下故事的確切座標寫出來很重要,寫散文不能怕洩漏一點細節,這樣才可以使人產生聯想,這篇完全像Google Map,經、緯度定位來寫故鄉。

〈挖地球的人〉

周芬伶:很平實,表現一個台灣阿爸的精神,人物刻畫有突顯出來,缺點是台語處理得不是很好,若沒有人特別喜歡,我也可以不支持。

〈停靠之前〉

劉克襄:從一個要考鐵道員的年輕人搭火車去考試的過程寫起,一路上想著的也是當鐵道員的父親的事,文章中有許多關於鐵道的知識,感性與知性交融,讀起來非常貼切、到位,甚至把南迴線的地景與風貌仔細描繪,讀來很有共鳴感。但我比較不喜歡有時會有較文謅謅的句子跑出來。

周芬伶:這篇有很多短段、短句,敘述很碎,彼此之間的銜接也跳得很厲害,很難形成一個整體印象。如果能把列車行走的感覺跟文章節奏連在一起,會更好,不曉得這樣的碎亂是否是故意的?有達到明快的節奏或是詩的效果嗎?但我仍覺得題材不錯。

陳列:事實上這篇我有某種程度的喜歡,不過確實滿文謅謅的,不是只有文字措詞,還包括敘述條理,以及語法,有很深的造作感。

二票作品

〈鬆綁〉

張瑞芬:透過一隻瀕死的狗喚起人的道德良心,很強烈打中人們的惻隱之心。但我覺得它有一個小小的缺點:主題是「鬆綁」,但最後結束的地方,那隻狗的死竟讓作者以後看待這類的事情比較釋然,這有點突然。但前面用狗凝聚出來的惻隱之心,蘊積的情緒是很強的。

陳列:文字很淡很老實,完全不裝腔作勢,按照時間順序寫下來,言之有序。在面對死亡,也許剛開始沒有情感的牽繫,但到了後來,那種掙扎、自責、掛念,對死亡的恐懼跟陰影逐漸浮出來,後面提到所謂「鬆綁」,是最後達成自我的救贖,「綁」是一種束縛,源自對死亡的恐懼與自己的罪惡感,雖然沒有明講,但心裡的描繪與感悟非常深刻。

劉克襄:我會因為這篇的老實跟真,原諒文字上不足的部分,雖然這樣又會對不起另外十四篇。如果把情感那一部分壓抑下來,會發現這一篇文字有很多紕漏,包括錯別字也是偏多,但我很喜歡的是,從原本感覺陌生的一隻狗,到最後生出想要拯救牠的情感,表達得很令人感動,我願意支持。

周芬伶:我也是有養寵物的人,所以看了這種文章怎麼會不感動呢?但是這篇的主事件,大約兩千字就可以解決,卻寫到四千字,有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可以刪略,而且時間的標示稍嫌多,這是剛開始寫作的人的毛病,看起來很生手,讓我很矛盾,如果這篇是一篇兩千字的散文,也許我會投它。(待續)

〈天籟調〉

  • 圖◎王孟婷

    圖◎王孟婷

阿盛:表面上寫旅行,實際上寫父親生前的吟唱,以及歌詞當中透露出來的人生觀,同時藉著描寫旅途中的見聞傳達自己的人生觀與哲理,並不流於說教與刻意強調,很欣賞這一點。

劉克襄:我認同阿盛,這篇是我的前三名,有四個特色:第一、他是一個失業、正在等待工作的人;第二、反核信念,雖然沒有明講,但你知道他是在反核,因為他是透過走路旅行;第三、他是在一個非核家園,並不斷吐露這一趟旅行是一趟孤獨的行程;第四、一邊行走一邊想著自己跟父親的關係、父親對他的影響。每個年代都會有作家書寫關於走路步行的題材,每一個年代也會有各自的思想或情感表達,雖然年輕人表達思想的方法不一定成熟,但我覺得他把自己的心境掌握得很清楚,甚至把遇到的事平淡且節制地表現出來,讀完感覺舒服愉快。很高興能在十五篇裡面讀到年輕人走路的方式,我自己也喜歡走路,這篇讓我非常有收穫。

陳列:這篇在我的五、六名,寫紐西蘭一段三天兩夜的旅程,淡淡筆法我滿喜歡,不過他在內容上,有許多不必要的岔出之處,當然其中可能存在著反省,但更應該寫在這趟孤獨的旅行裡看見什麼,還有他舉的七言詩,跟旅行似乎也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張瑞芬:文章的時間與空間若沒有標示出來,讀者很難真正融入裡頭。這篇我看了半天也不知道這位父親到底是台灣人,還是外省老兵,如果以他會吟誦杜牧的〈清明〉或是七言詩來看,應該是個外省人,可是又提到在牧場擠牛奶,好像又是個務實的農夫,使我不知道情感該投射在哪?這是一趟在紐西蘭的獨自旅行,但這件事與父親之間的關連是什麼?題材有點散,而整個氛圍是屬於異國情調,卻寫〈清明〉、〈勸世詩〉,略顯繁雜。

