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1-16 11:40:13| 人氣3,9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寒閱讀:黃威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小寒閱讀:黃威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書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作者:黃威融
在台北出生長大的五年級後段班,90年代中期在廣告公司當過文案,2000年前後出過幾本暢銷書,2004年起進入台灣雜誌圈工作至今。2006年擔任《Shopping Design》創刊總編輯,2012年擔任《小日子 》創刊總編輯,2013年起參與誠品書店免費刊物《提案 on the Desk》,並協助不同雜誌和品牌提供編輯創意服務。

代表作品: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Shopping Design》
《小日子》
《提案 on the desk》
《無印良品台灣十周年專刊》

內容介紹:
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創刊總編輯 黃威融
從廣告文案→暢銷作家→雜誌總編
集體創意×圖文創作×生活編輯法
過去十年,他參與創辦了三本雜誌,
從設計消費、生活風格到內容行銷,
雜誌不僅是雜誌,更是時代變動的觀察點,
歡迎加入抒情時代的雜誌俱樂部。
「喜歡看雜誌的人,通常都是比較有趣的人,這當然是一個偏見,不過對我而言,卻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偏見。我認識的搞創意做設計的朋友們幾乎沒有不愛看雜誌的。在成為真正的雜誌編輯之後,我才發現雜誌編輯除了是一門專業的技藝,也是感受台灣時代演變的最前線。」

作者回首十年雜誌編輯人生,觀察雜誌演變,從設計美學崛起,小日子和小確幸的販售,雜誌本身就是呼應時代需求的刊物。他也從這雜誌編輯的身份分享所謂的編輯技術,因為我們需要編輯的從來不只是一份刊物,可能是一場展覽,一個節目,一場旅行,甚至是你的整個人生。

特別收錄:
•關於設計雜誌.關於生活風格.關於黃威融那個總編輯
•編輯攝影美術的三角戰術.誠品講堂現場珍稀版
•生活風格雜誌的創刊.內容行銷時代的書店刊物


目錄:
Introduction/ 抒情編輯的時代
The Era of Emotion Editing 
•    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    黃威融成為雜誌編輯的幾個轉折
•    一百理由之後的各自長征
 
Part 01 設計雜誌與台灣社會
The Era of Design Magazine 
1-1 生活風格編輯法=圖文整合+集體創作
1-2 設計雜誌的誕生反映台灣社會的變化
1-3-1買設計,學設計,享受設計
1-3-2獨立製片工作方法的確認
1-3-3生活形態才是一切
1-3-4享受工作夥伴才華洋溢的激情與亢奮
1-3-5這本雜誌有很濃的在地生活氣味
1-3-6每家雜誌的Best 100都是獨一無二的路線表態
1-3-7二〇〇八年夏末,我們在宜蘭遇到一群熱情工作的傢伙
1-3-8日本精彩事物太多,這次我們先作入門
1-3-7多跟好朋友吃喝,多逛各地市場和商店
1-3-8我們根本不想過帝X人生,只想多看一些真實誠懇的住宅
1-3-9我們想找一個編輯一起工作
1-3-10對有趣事物的「無動於衷」,是內容貧乏的根本病灶。
1-3-11從《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說起
1-3-12「設計」在台灣變得重要的幾個轉折
1-3-13從恰似你的溫柔到The Joshua Tree
 
P02 設計雜誌教我的事
Editor’s Techniques 
2-1 傳遞生活感的畫面才能打動人
2-2 圖文整合思考增加可讀性
2-3 選擇有戲劇張力的對談場景
2-4 雜誌內容訴說品牌故事
2-5 製作過程決定作品呈現的水平
2-6 橋段串接呈現詩意的敘事趣味
2-7 製作團隊到現場
2-8 費心安排通告創造原本不可能的內容
2-9 企劃力+勘景力+通告力+執行力+編輯力
2-10 用不同的方式作自己想看的內容
2-11 編輯+美術+攝影.誠品講堂開講.現場珍稀版
2-12 連續三年作日本設計專題的感想
2-13那些年我們和無印良品創造了感人作品
2-14 台灣寫實抒情的田野現場習作
2-15寫採訪提問清單就已經開始創作了
2-16 曾經開過的六堂編輯課大綱
 
