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19 14:39:20| 人氣1,9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圓滿-------------蕭大俠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還在休養身心靈中,藉蕭大俠的『圓滿』告知網友---

老魚兒還健在。

 

   為解釋一個詞彙,可以從它的反面著手,一般稱作反證。圓滿的相反詞是匱乏、殘缺…,要把圓滿說得清楚,不簡單,從匱乏、殘缺著手,反而容易。語言重在別人能理解,懂了,也就相通了。

怎麼想到這些?上星期六和朋友聊天,談到之前所寫的一篇小文「止饞」,文中談到玉蟬放在亡者嘴上,寓意死了就不要老惦記口腹之慾。他說他不知道有放玉蟬這檔子事,卻見過放銅錢在亡者嘴上的事,這讓我想到放銅錢也有放銅錢的道理。反正人的思想複雜,人能想到的,各地應該都有類似的思考。何況,我們說什麼都好商量、可以殺價,唯獨死人的花費不好殺,想當然耳,業者可以賺得飽飽的,我總認為業者絕對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玉是稀有之物,自然貴,而「孔方兄」(古銅錢)與其相較,便宜多了。再說,孔方兄也寓意「外圓內方」;這世界如此,世界之外也應在人的想像裡,歧異的不多吧。

放銅錢的意思,我這麼想:

人的一生都是掛漏牽補,跌跌撞撞。想想,好像沒幾個時候令人滿意,文人可偏要編一個神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來胡弄讀書人別多想。我們一般認為,錢最能讓人完成諸多夢想,甚至撼動鬼神,要不然不會有「有錢能使鬼推磨」這話了。既然人這樣認為,生者對亡者自然冀望能完成其未竟之業,希望來生不要像此生許多事沒達成,而完成的最大力量是「孔方兄」,於是錢就被派上用場。想像冥界應該得有些「關係」,用錢可以打點,讓有關係就沒有關係,如此就沒了阻攔,而心想事成就有可能。當然,燒的再多不如隨身攜帶,況且為還在世的人瞅著,所費不多,效果卓著,何樂不為?

有缺憾、匱乏,是人生常態,一般我們就因這而常感不樂,只是為什麼有人不在意、不以為苦,如顏淵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就說明快樂在內不在外。缺憾、匱乏不能造成這些人的不快樂,也說明這不是決定的因素。有一個成語可以反證這個道理-樂極生悲,意思是說快樂過了頭就帶來悲劇,意指「一天樂一點,一次樂少許,快樂可持久。」這就牽涉到節制。我們說,清心寡欲可以讓外力干擾減到最少,正是讓我們比較容易達到圓滿的方法,西諺也說:「節制欲望是致富的最佳途徑。」道理相似。

以前有位常常微笑的長官,經常呼籲一個觀念「無欲而柔」,我想這話源自「無欲則剛」。不是我愛抬槓,人怎麼可能無欲,一如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根本是不食人間煙火、唱高調的說法,反不如清心寡欲來得實在。

愈是缺憾、匱乏,愈需要用愛來滋養。「共產」的觀念在許多先民都有類似的紀錄,但多屬斷簡殘篇,而完整的紀錄卻濫觴於聖經。相互扶持是讓大家走向聖善之路的必要,也是基督信徒一輩子的堅持,可惜人性的軟弱常讓理想成為幻影。不管怎麼說,同質性確實是大家相合的原因,初期教會就在一個信仰的同質下,捐棄己見,形成一個愛的團體,雖然有些烏托邦,但確實存在過。為什麼共產主義在實施七十多年後以失敗告終?顯然人性的軟弱成了致命傷;我相信愛容易在一個小範圍裡實踐,等大到某種情況後,人計較的本性就會出現,以致吞噬原本善意想法的可能。

西方學者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01519001130》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想要的,一是得到想要的。」以我們的理解,第一個是悲劇,第二個不應該是悲劇。但放在人生之中,第一個固然是悲劇,但一旦得到了,只能得到當下一時的滿足(快樂),不久之後又會生出別的欲望,所以在得到想要的剎那,正是匱乏的開始,人又會轉圈圈,追求別的了。

近日看老師的《西方哲學史》,其中描述斯多亞學派的《塞內卡》有幾句話很有意思:「你真想為自己而活,就必須為別人而活。」因此「當你活著的時候,所有人都愛你;當你死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惋惜。」真如此,相信不是嘴上一枚銅錢,而是身邊一堆了。

前幾天,大學同學濟灝兄傳來一篇鼓勵大家的文章,正好提供這篇小文做為結論之用。他說:「知足和滿足是從體認得來,有了知足的基礎,才有以後的美好生命。只要活在不知足和遺憾之中,後面的日子就很抱歉。而知足以後,我們每日所為都是消遣,消遣當然就比較安然和快樂。」我們說人生沒有圓滿,只有匱乏,因為圓滿只存在神祇之中,不論這觀念是人的投射,還是真如此,相信我們都沒有悲觀的權利。莊子提供一個很棒的情境:「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如果再加上孔老夫子《論語季氏篇》的「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那就更積極了。

彼此的鼓勵,就是愛,也是在人間的一種圓滿。(註)

註:在《西方哲學史》第102頁,就中世紀有關《天主教的發展》中闡釋「三位一體」時,我看到我們常談「天主是愛」的觀念,有一個非常,應該算是很學理的說法,很是興奮,所以一定要藉此一角向您報告,也請您分享我的喜悅。在寫這一小段時,我還沒有看到書裡的描述,只似隱若現的感覺這麼寫應該不會錯,沒想到這觀念早就被人視同規則了。原文謹錄如下:「愛」是一種關係,所以父(愛的源頭)、子(愛的體現)、聖神(也稱聖靈,愛的力量)構成完美的愛的關係,此即「三位一體」

寫於20111011

 

台長: 老魚兒
人氣(1,982)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轉貼文章 |
此分類上一篇:民國百年青年節賦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