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26 11:43:16| 人氣8,73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歷史:走訪諸葛亮

 

書名:
走訪諸葛亮

內容介紹:
歷史上第一位被尊稱為「達人」的諸葛亮,是三國第一巨星,也是被渲染、被神話的「偉人」。
本書採訪、攝影人員奔走了五千里路,勇闖三國歷史現場,進行一場「諸葛亮連線」。

全書呈現三大特色:
一、立體化:
搜尋諸葛亮從十七歲到五十四歲所走過的一步一腳印,予以忠實紀錄,以380張圖片與現場影像,建構出一個最貼近史實的巨星形象。

二、去神化:
《走訪諸葛亮》的編輯小組抽絲剝繭,為諸葛亮揭開一層一層神秘的面紗,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傳奇而失真的神話一一現形,諸葛亮原貌重現;這一層層的面紗長得什麼樣子?是怎樣披掛在諸葛亮身上的?書中都可見來龍去脈。

三、現代化:
拋開傳統的、泛政治的論調,從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思維、經驗模式,重新定義諸葛亮;從多元的觀點,來突顯諸葛亮的現代意義,譬如:少年諸葛亮讀書改運、諸葛亮娶醜女的經濟效益、《隆中對》的老三哲學、任用馬謖的「行銷定位錯誤」等等,將諸葛亮搬到現代社會。
這是第一本「圖解諸葛亮」、第一本「諸葛亮完全讀本」!
 
目錄:
青年篇
1 諸葛亮履歷表
諸葛亮關係表
2 少年阿亮的煩惱──年幼失親,流離遷徙,少年老成,與書作伴
3 走訪隆中「達人」──諸葛亮立足隆中,放眼天下
4. 臥龍崗上一條龍──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
5. 自耕農諸葛亮──十七歲帶著小弟躬耕於南陽
6. 不在乎她是醜女──諸葛亮夫婦隆中農場生活拼貼
7. 隆中有個文化沙龍──諸葛亮的文化沙龍裡的常客
8. 孔明唱這首招牌歌──百唱不厭的政治歌曲〈梁父吟〉

出道篇
9.司馬徽老師一句話──荊州學界大老,諸葛亮跨入職場的推手
10徐庶推薦的,讚!──劉備的首席謀士徐庶離職記
11劉備「無誠勿試」──三顧茅廬,三次面試,尋找最佳拍檔
12藍海策略《隆中對》──「三分天下」的版本與策略結構分析
13諸葛亮第二──「鳳雛庵」主人龐統綻放煙火般的光芒
14騙你的處女秀──「火燒博望坡」不是諸葛亮下山的第一功
15火燒新野假戲真唱──一場虛擬成真的戰爭「新野之戰」

戰爭篇
16東吳一堆爛舌頭──諸葛亮掀起「戰爭與和平」大論戰?
17赤壁,來一支番子火──兩弱相加攻一強,神秘戰術一把火
18周瑜在客場先發──赤壁之戰「操盤手」的戰略位置
19傻瓜箭隊射船比賽──孫權版、周瑜版、孔明版「草船借箭」演變
20氣象達人吹東風──「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的東風
21神風特攻艦隊──聯軍的第一擊‧艦隊的震撼力
22當老曹碰上了瘟神──打贏赤壁之戰的是連環計?苦肉計?還是瘟疫?
23三國阿兵哥武裝秀──三國陸戰隊的甲冑兵器
24三國新聞社會版──亂世無倫理,怪事一籮筐
25劉備娶個小辣妹──諸葛亮「錦囊妙計」讓劉備賺到吳夫人?

經略篇
26異形戰術「八陣圖」──怪石嵯峨,搓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
27蠻王最多玩七次──諸葛亮與孟獲的捉迷藏遊戲?
28一字一淚《出師表》──諸葛亮的職場形象與品牌定位頁
29《後出師表》不對盤──一份調性不符、眼界偏低的冒牌文件
30「空城計」與你對賭──曹操版、文聘版、趙雲版、孔明版「空城計」
31孔明揮汗斬馬謖──馬謖被斬、下獄、逃亡,哪一種為真?
32木牛流馬跑得快──驅動原理不明、省力效果不錯
33「六」出祁山有影無?──以攻代守,「決戰於境外」的弱者策略
34五丈原降半旗──為什麼「五丈原」是諸葛亮一生最後的戰場?

