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05 20:41:11| 人氣1,4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凡事皆「中國特色」 學者批庸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China’s House of Lords
* 聯合報╱特派記者羅印冲/北京報導 2011.07.05

中共常以「中國特色」形容中國特殊的政治與社會情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昨天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如果凡是與國際常識不相符合的行為或思想,均貼上「中國特色」標籤,就會貽笑大方。他認為,「中國特色」已出現泛化及庸俗化現象。

陶文昭指出,近年來,「中國特色」用得廣,但有些並不貼切;「中國特色」包含著價值判斷,只有經過歷史檢驗為正確的實踐和理論,才能被稱為「中國特色」。

陶文昭指出,「中國特色」不能單純等於中國與外國的不同。他說,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一個國家不同於另一個國家是顯而易見的,就像一個人一定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特質。他說,只有認清楚這點,才能克服「中國特色」泛化和庸俗化現象。

他說,鄧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著眼點是擺脫蘇聯模式;蘇聯情勢劇變後,中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說法,主要指中國堅持不開放國民建黨。


干預經濟 學者批貧富差距大
聯合報╱特派記者羅印冲/北京報導 2011.07.05

中國多年來維持經濟快速成長,但經濟學者吳敬璉昨天指出,政府扮演資源分配者的角色,造成中國經濟未來的挑戰仍相當嚴峻;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活動,將導致大規模且迅速的腐敗,並加劇貧富差距。

吳敬璉昨天出席北京清華大學「國際經濟學會」全球大會。提到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他直言市場經濟不完美的主因,正是由國家扮演資源分配者的角色。他認為,建國已屆六十年,中國法治基礎仍不若鄰國,無法產生高度由市場自治的經濟制度。

吳敬璉指出,過去多年中國經濟主要依賴政府在極短時間內,投注大量資源,但這種方式無法保證長期經濟成長,諸如貨幣膨脹、資產泡沫化、通膨壓力等問題,都將無可避免地成為經濟與社會難題。

吳敬璉昨天進行四十分鐘全英文演說,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的各項挑戰。他表示,政府不斷強化資源分配的權力,增加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程度,將導致大規模且迅速的腐敗,同時加深貧富之間的差距。

吳敬璉指出,雖然國有企業並非國家經濟的主體,但仍控制著經濟上的「關鍵領域」,這些國有企業和企業領導具有無可動搖的壟斷性地位。

吳敬璉還說,一旦經濟走上政府干預的道路,將把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推向國家資本主義,最終成為裙帶資本主義,這是大忌。


中國奢侈品稅如降 衝擊港精品業
中央社╱台北5日電 2011.07.05

在當前香港零售業最仰賴觀光客支出消費之際,中國政府一旦調降奢侈品稅恐衝擊陸客在港消費。

根據彭博彙編的數據,以30天觀察期為基礎,香港零售銷售總額和觀光客總人數的相關係數4月來到0.72,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相關係數如為1,顯示兩者關係亦步亦趨,如為零,顯示兩者毫無關係。

英文「中國日報」上週引述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在主要部會達共識後,調降進口關稅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報導中表示,中國人海外奢侈品消費比國內高4倍,中國的商品關稅平均為30%。

根據中國商務部3月一項調查顯示,20種國際品牌的手錶、包包、服飾、酒類和電子產品在中國的價格比沒關稅的香港貴上45%。

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SA)經濟師JosephLau表示,這對香港精品零售業恐是一大威脅,恐衝擊中國客在港採購奢侈品和耐久財的支出。

瑞信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 AG)表示,中國客貢獻香港去年43%的零售銷售,占整體觀光客支出的70%。

去年中國客抵港人數大增26%,至2270萬人,推升總觀光客人數至空前的3600萬人。

過去5年來,人民幣兌港元升值23%,也增添香江購物魅力。

然而,對於奢侈品稅降不降,部會官員看法分歧。

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上週表示,奢侈品稅應調高,以利促進社會公平。

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則是在6月15日的記者會上表示,調降奢侈品稅是一種整體趨勢。


