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07 00:14:03| 人氣6,0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若權:從前,有個笨小孩

 
閱讀若權:從前,有個笨小孩
 
書名:
從前,有個笨小孩:輸在起跑線的逆轉人生
 
作者:吳若權
畢業於政大企管系,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公司,現任多家企業行銷顧問,並參與非營利組織投身公益,主持電視及廣播節目,作品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小說與企管,曾以短篇小說榮獲中興文藝獎。
 
樂於享受孤獨,自詡是一只風箏,翱翔在幸福的天空。愛的牽繫,心的悠遊,支持他越過千山萬水,看見更寬闊的人生視野,即使是風雨的路程,都能灑落溫暖的陽光。
 
《從前,有個笨小孩》是吳若權出版的第92號作品,完整披露他從孩童到青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以真實經歷見證,就算在起跑線上慢了一步,一樣可以逆轉人生。你將訝異於他過去的笨拙,感動於他如何用力翻轉青春、向上奮起,達成自信圓融的人生。
 
內容介紹:
你不知道的吳若權--
體質不良的早產兒、幾番出入病院的藥罐子、
國中淪入放牛班、高中落榜,不得不讀國四班重考……
從一個吃足苦頭的笨小孩,
到大家熟悉的知名作家、快樂多職人
這一切,絕非偶然--
 
期待和你一起,以足夠的溫柔與勇氣,
攜手逆轉人生,領取生命禮物。
這本書首度分享我從孩童到青少年時期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段青春的記憶裡,有我很多笨拙的事蹟。然而,人生碰到的每個挑戰,都是老天安排的任務,要給通過考驗者一項美好而珍貴的禮物。
 
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是個輸在起跑線的「笨小孩」,或現在仍是;那麼,讓我把它獻給你,讓我們共同開啟正向能量,站在各自生命的峰谷,回顧與前瞻。--吳若權
 
《從前,有個笨小孩》是吳若權出版的第92號作品,完整披露他從孩童到青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從一個被學校和教育體制放棄的笨小孩,一路轉變為優質多職人的心路歷程。
 
本書首度公開許多年少傷痛的真實經歷,嚴重鼻竇炎帶來的學習障礙、理解力跟不上教學進度的挫折、校園的不當管教和霸凌、為符合期待而作弊的掙扎與矛盾、友誼的珍貴與脆弱、國中畢業卻考不上高中的萬念俱灰、自信心的全盤崩解與辛苦重拾……
 
吳若權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一個被教育體制放棄、輸在起跑線的笨小孩,如何拒絕放棄自己,靠自己的力量逆轉人生;並以多年在校園與年輕學子接觸的經驗,探討現在的青少年最易遇到的挫折,以及解決之道。
 
也許,你和他有過一樣的困惑與經歷,也許,你深陷在更加艱困的處境無法脫身,這本書謹獻給曾在或仍在成長路上跌撞摸索的成人和孩子,為大家加油打氣。透過他的青春回顧,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現在,邀請你與他一起,開啟正向能量,逆轉人生、重拾信心,做更好的自己!
 
目錄:
序比誰都用心經營人生 陳藹玲
01我是外星人
02急著要長大
03不敬禮,解散!
04孤獨的風箏
05放牛班的日子
06曾和黑道是麻吉
07只能一次的墜跌
08翻滾吧,笨小孩!
09高興一天就好!
10人生的游泳課
11關於作弊這件事
12重拾真正的自信
13第二個童年
14等待風起
15當我青春無畏時
後記召喚自己的內在小孩
 
推薦序:比誰都用心經營人生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紛紛紅塵擾攘 歲月用風霜把淚深藏
茫茫天涯走遍 寂寞辛酸
悠悠時光流轉 再沒有青春能換滄桑
默默擦肩而去 夜已闌珊
人生如萍 聚散無常 何需朝朝暮暮盼望
雁子回時願別來無恙 怕相思比夢還長
人海浮沉 隨波逐浪 各自風風雨雨幾番
別問歸航把秋水望穿 怕相思比夢還長
一日哼著費玉清的「相思比夢長」, 赫然發現是若權寫的詞,驚訝中有著敬佩。這是我的大學同學吳若權?記憶中那個青澀的大男孩嗎?
 
