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0-26 12:56:15| 人氣3,1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霜降閱讀:王安石《浪淘沙令》

 

霜降閱讀:王安石《浪淘沙令》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祇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賞析:
作品從伊尹、呂尚的身世入筆。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
伊尹是夏末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隸。呂尚,又稱姜太公,早年貧寒,老來垂釣謂津。伊尹和呂尚是歷來為儒家所稱頌的著名賢相。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作者的意思很明確:事業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沒有時勢和機緣也難造成英雄。 下片激昂之情油然而生: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
伊尹、呂尚遇到了成湯、武王,自然是如風從虎,如雲從龍。改朝換代,建國創業的奇功,只在羽扇談笑之中。作者在崇敬和羨慕之餘,顯然還有著深深的自勵:「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表面上謂千載後的今天,無與爭者。實際上作者在這裡以伊、呂自況,希望為君王倚重,施展才能,創建奇功。

關於作者: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漢族江右民系。
封荊國公,因此後人稱王荊公。臨川鹽阜嶺(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宰相、新黨領袖。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裡:「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任宰相時曾發動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變法改革,希望將「財政稅收大規模的商業化」。變法引起朝廷內部變法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衝突,史稱「新舊黨爭」,變法也最終失敗。變法在歷史上的評價不一。

生平
王安石父親為都官員外郎王益。王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寫文章時動筆如飛,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19歲前的王安石隨父四處遊歷,接觸社會現實,深深了解民間疾苦。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第四名,簽書淮南判官,去鄞縣當知縣。「起隄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師。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嘉祐五年(1060年),為三司度支判官,「聞者莫不喜悅」。宋神宗久慕其名。熙寧變法時,王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為三不足之說。天變不足畏,即人間不關天,帶唯物主義色彩。祖宗不足法,強調社會在變革發展。人言不足恤,不必在意保守派。

1069年宋神宗時,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在中央設立改革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推行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改革科舉制度,不再注重詩詞歌賦;改革官制,加強尚書省實權,裁冗官;改軍制,進行火器開發,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練兵。1070年升任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派秦鳳路沿邊安撫使王韶用兵西夏,發動「熙河戰役」,收復了河湟(青海省東北部)失土,對西夏戰爭轉守為攻。

變法一開始就遭到官僚和地主的強烈抵制,在政府機構改革推行難度大,又急於求成,地方官員帶抵觸地執行,對一般民眾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舊黨首領司馬光去信,希望王安石不要一意孤行,停止變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說:「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

《宋史》上說:「於是呂公著、韓維,王安石藉以立聲譽者也;歐陽修、文彥博,薦己者也;富弼、韓琦,用為侍從者也;司馬光、范鎮,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遺力。」慈聖、宣仁兩太后也在宋神宗前哭說:「王安石亂天下。」而他也用人不善,陣腳不穩。終在1074年、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

宋神宗死後,原反對派首領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擠)在兩太皇太后的支持下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從此新舊黨爭不斷。變法失敗後,安石則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司馬光的行動對他打擊很大。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江寧府的半山園去世,宋哲宗趙煦追贈王安石為太傅,並命中書舍人蘇軾撰寫《王安石贈太傅》的「制詞」。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裡唯一沒有遭逢貶謫的人。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5]。署名蘇洵但普遍認為是偽作的《辨姦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喜好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鬥智的故事,如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一篇。

歷史評價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馬光曾說:「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方今……不幸謝世,反覆之徒必詆毀百端,……朝廷宜加厚禮,以振浮薄之風。」司馬光對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進行了肯定,而對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進行了全盤否定。

同朝的張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記:「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黨友傾一時……歐陽修亦已善之,勸先生與之游,而安石亦願交於先生。先生曰:『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天下患。』」
北宋時期,其反對派就以修史的方法進行批評,朱熹多次批評王安石及其後學:「學術不正」,「壞了讀書人」,但是朱熹對王安石個人是給予了相當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銳行變法,但因性格、運氣、舊黨及富豪反對和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其人亦被舊黨標上「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所促成的黨爭更加速了北宋亡國。宋高宗為開脫父兄的歷史罪責,以靖康元年以來士大夫們的議論,把「國事失圖」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紹興四年五月宋高宗詔命重修《神宗實錄》以否定王安石變法為基調,這一定讞對於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王安石作為北宋亡國元兇的論調,經宋國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襲,成為封建時代官方定論。

南宋以後,王安石變法總體上是被否定的,但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則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舉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馬法得到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陸九淵,元朝有吳澄、虞集,明朝有陳汝錡、章袞,入清後有顏元、李紱、蔡上翔、楊希閔、龔自珍、陸心源等。王夫之認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說是「禍天下而得罪於名教」。如蔡上翔以為「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南渡以後,元佑諸賢之子孫,及蘇程之門人故吏,發憤於黨禁之禍,以攻蔡京為未足,乃以敗亂之由,推原於荊公,皆妄說也。其實徽欽之禍,由於蔡京。蔡京之用,由於溫公。而龜山之用,又由於蔡京,波瀾相推,全與荊公無涉。」

他們給王安石以高度評價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他們大都是江右人,對王安石的褒揚,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尊重和敬仰「鄉賢」傳統的一種表現;其二,顏元、龔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變法,與他們和王安石有著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開。

晚清到現代
歷史發展到近代,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變故,改革的呼聲日益提高,所以對王安石變法開始進行正面的評價,主要的人物有梁啟超、嚴復等,他們從社會現實需要出發,呼籲改革精神。例如梁啟超曾評價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以後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越來越多,並在民國時期有所推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王安石的評價一度主要從階級等角度出發,以後又更多的從具體的利益角度來看他的變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俠、鄧廣銘等。文革結束後,中國大陸進行改革開放,因此對王安石等改革家的評價趨向正面。

史學家黃仁宇認為:「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學者的興趣,端在他的經濟思想和我們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謂「新法」,要不外將財政稅收大規模的商業化。他與司馬光爭論時,提出「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論,其方針乃是先用官僚資本刺激商品的生產與流通。如果經濟的額量擴大,則稅率不變,國庫的總收入仍可以增加。這也是現代國家理財者所共信的原則,只是執行於11世紀的北宋,則不合實際。」認為當時北宋經濟發展水平高,「企圖作現代性的改革」,然而因為文化和政治的原因,最終沒有能完成轉變。

 

《伯牙》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
故人捨我閉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自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讀墨》
誰為堯舜徒,孔子而已矣。人皆是堯舜,未必知孔子。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孔子尚有言,我則異於是。
兼愛為無父,排斥固其理。孔墨必相用,自古寧有此。
退之嘲魯連,顧未知之耳。如何蔽於斯,獨有見於彼。
凡人工自私,翟也信奇偉。惜乎不見正,遂與中庸詭。
退之醇孟軻,而駮荀楊氏。至其趣舍間,亦又蔽於己。
化而不自知,此語孰云俚。詠言以自警,吾詩非好詆。

《讀秦漢間事》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宮。宮成非一木,山谷為窮空。
子羽一炬火,驪山三月紅。能令掃地盡,豈但焚人功。

《讀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寺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讀蜀志》
千載紛爭共一毛,可憐身世兩徒勞。
無人語與劉玄德,問捨求田意最高。

《讀唐書》
志士無時亦少成,中才隨世就功名。
並汾諸子何為者,坐與文章立太平。

《讀維摩經有感》
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
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通。

台長: 讀.冊.人
人氣(3,104)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霜降閱讀:法顯與小確幸
此分類上一篇:霜降閱讀:林青霞《雲去雲來+林青霞朗讀C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