學者撰文批毛 北京兩手策略打壓
世界日報╱外國新聞組北京4日電 2011.07.04

中國學者茅于軾日前發表「把毛澤東還原成人」、「 對毛澤東的再認識」兩篇專文,引發左派烏有之鄉網站全面反擊。美國之音報導,中共七一建黨前夕,烏有之鄉三名代表前往上海人大遞交一份茅于軾公訴書時,遭到警方暴力相向、強行帶走。在上海警方「打左」的同時,北京卻出現截然相反一幕;茅于軾被迫禁聲。

報導說,烏有之鄉三名代表遞交公訴書時,接待人員不但不受理,反而叫來警察。三名代表反覆向警方說明來意:不是為了個人訴求,是為了國家、為了黨。然「這幫警察惡狼一樣的撲上來,把我們三人架上一輛大警車上,五個人把我按住,一個警察左右開弓打我的臉上。 在快要到派出所時,一個警察對我的左眼就是一拳,當時我就左眼出血,耳朵嗡嗡直響......」。

烏有之鄉代表在上海被毆消息通過網路傳播到海內外。海外一些觀察家雖對這批發動公訴茅于軾教授的所謂左糞沒有什麼好感,但認為他們應享有發表言論權利,並對警察打人提出批評。

思想較開明的經濟學者茅于軾,多次撰文高調批評毛澤東主要政策,七一黨慶之前,他原擬接受美國之音採訪,卻傳出遭到警方騷擾。上周三,北京警方走訪茅于軾,告訴他必須取消當晚參加美國之音電視廣播同步播出的《時事大家談》節目,並警告今後不能繼續就毛澤東有關話題接受境外媒體採訪。

七一之前,烏有之鄉網站發起萬人簽名運動,試圖公訴茅于軾。茅于軾沒想到會被警方要求不能評毛,華爾街日報援引茅于軾的話說:「當時我非常驚訝,最近一段時期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

針對官方一手在滬痛打烏有、一手在京禁茅發聲,代替茅于軾參加美國之音訪談節目的中國學者陳奎德分析這種相互矛盾現象說:「顯然官方的意思還是想要把毛澤東這個事情再次捂起來,把它掩蓋起來,不讓公眾來進行公開的評判和討論。」 

陳奎德表示,北京政府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維穩。他分析,因為中國政局正處於18大前的政權轉換階段,現在國內外各方面局面都不太好,目前一定要把人們的嘴捂起來。


大前研一:中國像世界小姐 不美了會怎樣
聯合報╱特派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 2011.07.05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日前表示,如今的中國就像世界小姐,誰都圍著她轉,但冷靜想想,五年或十年後,當她不再漂亮了,還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

大前研一日前在深圳參加「中歐─成為二○一一創新中國高峰論壇」時,接受香港商報採訪。他指出,中國像世界小姐,誰都圍著她轉,投資機會和各種建議紛至沓來,所有國家都想跟中國結親;不過,當世界小姐不再漂亮,情勢還會跟現在一樣嗎?

「還是漂亮小姐時 應努力做點事」

大前研一表示,當中國還是漂亮的世界小姐,應該努力做點事情,比如說拿個MBA(企管碩士)學位;企業經營也是相同道理,只有產品的專業性領先全世界,才能賺到更多的錢,並維持獲利。

對中國將推行「收入倍增」計畫,他指出,用人為的手法將國民收入增加一倍是錯誤的,因為國民收入取決於生產力的改善,不應由政府操控;增加國民收入是黨政宣傳,將導致企業遷移國外。只有改善生產力和實現創新,才能提高邊際利潤,為工人加薪。

「中國房價收入的八十倍 違背經濟學」

對中共力倡經濟轉型,他表示,目前中國約有八千萬套用於投機的空房,對未來經濟走勢構成極大威脅。中國人民很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但支付的房價達到年收入的八十倍,這在各國經濟史上都沒有先例,已違背「經濟學的物理定律」。

大前研一說,房價正常值應該是普通受薪階層年收入10到15倍,如果房價一直上漲,將有人永遠買不起房子;當買不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貧富差距就會不斷擴大,「那就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了」。

