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4-09 10:10:50| 人氣2,6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清明閱讀: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


清明閱讀: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
書名: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原來看懂人,就看懂畫,說不出口的、不可告人的,都藏在畫中?!
作者:顧爺
姓:顧,名:孟劼,字:爺。
故被稱為「顧爺」(沒有啦,「顧爺」只是個網路暱稱,我覺得聽起來很酷,但經常會被打成「姑爺」,平白無故多了許多丈母娘。)
高中畢業,空投到澳洲學平面設計,現擔任澳洲設計公司pure blue的設計師,因在微博上連續發布「小顧聊繪畫」系列長微博而一炮而紅。
關於藝術,一切的熱情都源於單純的喜愛。非科班出身,更沒有教授頭銜,因此,與其說在談藝術,倒更像是嘻嘻哈哈地聊天。如果能讓讀者一笑之餘,還能增添一些吹牛聊天的資本,那也是極好的。
網站:huati.weibo.com/373954

內容簡介:
說不出口的、不可告人的,都藏在畫中?!
新世代藝術講堂,終於出現
藝術,怎麼談?能狂吸38萬粉絲?!
◎這一本,讓你讀到笑,原來大師也有這一面,心機好勝、逞兇耍狠、孤僻尖酸……
◎原來,藝術還能這樣談!這樣講藝術,坦率直白惹人愛,藝術家就像隔壁大叔
◎邊聊人生邊看畫,破解藝術家真性情,看懂人,就看懂畫
◎新世代藝術講堂,穿越時空的笑點+小說般精采故事+脫口秀的旁白解說
◎別再說記不得藝術家,讀過這一版,想忘也忘不了
卡拉瓦喬是天才,也是流氓、賭徒、殺人犯,還越獄?!
林布蘭畫出傑作《夜巡》之後,就衰神附身兼破產?
塞尚怕老婆,怕到只能畫蘋果?雷諾瓦,沒有乳房就不會畫畫?
『所謂藝術,只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浪漫,它也有愛情的八卦、人生的苦難,它能讓你心酸,也能讓你笑‧翻‧天!』——顧爺
藝術細胞是天生的,後天長出來的都是癌細胞……但審美細胞絕對是可以培養的。這一本,讓你見識藝術的魅力,審美細胞統統長出來!顧爺是誰?為什麼他談藝術,一周粉絲翻三倍,迅速引起38萬粉絲回響,4萬多次的關注,近5千條的留言?設計是他的工作,藝術是他的愛好,他說:「其實,繪畫的門檻並不高」,還說:「當我們欣賞繪畫作品時,總想把它看懂,但我覺得,只要你覺得這幅畫好看,看著舒服,那它就是一幅好畫。」

他聊藝術不一樣,坦率直白惹人愛
這位微博最紅的藝術講堂作家,用另類談法破解藝術家真性情,他相信,看懂人,就看懂畫。他用數十個穿越時空的E時代笑點,簡報形式的視覺分析,脫口秀般充滿誘惑力的旁白解說,6萬個平凡文字的奇妙排列,讓人忍不住一口氣就讀完9位經典畫家故事!

邊聊人生邊看畫,貼近藝術零距離
「天才」其實不一定是用來形容正派角色?開啟巴洛克藝術的卡拉瓦喬,人生跟犯罪小說中的主角沒兩樣。林布蘭能將「養家糊口的手藝」變成「流芳百世的傑作」,《夜巡》成畫至今的300多年中,命運跟畫家的人生一樣戲劇性。英國風景畫家泰納是個聰明人,他先畫受歡迎的東西,在得到名聲和財富後,才開始畫自己喜歡的東西,簡直「比猴還精」?

在武俠小說中,通常一個門派中,有一兩個頂級高手就很厲害,但是印象派在當時的「畫林」中,相當於「魔教」,頂級高手一抓一大把!莫內作畫的方式簡直就是和時間賽跑?甚至可以說是一台「人肉照相機」?
梵谷為什麼會徹底的瘋了?他和高更一起打造的「黃色小屋」夢,就好像開了一個臉書粉絲頁,希望打造成一個破億的臉書女王,結果努力了幾個月,不但連一個追蹤都沒有增加,連唯一的粉絲高更也取消關注了!

雷諾瓦一生留下6千多幅畫,從學畫畫到過世,平均三天一幅!
竇加的舞女,就像喬丹在NBA投入的第一球,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筆下的舞女像是在旋轉中突然被人按了「暫停鍵」,如果再按一下「播放鍵」,隨時都會繼續旋轉下去似的。
不怪,就不是塞尚?想看懂塞尚的畫,首先要拋開「為什麼」。也就是說,你得先放棄「搞懂這幅畫」這個念頭。如果你做得到,那麼⋯⋯歡迎進入塞尚的藝術世界!

