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4-17 04:19:29| 人氣1,3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築壩攔水引發中南半島國家乾旱,湄公河下游出現「過去50年來最低的水平面」+ 泰國湄公河鬧乾旱「水位降3公尺」*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築壩攔水引發中南半島國家乾旱,湄公河下游出現「過去50年來最低的水平面」*

               2020/04/15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中國興建水壩,致使6000萬人賴以為生的湄公河下游國家國家承受嚴峻乾旱之苦。近期泰國、中國網友論戰也延燒到延續到湄公河議題上。

《路透社》和《紐約時報》13日報導,由於中國在湄公河(Mekong River)上游於興建水壩,致使6000萬人賴以為生的湄公河生態、漁獲等受影響,研究報告指出,這也讓下游5個中南半島國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與越南承受嚴峻乾旱之苦。 

湄公河全長逾4350公里,發源自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Lancang River),流經國家包括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路透社》報導,這份由專攻水文的研究與顧問公司Eyes on Earth製作的報告,由美國政府資助出版。報告中詳盡討論中國與湄公河國家之間的複雜衝突,關於如何管理這條供應6000萬人水源的河流。 

2019年的乾旱中,湄公河下游的河面出現過去50年來最低的水平面,重創農人與漁夫的生計。嚴重的河面下降導致沙洲曝露出更多面積。此外,通常,來自中國的泥沙流會貫穿湄公河,使河水呈現泥褐色,滋養漁場與農田。水量減少、流速變慢和河水過淺,則會讓泥沙沉澱下來,有些河段也因而從尋常的泥褐色轉為亮藍色,河面變成藍色的現象首次在2019年11月時觀測到。 

《曼谷郵報》報導,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2018年預估,由於興建水力發電的大型水壩,世界最大規模的內陸漁業發源地湄公河,在2020年的漁獲量將減少40%,2040年將減少80%。

氣象學家、Eyes on Earth董事長Alan Basist主持這個由美國政府部門湄公河下游倡議( Lower Mekong Initiative)贊助的研究計畫,表示,「假如中國要聲稱他們與乾旱無關,則數據不支持這種立場。」 

報告指出,位於湄公河上游的中國雲南省,由於5月至10月雨季的降雨與融雪,2019年有觀測到高於平均的水面。然而,泰寮邊界的水面最高卻只有3米,低於預估值。Alan Basist指出,這意味著中國「在雨季時不讓河水流出,即使中國的河水限制,已經嚴重影響到經常乾旱的下游國家。」 

中國在湄公河上游建的11個水壩長期頗受爭議,但由於中國並未公開水壩為它們的水庫儲存了多少水的詳細紀錄,導致相關數據闕如。Eyes on Earth估計至少多於470億平方米。 

報告使用衛星數據,透過特殊感應微波成像器(SSMI/S)技術觀測1992年到2019年間,中國境內湄公河流域中,來自雨水和融雪的水體表面。將數據與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的最接近中國的清盛水文站(Chiang Saen Hydrological Station)所收集的河面文獻比較,模擬出河流接收在特定雨量融雪後自然水面的高度。

自1992年到近幾年的研究中,預測模型與紀錄數值都相當接近。不過,2012年起,中國在湄公河上游興建大型水力發電水壩啟用後,模型與紀錄數值開始偏離,而這在期間,中國的水庫仍能維持在雨季時儲滿、乾季時放水的常態。Alan Basist指出,(兩個數據)差異最明顯在2019年。不過,這個研究只觀測從中國流出的河水,並沒有追蹤到更遠的下游部分。 

中國否定這項研究發現。中國外交部致路透社的聲明中,「中國在瀾滄江建的水壩導致下游乾旱的陳述是不合理的。」中國外交部指出,雲南省2019年也發生乾旱,水庫的水面也出現歷史新低,儘管如此,中國還是持續盡最大的努力,保證合理的河水流出量到下游國家。

築壩爭水

《紐約時報》報導,在旱季,湄公河下游依賴上游提供的水,儘管東南亞國家依賴與中國的貿易,北京對湄公河上游的控制,已經引起了憤怒。斯廷森中心(Stimson Center)東南亞項目主任、《湄公河最後的日子》(Last Days of The Mighty Mekong)的作者布賴恩·艾勒(Brian Eyler)指出,「問題在於,中國的權貴階層把水看作是供他們使用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共享的商品。」 

