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11 14:00:25| 人氣2,2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二)在收視率的背後隱藏(表露)或隱瞞了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貳、在收視率的背後隱藏(表露)或隱瞞了什麼?


演完了第一集的黑色嘲諷劇,再來就是悲劇上場了。


上半年的偶像劇搬搬演演,最特別的是在每部戲裡,手機都變得很搶戲,它們獲得大特寫的機會有時還比真人配角們多。置入性行銷越來越嚴重,每部戲都一大堆頭的贊助廠商,誰有錢誰就是老大,戲份可搶眼得很,但其實是加重了創作的實質負擔。商業電視台的收視率關乎利潤,利潤主宰戲的製作。怎麼主宰?主宰什麼?


如果我告訴你,利潤有時難免會扼殺創意與勇氣,你相信嗎?


首先,製作公司會要一份安全名單,安全的劇作家、安全的演員、安全的導演、安全的剪接師。這麼多安全人員,在確保錢(收視率)的穩固。所以,如果第一集劇本很賣,那麼製作公司就得搞個第二集或前傳,就像《流星花園2》《吐司男之吻2》《我的秘密花園2》《鬥魚2》,姑且不論第二集成績如何,大家似乎都比較喜歡揀現成的,而比較懶得想一個全新的東西。演員也是。如果這個演員演某類型的角色很受歡迎,那麼腳本創作者寫給他(她)們的,就差不多永遠是這種類型,因為安全。導演也是,他們有的真的很少嚐試不同的風格,因為出資者願意他們“安全”比願意他們有勇氣還多。安全比創意更受青睞……


格式化與標準化商品的最大罪惡,就是扼殺創意。沒有創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使得真正的多元難以實現。所以轉到每個頻道,我們看到的都是火在燒。缺乏創新的勇氣,使得風格無法推陳出新,我們被難堪的慣性所埋葬。


創作者是焦慮的,很難有一個創作者足夠堅強到可以完全不要大眾的掌聲。創作者是孤獨的,因為得不到肯定與支撐而感到孤獨。當一部戲收視率不好,代表著創作者可能掉出安全名單之外,他可能下一部戲更難找到出資者,而這種焦慮確確實實影響著創作過程。雖然很多創作者在創作時,都很有勇氣地想要排除這種焦慮,可是他們潛意識裡還是急切地在尋找觀眾,在未完成的過程中太意識過剩地就在尋找觀眾。我當然不認為尋找觀眾是錯誤的,但是太過焦慮地尋找觀眾,會讓創作變得想要囊括各個族群,什麼都想包,有時反而會讓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錯亂掉,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雖然完全可以體諒他們的焦慮與困境。)


我認為觀眾應該體察到創作者的艱辛。創作一個東西,是很耗力的一件事,但是閱讀東西,也是需要學習的。臺灣的閱聽者其實是很懶得學習如何閱讀的。有些臺灣創作人那麼辛苦地創作東西,好歹也耐著性子閱讀一下,給人家一個機會。很多觀眾都很願意給有些千篇一律的韓國偶像劇機會,但卻對自己還算有誠意的文化商品毫不留情。我感到有些傷感。創作者需要一點溫暖支撐,韓國人的文化商品就是被自己的觀眾毫不保留地支撐出來的,久了他們便會累積勇氣,勇氣夠多了他們便會敢於嚐試,韓國電影的創意就是這樣被支撐出康莊大道來著。


我看臺灣偶像劇,不在於它們真的那麼好看;而在於如果它們不夠好看,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可以負責地告訴他們的製作者,我覺得哪裡不好看。如果大家都認真地做這件事,其實就是非常溫和地在推動臺灣的流行文化往精緻化發展。通俗文化很重要啊,因為它也記錄世代,它也反映著社會的價值觀及品味,它也有很重要的政治性啊,有時候一個流行文化的影響所及,甚至於大過一個真正的政策。我從來不敢看輕流行文化,就如同我膜拜披頭四表露出了一個花朵的時代。流行文化應該更認真地被閱讀與看待,因為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被一個不該有的浪頭捲走了精緻與多元的可能,只剩下麻醉的墮落氣味。


臺灣很多創作者都苦苦地在等待機會,他(她)們也極有熱情,在挫折之前也極有勇氣。有的新人也不想寫出舊橋段,但財大氣粗知名度高卻缺乏sense的製作人,逼迫他(她)們往沒有新意的路上走,我有幾個寫本子的老朋友與年輕朋友,都說過他(她)們像女工或者妓女,被管制分派或被強迫接客的譬喻,讓人挺辛酸。