大二那年,主修新聞系的我輔修企業管理,有一堂課是現在政大校長吳思華教授的企業政策。老師要求我們三人一組做企業個案分析,我和新聞系的一個好友、還有若權組成一組。此刻才猛然憶起,當時我們這組的報告輕輕鬆鬆便拿了全班最高分,應該和若權鉅細靡遺的筆記有很大關係!
 
除了上課,為了做報告我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在或魯莽衝動、或自命瀟灑、或木訥笨拙的一群大學男孩中,若權顯得非常獨特──優雅、細心、敏感、溫柔的他,令人不知不覺感到放心與安心。
 
看完這本書,發現自小到大那麼多的蛛絲馬跡,在在顯現若權有著很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外星人嗎?哈哈!也許!但我非常贊同,他絕對有個非常非常老的靈魂。
 
與其說他經歷的每件事,特別是挫折感傷,都帶給他學習的機會,我更想說,每一次的生命經驗,都讓若權喚起累世的記憶與智慧。
 
大學畢業之後,我們失聯了幾年,因為這首歌詞的提醒,重新連絡上。
當時富邦文教基金會推出廣播節目「台北愛情國」,已是暢銷書作家的若權正是我們期盼已久的主持人選。
就這樣,近二十年來我們一起合作,無論是節目主持、校園演講、各類公益活動,只要託付給他的,一定使命必達。除了我們的私交外,我想這是因為若權生命中有股無私奉獻、服務他人的熱情在驅動著。
 
同事私底下告訴我,有幾次基金會的預算不夠,「吳顧問還自己想辦法找贊助,讓活動更成功」!從來不曾聽他提起這些事,讓我一方面不好意思,一方面更認識他的真性情。
 
寫了這麼多本書的若權,第一次將自己的成長點滴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只是我,包括認識若權多年的老友,都從未聽聞。翻閱每一篇章節,我一邊想像若權的年幼樣貌、一邊對他的記憶力感到萬分敬佩。他到底是怎麼記下來的?為何所有細微的變化,都這麼清楚地在他心上烙下痕跡?
 
剛聽了ted.com一位記者Joshua Foer的演講,恰好給了一個很棒的答案。他在採訪一個記憶力大賽之後,發現記憶力是可以經由訓練增強的,於是他以身試法,並在一年之後拿到全國比賽冠軍。
 
姑且不談記憶增強之術究竟如何訓練,重點在「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記憶堆疊出來的,你記得多少,你的人生就呈獻那樣的樣貌」「記憶力增強的過程中,不專心是最大的敵人。但現在每個人都拿著手機、不好好跟身邊的人互動、觀察四周的景物,如此一來,我們將失去多少值得記憶的故事?」「要活出一個值得記憶的人生,一定要記得去記憶!」
 
Joshua的演講讓我知道,若權擁有如此清晰的年少記憶,天賦異稟固然有可能,更大的原因是處處用心。
若權形容自己是一個「載客量超大的透明電梯,可以方便很多人上上下下,但是始終隔著一層玻璃,很難碰觸到內心」。承認自己天生反骨,最大的順從也是他最大的叛逆。我卻要說,處處用心、勇於付出而不求回報,才是他的「真面目」。
 
情到深處無怨尤,別以為這情,指的只是男女之間的情份,若權用情之深,包括了友情、手足之情、親子之情,甚至對所有人類的感情。
謝謝若權真摯誠懇的智慧分享,相信有心者都可從中受益匪淺。
 
後記:召喚自己的內在小孩
吳若權
有些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並非它太美麗、或太淒厲,而是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溫柔與勇氣重新打開它,領取生命禮物。
 
《從前,有個笨小孩》這本書,是我出版的第92號作品,也是我寫作生涯中期待最久、落筆最快的一本書。創作前的初衷,是為讀者而寫,希望藉由首度分享我從孩童到青少年期間生活的點點滴滴,讓跟我一樣在成長中摸索的孩子和大人,有些借鏡;但是,整本書寫完之後,我才發現:創作這本書,是為了寫給自己。
 
感謝你的包容,願意接納我誠實說出這樣有點自私的寫作動機。如果,你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讀到屬於你的感動;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是個「笨小孩」,那麼,讓我把它獻給你,和你的內在小孩。我們的成長經驗或許相似或不同,但有很多記憶需要清理,很多創傷等待療癒。
 
