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04 11:46:29| 人氣3,8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暑閱讀:工業4.0、58秒的競爭




大暑閱讀:工業4.0、58秒的競爭

作者:賀桂芬、辜樹仁、天下雜誌601期
BMW客製化汽車:58秒、西門子客製化控制器:58秒、奧普蒂瑪客製化一瓶香水:58秒。工業4.0帶來客製、高效,但工業4.0不等於自動化,而是商業模式的徹底改變。今後將不再有製造業,而是製造服務業——從研發設計到生產交貨,生命週期的全程服務。

什麼樣的展覽,讓日理萬機的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五大國元首,再忙也得去看?
什麼樣的平台,成立才一年,中、日、韓都趕去取經,《天下》採訪團隊卻是它接待的第一組台灣訪客?
自從《天下》一年半前率先報導,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的先進製造計劃,在爭搶新一代製造業霸主地位,「工業4.0」一詞已在海峽兩岸紅得發紫。

台灣將工業4.0奉為產業轉型的國家政策,大小論壇逾五十場,組團到德國的參訪不下二十團。中國更將工業4.0列為「由大變強」的關鍵。

在摸索與實踐的艱辛過程中,台灣已經「長」出兩家工業4.0工廠,其中一家甚至是再傳統不過的紡織業。

工業4.0蔚為風潮,但無可否認,台灣還處在大多數人認為4.0是自動化、無人化的階段。
「德國也曾爭論過,但那階段早已過去,」工業4.0權威、《工業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作者桑德勒說,全德國已有共識,工業4.0是「系統全生命週期管理和服務」的革命。

工業4.0並非只是工廠內的自動化,而是終端客戶與生產者、供應商之間,整條價值鏈沒有時差、沒有誤差地全部串連起來雙向互動,效率與彈性提升,成本下降。

在德國,八○%的企業知道工業4.0,真正著手做的只有二五%,工業4.0地圖上的「大頭針」只有兩百多家(見八十六頁表)。這樣的進展,讓德國工業4.0平台秘書長邦廷非常不滿意,卻已讓世界艷羡。

台灣如果有四分之一的企業已經在做,台灣已經不一樣。
工業4.0不是花俏的事物,而是為了解決企業和產業已經面臨的難題。工業4.0更不是只有大公司才玩得起的遊戲,德國採取行動的企業,八成是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尋找最能提升附加價值的小處著手,」是這些企業給台灣企業的共同建議。

《天下》團隊走訪六國、九個現場,親見許多企業,從小處著手,實踐工業4.0。
工業4.0不再是概念,它已經是實踐。它不是未來,它已經是現在。

工業4.0,短短三年,從概念到實踐,速度飛快。
西門子在安貝格(Amberg)的工業4.0示範廠,生產一台控制器,五十八秒,台台不一樣;BMW丁格芬(Dingolfing)的工業4.0廠,單機轉換塗裝顏色,五十八秒,輛輛不同色;奧普蒂瑪(Optima)生產一瓶香水,五十八秒,瓶瓶不一樣。

單機能做到五十八秒製造完全不同的產品,是供應鏈、生產及客戶服務完全連網,點對點、端對端之間,反應速度大幅加快後的成果。

「你生產的產品無法連網,以後不會有人跟你買,而你的產品就算能連網,你不善用連網產生的數據,會有別人來把服務你客戶的生意搶走,」推動工業4.0的先驅、《工業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作者桑德勒(Ulrich Sendler),在德國慕尼黑接受《天下》專訪時指出,「這類事情來的速度,比任何人想像的都還要快,什麼都不做,等於自殺。」
到底什麼是工業4.0?各國為何舉國家之力投入?對台灣又為什麼重要?

