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7-05 00:00:34| 人氣5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佛心語 後記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學佛心語 後記
 

   ◎後記

                    ⊕潘文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相信很多人,對於此首「也無對仗、也無押韻」的「詩」,一定耳熟能詳吧!?
然而‥卻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就是佛之偈語……
  佛法雖然‥精微深廣、好妙高奧、無邊無量、無所不在、無所不是,然而‥
一般人,只因「欲蔽情封」,故雖時有見聞,卻亦不知所以、不能深思,而當面錯失。
 
      *      *      *      *
 
  阿文一日,與友論及佛法,阿文說得口乾舌燥。
  朋友卻問道‥「你如是吱嘰不停,與我宣法,所為何耶?」
  阿文問道‥「你有苦惱嗎?」
  友笑答‥「每個人,都會有苦惱啊!」
  阿文道‥「佛法,就是一種‥能夠徹底解決人(眾生)苦惱的法門……」
  友笑道‥「人要是沒有苦惱,哪叫人呢? 不是像白痴一樣嗎? 世間也就不會這麼‥『多采多姿』了……一部戲,要是沒有‥『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那還有什麼看頭?」

 
  阿文嘗言‥
「世人皆知‥『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
 然而,人們卻為了那『一二』如意,而甘受『八九』之不如意,
 於此世間,徒受苦惱、不求解脫,偶得一二順心樂事,即流連而忘返。
 故佛謂此世間,為『娑婆世界』。
 娑婆者,『堪忍』也!眾生堪忍苦惱,受之折磨,還能『苦中作樂』,
 而此世樂,悉皆無常,『享』多了,還會『樂極生悲』呢!」

 
      *      *      *      *
 
  今日社會,歹徒當道,殺盜淫妄、萬惡橫行;現代人心,惡勞好逸、拜金主義、取巧投機。其中,不乏有心人士,欲阻橫逆,然也只能嗟呼感嘆‥心餘力疲,睜眼相覷,欲施無計——此間,唯有「宣揚佛法」,方可治制世間,種種罪惡苦惱。
  不過,想解決世間之罪惡苦惱,就必須先解決,自身之罪惡苦惱——
否則,成天感嘆詈罵‥「人心太險惡……」期待希望‥「明天會更好!」
那是無濟於人世、徒作春秋大夢而已!
  而欲解決自身之罪惡苦惱,當明‥世間一切罪惡苦惱,皆是源於心中之「貪、瞋、痴」,欲破此三毒,唯有成就「智慧」;成就智慧,如燃一燈,而照破千年幽暗——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皆是無上智慧法寶,能常親近,終能成就智慧如海,破諸痴迷‥解決世間,一切種種罪惡苦惱。
 
