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26 09:47:30| 人氣4,3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您撥的電話未開機!》-李偉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3.3.10)
有些書一次只能讀一個章節,不是看不下去
而是有共鳴的怕一股腦就把一本書看完
這樣就錯過細細咀嚼個中滋味,也怕好文章讀完了的惆悵
李偉文的《您撥的電話未開機!》,留在床頭的小品

現代人多是被科技綁架了,思考的自由被壓縮
靜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亦是奢侈
現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想必常被當成外星人
哈….我亦是其中之一,雖然如此仍還找不到需要的理由
FB也不太會用,因為沒有即時訊息,需要公告周知
且也不習慣花很多時間看無關痛癢的訊息
山頂洞人亦是別人對我的稱謂
有時故意不去滿足物質上的不便,反而促使大家動腦筋找方法,
這迫出的潛能,在孩子身上成效,感受特別明顯!

有時行車停在十字街口紅綠燈,
望著低頭形色匆匆的人們,無視車來車往
吃飯配手機,面對面吃飯的人們,忙碌‧無言
一旁手機擺在小孩前面播著卡通,大人在旁餵著飯,
請問這是誰的問題>.<

「時間」在靜默裡,流失中
「需要」被「想要」深埋在灰色地帶
游移著,什麼時候在未知醒來

 

(圖.文摘錄網站)

《您撥的電話未開機!》- 李偉文

內容簡介
  學著慢下來,花更多時間,做更少的事

  現代人只要帶著手機,就與全世界連結在一起,不但沒有了空間的隔閡,甚至連時間也被壓縮成同步。方便固然是方便,但另一方面來看,無論何時何地、分分秒秒,都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彷彿被纏繞困在蜘蛛網中的蝴蝶,動彈不得、透不過氣。

  當然,手機常關機、從來不回覆別人的來電、更少主動打電話給別人,的確會得罪不少朋友,但一直記得多年前聽李敖講過一句話:「得罪別人,常常不能做事;但得罪自己,往往不能做人。」在做事與做人之間,我選擇做人。

  我們可以學著適時關掉手機、離開網路,重新注視出現在身邊的人事物,好好感受,當我們能不被現代科技制約,才能保持對眼前事物的覺知,並做好每一件事。在這個時代裡,關掉手機,重新與自己對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所以將近三十年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在近二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透過寫作分享學習心得,在《聯合報元氣周報》、《中國時報新故鄉動員令》、《國語日報周刊》、《親子天下雜誌》、《康健雜誌》、《有機誌》等刊物有專欄,著作有《迷路原為看花開》、《我的野人朋友》、《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傾聽自己的鼓聲》、《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讓陽光灑在心上》、《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教養,無所不在》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我大出來了》等書。

  李偉文粉絲團:www.facebook.com.tw/weiwenfans
  李偉文部落格:blog.chinatimes.com/sow
  荒野保護協會:www.sow.org.tw
  
目錄
自序 學會關機的生活

#1--轉接到語音信箱 靜思獨處
人人有怪癖
與世界維持一點懸念
擦肩而過的因緣
》》人生就像丟迴力棒
一天裡的溫柔時光
生命中最浪漫的事
綠滿窗前草不除
》》曲水流觴
一席話與一本書
比自己更大的生命(推薦《老的好優雅》(待讀)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文字因緣骨肉深
生命裡的戒指與花環
我最快樂的時候
下半輩子的事
》》忽然想起地老天荒這回事

#2--請稍候再撥 日常漫步
不務正業的牙醫師
走到春天為止
當幸運來敲門
》》你最近在忙什麼?
難忘幸福的滋味
核心與邊緣
寒夜客來茶當酒
》》瓶中信
不要活得太離譜啊!
適合生活的好地方
來自遠方的明信片
》》正經看女子走過之必要
偷閒的星期天傍晚
父母要浪漫一點
當小孩不再是小孩
》》大家來說故事

#3--目前收不到訊號 鄉野行路
山川風月無常主
慢走與漫走
上路,走出希望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荒野遇見生命的感動
曉風的情懷
因為愛的緣故
》》永不匱乏的真實生命
孤獨卻豐富的旅行
綠意都市活生生
》》在生命長流中相認
綠色婚禮正流行
死之前一定要活過
為城市守住一片自然
》》回到那失落的世界