什麼都不做,等於自殺
任一環節都可能殺出「攔路虎」

「你不會知道你的下一個競爭對手會從哪裡冒出來,」桑德勒舉他親眼見到的例子,一家小軟體公司,只是在電梯各處掛上監測器,就把電梯製造商的售後服務全都搶走,而且百分之百客製化。

這類改變商業模式的擱路虎,已經到處都是──僅靠一個服務平台,Uber打亂了全球計程車市場,自己卻一台車都沒有;同樣地,Airbnb自己一家飯店都沒有。

台灣一向專攻大量生產、代工製造。然而,「技術和製造不再是重點,產品只是載具,重點是隨產品而來的服務。這是商業思惟和商業模式的深度改變,」SAP物聯網資深副總裁凱瑟(Thomas Kaiser)表示。

言下之意,只做純粹載具的生產者,只能賺到微薄的工錢。
桑德勒明確指出,工業4.0的定義,是透過虛實整合,實時掌握與分析終端使用者,來驅動生產、服務,甚至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桑德勒指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主導全世界兩百年的商業模式,基本上是製造本位──生產什麼就賣什麼。工業4.0的價值鏈順序,卻是完全顛倒。

「一切商業活動的開端,始於買方,」桑德勒指出,工業4.0的定義,是「從服務顧客驅動研發、供應鏈和生產,整個系統或整個價值鏈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與服務(SysLM)。」

「唯有這樣,才能解決製造業現在面臨的市場快速變化、需求個人化、生產條件沒有辦法快速靈活應變,勞動力又缺乏的難題,」桑德勒說,「很多企業把工業4.0理解為工廠自動化和無人化,這是很危險的。它會蒙蔽了企業,看不清楚大局。」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春季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已成工業4.0最重要的展示場。美、中、英、德、日五國元首,再忙也得去一窺究竟。

工業4.0在台灣,同樣紅得發紫。政策喊出來了,一年半內上百場論壇一場接一場,到德國參訪的團體一團接一團。台灣從南到北已有近百家企業,喊出工業4.0口號,或已實際採取行動(見表2、表3)。但仔細檢視,工業4.0在台灣,概念尚未釐清、共識尚未建立。

別被「自動化」蒙蔽雙眼
工業4.0等於黑燈工廠?

靠機器人百萬大軍,晚上關燈生產,天亮開門驗收的「黑燈工廠」美麗新境界,被許多廠商與工業4.0畫上等號。

三年內要實現百萬機器人的富士康自己怎麼說?
「現在很多公司做的,都還只是機器人的硬體,背後的軟體技術和服務更重要,」鴻海機器人自有品牌Foxbot的幕後操刀者,鴻超準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負責人、鴻富錦精密工業副總經理戴家鵬,在接受中國大陸媒體採訪時,含蓄地解釋,機器人只是自動化的一部份。

而自動化,更只是商業模式改變的一小部份。
美國九○年代發動的IT革命,帶動的不是產品的改朝換代。而德國卻在這過程中,歷經工廠外移及被美國甩開的慘痛教訓。

也因此,德國這次危機感空前,賭上國家尊嚴和命運,不但將工業4.0定為國家政策,並整合相互對立的企業、工會及研究機構,甚至從教育開始改起。

而去製造化的道路,令美國飽嘗社會M型化之苦。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痛定思痛,也舉國家之力,推出先進製造、虛實整合的政策,吸引製造業回流,挽救就業。

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南邊的科學博物館中,展廳兩側展示著各式古董蒸汽機,訴說著英國稱霸世界兩百多年的輝煌工業史。但八○年代開始的去製造化,英國走向金融、 服務和觀光,讓製造業佔GDP比重只剩一○%,產值不到德國的一半。

金融海嘯和歐債風暴之後,英國也幡然悔悟——沒有製造業,服務業只是空中樓閣。
英國中部工業重鎮雪菲爾(Sheffield),一座今年五月才落成啟用、狀似巨大飛碟的圓形玻璃帷幕建築物,矗立在廢棄機場改建的創新園區內。

這座斥資二十億台幣的「二○五○工廠」,結合產官學研資源,提供英國業界,共同研發客製化、虛擬實境、人機協同等工業4.0解決方案的平台。平台才剛啟用,已吸引IBM、日本三菱、川崎等企業,上門尋求合作。