無冷場,不賣弄、也不假掰,顧爺完全用小老百姓的眼光帶你看藝術。
在他的解說下,遙遠時代的藝術家就像隔壁大叔,你不但能觀察他的生活,還能瞭解他內心的苦衷與喜悅。畫中細節,不細說不知道,原來都藏着畫家心機和秘密,隨著書頁翻動,一同經歷一場場傳奇人生。藝術從未像這樣貼近你的生活、撩動你的心。


目錄:
第一章 逃犯──卡拉瓦喬
第二章 光影大師──林布蘭
第三章 奇才──泰納 /
第四章 彩虹──康斯塔伯 
第五章 睡蓮──莫內 
第六章 幸福畫家──雷諾瓦
第七章 瘋子──梵谷
第八章 舞女控──竇加
第九章 蘋果男──塞尚


書摘:瘋子
1886年,一個立志成為畫家的年輕人來到了藝術之都──巴黎。
他在這裡見識到了許多大師級的作品,並受到了他們的啟發。
但是,沒過多久,他就發現當時的那些畫風都不夠他玩。於是,他決定不再追隨別人的腳步,要走出一條只屬於他自己的藝術創新之路。

這時的他,還並不知道自己只剩下4年的生命⋯⋯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梵谷(Vincent Van Gogh)。
關於文生‧梵谷,我想,應該算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畫家。
你可千萬別小看這四個字,能擔得起這個形容詞的,可都不是普通人!

你可以去身邊找一個「藝術門外漢」,他可能看不懂,甚至從沒看過梵谷的作品,但卻肯定聽過他的名字。這就是所謂的「家喻戶曉」。在整個藝術圈裡能達到這個等級的,大概也只有莫札特、莎士比亞這類神人了。在繪畫圈裡就更少了,差不多一隻手就能數得出來。

梵谷的名氣為什麼會那麼響亮呢?
論才華,他並不像泰納那樣鶴立雞群。論身世,又沒有卡拉瓦喬那樣跌宕起伏。
但他的名氣卻要比他們響亮,這是為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他獨特!
其他的大師,無論多厲害,在歷史上總能找到那麼一兩個畫風或性格類似的畫家,但是梵谷,不誇張地說,往前500年,甚至往後500年,都找不出第二個來。

那麼,他到底有何獨特之處?
首先,我想聊聊他究竟應該屬於哪「派」。
藝術家的分派,並不像黑社會電影裡那樣,幾個弟兄向關二爺磕個頭,然後在背上紋條青龍什麼的,就算加入幫派了。其實,藝術家還不如幫派弟兄,他們的分派大多是被動的,是後來的人替他們分的,也可以說是「被分派」。
分派的標準基本上是根據以下三點:
1. 這個畫家的畫風。
2. 受到什麼大師的影響。
3. 所處的年代。
許多畫家都是在死後才被專家學者歸入某某派的,所以他們自己也「沒得選」。
但話又說回來,要替梵谷分派,也確實為難了那些專家學者們。
我們先從第一點來看:梵谷的畫風。

梵谷到巴黎之前的作品──《食薯者》。是不是有種很慘的感覺?(聽名字就覺得有點慘⋯⋯)梵谷就背著這幅「慘畫」來到了巴黎,想要靠這樣的畫風在巴黎闖出一番天地⋯⋯結果,不用想也能猜到,誰願意掏錢買一幅掛客廳礙眼,掛飯廳影響食欲,掛廁所導致便秘的「慘畫」?

到了巴黎以後,梵谷接觸到了印象派,畫風又一下子變「亮」了!
這幅《塞納河上的橋》就是梵谷在這個時期的作品⋯⋯把這兩幅畫並排放一起,誰會相信這是同一個人畫的!而且前後就差兩年時間。

好吧,如果梵谷的畫風難以捉摸,那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點:他受過誰的影響?
梵谷自己曾表示他最喜歡的畫家是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米勒屬於「巴比松」畫派(Barbizon),在當時來講,巴比松畫派並不像「學院派」那麼保守,但也沒有「印象派」那麼激進,算是半個「非主流」。但就畫風來講,還是比較偏向於「現實主義」的。

那梵谷他是不是應該被分入「現實主義」呢?
我們先來看看米勒的作品。
這幅《播種者》是他的代表作,米勒最喜歡畫的就是農民。這也是「現實主義」畫家最喜歡的主題──社會底層的「艱辛」。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梵谷臨摹的「艱辛」⋯⋯
看著這個在夕陽下「踢正步」的歡樂男人,我覺得,如果硬把梵谷和米勒湊一塊的話,那也太不人道了吧!