#4--電信系統忙碌中 抒懷瞻顧
創意是一種生活態度(推薦《錫蘭式的邂逅》(偶發力)(待讀)
你為什麼不生氣?
櫻花鉤吻ㄍㄨㄟ是哪種龜?
》》態度
演化的力量
組織人變身自由人
生命自會延續(推薦《愛,生活與學習》《一片葉子落下來》 (待讀)
》》當時年少春衫薄
容忍模糊的智慧
青年逐夢與築夢
時間隨想(《默默》(夢夢公主)
》》精衛鳥的幸福
鄭和啟示錄
社會公益之樹的生長
》》演化樹


不務正業的牙醫師

朋友們看我興趣太廣泛,花在看診的時間太少,消遣我是個不務正業的牙醫師,甚至笑我是收入最少的牙醫師。

說不務正業,我不太同意。什麼是正業?難道養家活口的工作就是人生的「正業」嗎?謀生的工作就是人生的天職與使命嗎?好吧!即便運氣很好,人生使命就等於謀生的工作,柏拉圖說:「當你的生活所需都得到滿足之後,還繼續工作,代表你喪失了生命中更重要的追求。」

換句話說,當我們有東西可以吃,有衣服可以穿,有地方可以睡覺,這些存活的基本條件都不虞匱乏之後,應該花點時間滿足精神上或心靈上的需求。

另一個不同意的理由是,四、五十年來,我的生活重心都沒有改變,一直走在生命的核心裡,哪有不務正業嗎?

我家進門玄關處有一大幅圖片,拍攝的是住家附近的山景,題著字:「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這兩句話點出了「書、朋友、大自然」三個元素,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

這三個重心可用另一句話來呈現:「閉門讀好書,開門迎佳客,出門尋山水。」走在這三者的路途上,不需要太多錢,因此不必花太多心神只為了賺錢而賺錢。首先是讀書很便宜,不管是買或上圖書館借,完全不構成經濟負擔;其次我喜歡交朋友,但不會花錢結交酒肉朋友,而是參與公益團體認識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參加公益團體也不用花什麼錢;另外遊山玩水也可以不花錢,臺灣到處都有溪流、山谷、步道、國家公園、自然中心,幾乎都不用門票。

不務正業,興趣太過廣泛,只是源自於我還跟年輕時一樣,是個滿懷好奇的學生。我承認自己是個「東張西望,夢想顛倒」的人,認為人不該自我設限,在豐富多采、變化萬千的世界裡,若能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不僅是自己可以快樂些,甚至是未來世界競爭的重要條件呢!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不也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隨著時代快速變遷,現代人很難一輩子只在自己的專業裡打轉,跨領域勢必成為將來的常態。自工業文明興起之後,不只職業的專科分工,連藝術人文也在流派定位之下(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保護自身權益罷了),每個既成的專業成為不可逾越的陣地,人人心懷警戒地固守自己的領域,既怕有人會越界而入,又怕有人越界而出。

那些專業「大老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威性,設下種種專業證照或者行規,防止越界的人。這在學術界或專門職業,情況愈是嚴重。儘管在本行表現得再好,只要敢跨界,在其他社會領域獲得大眾的矚目,原本專業領域的人一定會加以排擠,以種種莫須有的攻擊來貶抑你的專業成就。

學術界象牙塔裡的人愈來愈封閉,令人因搞不清楚而愈加仰之彌高(有人說:專家就是把簡單的事用一大堆玄之又玄的專有名詞搞得很複雜)。據學術界前輩說:「若剛拿到博士學位,或者當上教授沒有多少年,千萬不要寫『科普』文章與書籍,萬一寫出名了,就從此斷了在學術官僚體系裡爬升的機會了。」這種情況或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吧?

白居易寫了〈長恨歌〉之後,大家提到他就說「寫〈長恨歌〉的白居易」,從此多采多姿的白居易,就成了有限的白居易,這也許正是白居易心頭永遠的痛吧!