寫作和閱讀,都是清理和療癒的過程。你和我能夠在文字中相遇,是彼此靈性的召喚。《從前,有個笨小孩》這本書因緣俱足於此時此刻,我們正共同開啟正向能量,站在各自生命的峰谷,回顧與前瞻。
 
許多年前,當我開始踏入寫作這個領域,就有出版界的前輩,片段地聽說過我孩提到青少年的成長故事,並鼓勵我寫下來。當時,對還不夠成熟的我來說,孩童到青少年的生活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後來經歷很多事情,我才知道有些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並非它太美麗、或太淒厲,而是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溫柔與勇氣。只有當心靈的空間準備好了,才能打開過去,拿出歲月給每個人留下的最獨特的禮物,這既是清理、也是療癒。
 
◎耐心傾聽別人,最大的收穫是聽見自己
在此,要向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丁希如小姐致歉及道謝。她跟我約稿長達七年之久,而我遲遲沒有動筆。七年前,我們合作過《其實,我這麼努力》,締造出版暢銷的佳績之後,數萬名讀者殷殷期待它的前傳《從前,有個笨小孩》。
 
前年她去北京深造之前,還惦記著這件事情。但我始終覺得自己尚未準備好,畢竟寫別人的故事比較容易,很不習慣赤裸裸地剖析自己,因為這件事,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幾年來因為公益活動與演講,進出台灣與亞洲各國校園超過上千次,有機會近身接觸莘莘學子與熱忱的教師,深刻體會到他們面對的問題,包括:課業、升學、興趣、專長、體罰、霸凌、感情、自信等。每次聽他們訴說煩惱,都會讓我重新經歷自己的徬徨少年時。然而在耐心地傾聽別人之後,最大的收穫竟是聽見自己。
 
每年都要訂一個學習成長主題的我,去年給自己的方向是「靈性成長」,有計劃地閱讀數十本相關的著作、上了一些課程。其中,我參考修.藍博士和KR女士提供的清理方式,開始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長期對話。穿過時光的隧道,我回頭看見自己,從這一生的出世那天,到前世的不同世紀。
 
誠如《內在小孩》(方智出版)這本書中所述:人們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記憶的重播,持續的清理就是從根源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內在小孩」最清楚我的歷史,和他對話與連結,可以幫助我更了解自己。
 
◎清理成長記憶,幫助靈性成長
去年,聖誕節假期前,我要去上海出差。希如說她即將再度遠行,為期一年才會重聚。過去的經驗告訴我:離別,是成長的開始。這個訊息彷彿按下啟動的關鍵,我誠懇地召喚自己的「內在小孩」,回到孩童與青春期,在重播的記憶中進行清理。
 
持續清理成長記憶,可以幫助靈性成長。有了靈性的看護,在農曆年九天的假期中,除了廣播電台現場節目的工作之外,我幾乎完全閉關,只為了埋頭寫作,在鍵盤上振筆疾書,進度快速,有如神助。完成這本書《從前,有個笨小孩》之後,終於能夠釋放自己。
 
這段青春的記憶裡,有我很多笨拙的事蹟。和內在小孩一起清理之後,發現:愚笨的想法像石頭。其中有些阻擋了成長的路,但我已經學會繞路而行;有些可以拿來墊腳,幫助我爬上去,看見更高的視野。
 
因為笨拙,我曾經在學習的路上吃足苦頭;但也因為笨拙,而絕緣於短視近利、投機取巧。年少時,一路踏實努力;而今,漸漸懂得:努力還要用對力。
在我身邊,從來不乏聰明絕頂的朋友,智慧過人、反應敏捷,讓我非常羨慕,經常提醒自己要向他們看齊。
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有過很笨拙的階段,甚至到現在還是只能腳踏實地、勤勉不懈,才能在有如「龜兔賽跑」的競賽中跑完全程,或許未必贏得勝利,但還是可以給自己一枚「笨小孩」的勳章。因為,我們都已經盡力。
 
書摘:翻滾吧,笨小孩!
懂得羞恥,也是進步的動力;否則哪來的決心改變自己?
人生最怕被罵到失去知覺,只要能分辨逆耳的是忠言,還有救!
很喜歡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尤其是她在小說《廚房》中寫的一段話:「人的一生,如果不品嚐一次絕望的滋味,就無法看清自己到底真正放不下的是什麼,也不知道真正令自己快樂的是什麼。」我能夠在國四班短短一年的日子裡脫胎換骨,是因為那三百多天,讓我嚐盡了絕望的滋味。

光是上學第一天穿的那身補習班的制服,就足以考驗我畢生的勇氣。上半身是國中生的傳統制服白色短袖上衣;下半身是從日據時代就一路傳承下來的高中生黃色卡其褲。

這身「高不成、低不就」的打扮,在青少年時期真是令人很尷尬的形象。我滿佩服經營「國四班」的補習業者,可以想出這種「混搭」的造型創意,讓國四班的孩子站在馬路上,顯得非常醒目,一眼就可以被大眾辨識出來:這傢伙正在重考哪!

