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11 07:57:02| 人氣1,0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抗戰、釣魚台…史料快成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黃子岸 2010.09.28

釣魚台列嶼位於台灣和琉球兩國海域交界地帶,它在風帆鼎盛時代是台琉交通上一顆明星地標。在海圖上,筆者查到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一六○五)繪製的「乾坤一統海防全圖」,將東洋方面的「小琉球國」疆域詳細描繪,足見明帝國甚為重視位於中琉海上交通線中的「小琉球國」。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福建巡撫黃承玄奏稱:「雞籠地屬東番」,將明初所指的小琉球國(請見方豪:「中西交通史」(三),p.173)改稱為東番國。

上述「小琉球國」疆域範圍包括台灣本島及西側、北側附屬島嶼,計有北山、古米山、黃茅嶼、彭加山、雞籠山、瓶架山、長嶼、鸕鶿礁、龍啣山、彭湖嶼(請見王存立及胡文青合著:「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p.84)。其中,黃茅嶼就是釣魚台(註:包括釣魚台本島、赤嶼及黃茅嶼)。可知,大明帝國承認東番國是它的鄰邦,我東番國北方海疆涵蓋釣魚台、彭加山、古米山及北山。而北山者,當指宮古島及八重山。以上,可稱為台灣的固有疆域,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士不可不知。

自十九世紀以來,中日兩國互鬥連連,台灣仕紳邱逢甲、陳儒林、林朝棟、許獻琛等於一八九五年所建立的「台灣民主國」,承先啟後,繼承東番國及東寧國,竟遭中日兩強鄰聯手毀滅,作為馬關和約的祭品,已成為公開的歷史秘辛。二次大戰後,理應本著國際正義,讓台灣人民恢復「台灣民主國」,並恢復上述東番國舊邦時期的疆域。一九五一年金山和約第二條乙項的詮釋,理當循此歷史軌跡。

日本宜請先釐清一八九五年中日馬關和約漢文約本第二款的規定,即中國僅將管理台澎之權讓給日本。這項規定明示,台澎原是中國的殖民地。又,該項規定未說明所管理台灣附島的名稱或經緯度,也不見附圖,因此無法確定中國對台澎的管理權是否涉及釣魚台。有關釣魚台地位的爭議,必須訴諸上述國際條約及海圖文獻,不可強詞奪理。依馬關和約,中國清朝對釣魚台並無主權,無庸置疑。

總之,中國政府應正視馬關和約漢文約本所載管理地方是否涉及釣魚台,豈可孟浪將事?

(作者為退休外交人員)

 

* 聯合報╱唐屹/國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2010.09.11

素喜引孟子說法談兩岸關係的馬英九總統,日前嚴正駁斥中共人民日報社論有關共產黨領導抗日之說。

馬總統,我們東施效顰:「王赫斯怒?」

總統生氣固然有理,但大可不必。只要總統讓國內相關單位把民國三十八年自大陸帶來台灣的政府所存檔案詳實整理,並依國家檔案法加以出版公布,讓所有證據說話,看看抗日陣亡將士名單,看台兒莊大捷、松滬會戰、喜峰口戰役、三次長沙會戰……,就可以證明是當時的中央政府領導全國各地方政府、軍隊,真正的全民抗戰。馬總統根本不必去和對岸打口水戰。

政府遷台時把自清末以來許多政府檔案資料都帶來台,分散各機關存放,但因官僚體系的漫不在意及非專業,已使許多有重大意義檔案史料遭受莫大損失。

筆者曾受當年外交部長胡志強之委託編輯我國與各國領土界約的相關檔案,預計編成十二冊。東北起自鴨綠江,經蘇聯、外蒙,過中亞各地、阿富汗再繞喜馬拉雅山至中南半島。整個編輯過程中發現許多重要史料文件,都因保管不當,至今可能已遺失或損毀不堪。例如筆者早年目睹有手繪尼布楚條約界圖,後來在編輯時已然不見。

又如馬總統最念茲在茲的釣魚台,外交部圖書館裡就有日本早年出版品,裡面的地圖便明白顯示釣魚台是台灣領土範圍,就連近日日本政治人物小澤也只敢說釣魚台不屬中國(北京),有爭議的只有台北和東京。但像這種重大領土爭議的重要證據,就在外交部圖書館內輕率保管,包括日本記者、學者若輕易把書本借走不還或破壞,這種重要史料因官僚疏失或不專業管理造成的破損或遺失,對整個國家民族可能造成的損失,絕難以金錢衡量。

儘速將政府檔案電子化並公布超過五十年法規時效的檔案,絕非光為了和大陸進行口水戰,其實更可因此把這批屬兩岸共同有的民族資產真正落實到全民所共有,且更落實台灣是和平締造者的美名。大陸與鄰國多有領土糾紛,但所有歷史資料卻全在台灣,若我方詳實公布所有歷史檔案,自可明白顯示領土主權歸屬,平息許多國際紛爭。這不正是真正和平締造者所當為之事嗎?

筆者衷心期望政府詳實把既有檔案電子化並依法公布解密時效已到之檔案,莫使青史盡成灰!


