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07 11:05:00| 人氣3,2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拼金季分析》李開復:台灣年輕人 目前尚缺成功飢渴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知識經濟知識管理:透過1992年由施振榮先生所提出的微笑曲線中,我們可以瞭解我國高科技產業的「代工」中心(center)位在曲線下端,附加價值較低,為什麼台灣近年總體所得薪資會低落不振。相對之餘,「研發尖端技術設計品牌行銷布局通路售後服務」產業聚落(cluster)列於上端,附加價值較高,則說明了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發展指標,為什麼國民平均收入會居高不下;從中可以明察到台灣近期的產業升級之所以失敗、產業外移嚴重與中小企業損失慘重、市場飽和、創新力不足、人才外流都有關係,但智者仍然可以經由失敗的經驗中,更實際地去勾勒未來要如何再創新發展。當然不能忘了中國在國際上運用政治主權議題而來圍堵的經濟攻勢,在服務業和農漁業上持續破壞我國產經結構;試圖將責任歸咎於政府不智、人民不力是缺乏了對全局的認識
* 聯合報╱記者陳曼儂/台北報導 2009.11.07

Google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昨天表示,他成立的「創新工場」是要訓練讓更多的年輕人圓夢,並將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也就是用創新(innovate)的力量「改變世界」;不過他並不是鼓勵「人人都創業」,而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發揮到極限。

李開復目前的創新工場重心都放在中國,但昨天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透露,創新工場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的計畫,「已經在李開復的行事曆上了」,李開復對台灣有感情,但沒有馬上宣布,是怕又接到幾千封履歷;不過李開復將在最短時間來到台灣來發展,「這是我們的約定」。

李開復表示,成功創業者一定要有想要打造成功事業的「飢渴性」,「這種人的眼睛是有光芒的」,而且要擁有魄力、個人魅力以及面對挑戰的堅韌;還要有判斷力和自覺,懂得承擔自己的錯誤。

李開復公開徵求二種人才:至少寫過十萬行的程式碼、每周工作八十小時的天才工程師,另外就是有夠判斷力、渴求成功的創業家(entrepreneur)。

怎麼找到這些創業人才?他舉例,知名大公司裡有潛力的創業者、創業成功者身邊人、海外歸來的跨國公司人才,以及「已經失敗過一次的創業者」,李開復說,「我喜歡失敗者」,因為他們已經得到寶貴的經驗、學習謙虛和面對挑戰的勇氣。

李開復說,台灣年輕人能力相當好,創業更理性、有邏輯,但是缺少中國年輕人非常渴望成功的精神。


創新的定義
* 張吉成、周談輝編著

「創新」的意義包括「改變已建立的事物」和「引介新的事物」兩者(Dauphinais, Means & Price,2000)。

「3M創新中心」:「創造是想出新事物,創新是做出新事物」。「創造力系統由三個主要因素構成,即領域、學門和個人」(Csiksentmihalyi)。

創造力是改變既有領域,亦或是將既有領域轉變為新的作風、理念或產品。


創新經濟時代,全民一起創新
*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創新者的思考:看見生意與創意的源頭」認為所謂的創新即「凡是在所有經營領域中未曾有過的思考方法或做法,皆可納入創新的範疇。」,Wikipedia也定義「所謂的創新即是經由引進新事物,進而改變舊有事物的程序,並且創新通常會增加價值(add value)」。那麼何謂創新(innovation)?創新元素(element)又包含哪些呢?

