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4-01 15:09:28| 人氣1,2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冠是人類忽視氣候變遷的後果+氣候變遷+氣候變遷釀健康倒退「每年殺死25萬人」2030全球赤貧人口逾1億**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影響- myMKC管理知識中心

                         **新冠是人類忽視氣候變遷的後果**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0-04-01-14:00

醫療與環境學者認為,新冠肺炎是一個警世預言,如果人們繼續忽視氣候變遷,未來像是新冠肺炎這樣的疫情將成為常態。

(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德利沃( Mandeep Dhaliwal),同時也是艾滋病、健康與發展小組主任,在3月31日的一場在線會議中表示,新冠疫情只是預告了將來全球暖化更嚴重的時候,人類即將面臨的公共衛生危機。而人類如何應對新冠肺炎,將會啟示未來人們如何應對氣候變遷。 

她說: “透過COVID-19,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影響比其他氣候危機更加急迫。 ”她說,“我們再也不能忽視導致這一切後果的人類活動,我們需要做些甚麼。 ” 

人類摧毀樹木、擴大耕地,已經對生態造成威脅,促長了氣候變遷,讓人類更有機會接觸到來自其他動物的疾病。例如美國疾病與控制中心就表示,新冠病毒的源頭很可能來自蝙蝠,與武漢的一個野味市場有關。 

德利沃說,像是空氣污染這類環境問題,也讓人類的肺部變得更加脆弱,變得難以對抗新冠肺炎這種呼吸道疾病。  德利沃發言的這場會議過去都有1200人參與,這次因應疫情,改用在線進行。

閱讀閱文閱世界: 海洋環境每況愈下物種恐滅絕

凸顯人類問題抑或人性光輝? 

國際醫療無害組織的主席蓋利柯恩(Gary Cohen)認為,氣候變遷或者其連帶衍生出的疾病,例如新冠病毒,會放大經濟與社會不平等。他說:“生活在瀕死邊緣的人,沒有充足的食物,貧窮又沒有住所,又沒有醫療保險... 他們是最會受苦的人。 我們也已經在應對COVID-19的過程中看到這些事情。 ” 

但是推動社會改革的組織史考爾基金會(Skoll Foundation)中,協助企業進行投資計劃的蒂博德(Liz Diebold)卻正面看待疫情帶來的影響:“COVID-19讓我們知道人類是如何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起來, 而快速有效的改變是可能的。 ”  張慈(路透社)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在一段時間內的波動變化,一段時間也可能是指幾十年或幾百萬年,波動範圍可以是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其平均氣象指數的變化。目前對氣候變遷討論最多的是關於環境政策對當代氣候的影響,也就是說人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尤其是關於全球暖化問題。而對於當前發生的全球暖化,多數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氣候變遷影響的因素來自多方面,包括太陽輻射、地球運行軌道變化、造山運動、溫室氣體排放等。由於地表許多間接影響氣候的因素反應較慢,如海洋溫度變化,冰山融化等,所以氣候變遷相對直接影響氣候的因素變化來說,可能要等幾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大陸漂移

經過幾百萬年,地球大陸板塊漂移,造成陸地和海洋位置和面積的變化,會影響全球大氣環流,從而產生全球或區域性的氣候變遷。 

海洋的位置對全球的熱量和濕度的轉移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對全球氣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五百萬年前,巴拿馬地峽形成,截斷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聯繫,因此造成了墨西哥灣暖流,導致北半球產生冰蓋。更早的石炭紀時期,大陸漂移造成大規模的碳被貯存起來,也因此引發的冰河時期的到來。在超大陸盤古大陸時期,海陸狀態曾經造成「超級季風」產生。

地貌狀態也能影響氣候變遷,造山運動形成了山脈,山的存在會造成地形降水,由於隨著地勢增高,氣溫下降,水蒸汽凝結,這種降水是高山冰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也使山區形成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動物植物群落,形成高山生態系統。  大陸的面積也對氣候有重要作用,因為海洋熱容量大,可以穩定溫度變化,沿海的年氣溫變化要比內陸小,所以面積大的大陸季節性溫度變化要比面積小的陸地或島嶼大。 

你以為氣候變遷只會影響北極熊嗎?人類的自私連植物也可能成為受害者啊 ...