形象篇
35定軍山熄燈號──鞠躬盡瘁,一生憂患在這裡終了
36接班人衝衝衝──姜維,在悲劇與宿命中一步一步走完全程
37「荊州幫」闖天下──劉備與諸葛亮團隊的興衰成敗
38向難纏的對手敬禮──司馬懿對孔明的不吝讚美
39非淡泊無以明志──諸葛亮的思想、文稿與手跡
40追隨武侯的足跡──諸葛亮一步一腳印
41取法諸葛亮
 
 

閱讀歷史:走訪諸葛亮
 
導讀:尋找諸葛亮
二○○六年三月,「諸葛亮編輯小組」向我提起拍攝《走訪諸葛亮》的想法,我欣然答應下來。久讀歷史,久居城市,一直渴望有機會去尋訪、觸摸那些湮沒在各地的歷史遺跡,領略幾千年前的風雲變幻,勾勒出他們走過的蛛絲馬跡。幸運的是,這次「探索之旅」以諸葛亮為標的。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建功立業,足跡遍及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雲南等地,後人讚賞他的智慧和忠誠,紛紛立祠建廟,記其事功。凡走過必留痕跡,我們試著從這些痕跡來重建歷史現場,重現一個具象的、完整的諸葛亮!

諸葛亮的遺跡,有的矗立在繁華都市,頗具規模;有的地處偏遠山村,尋訪費時。在拍攝之前我們做了細密的準備,與編輯小組反覆溝通、確認拍攝重點、列出拍攝清單,然後制定拍攝、採訪計劃。有了這一份清單,尋訪拍攝時就像小時候常玩的「尋寶遊戲」,按圖索驥,一一尋覓。這一份清單有時也讓當地的老百姓充滿新鮮、驚奇,帶我們去尋找那些被忽略的,或是他們也聞所未聞的遺址。一路拍攝,翻山越嶺,上山下鄉,前後花了兩個月,走訪了四省十三縣市,就這樣跟著諸葛亮跑了大半個中國。

大抵來說,很多歷史遺跡都受到相當的保護,不斷維修擴建。在全中國九大武侯祠中,以古隆中武侯祠歷史最悠久、古蹟最豐富。隆中位於湖北襄樊市城西十三公里處,群山環抱、風景秀麗。諸葛亮的紀念性建築──「隆中十景」保存得十分完整。現有一座草廬,是上個世紀八○年代拍攝電視劇《諸葛亮》時仿漢代的建築形制而建,幾間茅屋、竹籬笆、舂米的石臼、八卦車,重現了諸葛亮晴耕雨讀的生活。襄樊人以諸葛亮為傲,在「諸葛亮廣場」鑄造一座十四公尺高的諸葛亮銅像,氣宇軒昂,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遺憾的是,這座文化地標招致了令人扼腕的「災難」:銅像的右腳被人暗中鋸去了一大塊,想必是「丞相雖可貴,銅板價更高」,被拿去當廢銅變賣了!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坡」戰役發生在今河南省博望鎮,目前唯一倖存的就是「三國樹」。從南陽市出發,經過半個多小時顛簸的車程,下了車,背著行囊,按照地圖指引,在鄉間小路走了二十多分鐘,徑直來到一片田地。田裡矗立一棵虯枝盤旋的柘刺樹,木質裸露,高約六公尺,樹圍約二‧二公尺,用一圈鐵柵欄圍著;不遠處立著一塊石碑--「博望碑」。碑文有些模糊,石碑上張貼了五花八門的廣告,四周散落著垃圾,我們努力把廣告清除,還給它一個乾淨的面貌,但在「博望坡紀念碑」照片上,仍隱約看到殘餘的紙屑……

「漢議事臺」是傳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為議論軍國大事而建造,位於現今河南新野縣的檢察院老院內。幾經尋覓,好不容易找到了,卻大門緊鎖,與縣政府一番交涉,得以一窺全貌。縣政府的工作人員解釋說:「議事臺年久失修,平常沒什麼人來,乾脆鎖著。」議事臺始建於漢代,魏晉以後屢遭兵燹,臺堂坍塌,幾乎廢棄。明萬曆年間重建,原有魁文閣、議事堂、鐘鼓樓三個建築,魁文閣、鐘鼓樓已毀,如今只剩下空蕩的議事堂,和一個沉重的鐵鐘!

我們走訪河南新野縣時,「甘夫人生阿斗處」自然是不能錯過。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一處雜冗的的居民樓前,樓旁有一塊巴掌大的菜園,工作人員說:「這就是甘夫人生阿斗的地方。」菜園很小,沒有任何標誌,旁邊一棵綴滿花朵的梧桐樹十分引人注目。她見我一臉疑惑,肯定地說,「這裡的老人都記得,在『太子閣』旁邊有一棵梧桐樹。太子閣被人砸毀了,這棵樹倖免於難。梧桐樹枝繁葉茂,綴滿梧桐花,但太子閣早已灰飛煙滅。」

