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10 13:56:01| 人氣1,7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展覽》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2.4.5)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顧名思義是當下記錄發生的新聞,而能成為新聞,大多是負面,令人不快樂的事,這議題寫實多了,有別於其他展覽,行前特別找尋相關資料,讓女兒對普立茲展有所初步的概念。
喜歡美學的孩子,希望透過不同的展向呈現,讓她們累積藝術分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遲來的雨,終於暫解旱象
去看展的當日,天氣極不穩定,一看大排長龍的人潮,嚇壞了!想是有那麼多人喜歡看普立茲展嗎?一詢問,原是「哆啦a夢誕生前100週年特展」看著辛苦的父母,推著推車、牽著小孩,欣慰著自己不必,為了小小孩們的喜好去排隊的時光~
沿路尋尋覓覓找不到展場才發現,慘了!跑錯了園區應是在華山文創園區,跑到了松山文創園區>.<
回頭離開時傾盆大雨,拍打著蜿蜒等待著哆啦a夢的人籠。

雨依舊不停歇,衣服已濕了大半,到了華山文創園區展場也有人籠,臉孔換成青年學生們,每每看到因文化集結的人們,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總會為未來感到一絲絲的希望!

隨著一張張透過照片呈現的故事,心是往下沈的
災難、戰爭、新聞事件記錄著歷史
我喜歡看著每張人物的表情,是有畫面的,是有無限想像空間
這些是新聞文字無法訴說的
和女兒討論其中一幅「哭泣的蘇丹」令人印象深刻
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小女孩,虛弱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遠處,蹲著一隻碩大的禿鷹,正盯著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享用將到口的食物。
無聲、沒有語言,但畫面張力令人震撼!
拍下照片的記者卡特事後也因為輿論壓力自殺身亡。
心是沈重的走出展場,亦如現在寫下記憶的當下,心仍是痛的
多麼希望這世界不要有戰亂、貧窮、天災人禍
願孩子們透過照片,感受珍惜眼前的幸福!

(摘錄網路)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
展覽名稱: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四B館
展覽期間:2013年1月18日~2013年4月17日
開放時間:每日10:00~18:00(除夕休館)
活動官網:http://www.mediasphere.com.tw/pulitzertw

