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27 21:45:25| 人氣8,55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上)(下)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 (上)(下)

書名: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上下冊
 
作者:
蒙曼,生於1975年,河北滿族人。1992-1999年,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2002年取得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後於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理史系擔任副教授,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及中國古代婦女史。著有《唐代前朝北衙禁軍制度研究》;發表論文〈開元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團〉、〈公主婚姻與武周以後的政局〉、〈唐玄宗朝北衙禁軍准內廷體制的形成及其影響〉、〈唐代長安的公主宅第〉等。
 
蒙曼經由《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的作者孟憲實教授推薦而站上【百家講壇】,年輕、有活力的演講風格,吸引了許多觀眾與讀者,透過現代的語言將歷史上的人、事、物故事化,言語輕鬆卻不失專業。在蒙曼演繹下的歷史,成為一幕又一幕的真實景象,浮現在讀者與觀眾的眼前,讓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能以更完整、更清晰的視野觀看歷史。
 
內容介紹:
因為蒙曼,讓楊貴妃沉冤得雪!
說她被寵之後,從此君王不早朝;說她枕邊細語,招致安史之亂。
貴妃究竟是個怎樣的女人,有些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他,終結武則天,開啟大唐盛世。
他,風流多情,獨鍾貴妃。
他,始於開元之治、終於安史之亂的功過並陳。
他,是唐玄宗!
他如何在統御的四十四年,一手主導了大唐的興衰成敗,是人格特質的彰顯,抑或是,執政者面對時間的不得不然?
 
蒙曼繼《武則天》《亂世紅顏》後,又一力作─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
寫盡唐玄宗一生叱吒的功與過,還原楊貴妃萬般榮寵的愛與恨
泱泱大唐的絕代風華 磅礡再現
唐玄宗,他是大唐從極盛到衰頹的分水嶺,透過蒙曼教授的詳盡解讀與獨到觀點,揭開唐玄宗的功與過、得與失,寫盡傳唱史冊的一段纏綿長恨歌!
 
研究唐史,自是不能錯過盛唐盛事,而盛唐那璀璨的一頁當然非唐玄宗莫屬《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全書分上下兩冊,共五部四十一章,全面展現了玄宗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局勢、盛衰交迭的國運,以及玄宗個人生活與情感變遷。
 
玄宗,一位締造大唐盛世的偉大君王,一個演繹愛情神話的傳奇皇帝,一位俊逸多才的梨園鼻祖,天資英武,風流多情。說到他,人們就會想到錦天繡地、盛世華章;說到他的時代,人們就會心馳神往、追慕不已。而這個威名顯赫的偉大帝國,卻在他的統治下遭遇了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難——安史之亂。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香消玉殞。這個帶領著古代中國衝上歷史顛峰的皇帝,究竟有著怎樣的雄才偉略,他的一生,又為中國歷史書寫著怎樣的傳奇?
 
蒙曼從事業風流、情趣風流、愛情風流三方面闡述了唐玄宗不凡的一生,尤其對唐玄宗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的愛情做了細緻入微的客觀解讀——觀滄海,歌大風,能文能武;賞名花,對妃子,亦醉亦仙。並為讀者——開啟大唐盛世的錦繡華章,再現玄宗一生的起伏跌宕,吟唱帝王愛情的蕩氣迴腸。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上)(下)
 
目錄:
第一部 玄宗出世
第一回 天子風流
第二回 憂患王子
第三回 因禍得福
第四回 異軍突起
第五回 誅殺韋后
第六回 太子監國
第七回 榮登大寶
第八回 顛峰對決
第九回 姚崇拜相
第十回 穩定皇位 
 
第二部 開元盛世
第十一回 姚崇新政
第十二回 姚崇罷相
第十三回 宋璟守正
第十四回 賢相滿朝
第十五回 張說復出
第十六回 兩虎相爭
第十七回 牛刀小試
第十八回 封禪大典 
 
第三部 盛世危情
第十九回 張說下臺
第二十回 后位之爭
第二十一回 寵臣興衰
第二十二回 宰相紛爭
第二十三回 二相登臺
第二十四回 宰相鬥法
第二十五回 太子風波 
 