在拍攝計劃裡,有一個「火燒新野」壁畫的項目,我一直以為這壁畫也如北海「九龍壁」那般金碧輝煌。沒想到它卻藏身在一個狹小迂長的胡同,胡同兩邊牆上有漢代風格的紅色手繪壁畫,據說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地藝術家的集體創作。但一面牆已被推倒大半,一群工人在飛揚的塵土和隆隆的推土機中作業,在倒塌處重新砌起紅磚。殘餘的壁畫被人肆意塗鴉,當地的老人指著牆堆說:「你們要找的壁畫應該在這裡!」這一刻,我發現倒塌的不僅是壁畫,還有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當歷史的烙印隨著人們現代生活的腳步逐漸被淡忘時,「漢桑城小學」傳來的歌聲卻激起了人們一絲嚮往!傳說有一天,關羽從校場演兵歸來,把赤兔馬拴在一棵桑樹旁,這馬餓極了,竟啃起樹皮,桑樹因此枯死。關羽在原地重新栽了一棵,並在四周築起小城垛加以保護,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城」。漢桑樹現位於河南新野縣漢桑城小學校園,小朋友們驕傲地唱著:「我們的校園裡有一棵漢桑,綠蔭灑滿教室的門窗。小城裡藏著動人的故事,黑板上跳動著童年的嚮往。漢桑樹年年綻出新綠,同學們攜手放聲歌唱……我們和小樹一起成長!」

在古隆中、臥龍崗、赤壁等大城市裡探訪史蹟並不困難;但一到西北鄉村,則會遇上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找路、住宿都是大考驗。四月下旬,我抵達陝西寶雞,搭上去岐山縣的長途車,趕往五丈原。汽車走了半個多小時,司機把我放到一個收費站旁邊,讓我轉搭當地的麵包車。越到鄉下,地方口音越重,就越聽不清,與人談話都要反覆幾次才能確認。麵包車開了十幾分鐘,司機又把我放在一個小橋邊,我順著橋旁的指標摸索前進。天一直下著雨,我一路打聽,路邊的大娘不厭其煩地為我指路。我順著她的手勢,看到一條迂長的胡同,沿著狹小的山路向前攀爬,邊走邊琢磨:如果趕不上回城車,我能否在這兒找個地方住一晚。但仔細看看路兩邊,除了打著「鍋盔餅」招牌的小商舖,並沒有 其他「住宿」的字樣。我不禁想到:從北京大老遠跑來這裡,哪是採訪,簡直是在探險!

有時候,向當地人打聽古蹟、遺址,往往都說不清楚。好不容易找到,卻發現早已湮埋於黃土之下,滿眼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地!當年,諸葛亮率大軍由斜谷出師伐魏,與渭河北岸的司馬懿對陣,諸葛亮軍帳駐紮在「壑落城」。我抵達陝西寶雞的下午,冒雨趕到五丈原鎮的諸葛亮廟,向廟裡的幾個人打聽。他們說:「這個景點還沒有開放,我們也沒去過,聽說離這裡七公里,都是土路,只能騎摩托車過去!」當地是丘陵地帶,山路崎嶇,冒雨前往並不安全,我決定先打道回府。次日,天公作美,我又跑到諸葛亮廟和他們軟磨硬泡,終於有一位老人家願意用摩托車載我去。摩托車在狹窄的山路和泥濘的田野飛奔了將近一個小時,老人家終於指著兩個土垛,說:「這就是壑落城的北城牆!」只見兩個土垛掩映在一片農田裡,很難與幾千年的歷史聯想在一起。老人家拉著我登上了土垛,邊指邊說:「南邊的兩個土垛就是南城牆,兩個城牆之間的位置就是壑落城。南面遠處那個尖尖的山頭是棋盤山,諸葛亮的軍令大旗當年就插在那兒!」老人家回憶說,他小時候北城牆附近確實有一塊碑,後來石碑不知何時被人推倒了!

在拍攝歷史古蹟時,為了達到理想的畫面效果,有時需要「淨空」歷史現場。譬如,諸葛塚墳上插著指示小木牌、兩邊石墩上繫著許願繩,我趁人不注意將它們一一取下,拍好後再將它們還原;拍攝五丈原諸葛亮廟時,我請導遊把廟裡懸掛的小彩旗全部摘下,諸葛井旁停著一輛三輪車,只好去尋找車主將它推走;最難忘的經歷是在祁山堡,我正趕上當地廟會,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武侯祠內穿梭,好不熱鬧。為了完成拍攝任務,我和工作人員一起關閉山門,截斷人潮,暫時將遊客疏散到山門兩側。

諸葛亮不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之計,他儉以養德,身居丞相要職,留給子孫的卻只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他敬謹忠誠,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後病逝五丈原,只為兌現他對劉備的承諾。諸葛亮的形象在後人不斷的歌頌、渲染之下,逐漸被賦予「神」的色彩,如今有些地方,人們將諸葛亮視為與財神、觀音一樣,能夠保佑眾生,解除人間災難。湖北赤壁「拜風臺」的諸葛亮,與劉備、關羽、張飛同坐在神臺上,幾個道士不停地在神臺前念經誦詞,屋內濃香繚繞,不時有遊人點燃幾柱高香,向諸葛亮默默祈禱。在所有武侯祠中,香火最旺的應屬祁山堡武侯祠。祠內擠滿前來燒香祈禱的善男信女、孩童,在諸葛亮像前磕頭、叩拜,虔誠地祈禱,鞭炮聲不時在諸葛亮、財神爺的神像前響起!