太陽輻射 

太陽是地球最主要的外來能源,太陽活動不論長期或短期的變化,都能影響地球的氣候。 

在地球古代時期,太陽輻射只相當現在的70%,當時理論上地球不可能有液態水存在,但考古證明卻相反,在冥古宙和太古宙時期,是太陽年輕時期,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當時地球的大氣組成存在大量的溫室氣體,經過40億年後,太陽輻射增強,地球的大氣組成也變化了,主要是氧的成分迅速增加,不過如果太陽依照恆星的成長規律繼續變化,輻射還會逐漸增加,還會對地球氣候產生影響,太陽最終會形成紅巨星,然後成為白矮星死亡,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可能地球已經會被太陽吞噬而消亡。 

但太陽短期的輻射變化,如11年一個周期的黑子活動變化,和更長一些的20多年輻射變化周期,也對地球氣候有影響,11年的周期變化會對平流層的氣溫產生約1.5 °C的影響,使高緯度更冷,低緯度更熱。可能是由於赤道附近輻射增強,造成將平流層熱風向對流層驅逐,根據從1900年到1950年氣溫變化的觀察,也許這種變化是引發小冰河時期出現的原因。

太陽輻射的變化,現在人類尚沒有完全研究明白,這種變化是隨著太陽的年齡也在變化,有的研究認為全球暖化和太陽的輻射變化也有關。

地球軌道變化

地球的軌道只要有輕微的變化,就會影響到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雖然對地球的年平均接受輻射量影響不大,但對地區性和季節性的輻射量可能有很大影響,地球的軌道有三種變化:運行軌道的橢圓度、地軸傾角和地軸的進動。三種變化結合形成米蘭科維奇循環,是地球產生冰河時期和間冰時期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撒哈拉沙漠變遷,和地層變遷的主要原因。

火山活動

火山活動是由於地球的地殼和地函之間新陳代謝運動造成的,火山噴發會向大氣噴出氣體和火山塵,也會形成溫泉。火山在歷史上每個世紀平均都會發生幾次噴發,都會影響幾年的氣候變遷,火山塵會阻斷太陽輻射,造成氣溫下降,1991年的皮納圖博火山噴發使得全球氣溫下降了大約0.5 °C,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火山噴發,造成無夏之年。但相當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每隔億年只出現幾次,但可能造成全球暖化和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火山噴發還影響到碳循環,將地殼和地函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然後又沉積到地層中。

洋流變化 

海洋是氣候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短期幾年或幾十年內的漲落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的溫度漲落,比大氣溫度更能代表氣候變遷情況;從長期來說,海洋中的溫鹽環流是海洋深層的緩慢水流,對海洋中熱量的重新分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定義: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可以是 風,也可以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加上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動,又有鉛直流 動。由於海岸和海底的阻擋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處的表現,和在開闊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別。

洋流是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是促成不同海區間水量、熱量和鹽量交換的主要原因,對於氣候狀況、海洋生物、海洋沉積、交通運輸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洋流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經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力交換改版其環境特徵。 

事例: 

暖流舉例:灣流是世界上第一大海洋暖流,如聞名世界的墨西哥灣流。墨西哥灣流雖然有一部分來自墨西哥灣,但它的絕大部分來自加勒比海。當南、北赤道流在大西洋西部匯合之後,便進入加勒比海,通過尤卡坦海峽,其中的一小部分進墨西哥灣,再沿墨西哥海灣海岸流動,海流的絕大部分是急轉向東流去,從美國佛羅里達海峽進入大西洋。這支進入大西洋的灣流起先向北,然後很快轉向東北方向流去,橫跨大西洋,流向西北歐的外海,一直流進寒冷的北冰洋水域。它的厚度200米~500米,流速2.05米/秒,輸送的水量 比黑潮大1.5倍。

灣流蘊含著巨大的熱量,它所散發的熱量,恐怕比全世界一年所用燃煤產生的熱量還要多。由於它的到來,英吉利海峽兩岸每1米長的土地享受著相當每年燃燒6萬噸煤所發出的溫暖。如果拿同緯度的加拿大東岸加以對照,判別更為明顯: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東部地區,年平均氣溫可低到-10℃,而同緯度的西北歐地區可高到10℃。 

寒流舉例:世界大洋東部有5大著名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亞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魯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它們分別從北、南半球高緯度海域向低緯度海域流動。另外,北大西洋的格陵蘭海流從北冰洋中挾帶出大量冰塊;拉布拉多海流在沿北美東岸南下途中,將大量冰山帶往紐芬蘭淺灘。   

洋流的重要性

1、將多個不同洋域的熱能傳送至不同洋區;

2、將多個不同洋域的養分傳送至不同的洋區;