「泡沫破裂 日本經歷失落的十年」

他以日本為例,日本房地產在一九八九年達到泡沫高峰,槓桿比率大約是15倍,隨後泡沫就破裂了,日本因此經歷「失落的十年」;二○○八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也是因為過度的槓桿率,「中國也許很快就會遭遇相似的經歷」。


庚子賠款 成就比利時漢學院
中央社╱布魯塞爾5日專電 2011.07.05

庚子賠款是清朝自強運動失敗、社會亂象的結果之一,但比利時運用這筆賠款,在皇家美術與歷史博物館成立高等漢學院至今超過80年,使博大精深的漢學在歐洲發枝散葉。

1900年庚子拳亂,滿清政府默許拳民一路從山東打入北京,默許暴民凌辱、殺害各國駐京官商和妻女,不久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隔年滿清政府同出兵的八國,以及因義和團打砸而蒙受財物損失的比利時等四國,共12國代表,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億5000萬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參戰各國在巴黎舉行凡爾賽會議,中華民國政府因參與戰勝的協約國陣營,有志之士競相奔走,呼籲各國減輕中國賠款的負擔,法國首先表態,以部分庚子賠款於1919年成立高等漢學院。

10年後也就是1929年,比利時也跟進在皇家美術與歷史博物館成立高等漢學院。來自台灣、師大美術系畢業的彭玫玲,目前在漢學院執教繪畫,她說,院長不時告訴她,「你才是這裡的主人」。

史蒙年說,比利時高等漢學院目前最主要的功能是圖書館。記者目睹厚重如哈利波特魔法寶典的精裝書,這是繪製於路易14時期、西元1654年間,拉丁文版的中國地圖,還有介紹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史籍畫冊。

比利時皇家歷史美術博物館建於1835年,原與重要地標、1880年興建的比利時建國50週年紀念門相連,史蒙年說,1946年的一場大火,博物館毀於一旦,重建後自成一格,不再與比利時建國50週年紀念門連接。

史蒙年也展示當年被大火吞噬,因搶救及時還倖存的藏書,書冊焦黑的痕跡,不難想像當時火勢猛烈。包括中華民國第一位外交總長陸徵祥,送給漢學院的繕本版古今圖書集成全集,也留下大火焚燒的印記。

已故的故宮博物院長蔣復璁,也曾致贈比利時高等漢學院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共1500冊,史蒙年說,這是比利時唯一一套四庫全書的珍藏。

其他的現代藏書以中國藝術史和考古學為主,還有介紹中國陶瓷、青銅、玉雕、書畫、篆刻、建築和園林、紡織等的專著和畫冊共約8萬餘冊。

史蒙年說,由庚子賠款為基金成立的漢學院已走過80餘載,「經費雖然緊張」,但他們還是盡其所能,舉辦各項展覽及教學活動,增進比利時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日本 海底探到千億噸稀土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2011.07.05

日本科學家3日說,已在太平洋海床淤泥發現蘊藏量多達1,000億噸稀土資源。

如果具有商業開採價值,將直接威脅到中國在稀土市場的獨霸地位。

東京大學地球科學副教授加藤泰浩發表研究結果說:「這些海底沈積物含有極高比率的稀土。1平方公里淤泥就足供全球每年五分之一的需求。」加藤帶領的研究團隊,包括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內。

他們在東太平洋中部經度120至180度間、海平面以下3,500 公尺至6,000公尺的78處地點,抽取海床淤泥樣本,發現其中三分之一富含稀土元素及釔金屬。

加藤說,這些淤泥位於夏威夷東方與西方的國際海域,以及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的東方。

他估計海床淤泥蘊含的稀土共達800至1,000億噸,遠多於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證實的全球蘊藏量1.1億噸。

而且淤泥中鈾和釷的含量,僅為地上礦藏的五分之一。

這項發現的細節4日發表於英國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Nature Geoscience)網路版。

17種稀土元素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國,藏量達全球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在俄羅斯和其他前蘇聯國家、美國及澳洲。目前全球稀土開採幾乎完全集中在中國,以97%的供應量獨占市場。

