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29 13:14:14| 人氣2,6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有種,請坐第一排》 蔡淇華

推薦 2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5.10.16)
閱讀、寫作、聽講座和看電影,是我興趣的連結
聽講座時也許沒有坐在第一排,定也坐在第三、四排
能專注聽講的位子,認真跟著老師的腳步領略其分享
也許是自己喜愛,才能勇敢往前行
總想抓著時間的尾巴,滿足好奇的想望~
提醒著女兒,珍惜年輕的本錢,珍惜學生的身份
雖然知道年輕多是蹉跎歲月啊!
總是不放棄多一分提醒,孩子多聽進一句,就為她自己多累積一分。
我喜歡蔡淇華老師在書中說的〈五子棋人生〉,從「被迫做」的事中,找到「能夠做」的事,再從「能夠做」的事中,找到「夢想做」的事。
人生如棋盤,在阡陌交錯中,總有匯集之處
量變累積後,終有質變,這美好的果實,只有真心付出過的才能領受
《有種,請坐第一排》一書,是老師在FB上的分享的集結
拜數位科技之賜,他真誠的發聲與世界連接!
隨筆摘錄~
*批判性思考,資料經過整理後變成資訊,資訊經過思辨後才會變成知識,
但只有經過發表及批判後的知識才會有邏輯
*「靈感是弱者的藉口」
孫大偉說,「平常我們過的很無聊、面目可憎,而且幾乎是很單純的生活,
真正的創意來看生活,你認真生活,然後創意就會一點一滴生出來」
「紀律生活」,我慢慢練習規律閱讀,再把剛學會的技巧教給學生,積累多了,
量變終於產生質變,一些概念慢慢內化,漸漸在自己原本荒煙蔓草的大腦裡,
踏出一條清晰大路,一條「名為靈感的神經網路」
「設計進步的最快方式就是趕快去看全世界最好的設計」因為每個設計都是實驗失敗幾千次後得到的完美比例。這些規範雖然成限制,但也提供最大量的智慧,模仿他們可以快速內化他們的智慧,然後產生自己的新創造。
「有紀律地認真生活,加上懂得從模仿中學習,生活就會回饋我用不完的靈感」
*T型人才,「T」,代表知識結構的特點
「一」 代表「知識的寬度」;「I」代表「技術、知識的深度」。
寬與深的連結是跨界、混搭,有這種連結能力的人才具有較多創意。
而創意,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過什麼,比懂什麼還重要
積極度、抗壓性、合作能力、發展性等人格養分累積
*聊天力,真正會聊天的人是「擅長傾聽的人,不用講太多,只要讓人感覺到我的興趣與好奇,他們就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實長輩喜歡認真傾聽後「問對問題」的年輕人,因為那會表現出他「思辨」與「誠懇」的特質。
「坐在15度角,眼睛要定在對方的人中上,這樣受訪者會感覺被關注,但不會有壓力,最重要的是老師要我們做到「真誠」兩個字,要真誠地先針對受訪者做功課,
要真誠地傾聽、發問、微笑、同情、讚許,人都渴望瞭解、貼近」
*壓力才有動力、動力會激發潛力,潛力再化為能力,等到有了新能力後,夢想也可以轉彎。
我體會到人生像下一盤五子棋,現實是守,夢想是攻;如果每一步棋都能攻中帶守,守中再帶攻,那麼,或許我可以在現實中慢慢追回當年放棄的夢。
*溝通力從傾開始,有尊重才有溝通,幽默是最好的溝通
《有種,請坐第一排》 蔡淇華  
內容簡介
  面對年輕的一代,身處校園,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蔡淇華老師,有著特殊的青春歲月。
  就讀台中一中時,為了對抗霸凌,他曾帶水果刀上學;大學時又被當掉,讀了五年才畢業。
  現今蛻變成優秀人師,生命中的挫折反而成為教學的動力,除了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循循善誘,還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實際參與各類關心社會的行動,以親身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教育、社會及國家大事等議題。
  蔡淇華老師擅長用講故事的語法和年輕人談人生,告訴他們如何面對未來,又該怎樣把握時間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深入理解日後將一肩扛起的社會國家發展狀態。
  這本書裡,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情與懇切,蔡老師期望能帶領茫然的孩子們安然度過青春,具備萬全的能力面對未來的考驗。他更希望能邀請更多年輕人一起坐到第一排,勇敢地與磨練、機會面對面。
作者介紹:蔡淇華
  2014年師鐸獎得主
  1966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彰師大英文研究所、彰師大教研所畢業
  現任臺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廣告金像獎、磺溪文學獎、民生報大專影評獎首獎、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
  曾帶領導學生進行:
  1.太平的環保運動(尋找麥田捕手)
  2.搶救惠來遺址(蝴蝶與龍捲風)
  3.成立中臺灣模擬聯合國(已六屆)
  4.共同起創中臺灣聯合文學獎(已十屆)
  5.創發惠文高中校訓Hi-Me(HQ、IQ、MQ、EQ)推動全校品格運動(已執行八年)
  6.推動一中街成立行人徒步區
  著有《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
 