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那麼只剩最後一種分類方式了──「時代」。
梵谷所在的時代比印象派稍微晚一點,他又畫過印象派,那麼,就把他歸入「後印象派」吧!
不容易啊!

也實在難為了那些「分派」的學者!
但是我認為,把藝術家分成不同派系,其實就是為了讓教授在上課時比較方便歸納總結。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大可不必那麼糾結於派別。反正考試也不會考這些。那我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說廢話嗎?!

差不多吧!
畢竟,又有哪個畫家的畫風是一成不變的呢?
如果硬要分,我覺得倒可以給梵谷單獨分一個派:癲狂派。
藝術家都是瘋狂的,但是和畢卡索、馬諦斯那種故意作怪的畫家不同,梵谷的「怪」,是骨子裡的怪,是來自他的血液和骨髓裡的。
因為他本身就是個「神經病」(學名全稱:癲癇+躁鬱症+急性間歇性噗林病+梅尼爾氏症)。
要瞭解這個「神經病」,有三個人是不得不提的,可以說沒有這三個人,就沒有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梵谷。三個人,缺一不可⋯⋯

重要人物1號:西奧‧梵谷(Theo Van Gogh)
梵谷的弟弟,也是梵谷一生的知己,並且終其一生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鼎力支持梵谷的夢想。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瞭解到梵谷如此多的心路歷程,也全都是源自於他和弟弟西奧互通的信件。
梵谷年輕時做過許多職業:畫廊銷售、傳教士、外語老師⋯⋯但是都做不長。1880年,27歲的梵谷決定以畫為生。

這是梵谷1888年的作品──《紅色葡萄園》,這也是「以畫為生」的梵谷生前賣掉的唯一一幅畫。
很慘吧?⋯⋯確實慘,但慘的不是梵谷,而是他的弟弟西奧。嘴上說靠畫為生的梵谷,其實是靠他弟弟為生。
曾經聽一位哲人說過:「一個藝術家,再窮也不至於窮到連飯都吃不飽。」反過來,當一個藝術家太有錢時,也創作不出多好的作品。只有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時,才能不斷激發他對創作的飢渴。
梵谷就處在這麼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他有個好弟弟,所以一直沒有餓死,並且能全身心投入繪畫。

而他的創作熱情則完全源於他對藝術單純的夢想:
那麼,梵谷的畫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關於梵谷繪畫的一些介紹中,經常會出現一個詞──「強烈」。
他的「強烈」首先源於他那厚重的筆觸,那些顏料似乎不是用筆塗上去的,而是直接擠到畫布上的。
所以他作品的「成本」首先就比別的畫家高,每幅畫都會用上比別人多一倍的顏料,但是這種畫法卻能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立體感。

另外,他的「強烈」也體現在用色上。他總愛用藍色+黃色,或紅色+綠色之類的色彩搭配。
這些顏色在色彩中是「對比」的顏色,也就是完全相反的顏色。一般畫家是不敢隨便碰這種搭配的,因為弄不好很容易弄巧成拙。

而梵谷卻能夠駕馭這些顏色,這就是他的色彩特別強烈、特別明亮的原因。
如果以上這段話讓你看著頭暈,那我們換個角度來聊吧⋯⋯

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一般都會具備以下幾點特色:
1. 心中有一個最崇拜的畫家:剛才提到過,梵谷的「男神」是米勒。
2. 有一個被稱為繆思女神(muse)的「情人」:梵谷雖然沒有繆思(他是有過幾次戀愛經歷,但最終不是把姑娘嚇跑了,就是把姑娘全家嚇跑了),但是,對於獨一無二的梵谷來說,根本不需要什麼女神給他帶來靈感,因為,他有一樣別的畫家沒有的東西──「精神病」。

3. 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梵谷雖然生性孤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與人交往⋯⋯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他還是有朋友的!不是他弟弟西奧,也不是幻想的朋友,而是一個真實的朋友!這個朋友,也是影響他一生的重要人物之一。

重要人物2號:保羅‧高更(Paul Gaugin)
高更在當時的法國畫壇也算得上是一號猛人,他獨樹一幟的畫風和標新立異的性格,曾多次震動整個畫壇。他也是唯一一個被梵谷欣賞的男人。

1888年2月,梵谷來到了法國南部的小城阿爾(Arles),並打算在這裡實現他的另一個夢想:建立一間藝術家工作室,並使它最終成為一個藝術家的聚集地。(其實這也是為了仿效他的男神米勒,米勒曾經就在巴比松和他的小夥伴們搞過一個類似的「創意園區」。)