      *      *      *      *
 
  現代人,忙忙碌碌於金錢物質、權勢名位之生活,偶得空閑,有的只管蒙頭大睡;有的便是三一作四——打個通宵「傷生麻將」;有的是租幾支錄影帶,看它個不捨晝夜……
  能利用空閑,讀點書的人,實在難得,而能拾取佛教經書讀誦者,更是難得。
  蓋現代人,糊塗於生死流中,不知不覺者,有之;火宅圖安樂,不思解脫者,有之;終有所覺,欲除苦惱,卻也難得其法;有人雖聞佛法,是苦海慈航,然,畏其深奧,而卻步者有之;雖閱經書,久不得益,而退初心者,有之……
  阿文方入佛門,初嘗法味,雖知好妙,未多了悟,自性愚鈍,少有修為,無啥見解,在此,只有幾點意見,提供給讀者朋友參考‥
  一、世間宗教之教義,自有‥「大小正邪、真偽圓偏、深淺精粗」等,種種差距,如人食麻,雖可飽腹,但終不及米飯,欲擇宗教,當先「智別」,多方比較。未作比較,即就親近;或為邪惑、或為德伏、或為情困、或為惡迫……倘入的是小是邪、是偽是偏者,主觀既成,即難捨小向大、改邪歸正,此當注意。
(世間宗教,唯佛之法,顛撲不破,廣大精深、究竟圓滿,八萬四千法門,如其世藥,無所不備,種種疾病,悉皆可除。)
  二、對於佛教經書,切不可以一般文藝視之、切不可以一般學術究之——否則‥縱觀十年百載,讀破三藏萬經——終不得「法益」。當知‥佛法,是解除世間一切罪惡、苦惱之究竟良方,倘見聞不知思修,則「如入寶山——而空手歸;終日數寶——而不知用」,誠為可惜可嘆。
  三、經書註解,多如牛毛,在看經解時,不必以為人家說的,就是對的,但依經文,逐句思考~印證他解,久而久之,自能了經真義;觀經最忌貪多,倘是走馬看花,再多也沒用。
  四、一切佛法言論,皆為「標月之指」,當常思念‥「我學佛為何?」切莫迷於鑽研文字,「認標月之指為月」,受因文字樊籠,光說不練,無有是處,譬如‥只看地圖,而不起行,終無到日。
  五、觀經,要先尋適合自己「根器」,與「程度」者讀之,若一下研讀過深的經典,除了看不懂之外,更會因而畏卻,乃至不受其益,而毀佛謗法,造就罪業;當知佛法,無量無數,自有適合自己的法門,如觀一經,不得其解,當先放下,另尋他經研讀,由淺入深,切不可(不必)喪志灰心;或為「信心堅固」者,獨誦一經,日日不斷,初雖不解,但亦不棄,久而久之,亦能自然明了。
  六、佛法出於佛陀之口,本同一法味,如古今中外之牛乳,同一乳味,然而,牛乳放久了,雜味滲入,也就難以保持「原味」;佛法幾經人口傳誦,亦會「走味」,今日佛教經書中,已為世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滲入各種邪說謬論,若是缺乏智慧,則難以辨別‥「法、非法;義、非義」——要辨「法、非法;義、非義」,需成就「智慧」,而要成就智慧,當知首要「持戒」,持戒清淨者,則身心清淨,而有「禪定」之功夫,如是能得「法眼淨」,自與「清淨法」,相應、共鳴,自能不被「非法、非義」所惑——譬如‥明眼人,黑白分明,白子中,見一黑子,即知其非白子。 又如‥熟知「國歌」者,若國歌被人刪去一句,或增加一句,則自能了知‥何處被刪、何處被增。
  七、佛教之精神,在於「自覺覺人、自利利人、自渡渡人」。
當知‥世人皆有苦惱、皆希得樂,苟有一不善者,此人必將怨人、妒人、惱人、害人,有朝一日,或傷於我;是故‥為佛弟子,切不可閉門造車、自求了斷,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諸佛菩薩‥「慈悲精神——但予有情‥畢竟大樂;願拔眾生‥根本之苦」,而利用種種因緣,宣揚佛法,開示導引,周遭親友——信佛~學佛,使大家,都能親近佛法,同沾法益。
  能見聞佛法,是宿世福德緣聚——當珍惜之。
  阿文於此,深盼此書,能令讀者朋友——趣向經藏~證佛智慧。
  若著此書,也能有些功德的話——
「願以此功德,迴向見聞者,悉解如來意,成就大菩提!」
 
                  三寶弟子
                    潘文良
                      1991.03.25.一
 

  但著此書,勵益諸友。
  一生受用,福樂無窮。
 
  但以此功德,迴向十方眾。
  道理愁能明,智慧如虛空。

~~~~~~~~~~~~~~~~~~~~~~~~~~~~~~~~~~~~~~~~~~~~~~~~~~~~~~~~~~
                      1991.03.25.一 初稿
                      1999.04.06.二 修稿
                      1002.01.10.四 修稿
                      2007.02.02.四 修稿
                      2021.07.04.日 修稿
==========================================================
※舊文整修,首舖於「新聞台」。2021.07.05.一 00:00:34
◎潘文良《學佛心語・後記》。1991.03.25.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671932
 FB布: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3819290651515829
 
■標籤:有為法、精微深廣、好妙高奧、欲蔽情封、宣法、娑婆、無常、明天會更好、智慧、佛門、智別、標月之指、學佛、原味、清淨

台長: 阿文
人氣(56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學佛心語 |
此分類上一篇:◎學佛心語 附錄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