但過去一年來,稀土供應緊縮。中國以環保疑慮和國內需求為由,削減稀土出口配額、整併產業,並且宣布建立國內庫存的計畫,導致去年稀土出口減少9.3%,價格也應聲上揚。稀土需求達全球三分之一的日本,被迫開始積極尋覓新的供應來源。

要開採新發現的稀土,須自深海抽取海底沈積物。加藤說:「可派船打撈海底淤泥,並在現場以簡單的酸洗浸蝕法萃取稀土。」他表示,這種萃取法僅費時數小時,而且酸液只要不倒入海中,就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衝擊。

但市場關注的問題是,現有技術能否順利鑽取深海淤泥,如果可以的話,又是否具有商業價值。


名家觀點/拚經濟…國家學學南韓壯士斷腕決心
經濟日報╱龔明鑫 2011.07.05

南韓近年積極與國際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成效頗彰,歐韓FTA即於本月生效,若美韓FTA未來生效,將串起一道歐美韓陣線,南韓成為亞洲國家對歐美輸出的重要據點,並牽動國際產業分工布局,長期而言對台灣不利。

南韓相繼推動與美國、歐盟簽署FTA,目的是連結亞洲以外地區,走出「中國製造、日本技術」的雙邊夾擊,西方國家則因難以立即和中、日打交道,樂於先與南韓合作,逐步打造歐美亞自由貿易區。

歐美為何沒有找上台灣,可能是基於政治敏感性,但不可否認,南韓將廣簽FTA視為戰略性政策並大力執行,比起總是在進與退之間猶疑的台灣,我們欠缺這樣的決心。

南韓重視戰略思考、資源集中大財團,使我們容易看見南韓產業的亮點,品牌力強盛更有助開拓市場,但當地服務業及中小企業疲弱、勞資糾紛嚴重也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有代工實力,中小企業蓬勃,但缺乏品牌力和產業發展主軸,只能苦守我們熟悉的市場,且社會凝聚力不足,能量散落在個別行業及團體中。

不論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或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表的國家競爭力排名,台灣均長期領先南韓,顯示台、韓各有優缺點,我們無法也不需複製南韓軌跡。

但要知道南韓決心比台灣強,儘管一項政策帶來某些負面影響,只要確立是對的方向,就傾全力貫徹,例如綠色產業蔚為主流,南韓就是全球最積極、落實度最高的國家,這一點台灣必須學習。

由於歐美是最終財貨和勞務(final goods and services)市場,關稅是左右貿易的重要因素,歐美韓陣線一旦成形,南韓將成亞洲國家輸出歐美的重要據點,發揮貿易取代效應,也恐改變國際產業分工情形。

事實上,南韓的FTA戰略已嚐到甜美果實,上半年日本赴韓投資金額比去年同期成長非常多。

台灣在羨慕的同時,反觀兩岸簽署經濟協議(ECFA),原本我方希望吸引第三國將台作為投資基地,共同爭取中國市場,但顯然中共不願讓利給第三國,使ECFA並未出現具體效益。

目前台灣輸中國的關稅優惠項目多半為原物料、零組件等中間財,以汽車為例,台灣汽車零組件輸中國享關稅優惠,整車卻無,就不能吸引第三國在台設廠投資。

台灣應改善ECFA談判項目,加上著手與新加坡洽談簽署FTA,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也對台釋出善意,不是完全沒機會,但要學習南韓壯士斷腕的決心,確立戰略,貫徹執行。

(本文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口述,記者邱子瑜整理)


彭博:台灣就業機會 遭中國磁吸
編譯羅倩宜/外電報導

彭博四日專文指出,台灣就業機會遭中國磁吸,製造業大幅出走,卻未能仿效新加坡經驗,發展出新的成長產業。因此失業率較香港、南韓都高,甚至是新加坡的兩倍。

未能發展新的成長產業

彭博訪問四十七歲的吳文南(音譯),吳表示,十年前丟掉鴻海台灣廠的工作後,一直失業至今,去年一整年幾乎都流浪街頭,現在在捷運站旁發傳單和兜售雜誌。他說:「十年前公司把生產線移往中國後,我的工作就沒了。我沒有足夠的技能來應付這種大環境的改變。」