是的,沒錯!我在重考,這絕對不是什麼光榮的事,甚至讓我感覺很羞恥。這身制服設計得好像很低調,其實卻造成反效果,非常突出。尤其每天清晨六、七點鐘出門搭公車,跟已經考上明星高中的昔日同校同學擠在310公車上,真教人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只可惜,公車上沒有地洞,只有嘲笑的眼光。
每個就讀建中、北一女的男生、女生,都會用睥睨的眼神看這一身怪異的服裝。或許,沒有!他們連看都懶得看我一眼,只是我自己想太多,卻還是令人覺得彷彿有千萬支冷箭射出,命中我內在沒有考上高中的自卑感,令人無地自容。

偏偏,當時從士林到龍江路,要轉兩趟公車、三段票,穿越大半個市區,簡直像罪犯在被斬首之前要遊街示眾。當自卑的心態作祟到極致,連搭公車看到剪票的小姐,幾乎都會以為她的晚娘面孔是衝著自己而來。因為沒有學籍的我,拿出來的不是學生票,而是票價高出一倍,足以讓我們全家人內心持續滴血的全票。

在升學率不高的年代,不僅明星高中很難考,連一般大學的升學率都很低,被迫重考的學生很多。補習班生意好到門庭若市,有的還會推出電視、廣播等廣告招生,像南陽街的「台大補習班」就是很擅長宣傳的箇中翹楚,主題歌「台大補習班,明明補習班,台大的跳板,升學的搖籃」幾乎傳遍大街小巷,大家都耳熟能詳。有錢做這些廣告,不難想像補習班的學費有多貴。

家裡有個重考生,加上兩個姊姊的學費,爸媽的負擔很大。除了有經濟的重擔要扛,顏面盡失的痛苦也讓他們心情沉重。爸媽經常面臨學費不夠的窘境,幸好舅舅、阿姨都很關心,不時主動接濟,才能度過難關。但是,對爸媽來說,兒子名落孫山,更是讓他們沒面子到連頭都抬不起來。每次碰到不常聯繫的親友到訪、或打電話問好,只要問起:「若權現在念哪裡?」不僅爸媽很尷尬,全家都不好受。
 
◎爸媽都是為孩子好,話中帶刺也是想要有所激勵
事後想來,懂得羞恥,也是進步的動力;否則哪來的決心改變自己?年輕不懂事的時候,我只知道這些問題令人窘困,但還不足以體會他們的痛心和擔心;等到自己活到可以為人父母的年紀,才深深懂得爸媽的心情。無論多苦多痛,都願意替孩子承擔,但很多路卻必須由子女自己去走,就算有再多不捨,還是要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經歷風雨。只盼孩子可以鍛鍊得更堅強,更早一點覺悟。

對於學識和經濟比較弱勢的父母來說,或許無法給孩子很具體的指導及建議,但是他們豐富而持續的愛,像陽光普照大地,只要等到生命的季節更替,種子還是終有發芽的一天。

我的爸媽算是比較傳統型的父母,即使胸中有豐沛的愛,卻不會用言語表達,連日常的行動都很低調。甚至,媽媽鼓勵我的方式,聽起來都是很刺耳的。從國中唸放牛班開始,我讀書既不專心、也不得法,拿到的成績單上有很多科目不及格是常有的事,我不知道檢討自己,只怪被學校編入放牛班,學習風氣差。雖然媽媽同意這是事實,卻不縱容我找藉口搪塞。有三句台灣俚語,是她最常告誡我的話,從前覺得很不中聽,進了國四班接受魔鬼訓練後,對這幾句聽來諷刺的話,漸漸有了一些領悟。