第四部 物華天寶
第二十六章 天寶繁華
第二十七章 父納子妻
第二十八章 六宮專寵
第二十九章 文士風流
第三十章 宰相弄權
第三十一章 國忠發跡
第三十二章 林甫敗亡
第三十三章 醉生夢死 
 
第五部 長恨悲歌
第三十四章 寵幸祿山
第三十五章 君臣誤國
第三十六章 范陽起兵
第三十七章 潼關失守
第三十八章 馬嵬之變
第三十九章 玄宗退位
第四十章 玄宗之死
第四十一章 盛世長歌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上)(下)
 
前言:
一九九五年暑假,我還是一個剛滿二十歲的大孩子。雖然已經在歷史系上了三年學,但是,對歷史是什麼並不甚了解,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迷惘。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下,我漫遊到了西安,又搭順風車到了埋葬唐玄宗的泰陵。看到泰陵之前,我已經瞻仰過西安的許多勝蹟,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昭陵的石刻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帶著這樣的印象再來看泰陵,我真的震驚於它的卑小。難道,這不足一人高的石獅子守衛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盛世天子唐明皇嗎?搜尋一下自己的歷史知識,依稀記得,玄宗逝於安史之亂中。也許,天下大亂,陵寢就只好因陋就簡了?可是,清末更是亂世,慈禧太后的定東陵不也照樣奢華無比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回到學校,向來不求甚解的我竟然頗翻了幾本書。這才知道,慈禧定東陵之所以華麗,是因為它前前後後修了三十五年之久;而泰陵之所以簡陋,不僅因為成於亂世,更因為它是在唐玄宗逝世之後才開始修建,從動工到完成不足一年,豈有不倉促之理!得知這個緣由的一剎那,我心頭的震撼真是無以復加:唐玄宗當政四十四年,竟然不修陵寢!難道,這是一個不知道自己會死的皇帝嗎?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一年,我決定要學唐史,我要了解這個不考慮死亡的時代! 
 
如今,我真的在研究唐史、研究唐玄宗了。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皇帝呢?十多年前形成的印象並沒有改變——玄宗真是個極富生命力的皇帝!早年,他旺盛的精力施之於政治,於是,就有了中國古代歷史的顛峰——開元盛世;中年以後,當他的政治熱情如潮水一般退卻時,旺盛的精力則施之於情愛,於是,又有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愛情傳奇。他追求完美,無論是道、是情,總要轟轟烈烈,總要發揮到極致,這才不負其才、不虛此生!在這樣的追求中,只有不能自已的生命熱情,哪裡還有死亡的位置呢!這不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慷慨揮灑、盛唐氣象嗎! 
 
然而,既然是一個無比鮮活的生命,那就會體現生命的自然規律。唐玄宗會變老、會倦怠、會改變追求的目標,也會轉移生活的重心。早年,他意氣風發,渴望建功立業,於是,觀滄海,歌大風,能文能武;中年以後,他功成名就,渴望享受生活,於是,賞名花,對妃子,亦醉亦仙。這樣階段性的生活安排本沒有錯——如果他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但是,他是皇帝,是專制時代的專制皇帝。這個角色需要他以權力意志控制一切,甚至控制自身。也許,清代的康熙皇帝做到了這一點,但是,唐玄宗做不到。當他對情的追求勝過對道的追求時,他就由明變昏了。隨之而來的是安史之亂、馬嵬泣血。一個曾經讓生命的力量臻於極致的皇帝,也最終耗盡生命,埋進泰陵的黃土。和埋葬武則天的乾陵不同,泰陵沒有什麼傳說。但是,盛衰交迭的國運,大起大落的人生,讓唐玄宗的形象無比豐滿。「倚天把劍觀滄海,斜插芙蓉醉瑤臺。」這樣的生命比傳說更美麗。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上)(下)
 
引子:
他天資英武,雄才大略。
他風流多情,多才多藝。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
他一手開創了大唐王朝的黃金時代——開元盛世;他一手演繹了與大美女楊貴妃的千古愛情神話。
然而,這個聲名顯赫的偉大帝國,又在他的統治下遭遇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難——安史之亂。
他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香消玉殞。
他就是唐玄宗。
 
說到他,人們就會想到錦天繡地、盛世華章;說到他的時代,人們就會心馳神往、追慕不已。這個帶領著古代中國衝上歷史顛峰的皇帝,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雄才偉略?他的一生,又為中國歷史書寫著什麼樣的傳奇? 
 