3、將多個不同洋域含氧量不同的海水因洋流分布往不同洋區。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 對氣溫的影響洋流使低緯度的熱量向高緯度的熱量傳輸,特別是暖流的貢獻。洋流對同緯度大陸兩岸氣溫的影響:暖流經過的大陸沿海氣溫高,寒流經過的大陸沿海氣溫低。

對降水和霧的影響暖流上空有熱量和水汽向上輸送,使得層結不穩定、空氣濕度增大而易產生降水。而寒流產生逆溫,層結穩定,水氣不易向上輸送,蒸發又弱,下層相對濕度又是雖很大,但只能成霧,不能成雨。寒流表面多平流霧,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海陸風霧:陸風在白天流到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霧;海霧:在寒暖流交匯處,風自暖流表面吹至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霧。 

海洋運輸帶:海洋運輸帶作為一個巨大的系統循環在全球並能改變全球的氣候。 在北極,運輸帶變冷,下沉並和風一起提供動力讓它作為寒流循環在全球,又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北部轉為暖流。如此往復,海洋運輸帶的動力才一直沒有間斷。 現在,全球暖化的情況正在每況愈下,北極為運輸帶提供的動力正在逐步減弱,同時,全球氣候也將遭遇重創。 

海洋運輸帶對於氣候的影響:在運輸帶運作的同時,也帶動了空氣的運動。乾燥或濕潤的空氣以運輸帶為載體隨之運動併到達不同的地區,有時還能帶去大量的熱量。由此,會形成多種多樣的氣候現象,如海霧,颱風等。

北極寒流提供的動力將冰水帶入海洋,調節了海洋的水溫。 

人為因素

人類活動會影響環境,有時人類活動對氣候有著直接和不容質疑的影響,例如:灌溉就會改變當地的濕度,有時的影響則不那麽明顯。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在最近幾十年內,人類的活動致使全球氣溫迅速上升。因此人類應該儘量減少對氣候影響的活動並設法消除已經造成的惡果。而關於這點,學界並沒有爭議且學界對此已經達成共識,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

其中人類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製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飄塵,此外還有土地利用、臭氧層破壞、畜牧業和農業活動、森林砍伐等,都會對氣候有不同範圍的影響,並成為氣候變遷的因素。


                                  現代海洋中溫度鹽份環流示意圖

**氣候變遷釀健康倒退「每年殺死25萬人」2030全球赤貧人口逾1億**

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短缺,全球成年人死亡人數到2050年就可能增加52.9萬人;到2030年前,可能迫使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赤貧),而貧窮會使人們更容易出現健康問題。   

但海恩斯補充,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最重要的環境威脅,卻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唯一一個環境問題,包括淡水資源的枯竭、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樣性損失、海洋酸化、過度捕撈、汙染、森林砍伐以及外來物種入侵都與氣候變遷有關,但他們本身就是環境問題,也都威脅到公共衛生,「面對這些劇烈的趨勢,如何保障人類健康是一項緊迫的任務,而這些趨勢都是人類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 

所羅門博士(Caren Solomon)在一篇社論中敦促醫學專業人士認真看待這份報告。她認為,醫生有保護健康和減輕痛苦的特殊使命,這份責任也包括盡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希望這項工作能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吸引更多人參與。」她在文中指出,醫療保健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美國總排放量的近10%,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排名第7。 

她提到,衛生保健工作者應該鼓勵他們的組織減少碳足跡(每個人、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她以波士頓醫療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為例說明,該中心自己生產省電電力,還有屋頂農場等設施;威斯康辛州的甘德森醫療系統(Gundersen Health System)也利用當地垃圾掩埋場的風能、太陽能和甲烷,在2014年成為美國第一個發電量超過消耗量的醫療系統。   

所羅門表示,醫生還可以向政界人士施壓,要求他們制定以氣候變遷為導向的公共政策,並以撤資為條件,向某些團體施壓;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hysicians)2018年就曾通過決議,從化石燃料公司撤資。 

此外,醫生也可以幫助教育病人、激勵人們採取行動。所羅門說明,「努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實質性且共同的益處。例如捨棄開車,騎腳踏車或走路上班,既可以減少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汙染,也對身體健康有益,乾淨的空氣還能改善健康。」 

她提到,「我們都知道,在醫學上來說,預防要比坐等疾病全面爆發有效得多。我們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氣候變化,深知如果我們立即採取行動,就可以避免對健康的災難性影響。」海恩斯也表示,「毫無疑問的,未來幾個世代的人們將回首他們錯失的機會,並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點採取行動。」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