● 創新的定義

一般人通常會將創新、創意(creativity)、發明(invent)與發現(discovery)等混淆,其實創新的最基本想法就是「新的事物(有形物體)或是新的創意(無形點子)創造價值的過程(process)」。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將創意變成新台幣」換句話說,創新的組成元素中,第一個要有的就是有新的元素或是新的東西,第二個就是要能創造價值,而最基本的價值就是商業價值

● 創新元素

從上述基本定義,「小創意」即是在過去的基礎上所持續努力與最佳化的結果;「大創意」可以當成歷史上第一次的發現或是應用。「價值低」表示表示市場接受度較低,或是較小眾的市場需求;而「價值高」即表示具高市場佔有率或是高市場拉力等。

需要說明,創新元素的的區分僅為示意,並未有嚴謹的定義。例如,我們認為多數的工程改良即是屬於小創意價值低的創新,而基礎科學發現雖然創意極高,但是並未經過商業化過程,因此通常價值不高或是價值並未充分展現。此外,我們認為,許多新的電子商務營運模式雖然知識含量並未太高(只是充分使用工具而已),但是由於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因此具極高商業價值。最後,若是部分基礎研究得以將其申請專利保護,那麼隨著時間的進展極有可能創造高價值,因此具專利保護的基礎發明通常大發明有具有極高商業利益。

● 創新的種類

Widipedia列舉不少創新的種類,包括產品創新 Product innovation、流程創新 Process innovation、行銷創新 Marketing innovation、組織創新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商業模式創新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與金融創新 Financial innovation等。這些不同創新種類又可分為兩種,其一為漸進式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另一為突變式創新 Radical innovation,其中漸進式表示創新乃是連續或是持續改變的,而突變式創新即是不連續的或是具有顛覆性的。

我們認為,如果由智慧資本與企業營運角度來看創新模式,則企業營運的十大領域皆有創新空間,包括生產製造、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研究開發、財務會計、授權移轉、租稅環境、投資業務、商業模式與資訊網路等。換句話說,就算只是一個小改變,只要能夠創造利潤或是降低成本(兩者均是創造價值),都算是創新,因此創新無法不在。

● 創新的積極意義

由上面說明可以看出,創新不難也無所不在,端賴有心者持續思考與挑戰現狀。換句話說說,創新的積極意義就是勇於改變現狀,接收改變與接受變動的可能性就有創新的機會。最後回到原點,創新與創意還是不同,如果無法產生價值,或是創意的結果是降低整體價值,那麼就不算是創新。大家一起在工作崗位上持續創新吧!


MIT創業引擎為創新下定義
* 楊致偉 2005-10-01

要探討美國科技霸主地位從何而來,位於美國東岸的麻省理工學院絕對是重要的一股趨動力,不但是網路、半導體、電腦圖學、人機介面等領域的翹楚,獨特的學風也造就出無數年輕創業家,領全球一時之風騷。

一九九五年秋天,一名賓州大學畢業生——韓裔美人莫克(Mok Oh),離開一流IT顧問公司Accenture的系統分析師職位,拋下優渥的收入,成為查爾斯湖畔的麻省理工電腦科學實驗室(Computer Science lab)裡圖學研究團隊(Graphics Group)的博士班學生。跟一般以大學教職或大企業研發單位職務為終生職志的同儕不同,莫克對於學院裡做研究或發表論文的漫漫長路興趣缺缺,「從第一天開始,我就希望我的研究成果,有一天會變成我創業的基礎,」現年三十五歲、已是一家軟體公司Mok3創辦人及技術長的莫克,透露當初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的心情。

● 孕育創新能量的科技溫床

細數三、四十年來美國科技界的重要公司或關鍵技術,都與東岸的麻省理工學院以及矽谷的史丹佛大學這兩所頂尖的工程學府有著深厚淵源,惠普、英特爾、雅虎、以及Google的創辦人都出身史丹佛,而麻省理工學院更是一直扮演著網路研究的先驅,在電腦圖學、光電、半導體、太空科技、甚至日益重要的使用者介面技術(User Interface)方面都執世界之牛耳。在波士頓的128公路旁(美東的高科技聚落),從麻省理工學院獨立出去的公司更是不計其數。二○○二年完成博士學位後,莫克帶著花了七年時間累積出的一身軟體技術與四項美國專利,與其他兩位同學成立了3D軟體公司Mok3。這家公司的技術突破點,主要是透過先進的影像處理技術,輕鬆地將一般數位相機所拍攝的2D照片合成為3D的立體畫面。舉例來說,假如你站在一間旅館大廳的中間,往前後左右各用數位相機拍一張照片,把這四張圖輸入Mok3的系統,就可以建構出一整個大廳的立體模型。比起傳統建置3D模型的曠日廢時,這項技術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儲存空間與影像合成時間,因此推出以來受到建築、室內設計、遊戲設計等業者的青睞,波士頓市政府也加以採用,就連電影公司也透過這項技術合成虛擬的場景。