那三句令我刻骨銘心的俚語,分別是:「提著籃子假燒香」,告誡我讀書要專心,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不會駛船嫌溪彎」,提醒我學習要懂得方法,而不是隨便找藉口;「水底睏,沒一位燒!」則是要我主動適應環境,而不是抱怨環境不好。
人生最怕的是被罵到失去知覺,只要能夠分辨逆耳的是忠言,還算有救!從前我聽不進去的忠告,在徹底失意潦倒的國四生涯裡反覆思索,才咀嚼出它的意味。畢竟爸媽都是為孩子好,即使話中帶刺,也是想要有所激勵。但是,這番道理還是要孩子能夠先體會爸媽的苦心,才能奏效。
 
◎家人的支持,是一股巨大的安定力量
我真正體會爸媽送我去補習的苦心,是從一盒溫熱的便當開始的。
媽媽很重視飲食營養及衛生,每天都清早五點多起來,親自做當天的便當,同時準備全家人的早餐。唸國四班時,我天天熬夜讀書,嚴重睡眠不足,有一天竟然糊塗到忘了把桌上的便當放進書包裡。

當我趕到補習班時,發現忘了帶便當,正感到非常焦慮難過的時候,從窗外望出去,看到樓下有個胖胖的婦人,提著裝便當的紙袋,急急忙忙向補習班這棟大樓走來。

原來媽媽在我出門後就發現便當沒拿,立刻花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特地幫我送便當來。累積多年的愧疚與感恩,在剎那間湧上眼角。在糢糊的視線裡,我立誓不要再讓爸媽失望了,一定要好好努力,順利考上高中。並且下定決心,等我考上高中後,不要再花他們任何一塊錢上補習班。

在《相依》(時報出版)分享過上述這段經歷後,無數讀者透過網路替我加油打氣。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因為彼此一時的疏失或固執,忽略父母無盡的愛,唯有在人生碰到重大挫折的轉角,驀然回首,才發現家人的支持,是一股巨大的安定力量。雖然,有時候這份愛的表達方式,不是我們預期中的型態,卻無損於愛的本質。

我所就讀的國四班,天天都有親子的愛與衝突上演,最經典的是老闆和他的兒子。
這家補習班的創辦人之一「牛頭」潘老師,學問非常淵博,教學技巧高超,是一位很優秀的國文老師,同時也是很傑出的經營者。很意外的是,他的兒子也來重考,跟我就讀同一班。潘同學身形高大,是打籃球的體格,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很好,眉宇間有股狂傲不羈的霸氣。但是他的成績跟我們一樣糟,幾乎天天放學前都要上台挨打。

令人佩服的是,他挨打的時候,瀟灑到眉頭從不皺一下。而且,無論哪一科的老師,對他都一視同仁,絕無放水。只要分數不到標準,還是照打,而且沒有從輕發落。藤條落在他屁股和大腿的聲響,清脆刺耳得跟打在我們身上的一樣。
 
◎愛得太多,紀律太少,很容易變成放縱的溺愛
這藤條的聲音實在太熟悉,很容易讓我回想起國中時被訓導主任痛打的記憶。不同的時空背景,同樣的體罰方式,我的感受卻有很大差異。

在補習班被打,機制很透明,標準很公平,為什麼被打、該怎麼打,清清楚楚,就算心底再不甘願,都接受這個遊戲規則,而且會相信爸媽和老師是為了我好,才會用藤條打我。國中時被訓導主任處罰,很明顯是他把管理失控的情緒,發洩在無辜的我身上,很難令我心服口服。

「愛的教育」盛行的年代,教育部明令嚴禁體罰,我有很多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都感到無奈。基於規定,他們不但不敢打罵學生,連言詞稍有閃失,隔天就可能被家長告上媒體。甚至有些老師認為,自從教鞭被剝奪之後,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比移動富士山還難!

或許,「管教權」不能等同於「打罵權」,但是手無寸鐵的老師,除了短暫幾年相處的愛,還有什麼可以感動學生?更何況師生之間,若尚未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基礎,哪可能會有愛?
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教育觀點,以復古的做法驚動全世界。《虎媽的戰歌》(天下文化出版)一書作者蔡美兒(Amy Chua)認為,嚴管勤教的方式對青春期之前的孩子非常有效。

綜合以上兩種極端的主張,可以組合成最不負責任的說法,叫做「愛的教育+鐵的紀律」。它的困難度在於:父母或師長很難拿捏尺度。倘若愛得太多,紀律太少,很容易變成放縱的溺愛;如果管得太嚴,寬限太窄,孩子可能往畏縮或叛逆發展。

大人的世界談管教,長期以來陷入這樣的兩難;可是當我回到心中,問青春期的自己,卻永遠可以敏銳地判斷出大人管教的動機——是因為自己情緒不爽,才打我出氣?還是真正純粹是為我好,才下此重手?