目錄
一、教育現場──勇敢坐到第一排
 
1有種,請坐第一排
2游進自己的那條河
3如何批判,怎麼思考?
4請珍惜你的怪
5老師!放手讓我讀吧
6飛出國就會講外文了?
7別接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8請,煩請,煩請跨過世代的地雷
9靈感是弱者的藉口
10只能用土地來醫
11悠悠的伏流
 
二、千錘百鍊──當個讓人放心的人
 
1過人得分的T型人才
2做過什麼,比懂什麼還重要
3你會聊天嗎?
4誰是三物一體人?
5可以放心的人
6尤里卡!談浴缸與靈感
7五子棋的人生
8用受眾思考,成為世界的耳朵與眼睛
9溝通力:傾聽、尊重、幽默
 
三、酸甜苦辣──青春的祕密花園
 
1同學,我們把妹去
2我們不是天使
3貪玩是個好習慣:Work smart & Play hard!
4不快樂的時候,做對的事
5春春要與世界擊掌
6銀牙男與亂牙女
7永遠伸出友誼的手
 
四、追尋典範──做好生命的防守
 
1堅持下去,你做得到
2請詛咒你的退路
3到地獄救人去
4拔什麼河?
5當一條乾淨的鯰魚
6留一座花園
7笨死的美國人
8騎士們,保護騎士吧
9做好生命的防守
10對的人才會認錯
〈有種,請坐第一排〉
 
每次學校老師開會,大家都擠在後面,留下空蕩蕩的前排,令人不覺莞爾,因為上課時,學生同樣喜歡離老師遠一點,沒人要坐第一排。但若偶爾坐坐第一排,你會發現一片嶄新的風景,甚至找到一個魔幻入口,抵達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生。
 
小學時個子矮被迫坐前排;高中時叛逆只選後面座位;大學時對課堂的品質極其失望,我難得進教室,當然只坐最後一排,因為翹課也快一點。
 
大二時,一位剛拿到碩士的年輕影評人擔任講師,每週介紹新電影,甚至有系統的探討各國導演。我愈聽心愈熱,不僅不翹課,而且愈坐愈近,坐到第一排。
 
從小津安二郎的三尺鏡頭聽到愛森斯坦的蒙太奇,下課後再追著老師,從柏格曼的《第七封印》聊到楚浮《四百擊》。那個學期,我的生命就像《四百擊》最後一分多鐘的長鏡頭,逃跑的小男孩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海灘,看到不曾看過的海,又像楚浮結尾的定格,小男孩對觀眾回眸,好像在問:「你為你的夢想跑過嗎?」
 
「我沒有,但我就要開始跑了!」我當下如是回答。
 
於是我開始有系統地看書、看電影,一年內啃完志文新潮文庫,還拿打工的錢看了上百部經典電影,最後竟然拿到一個大報的大專影評首獎。我終於知道那位影評人對我的影響有多深,也知道自己不是不愛上課,但前提是——那位老師要有料。
 
但有料的老師太難找了!許多臺灣的老師是從書堆裡爬出來的,是thinker不是doer,只講空洞的理論,說不出具體的關鍵細節,所以我又翹課了。
 
大三、大四時成了文藝營幹部,有權邀請國內名家演講,但發覺這些名家大多沒經過口語表達訓練,普遍「寫得比說得好聽」,一場演講下來往往空洞無物。更慘的是那些「博士翻譯」,他們引進國外最新思潮,滿口「符號學」、「現象學」、「解構主義」,講完後臺下滿眼惺忪。「我們程度太差吧!」聽不懂的我們,只能這樣自我解嘲。
 
沒想到幾年之後,我當了老師,甚至擔任行政職,一年要安排逾二十場演講,這下子我不僅要擔心學生不坐第一排,還要擔心他們睡成一片。
 
十幾年過去了,我聽了不下兩百場演講,都坐第一排。其中像是講散文的石德華、講新詩的嚴忠政、和講小說的許榮哲,都非所謂的名家,但卻能旁敲側擊、博引巧喻,用心準備每一堂課,過去像霧又像花的文學術語變得具體可蹴。
我甚至不斷叨擾他們,坐到他們生命的第一排,重新學習,才得以在輟筆二十年後,重新進入寫作狀態。
 
但我心中亦有遺憾─—過去的我和無數世代的學子,浪費太多時間在無效的課堂上。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把升學遊戲玩到最高峰,管你喜不喜歡,過半的年輕人命定要進入一個叫大學的地方,如果遇到每年集滿論文點數就能常保金剛不壞的老師,就被合法浪費最寶貴的時光。但是時間不等人,學習不能停止,每位年輕人都必須面臨職場的最終審判。
 
所以,不要忘了尋找校園內外的真正達人,他們可能是在業界打滾多年的兼任教授,可能是外聘的技術講師,可能是把學生看得比升等更重要的「異類」,更可能是剛剛拿到教師資格,卻用生命去準備、去翻轉每一堂課的師魂。
 