Part 03 生活風格時代的雜誌
The Era of Lifestyle Magazine 
3-1 創辦生活風格雜誌的必要性
3-2 創辦新雜誌很重要的技術問題
3-3外部寫作者是這本雜誌的靈魂人物
3-4 感謝台灣有這些小店我們的雜誌才會這麼好看
3-5 內容想像啟發我很多的松浦先生
3-6 詹大哥黃社長和我在誠品信義店那晚聊的事
 
Part 04 內容行銷時代的書店刊物
The Era of Content Marketing 
4-1 誠品書店《提案 on the desk》的編輯經驗分享
4-2 《提案 on the desk》二〇一三到二〇一四年內容介紹
4-3 跟總編學的10件小事(作者倪玼瑜)
 
Part 5 她/他們眼中的黃總編
Editor-in-Chief in Their Points of View 
5-1 用挑音樂、看日劇、點滷味來面試我的總編輯(作者劉揚銘)
5-2 這個總編很靠北(作者倪玼瑜)
5-3 公開場合的黃威融最精華的地方都被剪掉了(作者陳敏佳)
5-4 台灣〈關鍵評論網〉訪問一百理由創作回顧字(作者吳象元)
5-5 北京〈日和手帖〉訪問老台北人黃威融 (作者小山Hitomi)
5-6 中年    男子    酒友    來相會(作者張嘉行) 

編輯工作這些年感謝許多人與事
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這個主張,是我二〇一一年夏天在誠品講堂每週四晚的生活風格館策劃課程時提出的概念,當時的狀況蠻戲劇性的,我準備離開工作多年的《Shopping Design》,但我必須替這本親手創辦接生餵奶養育的設計雜誌規劃創刊總編退場的工作方式(註一),就在極度混亂的狀況之下,我接到誠品講堂的邀約,問我有沒有可能六月起開十堂關於雜誌編輯的課。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覺得應該是搞錯了吧,找我開一個人講十堂課,別鬧了吧。

跟誠品講堂的同事見面後,我心中有了底,長期以來誠品講堂在文學經典、古典音樂、建築思想⋯⋯等專業人文知識領域有著很好的評價和學員基礎,他們想嘗試在生活風格系列推出雜誌課的試試水溫。這個意圖我並不陌生,二〇〇六年底我在巨思文化跟同事們一起創辦《Shopping Design》之前,超商通路主動建議我們嘗試做本軟雜誌(相對於財經科技的硬雜誌),意思是差不多的。

於是,我跟講堂同事提出我的要求,我非常樂意「策劃」和「主持」這十堂課,但是光靠我一個人是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的,我希望每次上課是「我主持+一個講師」的方式進行;然後我會找的講師,絕對不會是擁有國外名校學位的專業教授,我找得都是我在工作場域合作過、覺得有料、跟我談得來的好卡,如果能接受這樣的規劃,我就做。

這系列課程應該就是後來我的編輯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朋友情義相挺(註二)和學員們的捧場(事前我們都沒想到一整個系列的每堂課場場爆滿)。因為那堂課,讓我決定應該要好好寫本跟我自己編輯工作有關的書,而我最歡迎、最希望的讀者並不是雜誌編輯,而是那些在大中小企業擔任企劃行銷工作和公部門裡面參與外發各種案子的承辦專員和長官們,因為台灣哪需要那麼多雜誌編輯啊,但是如何看懂雜誌的結構、欣賞雜誌的創意表現,這是做創意工作最基本的功課。我在誠品講堂的招生傳單上這麼寫著:
喜歡看雜誌的人,通常都是比較有趣的人,這當然是一個偏見,不過對我而言,卻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偏見。我認識的搞創意做設計的朋友們幾乎沒有不愛看雜誌的,在這些人的勸敗之下,過去二十多年我每個月都買了一堆雜誌(請不要逼我計算到底花了多少錢),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因為我亂買雜誌愛看雜誌,在二〇一一年的夏天我可以在誠品講堂這個「嚴肅而正經」的知識場合,策劃這一系列雜誌講座,和這羣熱愛雜誌的好朋友們,一起聊聊我們為什麼如此喜愛雜誌,到底這些雜誌有什麼學問,讓我們這群人願意花大把大把的錢買雜誌,即使房間塞滿了、就算十幾年沒拿出來摸過仍然不捨得丟掉⋯⋯