在莫克的構想中,一個在網路上重現的真實世界,可以為傳統的上網經驗帶來全新定義,「Google、Yahoo!都陸續推出地圖服務,但畢竟這些服務只能看見某個地點的街道分布、建物外觀或空照。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到一家書店、酒館、旅館的位置,接著滑鼠一點就可以進去參觀,那將是網路技術的一大躍進。」

Mok3目前先行致力於開發簡單的使用者介面,將這項3D場景合成技術授權給有興趣的開發者與商家,這樣的商業模式打動了因為投資Skype與百度而獲利數百倍的矽谷創投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DFJ),旗下有三筆創投資金都成為Mok3的投資者,在第一輪的募資中就投了三百五十萬美元。

像Mok3這樣的故事在麻省理工學院裡很常出現,聰明的年輕人專研尖端技術,學校提供各式資源跟人際網絡,補足年輕人不足的商業知識與資金。當他們覺得某項技術成熟,可以試探商業化的潛力時,他們就報名鼎鼎大名的「MIT 50K」(以冠軍團隊可獲五萬美元的創業種子基金得名),接受科技業界主管、創投家、以及事業有成校友的無情檢驗與批評,領教實驗室中未曾遭遇的震撼教育。「我們連續參加了三年,修正了三次商業模式,才在無數的辯論跟溝通中,找到適合我們核心技術的市場定位,」以影像辨識軟體獲得人工智慧實驗室博士學位的Imagen執行長帕米拉(Pamela Lipson)如此回憶。

● 從校園試煉可行性

一開始,帕米拉的研究是一項名為Project Prakash的研究計畫,幫助印度這個擁有一百萬左右盲童的國家,使孩子們重見光明,最後他們開發出只要十美元就可使孩童獲得初度視力的方法。隨著研究進展,帕米拉利用同樣邏輯,建造出一個比過往辨識技術更為準確的電腦視覺系統,成為Imagen這家公司的技術基礎。這項技術不僅被視為電路板品管機台裡通用的傳統自動光學檢測技術的新一代取代方案,也可以用在人臉辨識、網路圖片搜尋、以及安檢系統中,Imagen這家公司也因此被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選為二○○四年科技先驅(Technology Pioneer in 2004),意味著他們有改變世界與人類生活的潛力。

有些時候,著作等身、育才無數的教授也會靈光乍現,跳進創業這一條跟學術完全不同調的路,MIT電腦科學系的亞文德(Arvind)教授,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在過去,亞文德從不讀︽華爾街日報︾,一輩子也沒買過股票,是個只知沈浸在計算機架構(computer architecture)研究領域的典型教授,「但是在過完五十歲生日之後沒幾天,我發現我的職業生活還剩下一半,我突然想試試別的。」

這個想法使得亞文德在二○○一年時,向創投募資金開了家IC設計公司Stardust,開發網路通訊晶片。「這一趟讓我學到以前沒想過要去學的東西,如何募資、看財報、招募人才,了解行銷跟業務原來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雖然兩年過後,亞文德還是決定回到MIT教書,但是這兩年的經驗,卻使得MIT校園中,又多一個前任董事長級的教授,教導下一代的科技領導人在技術之外的商場實戰智慧。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3,2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健康財富Trends |
此分類下一篇:貧富懸殊 消費力懸殊 中國社會進行曲
此分類上一篇:相當人類133歲 馬爾濟斯犬19歲生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