記得去找這些良師,然後坐在第一排,就像二十多年前那個朗朗的夏日,一個怯生生的碩士顫巍巍步上講臺,讓我的眼睛一開,天空也開了,我開始相信有一天,我也能在教室裡挪動位置,慢慢坐到世界的第一排。
 
〈游進自己的那條河〉
 
寒假帶女兒回學校拿東西,女兒隨口嘟嚷:「我不喜歡回到這個傷心的地方。」
 
「蛤!」我很訝異:「國中的老師不是都對你很好嗎?」
 
「老師都很好,但在這裡我是白痴。」
 
我終於懂女兒的意思,因為國中時,數理科讓她苦不堪言,算數學常算到哭,就算盡了全力熬夜拚搏,月考成績也只能落在中段。聯考後,同仁的小孩過半上第一志願,其他也都念明星高中,就我的女兒落點PR60十幾,連自己學校的高中部都考不上。
 
我決定讓女兒念高職,同事很驚訝,連女兒都不置可否,所以我必須先說服她:「你覺得爸爸做事是不是很有信心?」
 
「超臭屁,超有信心。」
 
「但爸爸過去很沒信心,因為爸爸數理也不好,所以高中考兩次,大學數學考十二分,只能唸私校,但因為學業的打擊,長期自我期許不足,大學念到重補修太多,要補到第五年才能畢業。」
 
「那奇怪,為什麼你現在變得自信到有點自大?」
 
「哈,那是因為我畢業後選擇自己擅長的跑道。我發覺當英文老師,只考國文、英文兩科,剛好是我擅長的科目,結果怎麼考怎麼上,才知道以前中學比五科,我是白痴,但現在只比兩科,我是天才。」
 
「爸,我好像懂了,我不想再當白癡了。」
 
「所以我們不要再念五科都很重的高中,我們念高職好嗎?」
女兒接受了,雖然高職也有數理史地,但課程輕、難度低,女兒竟然喜歡上了數學:「爸,大人為什麼自以為是,老給我們太難的課程,然後說這適合我們的程度?其實高職的數學不難,我反而愈讀愈有信心。」
 
「大概是制定課程的教授和老師,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和他們一樣會念書吧!」我只能如此自嘲。
 
女兒在高職如魚得水,最後考上第一志願,現在自信心十足,不僅當上系學會副會長,還敢一人站在臺前帶幾百人跳舞,和以前的退縮膽怯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爸,我很幸運是你生的,因為你知道哪一條路適合我,如果我是別人的女兒,我現在還會自覺是個白痴。」那天回程在車上,女兒有感而發地說。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很愚蠢。」因為即使是愛因斯坦,高中時都因為背科不行而被退學,結果不能在德國考大學,只能跑到瑞士念一所「重視理解不重死背」的高中,世界才誕生了這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
 
在我所任教的高中裡,有一大半的學生因為「總分不高」,自信心低落,但我知道他們都是某幾科的天才,所以他們指考時大都能考到自己理想的校系。然而臺灣目前高教的趨勢是減少指考名額,最後要廢掉指考。雖然教育部強調未來的「新型學測」會保留指考精神,但我們都知道現在全國前幾志願的學校仍採計「五科總分」,孩子還是被制度綁架,沒有腳的被迫爬樹,沒有鰭的被迫游泳,最後大家都痛苦地活著,缺乏自信與創造力,一個國家的整體國力就下滑了。一個國家可能只需要十分之一的人是五科全能,其他的人好好學習及發揮自己的天分即可,我和女兒,甚至是愛因斯坦都屬於後者。我們選擇不和所有的人爬同一棵樹,毅然跳進屬於自己的河流後,開始用自己的鰭去界定世界的疆域。
 
但那滯留在樹上的歲月,好苦。
 
在涵育百川的大地上還有許多新生代,搞不清楚自己肩上長出的是翅膀還是鰭。希望「被認為是萬能」的學者和老師能懂,能懂得幫助那些有強壯背鰭的「異類」,不要再去爬樹,讓他們勇敢游進自己的那條河吧!
〈過人得分的T型人才〉
 
大學指考曾以「以麵包師傅吳寶春為例,談學習的寬度與深度」,當作作文題目。抽象的「寬與深」難倒一群考生,一位曾拿到散文首獎的學生,竟也倒在這篇作文上。大考中心以此命題,因為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人才,就是能結合「知識寬度與深度」的T型人才。
 
「T型人才」字母「T」,代表知識結構的特點:「一」代表「知識的寬度」;「I」代表「技術、知識的深度」。寬與深的連結稱為crossover(跨界、混搭),有這種連結能力的人才具有較多創意。而創意,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寶春師傅的「技術深度」是他做麵包的技術,那什麼是寶春師傅的「知識寬度」呢?幾年前一次與寶春師傅深談,才知道他雖然只有國中程度,但因為長期自修英文、日文、藝術、管理學等,還曾多次到日本及歐洲進修,所以可以日後位處管理階級。寶春師傅涉獵之寬,真令學習僅囿於一門者汗顏,他可以創業有成,正因為他的學習如「泰山不讓土壤成其大;如河海不擇細流就其深」,這樣的努力讓他成為這時代最需要的T型人才。
 