追隨諸葛亮的腳步,一路尋訪,心情變得越發沉重。看著那些散落的歷史遺跡,無人問津,有的已消逝在黃土中,不留一點痕跡;有的依舊受到歲月的侵蝕,忍受人們的冷落、甚至踐踏。慶幸的是,今天我還能依靠當地少數的老人尋覓到他們的蹤跡。我不確定,若干年後,當我們試圖重新尋覓這些歷史遺跡時,還能不能找得到?

最後,我要感謝「諸葛亮編輯小組」交付我這項專訪任務,並且全力支持,讓我的尋訪之行得以實現;感謝楊波女士的熱心幫助,讓我的湖北、河南之行進行得十分順利;也要感謝美術編輯對於圖片精心地處理,彌補了拍攝時的一些不足與缺憾。

採訪者:
王萍,一九七五年出生於中國黑龍江,懷抱著教師夢而就讀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擔任「中華書店」發行中心主管、「中國圖書商報」記者、編輯;現任職於遠流博識網(北京)文化諮詢有限公司。對歷史學有專精,對於藝術、攝影、旅遊、瑜珈、古箏、音樂等都有廣泛涉獵。這一趟五千里路的搜尋諸葛亮之旅,是她的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作!
 
 

閱讀歷史:走訪諸葛亮
 
專文推薦:身歷其境閱讀諸葛亮
公元前二一七年,漢尼拔率領迦太基軍隊,在色雷斯曼奴斯(Thrasymenus)湖畔的山丘埋伏,以濃霧為掩護,居高臨下,對通過狹窄山道的羅馬大軍展開伏擊,一萬多名羅馬士兵或陣亡或溺斃。

兩千餘年後的一八三八年,英國史學家馬考雷前往羅馬,經過色雷斯曼奴斯平原時,捧閱李維《羅馬史》有關色雷斯曼奴斯戰役的描繪。同樣的時辰,同樣的季節,同樣霧茫茫,馬考雷爬到山丘頂端,眺望古戰場,清楚見識到漢尼拔部署所占的優勢。他在字裡行間閱讀歷史事件,在湖畔山間觀察戰爭現場,兩相映照,戰事的猛烈,歷歷如在目前。

安.法第曼(Anne Fadiman)在<身歷其境>一文(收錄於《愛書人的喜悅》(ExLibris,雙月書房)即以馬考雷這段讀書經驗為開頭。在書中敘述的地點,閱讀該本書;描寫哪裡,就在哪裡閱讀。安.法第曼把這套閱讀方式稱之為「身歷其境讀書法」。

「是什麼讓身歷其境的讀法,比置身他處的讀法,更讓我們書癡感動莫名呢?」安.法第曼自問自答道:「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的心靈之眼不夠進入狀況。」然而,我們不可能讀萬卷書之後行萬里路,只為實地閱讀,培養臨場感。大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神遊天下,在考證和想像之間展開我們的閱讀與書寫。事實證明,這樣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成果。李敖標榜不旅行、不出國,透過閱讀重建現場,《北京法源寺》寫得栩栩如繪,彷彿多次實地考察。

話雖如此,身歷其境的讀法自有其加分效果。之前或許在書房閱讀,自以為頗有所得,及至現場閱讀,參照作者筆下時空場景,發思古幽情之餘,遂有登泰山而小天下,臻於另一個閱讀峰頂之慨,此時才發現先前閱讀的任督二脈,其實並未打通。

因此在台北市圓環讀台灣史的二二八事件,在二二八公園讀白先勇《孽子》,在金閣寺讀三島由紀夫,其中滋味,必定和書房神遊不同。若能兼作田野調查,為學成就更不容小看。同樣和漢尼拔有關,日本學者森本哲郎三度走訪迦太基廢墟(今之突尼斯),並從迦太基出發,通過北非,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到西班牙,越過庇里牛斯山,經法國,更偕同日本TBS電視台外景隊,僱了兩頭大象,沿著漢尼拔當年騎著大象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羅馬的路線,抵義大利。他以苦行僧的精神,去體會兩千年前漢尼拔作戰的艱苦,後來撰寫完成《黃金迷城迦太基》,對唯經濟是尚的國家發出警語。

「身歷其境讀書法」並非走訪一圈後再回家閱讀,而是到事件發生地點去閱讀(甚至於是溫故而知新)、去感受。發生地點還能步履走訪,想和書件情節的氣氛暗合,卻是可遇不可求。遠流出版公司「實用歷史叢書」每一本卷首都有一段「出版緣起」,說到學者陳寅恪的經驗:「在這一個圍城之日,史家陳寅恪在倉皇逃死之際,取一巾書坊本《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抱持誦讀,讀到汴京圍困屈降諸卷,淪城之日,謠言與烽火同時流竄;陳氏取當日身歷目睹之事與史實印證,不覺汗流浹背,覺得生平讀史從無如此親切有味之快感。」