湄公河在中國的部分被中國西南地區的11個主要水壩控流,生產的電力遠遠超過該地區的需求,該河在中國的部分穿流於狹窄的峽谷之間,因此除了水力發電以外,難以從事其他經濟活動。本世紀初,中國政府在工程師主導的領導層執掌下,開始加快在瀾滄江築堤的計劃。不過,湄公河對下游國家居民而言卻是命脈。

儘管開始用湄公河進行水力發電,北京仍然拒絕加入湄公河委員會——由泰國、柬埔寨、越南和寮國組成、致力於河流健康的區域組織,而是創建了自己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倡議(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柬埔寨首相洪森堅決地將柬埔寨帶入北京的軌道,中國也為該組織在柬埔寨提供資金建造一棟豪華大樓。有批評者指責北京資助的倡議不是保護河流的機制,而是中國的湄公河行動的喉舌。 

即使是洪森,也因湄公河嚴重缺水而產生動搖,2019年7月,湄公河缺水加劇,能源部在3月時宣布,柬埔寨將暫停資金主要來自中國的湄公河大壩建設計劃。 

《中央廣播電台》報導,2月時,泰國暫停由中國主導的一項開發計畫。北京原先計畫開發泰國湄公河97公里的河段,並疏濬河道,打造一條從中國雲南省往南,緬甸、寮國、泰國與越南連結起來的水路貿易路線。 

泰國政府因北京不願提高經費做進一步的評估調查,而宣布暫停計畫。另外,專家也表示,中國與寮國的數十個水電計畫,正在加劇泰國的季節性乾旱。 

此外,泰國、中國網友近期論戰也延燒到延續到湄公河議題上。這波4月11日晚上起,中泰網友在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因「一中」原則,以標籤#Nnevvy掀起的論戰,連中國駐泰大使館發聲明指一個中國原則不容置疑。

View image on Twitter

View image on Twitter

《中央社》報導,東南亞、台灣與香港網友在這波爭論中,聯手對抗親北京陣營,凸顯中國與鄰國的陳年糾葛,又因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刺激而浮現。 

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指出,中國興建的水壩,對下游居民造成影響。即使中國過去一直透過金錢與買辦,試圖拉攏政治菁英掩蓋負面形象,但實際遭受衝擊的其實是人民,也讓民眾也對中國心有不滿。

湄公河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幹流全長4180公里,許多漁民和農民都仰賴它討生活。但中國大陸的水壩掠奪了湄公河的資源,導致下游國家出現乾旱的情形,泰國就是這場災難的受害者之一。

     ***遭大陸11個水壩截斷 泰國湄公河鬧乾旱「水位降3公尺」***   

                             2020/04/16 16:13   

美國水資源監測機構「地球之眼」(Eyes on Earth)發表最新研究,湄公河發源於中國大陸的青藏高原,北京的工程師似乎限制其流量,導致水位突破新低紀錄。氣候學家、機構負責人艾倫·貝斯特(Alan Basist)說「儘管柬埔寨和泰國正面臨乾旱,但是衛星數據不會說謊,此時有大量的水資源被攔截在中國大陸的上游」。   

氣候學家們透過數據檢測發現,在大多數年份裡,當中國大陸出現季節性乾旱或水資源過剩時,下游的5個國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都會跟著受到影響,出現乾旱或洪水的情形。但是,氣候學家在去年的雨季卻發現新的變化「當中國大陸水資源高於平均時,下游國家卻發生乾旱」,讓漁民原本該豐收的季節,河流卻呈現乾涸、龜裂及河床曝露;泰國和寮國邊界的水位甚至比平常降低3公尺。氣候學家計算「中國大陸的水壩阻礙了410英尺以上的河流」。 

湄公河在中國大陸的部分被11個水壩控制流量,其所生產的電力遠超過當地需求。湄公河是下游國家居民的生命線,但在中國大陸則是穿流於狹窄的峽谷之間,因此除了水力發電以外,難以從事其他經濟活動。本世紀初,由工程師主導,中國大陸政府開始加快在瀾滄江的築堤計劃。

中國大陸使用湄公河進行水力發電,卻拒絕加入由泰國、柬埔寨、越南和寮國共同創立的河流健康組織;反而建立了瀾滄江-湄公河合作(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簡稱:瀾湄合作),柬埔寨首相洪森堅持加入,換得中國大陸提供資金給柬埔寨建立豪華大樓。   