創立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是另一個T型人才。賈伯斯大學休學後,靠回收可樂瓶填飽肚子,支持他活下去的是一門旁聽的英文書法課程,他為這些字體的美深深著迷,十年後他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能印出漂亮字體的麥金塔電腦,這字體的「美感寬度」,結合賈伯斯堅持的「技術深度」,終於成就了今日的蘋果的霸業。
 
其實不僅產業需要T型人才,文創產業更需要這樣的人才。例如《魔戒》的作者托爾金本是牛津大學語言學教授,為了研究盎格魯撒克遜語,廣泛接觸英國的民間傳說及北歐神話。他蒐集了許多失傳的字首、字根,將之組合,創造許多新字,卻苦於沒人使用,因此創造了一個可以使用這些文字(精靈語)的世界,最後,結合了「語言學深度」與「神話寬度」的曠世鉅著《魔戒》,因此誕生了。
 
成立單人公司「雅言文化」的顏擇雅,是臺灣T型人才的代表。顏擇雅小時候因為個性分明,常常被老師罰站,成績單上的評語不是「品學兼優」,而是「自作主張」。她一開始從未被看好,但高二隻身前往美國求學後,不再受限於臺灣的課業,她開始流連在學校圖書館與書店,盡情啃食自己中意的書籍。
大學畢業後,顏擇雅的「英美文學深度」與摸索習得的「出版寬度」,造就她對外文書籍鷹隼般的敏銳度。乍看是市場冷門的書籍,例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世界是平的》、《教養大震撼》、及《優秀是教出來的》等書,一經她的出版及行銷後,動輒六十刷(百分之九十九的出版物僅一刷),成為書籍排行版的常勝軍。
 
我們可發現寶春師傅、賈伯斯與顏擇雅的共通處,在於「不囿於學校、以興趣為底的終身學習」。然而,在時間排擠效應下,學習深度與寬度的優先選擇上,東西方不同,也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
 
二○○三年我曾參訪加拿大卑詩省的中學,發覺他們一學期的生物課只研究奧斯汀的青蛙,從青蛙出發,瞭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地理與生態改變,屬於「螺旋式」的深度體驗學習,但臺灣則是強調「寬廣」的記憶學習,以形成知識架構。
 
美加的課程規畫希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去涉獵相關知識,但缺點是多數學生缺乏對整體世界的基礎瞭解,例如許多美國人搞不清楚Thailand(泰國)與Taiwan的不同;而東方的學生雖然博學強記,卻較缺乏思考與表達的訓練。
 
二○一五年五月到英國兩所中學參訪後,驚覺英國教育當局發現寬度不足的西方教育,無法幫助學生形成紮實的知識架構,因此整個國家學科考試,漸漸轉向學習亞洲的道路。臺灣人也發現過度強調背誦,很難引發深度學習,因此教學漸漸往西方以前的道路靠攏。
 
因此我們可發現,不管東西方教育,都在往培養「T型人才」連結性思考的教育方向修正,只是「先深後寬」或是「先寬後深」的順序不同。然而,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除非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一般人很難在寬與深的學習上做有效轉換散。
 
美國變革專家蘭德(George Land)和賈曼(Beth Jarman)博士,曾對一千六百位兒童的「擴散性思考」(意指類比、聯想原創能力),進行多年追蹤研究,發現98%的孩童在三到五歲時,顯示較高的天才及擴散思考力;但八到十歲,只剩32%;到了十四到十五歲,更驟降至10%;更令人驚訝的是,到了二十歲,這種能力只剩下2%。
 
在臺灣,從事青少年寫作教育多年的好友李崇建也發覺:「臺灣的高中生比國中生沒創意,國中生又比小學生沒創意。」這是一國人力弱化的警訊,所以各國教育單位正顯現極度的焦慮感。
十二年國教之所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乃因臺灣為政者知道,目前升學至上的填鴨式教育,把全體國民制化成只為升學學習的機器,很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也因此,降低國家的未來競爭力。
 
教育的改變已是必然,再度學習及尋求寬度的連結卻是每個人不可抗拒的責任。未來的模範生不能只是單一專門的醫生或電子新貴,他必須是另一個有跨界能力的賈伯斯、寶春師傅或顏擇雅,或是兼重「技術深度」與「知識廣度」的工業4.0人才。
 