這種快感,自非燈下窗前展書閱讀所能相比。
回到歷史現場!我們渴望得到更深一層的閱讀經驗,囿於主客觀因素,不一定能盡如人意。分享他人經歷,便成為次要選擇。遠流推出「走訪歷史」系列,便是這種經驗的分享,《走訪諸葛亮》是此書系推出的第一本作品。

即使不從忠孝節義的道德面來看,從讀史趣味和以古鑑今的角度,諸葛亮的能力、見解、生涯歷練,都是最佳的走訪對象。尤其他所服務的蜀漢集團,在大國夾縫中,不但要求生存,還要謀發展,以地處偏隅,財力人力俱乏的條件,卻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試圖以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利益,類此高難度的操作,最是扣人心弦。諸葛亮雖然壯志未酬,其中的成敗關鍵最值得我們細品。

史學家姚季農<我對諸葛亮的認識>一文寫道:「諸葛亮是歷史上的名人,後人對歷史人物的評論,多是毀譽參半的,惟有對諸葛亮,只有『譽』而無『毀』。」四十幾年過去了,姚季農大概沒想到,他所謂沒人罵的諸葛亮,已有學者撰文批判,網路更有異議之聲。然而不論是譁眾取寵或見解獨到,終不能撼動諸葛亮的地位。事實上詆毀或過譽,都不是月旦人物應有的態度。諸葛亮畢竟是個凡人,有血有肉,有理智有感情,有過人的睿智,也有誤判形勢的懊悔,有冷靜的思維,也有理想與現實的掙扎,更有情感的負擔。不是戲劇小說所渲染的似神如妖,他只會調兵遣將,不會灑豆成兵,只會運籌帷幄,不會呼風喚雨,只會研判趨勢,成竹在胸,不會夜觀天象,預卜未來。

《走訪諸葛亮》站在身歷其境的出發點上,把諸葛亮行過的路徑,待過的地點,以影像呈現;並且透過文字,將諸葛亮從神人妖道、古今完人、政治家、野心者的複雜且矛盾的形貌中釋放出來,還原為肉身凡胎,檢視他的生平、經歷、性格和評價。寫的是古人古事,行文之間卻很有現代感,整本書有趣而不枯燥,語法活潑、標題生動,是好讀、易讀、引人想讀的歷史圖文書。

導讀者:
羅吉甫,一九五九年生,台灣新竹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編輯,目前為專業作家、三國歷史研究權威。
著有《諸葛亮領導兵法》、《謀略三國》、《日本帝國在台灣》等專著多種,並主持「歷史智囊電子報」、「三國大本營」等網站。
 
 

閱讀歷史:走訪諸葛亮
 
書摘:諸葛亮的老婆、小妻
從經濟學的觀點,結婚的效益有加、減、乘、除四種:兩個各具營生能力的年輕人結婚,是加法;一個有營生能力者嫁給(或娶了) 一個懶人,還要養他(或她)的一家人,是除法。諸葛亮用的是乘法:黃氏有「才」、系出名門。諸葛亮的大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二姊嫁給蒯越之子蒯祺,他娶黃氏,與蔡諷家族自然搭上關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娶了蔡諷的女兒),如此一來,襄陽蔡、黃、蒯、龐四大望族的人脈與聲望都可以相加相乘,串聯成他的人際網路。後來蜀漢建國,文武重臣多出自「荊州幫」,如龐統、蔣琬、李巖、馬良、楊儀、魏延、向朗、董允等等,便是他在隆中耕耘的結果。

諸葛亮大約二十歲(為叔父守喪三年)前後結婚,此時他忙於交友、遊學,需要一個女主人打理內務。多年以來,黃氏一直不孕,諸葛亮34歲時(推測),徵得兄長同意,把姪兒諸葛喬過繼給他。他在47歲時,生下諸葛瞻,此時黃氏已四十幾歲,這是老天爺補償了她,讓她當起高齡產婦?還是諸葛亮另有小妾,讓他老來得子?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記載諸葛亮寫給李嚴的信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這「妾」(古代女子自謙、小妻、女奴隸皆稱妾)很可能是小妻:黃氏二十幾年不孕之後突然「老蚌生珠」的機率極小,太太不孕而置小妾者比比皆是,諸葛丞相恐亦不能免俗!

劉備面試諸葛亮
曾國藩講過一句名言:「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替手,可以是副手、幕僚長、最佳拍檔、接班人。清朝康熙皇帝處心積慮培養的太子因為行為乖張,只好忍痛廢黜;毛澤東兩次與自己欽定的副手挑起你死我活的鬥爭;美國花旗集團CEO接班人迪蒙(James Dimon)因為理念不合而遭到與他「情同父子」的老闆辭退(見《權力劇場》一書);馬其頓帝國皇帝亞歷山大沒有安排接班人,在他罹病猝死之後,很快就家破國亡;一代霸主齊桓公未安排接班人,被「殺子換寵」的易牙等人蒙蔽,最後遭易牙軟禁致死……。「替手」的定奪,往往攸關大局!