第一部 玄宗出世
第一回 天子風流
說起唐玄宗李隆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伴隨著他的一生,有三個標誌性符號深入人心。那麼,唐玄宗到底是什麼形象呢?以四個字概括,就是風流天子。注意,這個風流,可不能簡簡單單理解為私生活浪漫、風流成性,而應該理解成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裡所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風流。 
那麼,唐玄宗到底有哪些風流之處呢?我給他三個概括:事業風流,情趣風流,愛情風流。
 
一、事業風流:政治、經濟、國際地位與文化的成就
唐玄宗前後當了四十四年皇帝,此後又當了六年太上皇,當時號稱五十年太平天子,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之下,當時的中國在各個領域都臻於極盛。
 
先看政治領域,有幾個標誌性的成就引人矚目。首先就是君明臣賢的政治空氣。怎樣才叫君明臣賢呢?唐代筆記小說《次柳氏舊聞》裡記載了這樣一則佳話。開元初年,唐玄宗剛剛任命姚崇當宰相。有一天,姚崇拿著一批郎官的名單來找唐玄宗,意思是問問皇帝任用這批人合適不合適。結果,他把名單念了一遍,玄宗只是看著房梁,不說話。姚崇不明就裡,又問了一遍。玄宗還是看著房梁不說話。這樣一來,姚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非常惶恐地退出去。他一走,玄宗身邊的大宦官高力士就勸諫唐玄宗。他說:您剛當皇帝沒多久,宰相奏事,您應該當面回答人家行還是不行,怎麼能夠不理人家呢?唐玄宗回答:我讓姚崇當宰相,他有大事自然要和我商量,小事自己決定就可以了,任命五品郎官這樣的小事,我有什麼必要一定去插手呢!高力士聽皇帝這麼一說,明白了,趕緊跑到姚崇那裡,告訴他,皇帝不是輕視你,那是信任你。那麼,姚崇聽了之後是什麼心情呢?根據記載,他是「且解且喜」,理解了皇帝的心思,也很高興,從此辦事就更有主見了。
 
這件事能反映什麼問題呢?就是君明臣賢。唐玄宗雖然年輕,剛剛三十歲,但是識大體,知道自己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能夠信任宰相,是個明君。而宰相姚崇雖然久負盛名,年紀也六十多歲了,但是知道尊重皇帝,不敢專權。還有,我們看中國歷史,常常覺得宦官都不是好東西,總在皇帝和大臣之間挑撥離間、招惹是非。但是高力士非但不挑事,反而主動溝通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想法和感情,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空氣,所以當時不僅有一代英主唐玄宗,還有千古流芳的賢相姚崇、宋璟,甚至還有號稱千秋忠義的宦官高力士,整個政壇可謂群星閃耀。這是第一個標誌性成就。
 
第二個標誌性成就是彪炳史冊的典章制度。我們現在既講究以德治國,也講究依法辦事。因為如果把社會進步僅僅寄託在幾位明君賢相身上,就很有可能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只有把彰顯人類智慧的政令制度化,才能保證它長期穩定地惠及人民。唐玄宗時代文治昌明,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典章制度建設,像中國最古老的行政法典《唐六典》、最完備的禮儀規章《大唐開元禮》、都是在玄宗時代修成,這就保證了社會長期、穩定、有序地向前發展。
 
第三個標誌性成就是崇高的國際地位。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準,不僅應該從縱向的角度跟歷史比,更應該從橫向的角度跟周邊國家比。當時的唐朝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首都長安也因此成為全世界的心臟。大量的商人、使者、留學生、學問僧經由陸路和海路匯集到唐朝,雲集於長安、洛陽等大城市。
 