或許貼標籤、歸類與簡化,原本就是人類思考與記憶的習慣吧?不過,我還是很羨慕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或者中國春秋戰國、先秦百家爭鳴時代,那種對知識的好奇與追求,不劃地自限的嘗試與學習。

源自內心的探索,讓人可以成為完整的人,他們可以是數學家、音樂家,也能同時是哲學家、建築師;他們可以俯視觀察鳥獸蟲魚的活動,又會抬頭仰望日月星辰的變化;他們可以埋首曲譜的創作,又可以搭起鷹架蓋教堂。

英文字詞Renaissanceman(文藝復興人)指的就是能詩能歌、允文允武、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才多藝讀書人,這個詞字也意涵著對世界充滿全新冒險性的期待與想像。

現代的文藝復興人在哪裡?現代人接受資訊的機會與數量都增多了,但是知識瑣碎化之後,求知變成了功利性工具與手段,對生命探索的熱情與恢弘氣度,似乎已不多見。

只有勇於跨界的人,才能帶來全新的思想與進步;敢於向外拓展其他領域的人,當他們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本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視野和見解。


核心與邊緣

曾到某企業讀書會導讀分享四年前出的書,我出現時,聽到有人驚呼:「哇!怎麼穿的衣服和書裡作者介紹的相片一模一樣!」

也曾到某團體演講,主辦人開玩笑地消遣我:「你有沒有換洗衣服啊?我上上星期專程去聽你另一場演講,你穿的衣服、褲子和今天完全一樣?」

這些朋友真是細心,觀察真是敏銳,我從來沒花太多心思關注自己穿什麼衣服。衣服有兩大功能,一是避寒,也就是要舒服自在;另一是遮蔽,也就是穿著要適當,不要引起別人側目,因穿著是否恰當在現代社會已是一種禮貌。

在此原則之下,我櫃子的衣服大多是卡其色的休閒西裝褲以及純棉的素色襯衫,夏天穿T恤(有一大堆參加活動贈送的紀念T恤),冬天則加上毛線衣或防寒夾克。

每天穿一樣的衣服,頂多隨氣候溫度加一件或少一件,省了許多時間與麻煩,而且這樣的衣著不管上山下海或參加婚喪喜慶各種宴會,也不算失禮,至少不會引起側目。

我的衣服和鞋子一樣,穿破一雙才會再去買一雙,偏偏現在的衣服挺耐穿的,不太容易破,就像我現在穿的二件毛線衣,一件是結婚前,在社區當童軍團長時,所購買的繡有童軍徽的綠色毛線衣;另一件是結婚後,太太幫我買的藍灰色羊毛衣。

我太太也和我一樣,只準備春夏與秋冬不同季節穿的一、二套赴宴或正式場合服裝,平常也是幾種輕便的服裝替換著。辦公室同事連續三、四天看她穿一模一樣的衣服去上班後,忍不住問她:「妳到底有沒有回家?不然怎麼都沒有換衣服?」

她不只不會花時間為穿著傷腦筋,也幾乎不化粧的,頂多在赴宴會之前,抹上淡淡的唇膏,然後打一點點粉底,整個化粧時間不會超過三分鐘。我們家沒有女生常有的各種瓶瓶罐罐,除了洗髮精之外,就是一塊水晶肥皂從臉洗到腳。

大概是身教的影響吧!我們家雙胞胎女兒也不會浪費時間在裝扮上。A寶小時候有次冬天上學時,肩膀突起一塊,一整天上課走來走去,老師看了很奇怪,忍不住問A寶突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哦!毛線衣下面的東西原來是根衣夾,A寶早上穿制服時,沒注意到吊掛在陽臺晾曬時的衣夾沒拿掉,就直接穿在身上了。

現在她們已來到了十七、八歲愛美的少女時代,所穿的衣服還是表姊、堂姊給的二手衣。很多朋友好奇她們怎麼願意穿別人的舊衣服呢?

她們從一出生至今,百分之八、九十的衣服都是來自親戚朋友的二手衣,孩子出生時,我寄給親戚朋友的卡片中特地寫了一段話:「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用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佑嬰兒平安成長、長命百歲。」希望大家不要買禮物給孩子,我們只接受其他孩子用過的二手衣物。

這個傳說令我非常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小孩自然體會到承受了多少人的善意,豈會不善自珍重?