每一個創業家尋找替手時,各有一把尺。羅馬獨裁者凱撒以安東尼為副手,因為他是死忠支持者;美國總統羅斯福選杜魯門當副手,是看上他「表現平平,無足為懼」(後來杜魯門當上總統,並非平庸之輩);呂后問劉邦:丞相蕭何死後誰是繼任人選?劉邦點名曹參。那曹參之後呢?劉邦點名王陵搭配陳平;再之後的人選是周勃。呂后又問:周勃之後呢?劉邦說:「此後亦非乃所知也!」(周勃之後妳也死了,見不到了)劉邦每一個口袋人選都有獨特的衡量。周瑜病重時對孫權說:「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曹操在智謀郭嘉病死後,傷心地對荀攸等人說:挑選年輕的郭嘉,不僅因其傑出,將來還要託孤於他!

劉備選諸葛亮為最佳拍檔,出於什麼樣的動機?
從26歲打黃衫軍起家,闖蕩至今二十三個年頭,只有四字可以形容:常敗、常跑。劉備深自檢討:他與關羽、張飛這個「三口組」東奔西竄,朝不保夕,看來此路不通,應該另起爐灶了!

學學曹操或孫權,組織一群策士,密謀協規,才能長遠,自己有限的老本要花在刀口上,不能再蹉跎了(企管界有一句名言: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Manager do things right,leaders do the right thing﹞,劉備未遇諸葛亮之前,一直努力「把事情做對」,都還做不好,遑論「做對的事情」了。)

48歲的劉備與27歲的孔明組成最佳拍檔,他們的願景不謀而合:
諸葛亮找老闆、找一個終身的事業,而不是找一份工作。
劉備找核心競爭力、找幕僚長與執行長、最佳拍檔,而不是找員工。
更重要的是:彼此專長、性格相異而非相似,兩人互補而非同化,這樣才能發揮「綜效」(Synergy)。劉備年少時腰桿就很柔軟(善下人),長期的挫折更讓他放下身段,以三顧茅廬展現誠意。這「三顧效應」把諸葛亮綁住了一生。「三顧效應」以現代淺白的話來說,就是──多跑兩趟。

虛擬成真的新野戰爭
東吳大臣張昭挖苦諸葛亮,說他的老闆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棄新野,指的是曹操為了報博望坡之仇,率五十萬大軍南攻荊州,諸葛亮在新野設下陷阱,由趙雲火攻,關羽與張飛狙擊,大敗曹軍。
 
「火燒新野」已成為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一環!但是查看諸葛亮的記事簿:劉備屯兵樊城時,聽說曹軍南征、劉表的兒子荊州牧劉琮望風投降,「遁功」一流的劉備研判勢不可為,不戰而走,「率其眾南行」(《三國志‧諸葛亮傳》),曹操如入無人之境,根本不可能與諸葛亮在新野打了一架。

曾任中研院院長的學者胡適,寫過一個「久假而不歸」的故事:清末名士辜鴻銘率先剪掉辮子、不向皇帝磕頭拜壽,「立異以為高」,走在時代最尖端;到了辛亥革命,辜鴻銘卻戴起假辮子,搖身一變成為保皇派,這條辮子成為「清朝遺老」的身分象徵,並且「久假而不歸」,作假一久,無法還原了。

元明雜劇、小說編造〈火燒新野〉這齣戲,便是「久假而不歸」。新野一帶也產生「古蹟」來呼應這一場虛擬的戰史。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比真人真事更感人肺腑,義大利的古城維洛納(Verona)便衍生出歷史現場:「茱麗葉古厝」,當今訪客登上據稱是她家的二樓陽台,想像的是死生相許的羅密歐爬上這裡向茱麗葉示愛,誰在乎古厝是真是假?

就史論史,當然要一絲不茍;但史實之外不妨浪漫,就像那位杜撰的黑臉將軍周倉,在關帝廟隨侍在側幾百年,早已被世人「入籍史冊」;絕色美人貂蟬,一樣久假而不歸,她的墳墓、紀念殿堂,乃至出身、族譜一應俱全,都不必太認真看待了。

是誰草船借箭?
如果問明朝初年的劉伯溫:三國時代誰「草船借箭」?答案是周瑜,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尚未問世,劉伯溫讀到的元代版《三國志平話》是這樣寫的:卻說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邊。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隻箭。周瑜喜道:「丞相,謝箭!」

《三國演義》將上述故事渲染一番,移花接木,主角變成了孔明。「草船借箭」是有所本的。三國時代著作《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迴船,復以一面受箭,箭軍船平,乃還。」孫權乘船到前線偵查敵情,曹操下令以亂箭射擊,船隻受箭太多以致傾斜,孫權掉轉船身,讓另一側受箭,船身因此平衡,得以安然返回。這是「借箭」的原型,目的並非借箭,只是擦槍走火。後來演化成周瑜借箭,最後是孔明借箭。