當時長安城裡像晁衡這樣的國際友人太多了,號稱「九天閶闔開宮闕,萬國衣冠拜冕旒」。「萬國衣冠」固然是詩人誇張的寫法,那麼,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國呢?根據《唐六典》的統計,開元年間,與中國有朝貢關係的國家有七十多個。有這麼多的國家和唐朝有朝貢關係,那麼,長安的外來人口有多少呢?根據現今學者的估算,當時長安城的外國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一點也不亞於現在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唐玄宗即位後,廣施德政,重視民生,百姓安居樂業,國威遠播海外,政治領域的高度成熟造就了大唐開放包容的名聲。那麼,在經濟領域,大唐是否也取得了令人驚歎的成就呢?
 
再看經濟領域。衡量古代經濟發展狀況,有兩個核心指標。一個是人口數字,一個是人均糧食占有量。唐玄宗一朝的人口數字,當時官方統計是五千多萬口,但是因為有大量人口瞞報、漏報現象,所以現代學者估計,實際人口應該在七千萬到九千萬之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做一個比較就知道了。直到十四世紀,整個歐洲的人口總和才達到八千一百萬。
 
再看文化領域。講到中國傳統文化,你可能不會背《三字經》、不會背《論語》,但是哪個中國人不會背誦這首詩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李白,中國歷史上響噹噹的詩仙。連詩聖杜甫都是他的粉絲。事實上,不光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我們從小熟知的詩人王維、孟浩然、王之渙、岑參等全都生活在唐玄宗時代,整個詩壇群星璀璨。詩人成了時代的寵兒,寫詩也就變成全社會的風尚──娶媳婦要寫詩,交朋友要寫詩,找工作還要寫詩。文人寫詩也就罷了,連將軍不打仗的時候也在琢磨怎麼寫詩。所以當代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講:「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樣的風流文采,其實已經超越了大唐,成為整個中華歷史上最美好的記憶了。而這一切,無論是政治領域的風流宏偉、經濟領域的風流富貴,還是文化領域的風流儒雅,全都打上了唐玄宗的烙印,這就叫做事業風流。
 
開元盛世,文治武功,成為唐玄宗身上一個標誌性的符號。可是,唐玄宗給後世留下的標誌性符號還不止這些,他還是出名的玩家,不但會玩,而且還玩出了名堂,以至於後人把他奉為梨園鼻祖。那麼,唐玄宗有什麼情趣愛好呢?
  
二、情趣風流: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事業風流還不是全部,玄宗可沒那麼刻板,他還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唐玄宗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業餘愛好嗎?太多了,可以說是文武全才。
 
先看文藝方面的才能。首先,唐玄宗能寫詩。有人說這不稀奇,唐朝文風那麼盛,是個人就能寫兩筆!沒錯,關鍵是唐玄宗不光能寫,而且寫得不錯。他的詩是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皇帝詩歌,詩名叫做《經魯祭孔子而歎之》,云:「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除了寫詩,唐玄宗還能作曲。在歷史上,他作曲的名氣又比寫詩大多了,是當時世界級的大作曲家。唐朝很多著名的法曲,都經過了玄宗的創作或整理。當然,最著名的還是《霓裳羽衣曲》。這首曲子經由唐玄宗創作、楊貴妃編舞,天寶年間風靡一時,成為李、楊愛情的美好象徵。更絕的是,唐玄宗打羯鼓的水準連專業的藝術家都望塵莫及。
 
正因為自己有音樂方面的愛好,唐玄宗特別注意這方面人才的培養選拔。他設立了一個專門機構,叫做梨園,從男女樂工及民間藝人裡挑優秀的人才專門培養,相當於現今的藝校。而玄宗就是這所藝校的校長兼教授。後來,梨園成了戲曲界的代稱,唐玄宗李隆基也被譽為梨園鼻祖,至今享受著供奉呢!
 