對了,寬與深「跨界」的單字叫crossover,在籃球的術語,crossover叫做「過人」。未來的球在我們手裡,偉岸的防守者在前,怎麼過他?如何上籃得分?就看年輕的你如何發揮了!
(105.10.16)
閱讀、寫作、聽講座和看電影,是我興趣的連結
聽講座時也許沒有坐在第一排,定也坐在第三、四排
能專注聽講的位子,認真跟著老師的腳步領略其分享
也許是自己喜愛,才能勇敢往前行
總想抓著時間的尾巴,滿足好奇的想望~
提醒著女兒,珍惜年輕的本錢,珍惜學生的身份
雖然知道年輕多是蹉跎歲月啊!
總是不放棄多一分提醒,孩子多聽進一句,就為她自己多累積一分。

我喜歡蔡淇華老師在書中說的〈五子棋人生〉,從「被迫做」的事中,找到「能夠做」的事,再從「能夠做」的事中,找到「夢想做」的事。

人生如棋盤,在阡陌交錯中,總有匯集之處
量變累積後,終有質變,這美好的果實,只有真心付出過的才能領受
《有種,請坐第一排》一書,是老師在FB上的分享的集結
拜數位科技之賜,他真誠的發聲與世界連接!



隨筆摘錄~
*批判性思考,資料經過整理後變成資訊,資訊經過思辨後才會變成知識,
但只有經過發表及批判後的知識才會有邏輯
*「靈感是弱者的藉口」
孫大偉說,「平常我們過的很無聊、面目可憎,而且幾乎是很單純的生活,
真正的創意來看生活,你認真生活,然後創意就會一點一滴生出來」
「紀律生活」,我慢慢練習規律閱讀,再把剛學會的技巧教給學生,積累多了,
量變終於產生質變,一些概念慢慢內化,漸漸在自己原本荒煙蔓草的大腦裡,
踏出一條清晰大路,一條「名為靈感的神經網路」
「設計進步的最快方式就是趕快去看全世界最好的設計」因為每個設計都是實驗失敗幾千次後得到的完美比例。這些規範雖然成限制,但也提供最大量的智慧,模仿他們可以快速內化他們的智慧,然後產生自己的新創造。
「有紀律地認真生活,加上懂得從模仿中學習,生活就會回饋我用不完的靈感」
*T型人才,「T」,代表知識結構的特點
「一」 代表「知識的寬度」;「I」代表「技術、知識的深度」。
寬與深的連結是跨界、混搭,有這種連結能力的人才具有較多創意。
而創意,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過什麼,比懂什麼還重要
積極度、抗壓性、合作能力、發展性等人格養分累積
*聊天力,真正會聊天的人是「擅長傾聽的人,不用講太多,只要讓人感覺到我的興趣與好奇,他們就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實長輩喜歡認真傾聽後「問對問題」的年輕人,因為那會表現出他「思辨」與「誠懇」的特質。
「坐在15度角,眼睛要定在對方的人中上,這樣受訪者會感覺被關注,但不會有壓力,最重要的是老師要我們做到「真誠」兩個字,要真誠地先針對受訪者做功課,
要真誠地傾聽、發問、微笑、同情、讚許,人都渴望瞭解、貼近」
*壓力才有動力、動力會激發潛力,潛力再化為能力,等到有了新能力後,夢想也可以轉彎。
我體會到人生像下一盤五子棋,現實是守,夢想是攻;如果每一步棋都能攻中帶守,守中再帶攻,那麼,或許我可以在現實中慢慢追回當年放棄的夢。
*溝通力從傾開始,有尊重才有溝通,幽默是最好的溝通
 

 
《有種,請坐第一排》 蔡淇華  

內容簡介
  面對年輕的一代,身處校園,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蔡淇華老師,有著特殊的青春歲月。
  就讀台中一中時,為了對抗霸凌,他曾帶水果刀上學;大學時又被當掉,讀了五年才畢業。
  現今蛻變成優秀人師,生命中的挫折反而成為教學的動力,除了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循循善誘,還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實際參與各類關心社會的行動,以親身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教育、社會及國家大事等議題。
  蔡淇華老師擅長用講故事的語法和年輕人談人生,告訴他們如何面對未來,又該怎樣把握時間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深入理解日後將一肩扛起的社會國家發展狀態。
  這本書裡,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情與懇切,蔡老師期望能帶領茫然的孩子們安然度過青春,具備萬全的能力面對未來的考驗。他更希望能邀請更多年輕人一起坐到第一排,勇敢地與磨練、機會面對面。


作者介紹:蔡淇華
  2014年師鐸獎得主
  1966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彰師大英文研究所、彰師大教研所畢業
  現任臺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廣告金像獎、磺溪文學獎、民生報大專影評獎首獎、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
  曾帶領導學生進行:
  1.太平的環保運動(尋找麥田捕手)
  2.搶救惠來遺址(蝴蝶與龍捲風)
  3.成立中臺灣模擬聯合國(已六屆)
  4.共同起創中臺灣聯合文學獎(已十屆)
  5.創發惠文高中校訓Hi-Me(HQ、IQ、MQ、EQ)推動全校品格運動(已執行八年)
  6.推動一中街成立行人徒步區
  著有《一萬小時的工程:隱形的天才》、《寫給年輕: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40封信》
 