國家元首親臨最前線冒險,座艦還被箭射到一邊傾斜?若非《魏略》記述失真,就是孫權行為輕佻;《三國演義》則更誇張:諸葛亮與魯肅一起登船,率領二十艘紮滿草束的輕快艇,以繩索綁在一起,向曹軍的水師陣地進發,趁五更時分大霧的掩護,用《魏略》上孫權那一招,讓船隊的兩邊輪流被射滿了箭,滿載而歸,十萬支箭輕鬆到手。

如果孔明真的讓船隊紮滿草人,幾乎形同自殺船隊,曹軍一支「番仔火」就能燒毀孔明的船隊,它們綁在一起,形同集體自殺。《三國演義》過度想像、偏頗的情節,其實是為了讓周瑜講出這句話:「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馬謖為什麼「失街亭」?馬謖,襄陽宜城人,才氣過人,好論兵法。但劉備臨終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大老闆如此「考評」,諸葛亮不以為然,仍拔擢他當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顯然對他十分器重。《襄陽記》說諸葛亮南征,馬謖獻「攻心為上」之策,「赦孟獲以服南方」,足見他擅長問策。

馬謖敗於街亭的致命癥結有二:一是諸葛亮「內銷轉出口」──行銷定位錯誤。將馬謖從內勤參謀改任前線指揮官,必須面對臨場戰況當下決斷,非他專長。被譽為西方戰爭理論第一大師、著有《戰爭論》的克勞塞維茲,從未實際指揮過一次重大戰役,將他的《戰爭原理》譯為英文的漢斯‧加茲克評論說:「克勞塞維茲如果帶兵作戰,能否成功那是可疑的。他沉默而羞澀,太過敏感,太顧慮問題的多面性,不能具有他自己對於一個軍事將領所要求的單純意志力。」這是一道鴻溝。論兵法,就像畫油畫,可以層層堆疊修改;上戰場,就像寫書法,一筆下去不能重來。因此,馬謖誤事,是孔明用人不當所致,他感到十分汗顏,因此揮汗而斬之!

第二個致命癥結是馬謖到街亭擔任先鋒,副手王平是個老練將軍,見他指揮部署「舉措煩擾」,多次「規諫」,馬謖都不理──這是致命的偏見,許多新手主管剛上路時,沒經驗卻冒充很行,聽到手下「糾正」,既沒面子又很刺耳,便一意孤行到底──這就是職場常見的「菜鳥主管症候群」。

定軍山熄燈號
幾個月前,54歲的漢丞相兼北伐軍總司令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寄給遠在吳國的兄長諸葛瑾,信上寫道:「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在五丈原督戰的諸葛亮,身體每下愈況,自知來日無多,惦記著八歲的獨生子諸葛瞻,不捨之情溢於言表。意在言外的是請兄長代為費心,諸葛瑾在日後接到噩耗時一定會恍然大悟。

從信中可見A型性格的毛病:擔心諸葛瞻太早熟,將來不成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諸葛亮出道以來,生命中只有「憂患」,這憂患來自國家存亡的龐大壓力,來自性格上的完美主義傾向。他總是先憂在前,煩惱沒完沒了、工作無止無盡。現代企管界有一句名言:管理政府者只能舉其大端,「上帝會注意細節」。諸葛亮是巨細靡遺,二十大板以上的懲處案丞相都要親自過問!

漢文帝曾經詢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獄案判決有幾件?一年預算歲出歲入各多少?周勃答不出來,羞得汗流夾背;左丞相陳平答道:如果問決獄,要找廷尉;問財政,要找治粟內史。漢文帝問他:這些事各有主管,你管什麼事?陳平答得好:上佐天子、外撫諸侯、內親百姓、使卿大夫善盡其職。這就是舉其大端。事後,周勃對陳平抱怨說:你何不早教我?陳平笑著說:如果皇上問你長安城有多少盜賊,難道你也答得出來?

陳平深諳「舉其大端」之道,諸葛丞相卻大小通包,一方面總理內外,一方面「葬身在細節裡」,這與年輕時讀書只「觀其大略」,何其判若兩人!