貝斯特說「中國(大陸)正在湄公河上游建造『保險箱』,因為他們知道『銀行帳戶』最終將被耗盡,希望能留作儲備」。

中國大陸外長王毅2月表示「北京也在面對新冠病毒的疫情,讓水流向下游排放是中國(大陸)的『慷慨之舉』」。

水位不斷下降的湄公河,逐漸露出沙洲,下游水的顏色也不再是泥沙沖刷下來的褐黃色。圖為泰國東北部的湄公河。(美聯社/達志影像)

湄公河(越南語:Sông Mê Kông/瀧湄公;泰語:แม่น้ำโขง;寮語:ແມ່ນ້ຳຂອງ;高棉語:ទន្លេមេគង្គ;緬甸語:မဲခေါင်မြစ်),幹流全長4180公里,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世界第十二長河流,亞洲第七長河流;主源為扎曲,發源於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流經中國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於越南胡志明市以南省份流入南海。流域除中國和緬甸外,均為湄公河委員會成員國。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部分被稱為瀾滄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內,被稱為九龍江。由於湄公河在旱季及雨季的流量變化極大,以及主幹流有不少激流及瀑布,造成湄公河的航運能力差。目前湄公河只有下游550公里可通航。

湄公河的主要補給水源為流域降水和雪山融水,其中降水佔河流徑流量的一半以上,雪山融水佔約六分之一。 

湄公河的水流量在枯水期和泛濫期差異極大,5月份雨季開始,水位上升,九至十月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達每秒7.57萬立方米。氾濫地區主要在湄公河三角洲,洪泛面積約400萬公頃,由於有洞里薩湖調節,減輕了氾濫程度。一月至二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為每秒1250立方米。 

此外,湄公河上游一段河谷寬廣,水流平靜。沙灣拿吉(Savannakhet) 至巴色(Pakxe) 一段,前130餘公里坡降較陡,多岩礁、淺灘和急流,沿岸砂岩迫近河道,有的地段突入河心,形成岩礁和險灘河床。巴色到柬埔寨的金邊為下游,長559公里。流經地區為平坦而略為起伏的準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床寬闊,多汊流(Distributaries),但部分河段有小丘緊束或橫亙河中,構成險灘、急流,全河最大的險水——「孔(Khone)瀑布」就在此段,寬約10公里,洪汛落差15米、枯水季落差24米。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湄公河航運並不發達,上下游航運不能直通: 

瀾滄江-湄公河航道1990年代已經通航,雲南思茅港與寮國會曬、泰國清盛港之間船舶可以達到420噸。其中思茅港至景洪港82km,景洪港至中緬邊界243號界碑73km,中緬界河31km,達到中國五級航道標準。中緬邊界244號界碑至寮國會曬300km達到中國六級航道標準,全年通航150噸船隻,豐水期通航300-500噸。

寮國會曬至琅勃拉邦300公里河道未實施整治的天然航道,枯水期淺河段僅能通航60噸級船舶。中國、泰國、寮國、緬甸已經就《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發展規劃》達成了共識,規劃到2025年建成從思茅港南得壩至寮國琅勃拉邦890公里,通航500噸級船舶的四級國際航道。

琅勃拉邦至萬象425km河道未實施整治的天然航道,為基岩河床,高水位可通行60噸級船隻;旱季低水位通航15噸小船。

萬象至沙灣拿吉459km河道,為沖積平原河道,常年通航200噸級,豐水期500噸級。

沙灣拿吉至巴色近400km河道,基岩河床,通航能力較差。通航80至10噸。

老柬界河34km,不能通航 老柬國境至桔井194km,通航70至20噸。

幹流桔井以下至金邊213km,沖積平原河道,可全年通航400-80噸。

磅湛經金邊到柬越邊境160公里的航道歸屬金邊港務局,航道深5米,全年通航4000—5000噸的輪船。

通過湄公河委員會成員國的協調,湄公河幹流及其若干支流的通航條件也已得到改善,可望成為全線通航河流。 

2020年4月,有報導指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築壩攔水,加劇了下游國家的旱情。中方對此暫無回應。

湄公河-瀾滄江流域面積大約795000平方公里。

  •  中國瀾滄江流域面積16.48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2140立方米,平均年出境水量765億立方米;
  •  緬甸,境內流域面積為2.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300立方米;
  •  寮國,境內流域面積20.2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5270立方米;
  •  泰國,境內流域面積18.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2560立方米;
  •  柬埔寨,境內流域面積15.5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2860立方米;
  •  越南,境內流域面積6.5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660立方米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