而如果收視率不能支撐創作人,那麼臺灣的金鐘獎項得更加睿智有品味才行,不過評審們似乎也缺乏sense,他們多半有些兒守舊,有時候讀不懂新東西。去年幸虧《孽子》至少得到最基本的肯定,不然我真的會覺得臺灣電視連續劇完蛋了,雖然節奏感讚到爆的剪接師杜敏綺竟然會沒得獎,新演員新的表演方式竟然也沒得獎,然後《名揚四海》的編劇竟然贏了《孽子》的編劇,瞧瞧當時同時身為二劇的編劇者的寶哥臉色多麼凝重(他非常傷心),也瞧瞧內行人是多麼替改編的《孽子》劇本惋惜。我等著看今年的《赴宴》會得到怎麼樣的待遇。當然這兩齣並不算真正的偶像劇,只是很好拿來做說明與指標。


但收視率有沒有一點應有的貢獻?還是有的。我們仔細看看這一年來算“火紅”的偶像劇,如《鬥魚》《薔薇之戀》等,好歹也算是同期偶像劇裡水準較好也算有自己節奏風格的作品。大眾的品味,也並不似菁英論者口中的愚蠢到底,他(她)們其實也會有一種直覺般的鑑別力。就像他(她)們會放棄看如《撞球小子》那樣不倫不類的作品一樣。


這幾年從收視率的觀察裡,我可以努力讀出的重要線索有2條:


首先,偶像劇觀眾喜歡能從中找到有認同感的戲。所以年輕觀眾可以投射或認同的情感或角色,決定了戲可不可以受到歡迎。《流星花園1》再夢幻,但年輕時第一次認真愛上別人那偏執純粹的感情,那種無法自制灼傷自己與他人的熱烈,是可以得到很多女性觀眾的認同的。《吐司男之吻1》裡,年輕時莽撞的勇氣與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困惑與突然冒出的新鮮想法,那種總是浮動著的心情是可以得到男性或女性觀眾認同的。《薔薇之戀》裡對於理想異性的痛苦單戀與自卑感,也是可以得到很多女性認同的。而《鬥魚》裡那種對於環境與父母與價值突如其來的勇敢叛逆,也是很多人曾經掙扎過的。就算不是偶像劇的《孽子》,會那麼紅的原因,也是它極細緻讓觀眾清楚地感受到愛人與被愛的痛楚,而那種愛的痛楚是獲得很多人認同的。認同捕獲了觀眾。


再來,情感的深度也是重點。《流星花園1》重點只在於道明寺窮追杉菜,它還有啥別的重點呢?但它對“窮追”的描寫夠深,於是我們跟著道明寺的心情走。《薔薇之戀》焦點在於單戀循環,不然還有啥多多焦點?但它聚焦夠深,於是我們跟著百合或葵的心情走。其實看看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它的焦點也只有一個,但是它將愛的罪疚以特別創意的點子呈現且聚焦在最後,所以啪地像聖誕樹上的第一個燈泡亮起,轉瞬間啪拉啪拉地整株樹都亮起了,於是情感的深度順利展現並傳達給觀眾了。日本電影《水男孩》主題也很簡單,就是那拼命三郎的青春衝動與執拗(或執迷)的認真,綜使它非常漫畫化與無釐頭搞笑,但那種認真做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的情感深度傳達給了觀眾,觀眾於是被感動。聚焦的情感挖得夠深,就能捕獲觀眾。



我有時候甚至有點覺得,偶像劇的觀眾看偶像劇就像談戀愛一樣。一旦愛上了某個人,有了想認同的感情,不管在一起幹些什麼蠢事,就是覺得有意思。偶像劇的觀眾也是這樣。一旦戲中角色被喜愛被接受,描寫的情感獲得認可,她們其實不太在意劇情是否真的必須那麼寫實主義,但是其中的情感卻必須要有某種細緻度讓她們願意相信而投射。當然我不是說情節或結構不重要,而是角色與情感的被認可至少是最基本的要件。如果在角色模塑、敘事結構與影像風格上更有創意,當然就更加值得讚揚。


老實說,雖然事隔已久,我還是對臺灣第一部自編自製偶像劇《吐司男之吻1》沒有獲得足夠多的夠份量的正式讚賞感到不平。而且每次看重播,我還是覺得它是最好看的臺灣偶像劇。當時還是新導演的紐承澤與還是新編劇的齊錫麟,他們其實創作出一個新的典範,而且是極有獨特氣味與風格的,可惜在金鐘獎上,守舊的評審果然看不懂新東西。《吐司男之吻1》有難得的創意,它展示了一個新的可能。


(待續)



預告:

參、Smells Like Teen Spirit

台長: pip
人氣(2,2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台劇 |
此分類下一篇:(三)Smells Like Teen Spirit!
此分類上一篇:2004年前半年偶像劇觀察:(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