面對這個問題,大人比較自欺欺人,小孩都比較坦誠!
至少,在我十四歲歷經青春的黑暗期那年,當補習班關燈後,我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狹長樓梯間,忍著疼痛的屁股,一步一步走下樓的時候,對於別人打我的動機,內心的答案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親子之間,彼此都需要被尊重、接納與肯定
苦盡甘來,一年之後,高中聯招再度放榜了,我考上第三志願「成功高中」。
收到成績單和錄取通知時,我並沒有非常喜悅,因為只差0.5分就可以考上第二志願「師大附中」。但是,爸媽沒有像我野心那麼大,他們十分寬容地認為:「有學校讀就好,而且是前三志願耶!」「成功高中,離家裡比較近啊,不用轉車喔,一趟就到了!」「你四舅也是成功高中畢業的喔!」

這就是十幾年來,一直很愛我的爸媽。在眾人都不看好我的時候,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這也是幾十年來,還繼續愛著我的爸媽。當我對自己要求的標準,超過他們對我的期待,彼此之間還是繼續相愛。

只不過我們的角色漸漸轉換過來,從前是他們照顧我,後來換做我照顧他們,然後愈來愈分不清,究竟是誰在照顧誰。即使爸爸提早離開,剩下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兩人之間的愛與期待也愈來愈自在。媽媽只希望我快樂就好,我只希望她永遠健康。

我經常碰到氣呼呼的家長,很認真地跟我投訴:「小孩愈來愈不聽話,怎麼辦?」接著像忘了關掉的水龍頭,嘩啦嘩啦地數落沒完。等他們傾吐苦水到一個段落,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只會反過來請教他們:「你愛你的孩子嗎?」「你曾經對他說過愛嗎?」「你多久沒有真誠地讚美他?」

如果是青少年來跟我訴苦,說爸媽很囉唆、不講理、要求太多;我也會問他同樣的問題:「你愛你的父母嗎?」「你曾經對他說過愛嗎?」「你多久沒有真誠地讚美他?」

假設上述的反省,還不足以打開溝通的心門,不妨嚐試著擁抱彼此吧!藉由身體的接觸,傳達內心的包容。因為親子之間,彼此都需要被尊重、接納與肯定。偏偏這三項禮物都很珍貴,如果對方不先釋出,另一方就不願給予。只有懷抱真正的大愛、無限的慈悲,才會知道:先給對方尊重、接納與肯定,才會從對方得到同樣的尊重、接納與肯定,雙方都是贏家。
 
◎人生是自己的,就該對自己負責
還記得小孩剛出世的時候嗎?爸媽到產房或育嬰室,只要看到眼睛還睜不開的嬰兒,就覺得很安慰,甚至對神明祈福說:「我不奢求太多,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就好!」曾幾何時,對小孩的要求愈來愈多、期望愈來愈高?

十五歲的我因為重考而有機會考上成功高中,爸媽比我還開心,他們比我自己對我還有信心。因為過去國中「四年」來,一切加諸於我身上的痛苦折磨,都告一段落了。

對於曾經留在我心中的陰霾,他們都很自責,媽媽常說:「早知道不要讓你提早讀小學就好了!」這真是我們一家人的美德,無論碰到什麼事,就先反省自己,不會把錯誤推給別人。幸運的是,我在此刻已經知道,人生是自己的,就該對自己負責。

《翻滾吧,男孩!》這部非常具有勵志性質的電影,講的就是一個男孩追逐夢想的過程。我相信每個辛苦的男孩或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碰到很多挫折,承擔很多痛苦,甚至鼻青眼腫、屁滾尿流,但只要堅持得到一個更好的自己,永不放棄,終於會翻滾過所有的苦難,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6576
 

台長: 讀.冊.人
人氣(6,089)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人物專訪: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此分類上一篇:小滿閱讀:《墓中回憶錄》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