這一次的雜誌講座,身策劃者的我以「生活風格」類雜誌為主軸,原因有二──第一,我們這群人就是比較喜歡看這類東西,如果你對財經、八卦、影視娛樂⋯⋯等暢銷主流雜誌類型比較感興趣的話,拜託你不要來,你會聽不懂我們在講什麼;第二,根據帶我入雜誌這一行的老闆詹偉雄大哥的看法,台灣在整個華文雜誌圈最有競爭力的,就是生活風格這一塊,如果你想聽聽台灣這群有創意和實踐力的編輯者,他們如何在本地市場做出有意思的「小雜誌」,還有深深影響他們的外國雜誌是什麼,那你一定要來。

所以「雜誌俱樂部」談得其實不只是雜誌這件事,它跟台灣社會的變動有關,它和消費市場有聯繫,它牽涉生活風格,它當然會談到編輯技藝,它一定離不開雜誌上癮這件事。過去十年,我參與了《 Shopping Design》(二〇〇六至二〇一一)、《小日子》(二〇一二)和二〇一三年四月誠品書店《提案on the desk》這三個不同類型雜誌的創刊過程,經歷了許多有趣有用的事,催促我一定要寫出這本「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為何強調抒情時代呢?這些年從事編輯工作,深刻體會雜誌是料裡情緒的事業,如何運用理性的編輯技術傳達感性的畫面和故事,是生活風格編輯一定要會的基本功。我在這本日本編輯書──〈The Edit of Tokyo / Visionary Tokyo Editors : Their Lives and Works〉看到他們對編輯這件事的詮釋,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Edit is war
Edit is magical
Edit is fiction(poetic)
Edit is Rock’Roll
Edit is package
Edit is innovation
Edit is extension of sense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雜誌俱樂部吧,在這抒情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性手記。
(註一)
《Shopping Design》從二〇一一年九月起由李惠貞小姐接手擔任總編輯,因為她的加入,設計雜誌有了更豐富的題目規劃和優雅的雜誌氣味。一切都是命運安排,我和Jenny初次相識是一九九八年《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要出版的時候,當時她在大塊文化任職;二〇一一年夏天她正打算告別出版工作,在巨思文化社長陳素蘭的鼓勵下,她加入《Shopping Design》擔任總編輯。二〇一一年底當我有了寫這本書的念頭,我立刻跟Jenny約喝咖啡,她的支持和鼓勵,常在我心。

(註二)
那十堂課的主題和講者名單如下:
L01生活風格雜誌編輯術 by 黃威融
L02《Shopping Design》編輯.攝影.美術的三角戰術 by 攝影師陳敏佳+美術黃昭文
L03向《Brutus》和CAP藤本大師致敬 by 前《ppaper》、《2535》美術指導馮宇
L04日本建築類雜誌流派分析 by亞洲大學助理教授謝宗哲
L05日本生活風格雜誌和台灣蘑菇之間的小小關連 by《Mogu手帖》總編輯張嘉行
L06看人家的音樂雜誌有多酷 by 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小樹
L07二〇〇一至二〇一一中國生活風格雜誌觀察 by創意人歐陽應霽
L08歐洲生活風格雜誌導覽 by許育華,曾任Shopping Design報導總監
L09後PC時代讀iPad雜誌的兩(百)種方法 by前《GQ》雜誌資深編輯李擴
L10過去我喜歡的幾本雜誌和未來我想創辦的幾本雜誌 by《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詹偉雄