目錄

一、教育現場──勇敢坐到第一排
 
1有種,請坐第一排
2游進自己的那條河
3如何批判,怎麼思考?
4請珍惜你的怪
5老師!放手讓我讀吧
6飛出國就會講外文了?
7別接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8請,煩請,煩請跨過世代的地雷
9靈感是弱者的藉口
10只能用土地來醫
11悠悠的伏流
 
二、千錘百鍊──當個讓人放心的人
 
1過人得分的T型人才
2做過什麼,比懂什麼還重要
3你會聊天嗎?
4誰是三物一體人?
5可以放心的人
6尤里卡!談浴缸與靈感
7五子棋的人生
8用受眾思考,成為世界的耳朵與眼睛
9溝通力:傾聽、尊重、幽默
 
三、酸甜苦辣──青春的祕密花園
 
1同學,我們把妹去
2我們不是天使
3貪玩是個好習慣:Work smart & Play hard!
4不快樂的時候,做對的事
5春春要與世界擊掌
6銀牙男與亂牙女
7永遠伸出友誼的手
 
四、追尋典範──做好生命的防守
 
1堅持下去,你做得到
2請詛咒你的退路
3到地獄救人去
4拔什麼河?
5當一條乾淨的鯰魚
6留一座花園
7笨死的美國人
8騎士們,保護騎士吧
9做好生命的防守
10對的人才會認錯

〈有種,請坐第一排〉
 
每次學校老師開會,大家都擠在後面,留下空蕩蕩的前排,令人不覺莞爾,因為上課時,學生同樣喜歡離老師遠一點,沒人要坐第一排。但若偶爾坐坐第一排,你會發現一片嶄新的風景,甚至找到一個魔幻入口,抵達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生。
 
小學時個子矮被迫坐前排;高中時叛逆只選後面座位;大學時對課堂的品質極其失望,我難得進教室,當然只坐最後一排,因為翹課也快一點。
 
大二時,一位剛拿到碩士的年輕影評人擔任講師,每週介紹新電影,甚至有系統的探討各國導演。我愈聽心愈熱,不僅不翹課,而且愈坐愈近,坐到第一排。
 
從小津安二郎的三尺鏡頭聽到愛森斯坦的蒙太奇,下課後再追著老師,從柏格曼的《第七封印》聊到楚浮《四百擊》。那個學期,我的生命就像《四百擊》最後一分多鐘的長鏡頭,逃跑的小男孩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海灘,看到不曾看過的海,又像楚浮結尾的定格,小男孩對觀眾回眸,好像在問:「你為你的夢想跑過嗎?」
 
「我沒有,但我就要開始跑了!」我當下如是回答。
 
於是我開始有系統地看書、看電影,一年內啃完志文新潮文庫,還拿打工的錢看了上百部經典電影,最後竟然拿到一個大報的大專影評首獎。我終於知道那位影評人對我的影響有多深,也知道自己不是不愛上課,但前提是——那位老師要有料。
 
但有料的老師太難找了!許多臺灣的老師是從書堆裡爬出來的,是thinker不是doer,只講空洞的理論,說不出具體的關鍵細節,所以我又翹課了。
 
大三、大四時成了文藝營幹部,有權邀請國內名家演講,但發覺這些名家大多沒經過口語表達訓練,普遍「寫得比說得好聽」,一場演講下來往往空洞無物。更慘的是那些「博士翻譯」,他們引進國外最新思潮,滿口「符號學」、「現象學」、「解構主義」,講完後臺下滿眼惺忪。「我們程度太差吧!」聽不懂的我們,只能這樣自我解嘲。
 
沒想到幾年之後,我當了老師,甚至擔任行政職,一年要安排逾二十場演講,這下子我不僅要擔心學生不坐第一排,還要擔心他們睡成一片。
 
十幾年過去了,我聽了不下兩百場演講,都坐第一排。其中像是講散文的石德華、講新詩的嚴忠政、和講小說的許榮哲,都非所謂的名家,但卻能旁敲側擊、博引巧喻,用心準備每一堂課,過去像霧又像花的文學術語變得具體可蹴。
我甚至不斷叨擾他們,坐到他們生命的第一排,重新學習,才得以在輟筆二十年後,重新進入寫作狀態。
 
但我心中亦有遺憾─—過去的我和無數世代的學子,浪費太多時間在無效的課堂上。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把升學遊戲玩到最高峰,管你喜不喜歡,過半的年輕人命定要進入一個叫大學的地方,如果遇到每年集滿論文點數就能常保金剛不壞的老師,就被合法浪費最寶貴的時光。但是時間不等人,學習不能停止,每位年輕人都必須面臨職場的最終審判。
 
所以,不要忘了尋找校園內外的真正達人,他們可能是在業界打滾多年的兼任教授,可能是外聘的技術講師,可能是把學生看得比升等更重要的「異類」,更可能是剛剛拿到教師資格,卻用生命去準備、去翻轉每一堂課的師魂。
 