欣澄、欣恬在期盼下誕生了,我們雖無法親自為她們縫製百衲衣,但在諸多親友的祝福中,教會了她們要懂珍惜與感恩。

你現在瞭解為什麼我們只接受舊的東西,因為我們更在乎的是物品之外,朋友們的那份心意與祝福。

大家或許會疑惑為什麼AB寶能夠抗拒時下青少年追求時尚的風潮?很多孩子把頭髮燙染得千奇百怪,無非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若是孩子在其他方面能建立自信,就不會渴望從穿著裝扮或其他名牌的追求來獲得讚揚與肯定。

大人也是一樣,若我們生命中有真正重要的追求,走在自己生命的核心,就不會在乎邊緣的事物跟不跟得上潮流。衣服、裝扮、名牌,甚至名利地位、物質享受……在我們來看,都離生命核心非常遙遠。

在《乘著光影旅行》紀錄片裡,導演江秀瓊詢問臺灣的電影攝影大師李屏賓有關拍片的風格,只見他的表情錯愕了一下,似乎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然後講出了一句令人拍案叫絕的經典名言:「風格是那些沒有風格的人才要擔心的事情!」


比自己更大的生命

     有一本讀起來心有慽慽焉的好書:「老得好優雅」,所謂深得我心並不是說因為自己年紀逐漸大了,而是書中的提醒對於中年人,甚至年輕人,也都很受用的。

  作者說,生命不只是呼吸,生命是變得比自己更大,成為自己能成為的一切。而且,這個比自己更大的生命,並不是我們用企管技術能規劃的,反而像是美國詩人佛洛斯特所說的:「我們必須願意鬆手放開我們的計劃人生,才能進入正等著歡迎我們的人生。」

  當我們能夠不再規劃時,才能給潛在的可能,給生命本身的神秘留點空間,這不再計劃的生活,乍看是放牛吃草般無所事事的空白,但是生命全新的可能性才得以在其間滋長。

  不同於我們一般所以為的,作者認為年輕時總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因為那時候我們總是匆匆忙忙的,總是奔波在半路上,總是正要去另外一個地方。年輕人沒有耐心跟「現在」相處,因為他們總想越過「現在」這個狀態到達一個「升官、發財」充滿各種可能的「不久後」,希望變得成熟獨當一面,希望有錢,希望有權有名,腦袋中所有思緒都在「我要,我要,我還要」裡頭。

  年紀大了之後,追求、奔走,那些慾望老早就消耗殆盡,相反的,反而能真實感受「現在」,此刻活著,此刻身體健康,此刻自由自在,此刻感覺快樂,就是一切。

  是的,這種美好的心情,不是那麼容易體會的,正如畢卡索說的:「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變年輕。」

  卸下所有的想要,身心輕鬆起來之後,負擔輕了,自然年輕。


當幸運來敲門


    在真實人生中,我們往往會盼望自己有好運氣,能輕輕鬆鬆過日子。可是生命歷程裏,不乏這種例子,人們以為是困苦倒霉的遭遇,其實是上天給予的禮物與祝福,而大家認為的「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千載難逢的好工作,卻是人生悲慘境遇的源頭。

  幸或不幸,真的很難說,有人就可以把拿到手中又酸又澀的檸檬,榨成滋味豐富又營養的檸檬汁,這遠比單調的糖水或無法入口的檸檬來得美味。

  這些年,除了心想事成的古老《秘密》,是歷久不衰的暢銷書之外,也有許多文章不斷在網路上傳閱,鼓勵大家要正向思考,認為精神的無形力量會吸引相類似的事物到你身邊。

  的確,懂得感恩,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周遭的一切,對於我們身處這個壓力巨大且容易沮喪的世界裏,是很重要的心靈防護罩,但是,除此之外,還有那些是我們可以做的?