書摘:設計雜誌與台灣社會
The Era of Design Magazine in 2004-2014
1-1生活風格編輯法
=圖文整合+集體創作
八〇年代末期我在台北念大學時花了很多時間編輯校園刊物,應該上的課幾乎都不會去上,而是拼命去尋找任何對刊物編輯有幫助的事物。那個時候的台灣有不少認真上進的雜誌,例如《當代》、《人間》、復刊的《文星》⋯⋯此外兩大報紙(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副刊和文化相關版面也相當好看。不過我比較有興趣的一直是娛樂價值比較高的軟性雜誌(用當時的說法,我這種卡就是不夠有政治意識和社會實踐力),我在九〇年代初期看到來自香港的《號外》雜誌(那幾年它還在曾經發行台灣版本),驚為天人,對於他們的內容如此的資本主義和商業流行,卻同時存在強烈的編輯風格和生活主張,深深影響了我後來的編輯思考。
 
影響我這輩的進口雜誌們
進入九〇年代,身在台灣的我們眼界大開,與其說是因為台灣出現了有趣的雜誌,其實是我們可以在大型書店或某些唱品行(好比說當年西門町成都路口的Tower Record進口了一堆跟音樂其實並不是直接相關的奇怪雜誌),看讓我們看到過去從未見過的歐美日雜誌。
 
如果要挑出這個階段影響我最深的進口雜誌,我會說是日本次文化雜誌《Studio Voice》和運動雜誌《Number》,這兩本雜誌我收集了一大堆,每次整理房間或搬家,都曾經動念把它們丟掉,不過目前它們都還在身邊,每次看到它們就好像回到那段青春歲月。多補充兩本,九〇年代末我去香港最愛買《武剛車紀》,它的英文是「Men’s Machines」,內容鎖定汽車相機音響,比起另外香港另外幾本主流汽車雜誌,它的文筆和意見都酷得多;另一本是一九九六年創刊的《Wallpaper》,它創造了一個新的類型和編輯態度,前幾年的《Wallpaper》即使現在看都還是覺得很前衛。(《Wallpaper》的創刊總編輯在二〇〇七年新創辦了《Monocle》)。
二〇〇〇年以後,有兩本日本雜誌成為我的採購主力──《Brutus》和《Casa Brutus》,前者是半月刊,每期都會推出一本大主題,它的選題結構攝影排版敘事⋯⋯簡直是雜誌聖經;後者的開本較大,主題圍繞著建築和設計,它們針對日本和世界知名建築師和作品的報導,深度和廣度都很強。
 
以上這些,算是我引誘我成為雜誌編輯的糖果(其實編雜誌根本是苦藥)。二〇〇四年秋天,我加入當時還是詹偉雄擔任總編輯的《數位時代》,被折磨一陣子之後,我馬上發現原來編出好看雜誌這件事怎麼會這麼難,我認為根本不必把責任都推到市場不夠大製作預算不多⋯⋯這些結構性原因,我覺得人家的雜誌那麼好看根本原因是他們都太有才能,而我們這裡的編輯都顯得相當笨拙。
 
遇到有才華的老板和伙伴們
要談《Shopping Design》的創刊,一定要從《 數位時代》開始講起。當時的我和《 Shopping Design 》美術總監黃昭文,都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一家科技財經雜誌全職上班,把時間再往前推兩年,我們兩個是在二〇〇四年的秋天被一個名叫詹偉雄(註一)的人鼓吹,邀請我們兩個一起參與那本雙週刊年底的改版。在此之前,我們兩個跟詹大哥的合作經驗,就是二〇〇四年八月由風格者出版的《 國家的靈魂──中華隊的33場關鍵球賽》,這本書是配合二〇〇四年雅典奧運中華棒球隊前進希臘所推出的書,由我負責統籌主編,昭文當時還在原本的公司上班,因此只能請他指點封面設計和內頁版型。負責封面和內頁人物攝影的就是後來擔任《Shopping Design》幾乎所有攝影工作的陳敏佳。
 
經此一役,詹大哥對昭文的美術編排能力高度讚賞,特別交代我一定要想法子把他從服務即將滿十年的出版社挖走。要催生這件事,最重要其實是要挑動起個人的熱情,二〇〇四年當時詹大哥心中最欣賞的雜誌是日本版的《GQ》,當時的日本《GQ》用時尚雜誌的手法處理政治經濟的題材,非常前衛特別,彼時日本《GQ》的美術總監是CAP集團的藤本先生,他正好就是昭文最景仰的日本平面設計大師,於是這件事就這麼順利談定。
那幾年的日本《GQ》好看得嚇人,它的題目拆解和美術表現可以玩得如此高明,負責排版的藤本泰領軍的CAP設計公司是重要的關鍵,他們把雜誌視覺拉高到一個極高的層次,看過那麼多精彩的東西,讓人不自量力地想要投身雜誌這一行試試看。
 