彭博表示,像吳文南這樣的勞工,是典型台灣早期受惠蓬勃製造業的族群。台灣從六○年代的成衣和玩具製造中心,到現在的電腦和智慧手機王國,三十年來,隨著兩岸互動增加,工廠大量外移到工資低廉的中國,但台灣本身卻沒有發展新的成長產業,因而落後新加坡和香港。

彭博指出,二○○九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台灣的出口雖有反彈,卻只是在粉飾就業不振的事實。台灣四.四%的失業率,看起來好像只有美國的一半不到,但跟亞太同儕相比就遜色許多,不但比新加坡高出兩倍有餘,也超過香港和南韓。四小龍最新公布失業率分別為香港三.五%、新加坡一.九%、南韓三.二%。

彭博舉例,電子業如宏達電和鴻海,雖然受惠中國的低成本及市場,但以台灣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如統一,營收成長便遠不如電子業。統一去年營收成長十八%,鴻海成長五十三%。宏達電週一公布今年第二季營收一二四四億元,超越彭博預期的一一八九億元。

台失業率是四小龍最高

除了產業發展不一,最嚴重的還是就業外移。彭博引述經濟部投資處數據,光是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在中國僱工就超過一百萬人,但全台灣的製造業工作機會,今年五月份只有兩百九十萬個。

前英國財政部中國事務顧問、倫敦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Mark Williams指出,台灣的就業問題不是景氣循環所致,是本質上的結構問題,「許多大企業都移到海峽對岸,卻沒有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來補足。」彭博也訪問投資大師羅傑斯(Rogers),他說已經有一陣子沒有投資台灣,「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都大幅開放,但台灣因為歷史因素,經濟上尚未快速開放。」

開放是全方位、面向全世界?還是只仰賴大鄰居中國?開放有沒有配套?會不會像失業十年的吳文南一樣,說自己缺乏足夠技能,無法適應大環境的轉變?而這又是小老百姓的錯或政府的責任?

彭博指出,十年前,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為三十.四%,去年降至二十六.三%。新加坡也同樣有製造業下滑的趨勢,不過新加坡吸引了製藥及生化科技產業投資,找到另一片天。

彭博引述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的話表示:「政府必須加速經濟轉型,從低獲利、低價值的製造業向高獲利、高價值的服務業。」


彭博專文評我國經濟 經長:偏執
中央社╱台北5日電 2011.07.05

對彭博社專文指「台灣就業機會遭中國磁吸一事」,經濟部長施顏祥今天駁斥「報導偏執」,並表示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快速,台商在海外打拚對台灣產業幫忙是多面向,非常正面。

施顏祥進一步強調,不適合在台灣生存的本土製造業移往海外,對台灣貿易額、外匯利益等整體面向都是正面的,他強調,「報導不能只看一個角度,必須要整體來看」。

國外媒體彭博社專文指出,台灣就業機會遭到中國磁吸,製造業大幅出走,卻未能仿效新加坡經驗,發展出新的成長產業,因此失業率較香港、南韓都高,甚至是新加坡的兩倍。

對彭博的報導,施顏祥對中央社記者強調,「報導不能只看一個面向,台商在海外發展成功,對台灣產業幫忙是多面向的」,他認為彭博是以負面角度來看台灣產業發展。

對彭博批評台灣沒有發展新產業,施顏祥更是不解,他認為,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快速,這幾年積極發展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以及10項服務業,都有相當好的成績。

施顏祥舉例,今天報紙報導太陽能產業產值會到新台幣1兆元;華文電子商務產值也可望衝高至1兆元,這些都是台灣新興產業,他認為彭博社「報導偏執」。

經濟部指出,台灣就業機會隨著全球景氣復甦,失業率逐漸下降,甚至開始出現缺工潮,根據統計,民國100年2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空缺人數達23萬4723人,空缺率3.36%,雙雙創下民國88年同期間以來最高水準,顯示就業市場前景相當好。

同時,隨著兩岸不斷開放,2010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擴大為122.3億美元,占整體核准對外投資總額比重高達81.24%;台灣出口到中國金額,也從1992年的新台幣2650萬元,成長至2010年的2.28兆元,投資帶動台灣出口貿易效果也愈來愈大。