阿盛:我補充幾點:第一,這是一個台灣籍的父親,天籟吟社應是存在新北地區的一個詩社,主要吟漢詩;第二,我反而欣賞作者沒有寫太多一般常讀見的那種情與景,我相信他一定有其企圖,想藉父親吟唱的故事帶出自己的人生觀。

〈結婚座〉

阿盛:這篇題材雖不大,但寫辦公室女性同事們的婚嫁,以及跟男性的互動,手法幽默,處理得相當不錯,雖然我沒有投,但還是喜歡。

陳列:這篇寫得隱約含蓄,吐露的少,吞下去的反而多,在我看來應該是寫一個女同性戀的故事。對愛情的嚮往、壓抑、無奈,與苦澀,沒有直接明言,卻是用旁敲側擊的方式烘托。寫到一名叫「蘋果」的同事,「蘋果」有其隱射和隱喻,可能代表禁果、愛情,或是誘惑,文中更提到後來「蘋果」嫁人,她感覺遺憾,但情感無法表露,祕密無法跟人分享,於是就含蓄地寫,寫得相當好,我不喜歡的只有一點,每一段的標點符號都一直逗,逗,逗。

張瑞芬:其實我有看出來是女同志,雖稱女子漢,但應該不是女強人,只是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像傳統社會價值觀底下的女人,或許年紀有點大,資歷有點深,其他女同事結婚了就走,來了又去,只有她在那裡,像一株盆栽永遠不動。我覺得文章要加註解去看,不能讀快,因為密度很高,必須讀一句想一下,心思是隱藏的。這對一般讀者很考驗,不過整體來看,的確寫得不錯,很禁得起考驗,再耐心讀過一遍,就會領略更多,唯一的一點瑕疵是第四段――她跟蘋果到一家餐館午餐,看到虎背熊腰的老闆,揮舞菜刀,便「暗自以為這家店是否遭到強盜搶劫」。一個虎背熊腰、可能刺龍刺鳳的老闆在廚房掌杓,跟是否遭強盜搶劫是兩回事,情緒有點渲染過度。

周芬伶:深藏不露,冷靜地看待結婚一事,襯托出作者的蒼涼。做為一個未出櫃的T,對身邊的女孩子有些情愫,但眼看她們最後都嫁人,未把悵惘失意與性向直接點出來,反而書寫事件本身,僅只一段寫對於女裝的看法――感覺自己像奇怪的物種,被切掉尾巴,暗暗透露性向,是滿少見、也滿難得的文筆,在這批同質性高的作品裡,有一個這樣特殊的聲音真覺得不錯。

劉克襄:我讀了兩遍,但大概是我男性賀爾蒙太強,一直沒有讀到同性戀的部分,聽其他評委一說,隱約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被倒數第二段這句話套住,「而我隱約覺得和蘋果共事,似乎是一場災難的開始。」到底災難是什麼,讀完後也沒有發現災難在哪?

張瑞芬:因為「我」喜歡「她」,但又不能表露,而且「她」注定是別人的。

三票作品

〈冷熱體事〉

阿盛:觀察仔細,同時把外在冷熱,跟內心冷熱比對,採取平順的態度看待事情,寫起來心平氣和,連接自己家務的油漆跟浴缸也很自然。

陳列:冷氣機的漏水問題是一個轉喻,迂迴指涉外在與內心冷熱、人心裡的藏汙納垢,透過事件傳達人際之間的嫌隙該如何修補。然而文字不夠準確,有些語法不太自然,題材雖好,但在一個文學獎比賽中,應是要能讓讀者學習到基本文字美感的對象,這是我沒有投它的原因。

劉克襄:其實在標點符號疏漏,或形容上未處理好的部分,我也可以找到幾個句子,但我仍選它的原因是,十五篇裡有很多是用非常淡的方式傳達生活裡的瑣事,而這些瑣事又寫出我們心裡某種壓抑跟不安,或是想講的話,這篇透過冷氣機來描述自己的心境,與裝修工跟兒子之間的關係,還算到位。

張瑞芬:以前年輕氣盛時,我非常講究小孩子講話或是用字的精確度,可是後來被這些年輕人磨過後,變得不計較他們表達的方式,而是看重他們表達的東西。語言不夠精準,在文學的精緻表達上的確是大忌,可是若不計較表面,深入去看,會發現他們的思考層面不簡單。這篇文章讓我驚奇的地方在後半,雖明講冷氣機的冷熱,但實際上講的是人情的冷熱,那個裝修工看起來很凶很難搞,但其實是要讓維修品質精確,讓冷熱產生一種對比,雖然輕描淡寫,但很有深意,從小事裡體會得這麼深很不容易。

五票作品

〈神的遊戲〉

劉克襄:實在找不出太多缺點,硬要說的話是形式跟架構,譬如,不斷提到一些專有名詞,又分成好幾個段落,每一段的銜接感覺很刻意,也不是很自然,雖然將它圈選出來,但給分時我會有所保留。