記得去找這些良師,然後坐在第一排,就像二十多年前那個朗朗的夏日,一個怯生生的碩士顫巍巍步上講臺,讓我的眼睛一開,天空也開了,我開始相信有一天,我也能在教室裡挪動位置,慢慢坐到世界的第一排。
 
〈游進自己的那條河〉
 
寒假帶女兒回學校拿東西,女兒隨口嘟嚷:「我不喜歡回到這個傷心的地方。」
 
「蛤!」我很訝異:「國中的老師不是都對你很好嗎?」
 
「老師都很好,但在這裡我是白痴。」
 
我終於懂女兒的意思,因為國中時,數理科讓她苦不堪言,算數學常算到哭,就算盡了全力熬夜拚搏,月考成績也只能落在中段。聯考後,同仁的小孩過半上第一志願,其他也都念明星高中,就我的女兒落點PR60十幾,連自己學校的高中部都考不上。
 
我決定讓女兒念高職,同事很驚訝,連女兒都不置可否,所以我必須先說服她:「你覺得爸爸做事是不是很有信心?」
 
「超臭屁,超有信心。」
 
「但爸爸過去很沒信心,因為爸爸數理也不好,所以高中考兩次,大學數學考十二分,只能唸私校,但因為學業的打擊,長期自我期許不足,大學念到重補修太多,要補到第五年才能畢業。」
 
「那奇怪,為什麼你現在變得自信到有點自大?」
 
「哈,那是因為我畢業後選擇自己擅長的跑道。我發覺當英文老師,只考國文、英文兩科,剛好是我擅長的科目,結果怎麼考怎麼上,才知道以前中學比五科,我是白痴,但現在只比兩科,我是天才。」
 
「爸,我好像懂了,我不想再當白癡了。」
 
「所以我們不要再念五科都很重的高中,我們念高職好嗎?」
女兒接受了,雖然高職也有數理史地,但課程輕、難度低,女兒竟然喜歡上了數學:「爸,大人為什麼自以為是,老給我們太難的課程,然後說這適合我們的程度?其實高職的數學不難,我反而愈讀愈有信心。」
 
「大概是制定課程的教授和老師,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和他們一樣會念書吧!」我只能如此自嘲。
 
女兒在高職如魚得水,最後考上第一志願,現在自信心十足,不僅當上系學會副會長,還敢一人站在臺前帶幾百人跳舞,和以前的退縮膽怯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爸,我很幸運是你生的,因為你知道哪一條路適合我,如果我是別人的女兒,我現在還會自覺是個白痴。」那天回程在車上,女兒有感而發地說。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很愚蠢。」因為即使是愛因斯坦,高中時都因為背科不行而被退學,結果不能在德國考大學,只能跑到瑞士念一所「重視理解不重死背」的高中,世界才誕生了這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
 
在我所任教的高中裡,有一大半的學生因為「總分不高」,自信心低落,但我知道他們都是某幾科的天才,所以他們指考時大都能考到自己理想的校系。然而臺灣目前高教的趨勢是減少指考名額,最後要廢掉指考。雖然教育部強調未來的「新型學測」會保留指考精神,但我們都知道現在全國前幾志願的學校仍採計「五科總分」,孩子還是被制度綁架,沒有腳的被迫爬樹,沒有鰭的被迫游泳,最後大家都痛苦地活著,缺乏自信與創造力,一個國家的整體國力就下滑了。一個國家可能只需要十分之一的人是五科全能,其他的人好好學習及發揮自己的天分即可,我和女兒,甚至是愛因斯坦都屬於後者。我們選擇不和所有的人爬同一棵樹,毅然跳進屬於自己的河流後,開始用自己的鰭去界定世界的疆域。
 
但那滯留在樹上的歲月,好苦。
 
在涵育百川的大地上還有許多新生代,搞不清楚自己肩上長出的是翅膀還是鰭。希望「被認為是萬能」的學者和老師能懂,能懂得幫助那些有強壯背鰭的「異類」,不要再去爬樹,讓他們勇敢游進自己的那條河吧!

〈過人得分的T型人才〉
 
大學指考曾以「以麵包師傅吳寶春為例,談學習的寬度與深度」,當作作文題目。抽象的「寬與深」難倒一群考生,一位曾拿到散文首獎的學生,竟也倒在這篇作文上。大考中心以此命題,因為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人才,就是能結合「知識寬度與深度」的T型人才。
 
「T型人才」字母「T」,代表知識結構的特點:「一」代表「知識的寬度」;「I」代表「技術、知識的深度」。寬與深的連結稱為crossover(跨界、混搭),有這種連結能力的人才具有較多創意。而創意,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寶春師傅的「技術深度」是他做麵包的技術,那什麼是寶春師傅的「知識寬度」呢?幾年前一次與寶春師傅深談,才知道他雖然只有國中程度,但因為長期自修英文、日文、藝術、管理學等,還曾多次到日本及歐洲進修,所以可以日後位處管理階級。寶春師傅涉獵之寬,真令學習僅囿於一門者汗顏,他可以創業有成,正因為他的學習如「泰山不讓土壤成其大;如河海不擇細流就其深」,這樣的努力讓他成為這時代最需要的T型人才。
 