由來:
普立茲獎是美國的新聞獎

1847年生於匈牙利的普立茲是在一個有著猶太血統的富商家庭長大,當他為了想當個軍人來到美國時,大概沒想到他會成為美國報界的傳奇人物。普立茲初到美國時,在聖路易(St. Louis)當過餐廳小弟,他雖然會講流利的德文和法文,卻對英文不太在行,因此每天在圖書館苦讀英文。然後機會來了,他在與幾位報界人士下棋的交談中,充分發揮他的敏銳的觀察力,因而獲得進入報社工作的機會,這些棋局成了普立茲往後大展鴻圖的敲門磚。
普立茲以他對新聞的熱情,幾近焚膏繼晷地埋入工作堆中,這讓他在短短數年間接掌紐約《世界報》(The World),並使其成為全美最暢銷的報紙。由聖路易貧民窟的猶太小子變成上流社會的菁英份子,這幾乎就是一個「美國夢」的真實註腳。
但是普立茲會成為傳奇人物,最主要還是在於他的新聞風格。他以揭發弊案為手段,藉以對抗「不誠實的政府」,另方面這也成為增加報紙銷售量的方法。雖然當時有許多人對於他窮追猛打的新聞風格不以為然,但是這些對他的攻擊只是更加助長報紙的銷售量。後來他雖因身體不佳退居幕後,但是仍然操控著整個報紙的走向;1909年報紙因為揭發巴拿馬運河公司的弊案,而讓他被控誹謗總統羅斯福,但當法庭宣判無罪時,反而讓他獲得新聞報導自由上的一大勝利。
以揭發內幕為職志的新聞人,難免被評為刻意渲染事實,而猶太血統和低學歷也曾讓他遭受歧視。因此當他決定投入200萬美元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開設新聞課程,並設立普立茲獎時,最重要的要求便是「高道德」和「高品質」。普立茲一生得到的援助微乎其微,但他卻可能是投入最多資金在獎勵後進的新聞人,他雖然學歷不高,但卻是第一個將新聞專業引入大學的人,而在他過世之後才開始頒發的普立茲獎,則讓他的影響力持續到今天。
普立茲獎頒獎標準隨時代變遷
普立茲獎大致可分為新聞類獎項(Journalism)和非新聞類獎項(Letters, Drama & Music),前者包含全國性報導、國際報導、公益服務、評論、攝影等14類,後者則分為小說、非小說(General Non-Fiction)、戲劇、詩歌、歷史、傳記及音樂等七類,另外也不定期增設特殊貢獻獎。
雖然今日的普立茲獎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但是它並不對全球徵求作品參賽,事實上這是個相當美國本土的獎項,不僅寫作者必須是美國人,而且在大部分的時候,報導或故事描述的背景也必須是美國。雖然這樣的規定有其侷限性,但是因為美國在全世界的霸權地位難以動搖,另一方面普立茲獎在美國從1917年經營迄今已建立相當的權威性,因此普立茲獎的美國立場,甚至他的新聞價值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還與日俱增。
不過普立茲獎的頒獎標準這些年來仍逐漸有所變化。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s)1963年的著作 《誰怕吳爾芙》 沒有獲獎,原因可能是內容大量討論性別議題,這並不符合普立茲所要求的高道德標準;但是1993年的獲獎作品《美
國天使》大量討論同性戀及愛滋病議題就已經能被評審委員接受。知名作家在普立茲獎也不見得就能吃得開,1941年時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戰地鐘聲》因為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反對而未獲獎,他直到1953年才以《老人與海》獲獎,不過阿爾比在1967、1975、1994卻接連獲獎。這些不一樣的頒獎標準時常受到批評,但是普立茲獎的委員會卻很少公開說明評審過程。
普立茲獎的另一個特色是獲獎者「從缺」,因為普立茲當年便希望只獎勵最高標準的作品,因此若當年度的參賽作品不盡如人意,評審委員會寧可從缺勿濫。以戲劇類獎項為例,1917年迄今一共從缺14次,1963至1968年這六年間,更是只頒發過二次。
與普立茲在世時努力衝刺報紙銷售量的作風相反,評審委員會相信,雖然他們也可能頒獎給主流、受歡迎的作品,但是他們不會錯過地方性報紙的報導或是小劇場的表演,因為全美各地臥虎藏龍,他們不希望迎合大眾口味,「品質」一直是他們最關心的重點。
台灣也是到這幾年才開始重視普立茲獎,所翻譯引進的書籍幾乎都成為當年度的主打書,品質也屢受各媒體肯定。台灣讀者對美國的新聞類獎項或許感受不大,無法了解其「道德」與「品質」的高要求,但是其它非新聞類書籍倒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

(圖摘錄網路)

1945二戰期間硫磺島戰役美國攻克日軍後,士兵們登上折鉢山頭豎起美國國旗歷史性瞬間

柔情警察&可愛小男孩 凝望的永恆

震驚全世界的911事件,一架遭恐怖份子劫持的飛機撞進紐約雙子星大廈爆炸瞬間

1968年的新聞攝影獎/生命之吻(THE KISS OF LIFE)
一位工人被高壓電電昏過去,他的朋友掛在高空上為他做人工呼吸,緊密相繫的友情。

「我被她眼中恐懼所震撼」
特寫攝影獎--蒙羅維亞圍城(MONROVIA UNDER SIEGE)
「我不僅被光線的美麗所吸引,同時也被那女孩眼中的恐懼所震懾。」普立茲特寫攝影獎得主卡洛琳‧柯爾說
在賴比瑞亞所拍攝,從鄉下湧入首都蒙羅維亞,在難民營發現一名叫蒂妮‧強森的女孩,這名女孩住在那裡已經超過一年的時間,但因叛軍進逼,不久之後必須跟其他人一樣,開始步行走向城市中心。

離鄉背井的軍官收到家人來信,除了問候,更是思念與盼望

哭泣的蘇丹
1994年特寫性新聞攝影獎
飢餓非洲孩童,禿鷹等待獵食,得獎攝影者卡特,受不了他人的譴責跟自我良心的愧疚,以自殺結束生命

台長: jean
人氣(1,7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講座.展覽心得領略 |
此分類下一篇:講座》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 廖玉蕙
此分類上一篇:講座》陽台變花園 ─陳坤燦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