唐玄宗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個職業的玩家。然而他最醒目的名聲,當屬他和楊貴妃的愛情了。李、楊愛情佳話經過千餘年的渲染,早已家喻戶曉。那麼,在唐玄宗身上,愛情風流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三、愛情風流:集風流與專情於一身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唐玄宗「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長相英俊瀟灑,又多才多藝,還是皇帝,諸多優點集於一身,感情生活豐富多采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唐玄宗的確以多情著稱,史書上有名的妃子就有二十四名,沒名的就更多了。
 
但是,如果一味地講玄宗多情花心也不公道,唐玄宗也有他專情的一面,他專情的對象就是楊貴妃。自從有了楊貴妃之後,玄宗就再也不做什麼粉蝶撲花的遊戲了,而是把感情全部投注在楊貴妃這枝「解語花」上,李、楊愛情雖以悲劇告終,但是,「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情懷還是傳唱了一千多年,打動了無數的癡男怨女、芸芸眾生。這就是所謂的愛情風流。
 
四、盛極而衰:將大唐推向盛世,又拉至谷底
正是這個集事業風流、情趣風流和愛情風流於一身的風流天子,讓大唐王朝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輝,這是時代的主旋律。但是,僅僅「風流」二字並不足以評價唐玄宗。有一個說法叫做「月圓則缺,水滿則溢」。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年),正當玄宗和楊貴妃在華清宮一起享受浪漫溫泉浴時,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內亂爆發了。這場內亂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發動叛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從今天的北京一帶一路南下,橫掃大半個北方,大唐盛世就此戛然而止。白居易有詩句說:「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事實上,安史之亂驚破的不僅是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神話,更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安居樂業之夢。這場戰爭持續了將近八年,它不僅給唐玄宗的皇帝生涯畫上句號,也成為大唐盛衰的分界點,乃至整個中國帝制時代歷史的分水嶺。怎麼叫中國歷史的分水嶺?首先,在文化方面,中國不再像原來那樣自信地吸收外來文明,伴隨著世界主義的減弱,民族主義開始抬頭,中國文化的保守主義傾向日趨濃厚;在政治方面,因為敵對力量的變化,中國的政治重心逐漸從西北轉移到華北,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首都從長安逐漸轉移到北京;在經濟方面,因為安史之亂對北方的摧殘,中國的經濟重心也最終從北方轉移到江南,從此,南北關係取代東西關係,成為中國的主要話題。更加令人遺憾的是,安史之亂後,中國又經歷了若干朝代,在這些朝代裡,中國經濟也曾強盛,疆域也曾遼闊,文化也曾昌明,但是,說起全盛,已不復盛唐風範。
 
毫無疑問,玄宗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把大唐推上盛世的顛峰,又親手把大唐拉入戰亂的谷底。正是這樣的壯麗事業和這樣的悲涼結局構成的強烈反差,讓人們對唐玄宗充滿感情。這種感情既不是對太宗那樣的崇拜,也不是對中宗那樣的鄙視,而是一種愛恨交加的感情。我們很容易就把他當作一個和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有抱負也有缺點的人去看待,至少我個人是如此。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情呢?我想,明代著名文人張岱說得好:「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唐玄宗就是這樣一個既有癖好又有瑕疵的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可以笑罵、可以神交。
 
延伸閱讀:李隆基唐玄宗
 
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唐朝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少年時代就顯出了頗膽識的性格。
當他七歲時,正是武周時期,武懿宗自認為是武則天的姪子,趾高氣揚,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裏。有一次,武氏諸王到朝堂參加每月朔望的兩次會見時,他看到李隆基的車騎儀仗威嚴而整齊,心中不悅,便利用自己金吾將軍糾察風紀的權力橫加阻撓。李隆基卻理直氣壯地責問:「我家的朝堂,干你甚麼事?竟敢挾迫我的車騎隨從!」(「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武則天知道此事後,不僅未加罪於他,反而高興地說:「這孩子真有氣魄,終當做吾家的太平天子。」
 