到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十多年前我在廣告公司時期迷戀的《Studio Voice》也是藤本泰負責設計的,2011年台灣原點出版社出版這位日本雜誌首席藝術指導的自傳書《雜誌上癮症》,我特地受邀寫了篇推薦序,透過那篇文章我向這位大師致敬:「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藤本先生的存在,我想我是不會走上編雜誌這條路的。
 
是的,一個擁有超級才華的人絕對可以改變一個行業,這是藤本先生教會我的事, 因為有藤本先生這樣對雜誌有熱情和驚人才能的人投身其中,一個許多人看不上眼的東西,可以變得如此充滿詩意和創意⋯⋯藤本先生根本不認識我,但是因為早期的《Studio Voice》,2004年前後的日本版《GQ》鼓舞了我以及許許多多在雜誌這行苦戰的夥伴。感謝你,藤本先生,因為你因為CAP,我們更加了解雜誌是多麼有趣的事業啊。」

 
是工作伙伴也是酒肉朋友
現在回想起來,我和昭文跟著詹大哥編科技財經雜誌那段時間,是打下《Shopping Design》編輯工作基礎的關鍵歲月,我們當時因為是雙週刊的出刊節奏,腦力和體力的消耗量非常大,我在那個時期負責和好幾個外部作者約稿,這些人後來都變成我的班底。更重要的,是因為攝影外發,促成了我們和攝影師陳敏佳混雜了工作夥伴和酒肉朋友的特殊情誼。 陳敏佳在二〇〇一年二月到二〇〇三年底期間是詹大哥手下的攝影得力助手,一如多數台灣知名攝影師的發展,一般雜誌社的薪資條件和工作環境是留不住才華洋溢的攝影人才,幸運的是,我們就在不久的未來成為往來密切的工作夥伴。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詹大哥策劃了「科技人進修指南」的封面專題,他在製作層面下了兩個指令──第一,封面找個可口的人物來串場;第二,不同領域的進修課程的開頭,分別找一個受訪者拍有氣氛的跨頁大圖。我當時的職稱是「後製副總編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總編輯交代的事執行出來(後來我跟拍片的朋友們聊,他們說這就是所謂副導在拍片過程做的事,從叫便當、喬通告、安慰女主角情緒、跟地區警察或大哥拜託⋯⋯都是你的責任區),詹大哥指示我們去找敏佳討論,於是昭文和我跑去敏佳當時的工作室──位在華山藝文特區對面、忠孝東路二段上那排老舊四層樓公寓的某個頂樓,我們三個用聊天閒扯的方式,就把執行方向和細節想出來,那一期雜誌,後來成為我們在許多演講場合一定會提到的重要教材。
 
以上算是前情提要,二〇〇六年底之後發生的事大概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在這四年的時間裡許多人問我創辦《Shopping Design》的前因後果,我最想說的其實是,因為詹偉雄的撮合,美術黃昭文+攝影師陳敏佳+編輯黃威融,我們三個人組成了一個各司其職的工作團隊,《Shopping Design》的故事才有辦法開始。
 
特別要感謝《Shopping Design》創刊前那兩年的艱苦歲月,那兩年我和昭文做了四十八本雙週刊(特刊不算),等於是做了四年的月刊,熬夜無數,頭頂白髮和腰圍增加的程度慘不忍賭,但是我非常感謝有那兩年的折磨(尤其是詹總編輯無數次在午夜加班退件的打擊,讓我們好幾次真的認為自己是白痴),使得我們更加珍惜在《Shopping Design》的創作機會。


台長: 讀.冊.人
人氣(3,960)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小寒閱讀:宮部美幸《落櫻繽紛》
此分類上一篇:小寒閱讀:伊蓮諾‧卡頓《發光體》(上下)套書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