  有一位心理學家很好奇周遭不斷有人說「某某人總是很幸運」、「某某人一輩子倒霉」,想瞭解是否真有總是摸彩中獎、走路撿到錢的幸運兒,或是連過馬路一定都遇到紅燈的倒霉鬼?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實驗,公開徵選了數十位認為自己從小至今福星高照的人,同樣的,也找了數十位認為一輩子就是運氣非常爛的人。

  這位心理學家讓所有人翻閱同樣一大疊近百張的報紙,要他們計數出這疊報紙裏共有多少張照片。心理學家在其中偷偷安插了一張有全版報紙一半大的啟事,用很大的字體寫著:「如果你看到這則訊息,請跟研究人員講,可以額外獲得500元獎金。」

  實驗結果,認為自己很倒楣的人,絕大部份沒有看到這個訊息,而認為自己非常幸運的人,大多數都看到這個公告而多領了500元。為什麼會如此?所有人的機會都一樣,可是幸運的人真的就繼續幸運,而倒楣的人,仍舊錯失機會。

我想,所謂運氣好的人,大概總是輕鬆自在,任務雖然只是要數出現的照片,但是他們邊翻也會邊瞧瞧,而那些倒楣的人,或許總是嚴肅認真,要他數相片,他就只朝單一目標乖乖數相片,連半版斗大的字都視而不見。

  幸運的人大概也比較是活在當下的人,能夠感受周遭的環境,享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去發現我們所遭遇的每件人事物所帶來的意義,換句話說,活在當下的人能夠掌握生命的機緣。

  至於焦慮、不快樂、運氣又差的人,或許精力都放在為了往事而後悔,或煩惱未發生的事情,反而忽略了身邊所潛藏的機會。

    幸與不幸似乎跟遭遇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性格與態度左右了運氣


人都會死,但生命會延續

       三十多年來「愛生活與學習」這本書一直暢銷全世界,作者李奧巴斯卡力教授曾經另外寫過一本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十多年前曾發行過,出版社最近邀請我重新翻譯,再度出版。這本繪本是為了經歷過生離死別的孩子與不知如何跟孩子解釋生死的大人而寫的,透過大樹上歷經春夏秋冬的一片葉子與其他葉子的對話,探索生命的存在與死亡的意義。

  當年輕的葉子佛瑞迪擔憂的說:「我好害怕死亡喔,我不知道下面有什麼?」另一片較年長有智慧的葉子丹尼爾安慰著佛瑞迪:「任何人都會對不知道的事物感到害怕,這很正常。」丹尼爾安慰他「可是,當夏天變成秋天時你不會覺得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那麼你為什麼要害怕名稱叫做死亡的季節呢?」

  的確,個體會死亡,但生命永遠持續著,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份。我很喜歡中國盤古開天的傳說,據說創造天地萬物的始祖盤古他死去後,肌肉化為大地,骨骼成為山脈,汗水化作河川,髮髭植杖成叢林,左眼成日,右眼成月,呼吸成了天上的風雲….。

  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質能不滅」定律來看,萬物的生或死,不過是組成他們的原子的重新排列而已!千千萬萬年以來,同樣的原子在地球不斷地循環重組,我們這一剎那呼吸的氧氣可能是李白呼吸過的,組成我們血肉的碳原子也許是來自於亞歷山大帝的軀體。質能不減,隨緣重組,每個生命都是由因緣與物質形成的,不會無中生有,當然也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的每一部份將會變化成為宇宙的某一部份,然後再度變化成另一部份,以至於無窮。

  這也是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意思,只可惜隨著人類文明演化,習慣於以主宰者的勢態操控這個世界,逐漸忘掉了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一旦發現即便科技再進步,我們的肉體還是會變老、衰敗,因此就產生了惶惑不安的情緒。

  這是人類與自然生命疏離才會有的恐懼,從古至今,與荒野大地始終保持接觸的原住民部落,與自然共處中會發現,個別的生命雖然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但生命永遠不會消失,大自然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外,還有一種韻律,那就是春夏秋冬、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的循環,這種體會可以使我們安心的面對死亡。

  法鼓山近年來所提倡的環保自然葬法,主張將骨灰放在花草土地間,除了將肉體回歸大地,這個墓園也會是萬物欣欣向榮的美好福地,從此,死亡不再是陰森幽暗令人恐懼的事情,而是與天地合而為一的自在,這個觀點正好是「一片葉子落下來」這個故事想傳達的心意,值得大人以及孩子一起欣賞與思考。


 

台長: jean
人氣(4,377)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註記 |
此分類下一篇:大榕 -王浩一(聯合報)
此分類上一篇:《吳寶春的味覺悸動》 - 吳寶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