韋后想效法武則天自稱皇帝,但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密謀,以中宗遺制,立溫王李重茂(中宗少子)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睿宗)參謀政事。韋黨宗楚客韋溫紀處訥等人,極力反對相王參謀政事。相王不想捲入宮廷鬥爭,對事件採取迴避的態度,於是李隆基就主動地策劃了消滅韋黨的宮廷政變。
 
李隆基先被封為楚王,後改封為臨淄王,兼潞州別駕。景雲元年(710年)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者穿虎文衣,跨豹文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中宗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當時韋后想稱帝登基,對太平公主立李重茂為帝不滿;李隆基又藉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壯大自己。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原來親近韋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變態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勸其立即發動攻勢。於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公主之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
 
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們是為了社稷,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於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
 
景雲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其妻許氏卻堅定地說:「忘身殉國,神必助之。既然參與同謀,即使不參加,勢難免罪。」鍾紹京明白,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佈命令。
 
二更時分,葛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黨掌握軍隊的韋璿韋播高嵩,然後宣佈:「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身高有馬鞭之長者皆殺之,立相王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對者,罪及三族。」羽林軍將士紛紛表示從命。李隆基率眾出禁苑南門,進攻宮城。葛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白獸門,相約在凌煙閣會見。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門。韋后惶恐逃入飛騎營,被飛騎斬首獻於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畫眉,也被斬首,其夫武延秀同時被殺。凡是諸韋及韋后親信均被搜捕斬首。
 
這時,李隆基才將事變的經過報告相王。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當日,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讓位於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為睿宗。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
 
景雲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處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讓位於太子。太平公主雖力勸睿宗不要放棄處理大政的權力,但已無濟於事了。
 
即位
李隆基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即位,是為唐玄宗。當時,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黨,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於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當前要務。太平公主黨羽看到玄宗銳意執政,她想很快廢黜玄宗。
 
開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與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等決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閒廄取出御馬並調家兵三百餘人,親自率領太僕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信右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竇懷貞暫時走脫,最後自縊而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逃入山寺,後被賜死於家。自此以後,一切軍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張了。
 
開元元年十月,玄宗到新豐(今陝西臨潼)閱兵於驪山下,調動二十萬人馬,旌旗連亙五十餘里,聲勢浩大。但由於軍容不整,欲斬兵部尚書郭元振,因宰相劉幽求、中書令張說求情,將其流於新州(今廣東新興)。接著,以制軍禮不肅罪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本來,玄宗只是為了整頓軍紀,樹立自己的威信,並無意殺唐紹,但由於金吾將軍李邈倉促宣敕,無可挽回,故而玄宗罷了李邈的官。由於兩位大臣得罪,諸軍震動很大,秩序不穩,只有左軍節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二軍穩定,玄宗讚嘆不已。
 
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議:抑制權貴,重視爵賞,納諫諍,禁貢獻,他都採納。無關大局的具體問題,他都放手讓姚崇處理。有一次,姚崇奏請決定郎吏的任命問題,姚崇再三請求玄宗決定,玄宗只是仰視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應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應當與朕共議,郎吏小官的事,何須一一煩朕!」自此以後,群臣於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決定。
 
玄宗弟薛王業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彈奏。薛王業為其求情,玄宗命中書、門下復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正確,不可縱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見。從此,所有貴族都不敢放肆。
 
為了糾正奢華的風氣,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輿服御、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焚於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錦繡。」又下欶:「百官所服帶及酒器、馬銜、鐙,三品以上,聽飾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銀,自餘皆禁之;婦人服飾從其夫、子。其舊成錦繡,聽染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採珠玉,織錦繡等物,違者杖一百,工人減一等。」(《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開元二年七月條)同時,還罷兩京織錦坊。他還反對厚葬,他認為厚葬無益於死者,有損於生者。於是,要求喪葬務遵簡儉,凡送終物品,均不得以金銀器為飾。如有違者,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者,一律貶官。
 