阿盛:我同意克襄的說法,這篇幾處轉折不夠好,像是沒有其他選擇似地,就只好用「話說回來」。不過不能否認作者觀察相當細膩,且描寫的方式也沒有流於技術性的枯燥,將生活中的那些燈,當成一種延伸,基本上也不算離題,因為它還是有情意跟感悟在,也貼近現實。

陳列:主要不是轉折問題,而是刻意將四個小節拼湊起來。看第一節時滿懷期待,無論是寫劇場舞台的燈光、技術層面,或是關於人,會讓人有想讀下去的好奇,但之後卻沒有更多發揮。譬如,「貓道」描寫關於劇場燈光的調動,以及過場的部分,感覺沒有必要,像第三個小節回憶與母親的場景,這個跟光或是跟舞台道具的關連又是什麼呢?稍嫌刻意。

周芬伶:作者具有表演的天分,很知道怎樣吸引人,所以很適合寫有光、有舞台的展演類題材,但讀完會覺得很空。題目看起來很漂亮,但似乎沒有寫到跟「神的遊戲」有關的內容,四小節的標題下得很漂亮,但到底要說什麼還是不清楚,講了光、講了生活、又講到周凱,卻沒有敘述清楚。如果是歷史事件的重寫,是否應要透過劇場人的艱辛、在那個小劇場時代裡,很年輕便喪生於劇場的藝術家故事中,衍生出更多東西?而非把像用Google搜尋出來的資料拼湊起來,再用很漂亮的標題串連。

張瑞芬:文章有兩種,一種是情感上的喜歡,一種是理智上的喜歡。情感上的喜歡,或許有一些瑕疵,別人還很在意,但就是莫名其妙地喜歡;理智上的喜歡,是知道它就是很厲害、很會寫,題目是對的,分段、經營、架構,怎麼結束怎麼開始都很棒,說得出喜歡的理由,也能得到別人認同。這篇就是屬於後者,若單用欣賞的角度看分段方式,會發現其實人的聯想也是如此,東想一點西想一點,東拉西扯湊起來,所以只要能有一個脈絡將之串起,基本上我不太挑毛病。此外,把舞台上的光和暗、光陰和時間相互轉換,亦有其延伸――舞台打燈之後人開始表演,如果用光陰跟時間來對比光其實也是一樣的意思,當光沒有照在你身上,就代表你謝幕了,文章講的其實是夢跟真實,台上與台下,不正是夢與真實的對比?神的遊戲,說的就是表演,舞台上每個人都是神,可是下了台之後什麼也不是,人生有時也是如此,出名個十五分鐘,其他時候都在浪擲人生,這無非也像是一種神的遊戲,一場荒謬的展演。不過周凱在整篇文章裡面,感覺只是一個開頭的小物件。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獲一票作品皆被放棄,針對其餘五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最高5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結婚座〉(20分)

(阿盛3分、周芬伶5分、陳列5分、張瑞芬4分、劉克襄3分)

〈冷熱體事〉(18分)

(阿盛4分、周芬伶4分、陳列3分、張瑞芬3分、劉克襄4分)

〈天籟調〉(14分)

(阿盛5分、周芬伶1分、陳列2分、張瑞芬1分、劉克襄5分)

〈鬆綁〉(12分)

(阿盛1分、周芬伶3分、陳列4分、張瑞芬2分、劉克襄2分)

〈神的遊戲〉(11分)

(阿盛2分、周芬伶2分、陳列1分、張瑞芬5分、劉克襄1分)

經評審討論,決議依得分高低排名,由〈結婚座〉獲得首獎,二獎為〈冷熱體事〉,三獎為〈天籟調〉。〈鬆綁〉與〈神的遊戲〉同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阿盛

1950年生。本名楊敏盛。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媒體,現主持「寫作私淑班」。著有散文《三都追夢酒》等二十餘冊、長篇小說兩冊、詩歌一冊;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二冊。

  • 劉克襄

    劉克襄

  • 陳列

    陳列

  • 張瑞芬

    張瑞芬

  • 阿盛

    阿盛

  • 周芬伶

    周芬伶

周芬伶

1955年生。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散文《散文課》等多部,小說集《浪子駭女》等多部,論文集《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等多部。

陳列

1946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71年就讀研究所期間因為組讀書會,被誣陷政治罪名入獄。出獄後從事翻譯與著作,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聯合報文學大獎。著有《躊躇之歌》、《地上歲月》等多部。

張瑞芬

1962年生。東吳大學中文博士,現為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近年寫作書評,參加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台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整理,為《台灣文學年鑑》撰寫年度散文概況。著有書評《荷塘雨聲:當代文學評論》等多部。

劉克襄

1957年生。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及執行副主任。曾獲金鼎獎等諸多獎項。著有散文集《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等多部。

台長: 阿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