「英國過去四、五十年忽略了製造業,現在要把製造業拿回來,」忙著接待訪客的二○五○工廠負責人摩根(Ben Morgan)對《天下》記者說。

英國商業創新技能部負責製造業政策的瑪麗特(Clare Marett)明確指出,「我們的研究顯示,如果英國可以充分利用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會,經濟生產力估計可以提高三○%。」

大國沒落 強國崛起

急切的亞洲 能彎道超車嗎?
「贏在技術,卻輸在商業模式,日本已經多次遭遇這種殘酷的挫敗,」日本法政大學教授西岡靖之告訴《日本經濟新聞》說。

「我們一直認為,只要提高生產效率,做出好產品、賣得好,就能形成標準,結果完全不是這樣,」東京大學教授柳川范之也在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報告中,沉痛指出,就像陸客到日本掃貨,那些熱賣的商品「只是一件件的單品,無法構成系統上的標準和優勢,日本現在終於明白了這一點。」

然而,焦頭爛額的安倍政府無暇他顧,只能靠企業各自努力。「日本不能再這樣沒有作為了,」西岡靖之心焦地說,「但目前日本在工業4.0競爭上的舉措,還侷限於個別企業,甚至連同一個集團裡的障礙都無法跨越。」

距離現在還有三十三年的二○四九,對中國無比重要。
這一年,是中共建國一百年。眼下中國雖面臨許多麻煩,但矢志要在這一年從製造大國變強國。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長苗圩解讀,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月公布的「中國製造二○二五」,便是仿效德國工業4.0,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三個十年計劃的第一個大戰略。

許多人質疑,中國工業落後,大部份企業甚至還需要在2.0、3.0階段「補課」,追趕工業4.0豈非痴人說夢?
「想像一個工業化程度不如中國的國家正在崛起,它連電話網路都沒有,也沒有無線通訊網路,你會建議先從有線電話開始建設起,再建手機通訊網路嗎?不會,」德國博世集團董事長鄧納爾說,他不認為中國沒有資格彎道超車。

用資金換取時間、技術與品牌
德國企業 中國眼裡的心頭好

過去十一年,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中國九次,頻率之高,遠勝其他國家。雙方還共同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領》,目的就是要助中國一臂之力,把這世界工廠變成「世界的工業4.0工廠」,而德國扮演的角色,則是「世界工業4.0工廠的工廠」。

「中國很清楚,自己的工業技術還落後別人五到十年,直接買進能夠讓自己一步到位的公司和技術,是彎道超車的捷徑。其中,德國工具機業中的隱形冠軍,是中國邁向工業4.0之路的噴射火箭推進器,」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一五年底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很少人知道,每隔兩年,北京當局會發布按國別分類的購併企業名單,提供陸企向外購併作為參考。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報告中說,其中「中國人對德國的投資熱情,超過任何其他歐洲國家。」

「對符合工業4.0標準的公司,中方都非常感興趣,」中國漢德資本主席蔡洪平指出,「中國投資者的德國採購清單上,主要是中型機械製造商。中國企業通過大筆資金,換取德國的高技術和歷史悠久的大品牌;反過來,德國企業也獲得了中國市場的入場券。」

一四與一五年,中國都買了近四十家德國企業,其中不乏技術和市佔都是全球龍頭的隱形冠軍。
二○一六年的一至三月,中國又在德國投下三十二億美元(約一○三八.四億台幣),買下十二家德國高科技公司。

六月二十八日,工業機器人世界冠軍庫卡(Kuka)醞釀已久的出售案,也塵埃落定,買主正是中國的家電大廠美的集團。

這些購併,都是中國工業從大轉強增添火力。
正如主持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產學合作研究中心的智能維護系統(IMS)研究中心、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傑所說,在商業模式被推翻的過程中,誰會崛起,是眼光和機會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本文內容摘自以下網頁: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198
 

台長: 讀.冊.人
人氣(3,890) | 回應(0)| 推薦 (11)| 收藏 (0)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人生:管理春秋 |
此分類下一篇:大暑閱讀:CEO、你,不是超人
此分類上一篇:大暑閱讀:哈雷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