後ECFA 30歲以下年輕人 西進主力
* 聯合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 2010.09.11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雙方互動日益頻繁。本報民意調查發現,願意到中國就業的人由十年前的29%增加為34%,其中,20至29歲的年輕人是願意西進就業的主力,比率達49%。

調查顯示,台灣成年民眾中,目前已有42%去過中國,和本報民國八十九年的調查相比,曾赴中國的民眾增加十一個百分點;即便是沒去過中國者,也有35%的人在近期或未來考慮赴中國。

除了親赴中國外,民眾日常生活中接觸中國來台人士的機會也不低,平均每兩位民眾就有一位認識中國來台人士,每三位台灣民眾就有一人表示親友中有人嫁娶中華人民共和國籍配偶。

調查也發現,隨著兩岸經貿關係加溫,民眾赴中國就業的意願也略有提升。和十年前相比,不願意西進就業者則由67%降至62%。

分析顯示,年輕、專業及高學歷族群西進工作的意願最高。從職業別來看,經理主管人員、白領工作者和學生去中國就業的意願最高,比率超過40%;學歷部分,大學學歷者有高達44%願意到中國就業,專科學歷者也有41%有意願。

然而,國人對於到中國創業或讓子女赴中國求學的意願相對較低。願意去中國創業或希望子女赴中國就學的比率都低於30%,68%不願意到中國創業,65%反對讓小孩去中國念書。若從移民意願來看,只有12%民眾會考慮到中國定居,十年來沒有變化。 


林中斌:兩岸問題出自雙方內部
* 林中斌 2010.09.11

在真空裡看民調,不誤判也難。

評比民調趨勢,參考周遭環境,對解讀民調或許有益。

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所包含的兩題,如是審視,或可參考。

一、台灣人民的中國印象:對中共政府印象,有五成四負面,僅三成三正面;對中國大陸人民印象四成七負面,僅三成八正面。整體來說,欠佳。但是目前狀況和十多年前比如何?數據缺乏。聯合報說將定期追蹤,正可補此缺陷。

陸委會從一九九二年開始的民調有類似的題目:「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不友善(敵意)態度」。近年來數字戲劇性的下降。例如,九五年九月,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政府敵意態度高達八成八;對我人民敵意態度為六成九。而今年四月陸委會對此問題民調,結果依序各為四成三和四成一。從○八年十二月以後的五次民調結果,都在四成九(對我政府不友善)和四成五(對我人民不友善)以下。

但是,以上趨勢有其限度。即使台灣人民心目中大陸政府形象比以前大有進步,台灣人民對統一的看法,發展方向相反。讓我們看遠見雜誌的民調:

支持ECFA的民眾,從三月的四成六二,上升至七月的四成七一,反對的從三月的三成五九下降至七月的三成三九。這些數字對懷疑遠見雜誌民調公信力的人可作說明。

對遠見雜誌問題「當兩岸各方面差不多」,回答「沒有必要統一」的,從○四年五月的三成八二已上升到一○年七月的六成六一,而回答「可以統一」從○四年五月的三成五九下降到一○年七月的一成二一!也就是說,○四年五月,台灣民眾中兩種看法的人數幾乎一樣,而六年後,兩岸氣氛緩和下,回答「沒有必要統一」反而拉高。

原因何在?這次聯合報民調結果應該是最好的回答:台灣人民對大陸負面印象為多。

可是,負面印象,根據陸委會民調跟蹤,不是已經比以前減少了嗎?這就是英文諺語Familarity breeds contempt「熟識生輕慢」的道理。歷史告訴我們,這是敵對雙方和解必經之路。

然而,台灣「沒有必要統一」想法上升會不會導致北京不耐而動武?應該不會,因為長期交流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投鼠忌器。但前提是雙方領導理性,而彼此理性相互拉抬。

請看與此相關的下一題。

二、台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從一到十的天平上,社會互動和緩度最高,再次為政治互動、經貿,軍事、外交互動和緩度最低。大體和緩的兩岸關係中,對岸不斷加碼部署的短程彈導飛彈,和北京對台灣國際空間的限制,是台灣人民最大的疑慮。

○六年七月,四年多前,財訊雜誌登載筆者拙作「馬胡掌權,兩岸和解?」大意是:如果○七年胡錦濤十七大進一步固權,馬英九○八年當選總統,可能會發生「國共互設辦事處;兩岸三通;台北重視實質外交(而非名份外交);兩岸軍事緊張下降」等七項。以上四項均已實現。

我的理由簡單。雙方內部都有理性對非理性的較勁。一方理性聲勢上升,有助於對方理性得勢。雙方的鷹派雖痛恨彼此,其實他們不自覺的成為對方鷹派的盟友,這方鷹派聲勢上漲使對方在內部辯論更振振有詞。

兩岸的問題都出自雙方內部。兩岸關係天平的穩定取決於雙方理性各自的優勢。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曾任陸委會首席副主委)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1,0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涉外事務 |
此分類下一篇:台灣進軍全球百大品牌的挑戰
此分類上一篇:英智庫:亞洲國家合作制衡中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