做事巨細靡遺,也可以說是「管得太嚴」,當諸葛亮的部屬,十之八九要得胃病。做諸葛亮的老闆,十分無奈。看那阿斗三十幾歲還「未閑於政」,對政務生疏,顯然缺乏磨練。強勢的宰相一手攬權,弱勢的皇帝會因此自暴自棄(張居正把明神宗管得死死的,等到張居正一死,明神宗荒淫度日),諸葛亮死後,阿斗擺脫巨人的陰影,努力做起逍遙公,後來魏軍一到,他就急急忙忙自縛投降了。

有一次司馬昭宴請阿斗,問他想不想念蜀國?他說:「此間樂,不思蜀」;與阿斗一起投降的老臣卻正聽到這事,求見阿斗,說:「下次司馬昭問起,您要回答說:『先人祖墳都在陜西、四川,心中掛念,無日不思』,說這些話時還要閉上眼。」後來,司馬昭又問了同樣的話,阿斗就照著這一套來回答。司馬昭聽了,問他:「怎麼很像卻正的語氣?」阿斗驚瞪雙眼,說:「就是卻正教我這樣講的!」(事見《漢晉春秋》)由此可見阿斗並非大智若愚,而是本質近愚。忠於這樣的老闆,諸葛亮的沉重可想而知了。

現在,他鞠躬盡瘁了。臨終遺言:葬在漢中的定軍山(陜西勉縣城南,蜀將黃忠曾在此擊斃魏國大將夏侯淵)。並且具體指示:利用山坡地形挖掘墳墓,墓穴只需能夠容納棺木大小,以平常衣服入殮、不要任何陪葬器物(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此與早逝十幾年的曹操在〈遺命〉中指定「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之薄葬觀念如出一轍(曹操被無端捲入「七十二疑塚」之議,又屢受污名化之累,其薄葬觀念未受到應有的看待;諸葛亮一生憂患,其遺命為人格特質劃上完美的句點)。相較於秦始皇的地下陵寢或古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薄葬,是一種環保的、清貧的生命態度,也唯有參透生死的人才能理解。

可敬的對手司馬懿
諸葛亮一生的最大對手是司馬懿;但《三國演義》硬把周瑜拉來,陪諸葛亮鬥智,處處矮一截,最後吐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氣話。

正史上,周瑜與諸葛亮哪有心結?兩人相交,始於諸葛亮銜命與東吳結盟;之後並無「業務往來」;赤壁戰後一年,孫權推薦劉備任荊州牧,周瑜向孫權提醒說:劉備是「梟雄」,關羽與張飛是「虎熊」,要設法破壞這個團隊,否則「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顯然周瑜「目中無亮」,只有劉關張。這時二十九歲的諸葛亮還是「後輩」;又一年,周瑜病死,兩人根本來不及過招。《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成為剋星,「三氣周瑜」,周瑜「逢亮必衰」,十分蹩腳。

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司馬懿──歷史上最傑出的時間戰略家,精於裝病、隱忍等「陰功」。《晉書‧武帝紀》說,諸葛亮在五丈原向司馬懿挑戰,無效,故意派人送「巾幗婦人之飾」去羞辱他,他寫報告送回長安,向皇帝請求准他迎戰。皇帝不許,還派辛毗「杖節立軍門」,監督司馬懿;諸葛亮又來挑釁,司馬懿點兵出擊,又被辛毗攔阻下來。

司馬懿太「假仙」了:大敵當前,他是敵前總指揮,戰況瞬息變化,要不要開火還得上一份奏章,送到幾百里外的長安,請皇上批准?

諸葛亮對司馬懿羞辱,就是要刺激、撥弄他的痛苦神經,讓他爆發。「痛苦係數」因人而異,有時是常數,有時是曲線。對莽夫張飛而言,每次罵他他一定暴跳如雷,這是常數;多數人受到辱罵,第一次容忍,第二次憤怒,第三次到了熔點,崩潰、反擊。這是曲線。因此,面對外在的負面刺激時,想要降低你的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曲線,提高熔點。

司馬懿便是箇中高手──我就是烏龜又怎樣?小說《空城計》中,蜀漢士兵在一次戰役中擄獲司馬懿的大將軍頭盔,拿來魏軍營壘前面挑釁,玩弄頭盔,輪流踢它,最後圍著它小便。以此羞辱,夠矣,但司馬懿依然不動如山!

司馬懿以「拖」功拖垮了諸葛亮,他對這位對手不免批評,但是,當他觀察過諸葛亮所造的營壘時,忍不住說:「天下奇才也!」這句話為競爭者留下了很好的風範。

台長: 讀.冊.人
人氣(8,730) | 回應(2)| 推薦 (5)| 收藏 (0)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人生:天涯海角 |
此分類下一篇:桂離宮:日本建築美學的秘密
此分類上一篇:人間風景:「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

小輝
值得一看
2007-01-27 10:20:29
版主回應
小輝您好:

感謝留言, 讀後如有寶貴心得; 亦請不吝分享.
2007-02-01 09:32:48
Johnny
看完易中天的<品三國>, 再看此書, 又有不同的觀感了.
2007-01-31 12:05:10
版主回應
Dear Johnny 您好:

感謝留言.

確如您所言;
雖然歷史是不變的 ,只可惜我們無緣參與.
因此;
文字往往因作者的專業與選擇 ,呈現如百花之風采與文采.

作者
只需要對真相負責即可.其他則由人心證
2007-02-01 09:38:47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