創立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是另一個T型人才。賈伯斯大學休學後,靠回收可樂瓶填飽肚子,支持他活下去的是一門旁聽的英文書法課程,他為這些字體的美深深著迷,十年後他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能印出漂亮字體的麥金塔電腦,這字體的「美感寬度」,結合賈伯斯堅持的「技術深度」,終於成就了今日的蘋果的霸業。
 
其實不僅產業需要T型人才,文創產業更需要這樣的人才。例如《魔戒》的作者托爾金本是牛津大學語言學教授,為了研究盎格魯撒克遜語,廣泛接觸英國的民間傳說及北歐神話。他蒐集了許多失傳的字首、字根,將之組合,創造許多新字,卻苦於沒人使用,因此創造了一個可以使用這些文字(精靈語)的世界,最後,結合了「語言學深度」與「神話寬度」的曠世鉅著《魔戒》,因此誕生了。
 
成立單人公司「雅言文化」的顏擇雅,是臺灣T型人才的代表。顏擇雅小時候因為個性分明,常常被老師罰站,成績單上的評語不是「品學兼優」,而是「自作主張」。她一開始從未被看好,但高二隻身前往美國求學後,不再受限於臺灣的課業,她開始流連在學校圖書館與書店,盡情啃食自己中意的書籍。
大學畢業後,顏擇雅的「英美文學深度」與摸索習得的「出版寬度」,造就她對外文書籍鷹隼般的敏銳度。乍看是市場冷門的書籍,例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世界是平的》、《教養大震撼》、及《優秀是教出來的》等書,一經她的出版及行銷後,動輒六十刷(百分之九十九的出版物僅一刷),成為書籍排行版的常勝軍。
 
我們可發現寶春師傅、賈伯斯與顏擇雅的共通處,在於「不囿於學校、以興趣為底的終身學習」。然而,在時間排擠效應下,學習深度與寬度的優先選擇上,東西方不同,也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
 
二○○三年我曾參訪加拿大卑詩省的中學,發覺他們一學期的生物課只研究奧斯汀的青蛙,從青蛙出發,瞭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地理與生態改變,屬於「螺旋式」的深度體驗學習,但臺灣則是強調「寬廣」的記憶學習,以形成知識架構。
 
美加的課程規畫希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去涉獵相關知識,但缺點是多數學生缺乏對整體世界的基礎瞭解,例如許多美國人搞不清楚Thailand(泰國)與Taiwan的不同;而東方的學生雖然博學強記,卻較缺乏思考與表達的訓練。
 
二○一五年五月到英國兩所中學參訪後,驚覺英國教育當局發現寬度不足的西方教育,無法幫助學生形成紮實的知識架構,因此整個國家學科考試,漸漸轉向學習亞洲的道路。臺灣人也發現過度強調背誦,很難引發深度學習,因此教學漸漸往西方以前的道路靠攏。
 
因此我們可發現,不管東西方教育,都在往培養「T型人才」連結性思考的教育方向修正,只是「先深後寬」或是「先寬後深」的順序不同。然而,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除非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一般人很難在寬與深的學習上做有效轉換散。
 
美國變革專家蘭德(George Land)和賈曼(Beth Jarman)博士,曾對一千六百位兒童的「擴散性思考」(意指類比、聯想原創能力),進行多年追蹤研究,發現98%的孩童在三到五歲時,顯示較高的天才及擴散思考力;但八到十歲,只剩32%;到了十四到十五歲,更驟降至10%;更令人驚訝的是,到了二十歲,這種能力只剩下2%。
 
在臺灣,從事青少年寫作教育多年的好友李崇建也發覺:「臺灣的高中生比國中生沒創意,國中生又比小學生沒創意。」這是一國人力弱化的警訊,所以各國教育單位正顯現極度的焦慮感。
十二年國教之所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乃因臺灣為政者知道,目前升學至上的填鴨式教育,把全體國民制化成只為升學學習的機器,很難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也因此,降低國家的未來競爭力。
 
教育的改變已是必然,再度學習及尋求寬度的連結卻是每個人不可抗拒的責任。未來的模範生不能只是單一專門的醫生或電子新貴,他必須是另一個有跨界能力的賈伯斯、寶春師傅或顏擇雅,或是兼重「技術深度」與「知識廣度」的工業4.0人才。
 
對了,寬與深「跨界」的單字叫crossover,在籃球的術語,crossover叫做「過人」。未來的球在我們手裡,偉岸的防守者在前,怎麼過他?如何上籃得分?就看年輕的你如何發揮了!

台長: jean
人氣(2,684) | 回應(0)| 推薦 (2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註記 |
此分類下一篇:《成功者的筆記本都記些什麼?》(實踐篇)
此分類上一篇:書法是心情的繪畫 中時副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