可能你會問,想搞工作室,在巴黎搞多好?那裡既繁華又時尚,可能生活開銷會大點,但又不用自己掏錢,幹嘛還非要跑去阿爾呢?
因為他的弟弟也開始受不了他了⋯⋯當時梵谷因為酗酒,得了一身病(我們都知道是什麼病)。梵谷的病情漸漸影響到和他住在一起的弟弟西奧。「你不工作就算了,完全用我的錢我也忍了,但你別妨礙我賺錢呀!難道要兩人抱在一起餓死不成?」

於是,西奧狠下了心,把梵谷送到阿爾療養。
正好阿爾又是個陽光明媚的地方,梵谷一到就愛上了那裡。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是他選擇阿爾是為了
追隨陽光⋯⋯梵谷到了阿爾後,就在當地租了一棟兩層樓的小屋,並把它漆成了他最愛的亮黃色,還取名為「黃色小屋」。
一切準備就緒後,接下來就是邀請藝術家入駐了。梵谷第一個想到的當然就是高更,而高更也答應了他的邀請,但條件是要梵谷的弟弟西奧為他還債。
得知高更將要前來,梵谷就如同吃了興奮劑,每天創作一幅畫,為的就是向高更展示他在黃色小屋中的成果。

這是梵谷在阿爾時期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向日葵》。
這幅畫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居然用黃色的背景來襯托黃色的向日葵,而且還並不顯得單調。
這幅畫,可以算是梵谷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了,至少梵谷自己是這麼認為。因為高更來到「黃色小屋」時,在這幅畫前佇立許久,並且盛讚這幅畫。

梵谷日思夜想的高更終於來到了阿爾⋯⋯
但是,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夠被「精神病」看上的人,那也絕對不會是什麼好鳥。
自從搬到黃色小屋以後,除了一起喝酒玩女人的時候(到底還是不負「黃色小屋」這個名稱),高更和梵谷幾乎每天鬧彆扭。在繪畫方面,他倆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高更認為繪畫應該只畫眼睛看見的東西,而梵谷則認為可以適當地加入自己的想像。

俗話又說「不要和精神病理論」,這兩位老兄經常為了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好幾次差點大打出手。
更讓高更受不了的是,梵谷還老愛在高更畫畫時站在他身後挑毛病,我們知道藝術家是最恨別人在背後指點江山的了(到今天都是)。
於是,高更徹底受不了了,他給梵谷的弟弟寫了一封信,內容大意是這樣的:「我實在受不了你那個精神病哥哥了,老子不玩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在高更明確表達去意之後,在1888年12月23日夜裡,發生了那件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自殘事件。
可能你早就聽說過這次著名的自殘事件,坊間也流傳著好幾個不同的版本,至今沒有定論,但是唯一不變的是:經過這次事件之後,梵谷少了一隻耳朵⋯⋯我來介紹一下幾個流傳最廣泛的版本吧。
版本一:那天夜裡,高更在路上走著走著,梵谷突然從背後衝上來,在高更面前「喀嚓」一下,把自己耳朵割了,然後也不去看醫生。任由耳朵一面嘩啦嘩啦噴血,一面蹦蹦跳跳回家睡覺了(命真硬)。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可以想像當時的高更一定站在原地滿頭問號⋯⋯

版本二:認為梵谷的耳朵其實是高更割的,但為了袒護小夥伴,梵谷一直對外堅稱是自己割的。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點陰謀論的味道,但有趣的是,那一天當地的報紙上確實記載著一則「一男性持刀刺傷另一男性」的新聞⋯⋯
版本三:這個版本就和高更沒有什麼關係,據說是梵谷為了追求一個女人,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下來,送給她當定情信物!而且還是走到那個倒楣的女人面前,二話不說直接把一個吱吱冒血的小包裹塞到她手裡,掉頭就走了。有些人就註定孤獨一生⋯⋯
這些版本每個都很奇葩,但實際上梵谷是怎麼變成「一隻耳」的,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了。不管怎樣,高更的離開給梵谷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梵谷徹底瘋了。
梵谷為什麼會瘋?其實我覺得我可以理解。
關於「黃色小屋」的夢想,就好像我開了一個臉書粉絲頁,並且希望把這個粉絲頁打造成一個粉絲數過億的臉書女王。
然而兢兢業業努力了好幾個月,卻發現連「追蹤」都沒有一個。這時,唯一的「粉絲」也取消關注了⋯⋯徹底瘋了⋯⋯


台長: 讀.冊.人
人氣(2,604)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藝術映像 |
此分類下一篇:清明閱讀: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2
此分類上一篇:清明閱讀:路易斯.康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