台灣雙薪家庭 養兒淪為月光族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嘉義報導 2011/07/04

國立中正大學博士班學生杜承嶸每天傍晚有最重要的約會:他和當老師的太太分頭趕到保母家會合,逗逗八個月大的小兒子,聽保母聊兒子又有哪些新把戲。一家三口吃過晚飯,他又趕回研究室拚論文。

社區有幼園 該有多好

疲於奔波,但「至少可以看到兒子醒著的樣子」。他說,這是一家三口相聚僅有的「優質時間」;若不如此,「我怕兒子不認識爸爸了。」但對遠在台南,讓阿公阿嬤帶的三歲大兒子,他只能靠電話聽孩子叫爸爸。每周開車南下見一次面,小男孩面對分離的哭泣,總讓父母不忍。

杜承嶸只嘆:「養小孩成本真高。」心理和經濟上都是。

上班族媽媽鄭偉珊每天下班,要趕去公司附近的幼稚園接女兒,再一起搭公車換捷運,從中和回到台北市的家。她有時心想:如果每個社區都有幼稚園,小孩不用跟著奔波,該有多好?

托兒費用 占掉三成薪

鄭偉珊算著,她和先生的薪水,三分之一用來養小孩,三分之一繳房貸,其他伙食、生活用掉三分之一,「有了小孩,真的很容易變『月光族』」。她想生第二胎,請兩年育嬰假可省掉保母費,但只有六個月有六成薪,其他一年半就得靠先生一份薪水。夫妻倆考慮再考慮,一拖又是兩年。她笑著安慰自己:「政府催生利多變來變去,走一步算一步吧!」

保母悲歌 驚悚又無奈

家庭和職涯很難兩全,是台灣雙薪家庭,尤其是婦女的困境。依行政院主計處的婦女婚育調查顯示,約五成五的媽媽選擇自己在家帶小孩,三成五是託給親屬照顧,近一成是交給保母,還有極少數的百分之零點三是外傭代勞。

缺乏普及、可負擔的公共托育,有育兒需求的父母只能在「家人」及「市場」中自尋出路。若沒有親人可伸援,只能靠「購買服務」;但托育營利化的結果,是價格飆高及照顧品質良莠不齊。

今年年初,一名哭鬧女嬰被放入置物櫃隔離哭聲,卻窒息死亡;去年五月,廿四小時托育的女嬰死亡後,無照保母竟把嬰屍裝在收納箱棄置父母家門口。密集的托兒悲劇實令父母驚悚又無可奈何。

擠進公幼 比上大學難

依主計處調查,全國保母日托平均是每月一萬五千元,幾乎占女性平均薪資的一半。價格之外,品質也堪憂。行政院消保會調查發現,全台托育機構不合格率高達七成四;問題包括超收、進用不合格人員、合法掩飾非法、巧立名目擴充招生等等。

就數字看,台灣公立托兒所家數與私立托兒所收托人數是三比七,但私幼收費卻是公立的三至五倍,為了「搶進」公立窄門,比上大學更難。

台大畢業的全職媽媽李佩思,近日為四歲兒子上幼稚園的事大傷腦筋。她上網勤作功課、看其他父母經驗,「真要上私立的雙語幼兒園,一年廿萬到卅萬跑不掉。」但她不信「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那套,她只想讓孩子「學好品格、學好中文就好」。

花錢催生 政策要想好

登記公幼抽籤「槓龜」,有家說早上八點開放十八個備取,她早上七點半就到,竟然額滿;只好回頭考慮「只要有錢就有名額」的貴族私幼。幸好一家平價的教會幼兒園回她:「媽媽,妳報得早不如報得巧,剛好有人退班。」終於結束幼兒園窄門之旅。

台灣因為欠缺讓人民兼顧工作與育兒的措施,陷入低生育率的困境;當養兒育女成為經濟與時間上的重擔,人民自然會罷生。民間「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不斷呼籲,與其「發錢」催生,不如好好「花錢」,把錢拿來設立確保「平價」與「優質」的托育園所;學齡前公共托育機構服務量,應由目前的三成調整至七成以上。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