為了從歷史上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鑑,玄宗喜愛閱讀史書,讀到有關政事的問題,他特別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於是,他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幫助他讀書。開元三年(715年)九月,馬懷素褚無量被推薦為侍讀。玄宗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與中書門下及禮官、學士宴於東都集仙殿。他說:「仙者憑虛之論,朕所不取。賢者能治理國家,朕與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賢殿。」「仙」、「賢」雖一字之差,卻反映了玄宗重視人才的態度。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玄宗自認為天下已經太平,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華,不問政事,使富強的大唐皇朝走向衰落了。陳致平《中國通史一百講》:「開元二十三年的時候,他覺得國家太平,要表現國家的歡樂盛況,於是大宴五鳳樓,在五鳳樓的殿前,開了一個盛大的同樂會,各種音樂、舞蹈、戲劇,百劇雜陳,讓三百里之內的刺史縣令,都要帶領當地的樂舞伎人,集合到五鳳樓之下來表演,這種歡樂表演,熱鬧喧天,連續了五日之久。」玄宗最初寵愛的武惠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
 
據傳,其第十八子壽王妃楊氏甚有姿色,絕世無雙。玄宗見後,果然以為美貌不凡。天寶三載(744年)十二月,以楊氏為女官,號太真。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氏為貴妃。
 
楊貴妃不僅個人受寵,其三個姐姐也均賜府邸於京師,寵貴赫然;其遠堂兄楊國忠也因而飛黃騰達。楊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轡授鞭,貴妃院有織繡工七百人。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他們獻給楊貴妃的貢品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官吏競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民間竟然流行歌謠日:「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門楣。」可見,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社會影響相當深遠。
 
生活的奢靡,隨之而來的是政治上的腐敗。天寶初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被重用為相。李林甫為了掌握大權,反對諫官有益的建議。他訓斥諸諫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何須多言!」補闕杜璡上書言事,次日即被降為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令。自此以後,沒有人敢再有諫爭之言了。
 
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認為凡在德才方面超過自己者,他都設法將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盧絢,他就把盧絢調任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刺史,並欺騙玄宗說盧絢因病不能理事而棄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刺史嚴挺之,李林甫又欺騙玄宗說嚴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職,便於他養病。於是,嚴挺之又被送到東京(今河南洛陽)養病去了。
 
李林甫欺上壓下,並未引起玄宗的注意,他反而還認為天下無事,自己要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高力士勸他不可使大權旁落,他還甚為不悅,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責。林甫死後,玄宗一面重用擅權弄法的楊貴妃堂兄楊國忠為宰相,一面信任居心叵測的邊將安祿山
楊國忠重用親信,排斥異己。天寶十二載(753年),關中大饑,因京兆尹李峴不甚順從,遂以災氣歸罪於李峴,貶李峴為長沙(今湖南長沙太守。後來霖兩成災,玄宗過問災情,楊國忠取最好的禾苗給玄宗看,掩蓋災情真象。扶風(治所在今陝西鳳翔太守房琯反映了所管地區的災情,楊國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責任。因此,天寶十三載(754年)雖然關中災情嚴重,但無人敢如實上報。連玄宗身邊的宦官高力士也說,宰相大權在握,賞罰不公,大臣無人敢說話了。
 
范陽(今北京附近)節度使安祿山,為了和楊國忠在玄宗面前爭寵,二人互相詆譭。玄宗則搖擺不定,是非不分,並且認為政事交付宰相,邊事交付諸將,無可憂慮。這樣一來,蓄謀已久的安祿山終於發動了反唐的大叛亂。
 
終玄宗一朝,雖然沒有發動過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時那樣的大規模的開邊軍事行動。但是,在周邊地區與鄰近少數族吐蕃契丹南詔等的戰事連綿不斷。在邊疆軍事勝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長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寵愛有戰功的邊將。邊將也因此不停對外族開戰,以邀功賞。特別是李林甫為遏制政敵而拉邊將牛仙客入相後,更開放了蕃將以邊功為手段,窺伺中央政權的機會。
 
安史之亂
唐玄宗晚年因為驕奢淫逸,終日只顧與楊貴妃玩樂。楊貴妃原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顧禮教,把她納為自己的妃子。他罷免良相張九齡,任用奸臣李林甫,朝政每況愈下。玄宗本不信神仙,後來崇信方士張果,漸好神仙;並尊奉道教,企慕長生,以是朝野爭言符瑞。在李林甫死後,外戚楊國忠擔任丞相,他不僅沒有才幹,而且貪污腐敗,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楊國忠與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安祿山發生衝突,安祿山決心叛變。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於時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史稱「安史之亂」。玄宗出逃四川,途中至馬嵬驛,士兵譁變,士兵砍殺楊國忠,又逼玄宗賜死楊貴妃,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李亨率一部份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李隆基與陳玄禮率另一部份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從此唐朝由鼎盛時期轉入衰弱時期。
 
至德二載(756年),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晚年憂鬱寡歡,寶應元年(762年),玄宗駕崩,終年78歲。葬於泰陵
 
逸事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遊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 。
 
評價
開元年間,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革除弊害,鼓勵生產,經濟發展,史稱「開元之治」。杜甫《憶昔》有詩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天寶十三載(754年),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一千五百三十八,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戶口之盛,極於此」。
 
延伸閱讀: 楊貴妃
 
開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環,號太真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生平
楊玉環出生於蜀州(今四川灌縣),長於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一說為容州,即今廣西玉林市容縣),祖籍弘農閿鄉(今河南靈寶閿鄉),隋朝皇室後裔,父親蜀州司戶楊玄琰。她10歲時喪父,被叔父楊玄璬收養,16歲時(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3年)嫁給玄宗之子壽王李瑁武惠妃子)。後來,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楊玉環帶入溫泉宮,碰見了玄宗,玄宗對她一見鍾情,但因份屬翁,為掩人耳目,玄宗先安排她出家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宮修行,直到五年之後的天寶年(公元745年),才讓她還俗,並冊封為貴妃。此時楊玉環27歲,而唐玄宗已61歲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爵或賞賜: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堂兄楊國忠為人好,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後愈加沉溺於酒色,政治上更加腐敗。楊氏家族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隨駕禁軍將校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楊玉環,無奈禁軍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接受高力士的勸言後,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楊貴妃。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而楊國忠則死於亂兵刀刃之下。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屍體,但未尋得。
 
傳說
有傳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遂命人從嶺南高州千里把新鮮荔枝送至長安,據說荔枝送到時表面尚有露水。此品種亦被稱為「妃子笑」。 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後來到了日本度過餘生,在日本山口縣長門市向津具半島也流傳這樣的說法。日本前知名女藝人山口百惠就曾自稱是楊貴妃的後代。
 

台長: 讀.冊.人
人氣(8,559) | 回應(1)| 推薦 (12)|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墨墨傳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此分類上一篇:宮尾登美子:天璋院篤姬(上)(下)

讀.冊.人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全書分上下兩冊,共五部四十一章,全面展現了玄宗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局勢、盛衰交迭的國運,以及玄宗個人生活與情感變遷。

玄宗,一位締造大唐盛世的偉大君王,一個演繹愛情神話的傳奇皇帝,一位俊逸多才的梨園鼻祖,天資英武,風流多情。說到他,人們就會想到錦天繡地、盛世華章;說到他的時代,人們就會心馳神往、追慕不已。而這個威名顯赫的偉大帝國,卻在他的統治下遭遇了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難——安史之亂。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香消玉殞。這個帶領著古代中國衝上歷史顛峰的皇帝,究竟有著怎樣的雄才偉略,他的一生,又為中國歷史書寫著怎樣的傳奇?

蒙曼從事業風流、情趣風流、愛情風流三方面闡述了唐玄宗不凡的一生,尤其對唐玄宗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的愛情做了細緻入微的客觀解讀——觀滄海,歌大風,能文能武;賞名花,對妃子,亦醉亦仙。並為讀者——開啟大唐盛世的錦繡華章,再現玄宗一生的起伏跌宕,吟唱帝王愛情的蕩氣迴腸。
2010-09-27 21:47:08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