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1-12 06:08:18| 人氣1,0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普京警告可能發生全球性災難+普京:俄羅斯和德國堅決支持執行《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中美俄歐誰也無力單獨支撐中東局面】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普京警告可能發生全球性災難

                     政治 2020年01月12日01:41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希望不會在中東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否則它將變成一場災難。

這位俄羅斯領導人周六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進行會談後回答記者問題時作出瞭如上表述。

俄羅斯總統普京說:“就整個(中東)局勢而言,我希望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他指出,該地區的衝突還在繼續,“但是我非常希望避免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這位俄羅斯領導人普京強調說:“如果發生那種情況,將不僅對中東地區,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是一場災難。” 

普京確信,戰爭將再次迫使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從戰地奔向歐洲和其他地方,這樣的難民流動將對全球經濟和能源造成巨大的破壞。

普京總統總結說:“這將是人道主義的災難、宗教間的災難、經濟上的災難。”

       【普京:俄羅斯和德國堅決支持執行《聯合全面行動計劃》

                        政治 2020年01月12日00:47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談後表示,俄羅斯和德國堅決支持執行伊朗核問題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 ,與伊朗的結算機制必須最終得以實施。 

普京:中東大規模軍事衝突會帶來災難

普京說:“俄羅斯和德國堅決支持進一步執行《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伊朗人有權獲得歐洲國家所承諾的建立一個獨立於美元的特殊金融機制與伊朗進行貿易結算的支持。有必要讓貿易結算工具INSTEX最終開始工作。”

2015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協議),伊朗以限制其核計劃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對其製裁。

伊核協議正式執行未滿3年:2018年5月,美國宣佈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並分階段恢復對伊朗的製裁,而伊朗則宣布將分階段停止履行伊核協議義務。


         【輸贏無定論 中美俄歐誰也無力單獨支撐中東局面 

             分析評論-撰文:*鄭真* 2020-01-11 18:26

                     在西方,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特朗普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刺殺,就好比那個引發一連串蝴蝶效應的「釘子」,接下來「壞鐵蹄」、「折戰馬」、「傷騎士」、「輸戰鬥」甚至是「亡帝國」似乎已在預料之中。

至少目前來看,以蘇萊曼尼之死作為引線,整個中東乃至世界都成了火藥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雲已開始密佈於各個角落。

中東會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嗎,蘇萊曼尼是誰,美軍為什麼要刺殺蘇萊曼尼,美國得到了什麼,伊朗會進行怎麼樣的報復,是誰在亂局中漁利,中國和俄羅斯打算如何做,中東局勢將往何處去,這些是各方普遍關心的話題。

本組議題將圍繞以上問題展開討論和闡述,敬請關注。

伊朗襲擊美國軍事基地後,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地時間1月8日發表講話說,「我們不想使用武力」,「我們必須共同努力,與伊朗達成一項協議,使世界變得更安全、更和平」,「美國已準備好與所有尋求和平的國家一起擁抱和平」。

同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致信聯合國安理會表示美國「準備無條件地與伊朗進行嚴肅談判」。輿論普遍認為風波暫告一段落,美伊軍事衝突升級的風險已過。

但實際上此事引發的深遠效應遠未終結。 

1月8日,特朗普在白宮就美國軍事基地遭伊朗襲擊發表聲明。(AP)1月8日,特朗普在白宮就美國軍事基地遭伊朗襲擊發表聲明。(AP)

擊落美國無人機、襲擊美國軍事基地,這些是伊朗對美國的直接挑戰,而美國卻選擇保持克制,這足以說明,美國打不起,承擔不了局勢進一步升級的後果。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已無可能在中東大規模用兵,這是大趨勢。

寄希望於美國出兵保護的盟友們不會看不到這一點。美國不得不考慮其他各方希望局勢平息的呼聲,選擇談判與合作,這樣的行事風格很不美國,這不是超級霸權回歸理性,而是任性妄為之後的無奈選擇。

美國已經無力單獨決定中東局勢走向,國內需要、盟友呼聲......掣肘和平衡因素越來越多。 

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各方在鬥爭中佔據了優勢。美國設局暗殺蘇萊曼尼,這是嚴重的違反國際規則的事件,拒絕伊朗外長扎里夫(Javad Zarif)的赴美簽證也不符合1947年的《聯合國總部協議》,這樣的事件會否重演?

美國展示了肌肉,展示了可以為所欲為的力量,這樣的行為足可以震懾大多數國家的領導人,只要不滿足美國的利益,他們都有可能是蘇萊曼尼的下場。

面對美國違反國際法,各方的姿態只能停留在口頭譴責。現階段誰能奈美國何?真正的秩序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規則可循。而現在的中東仍處於規則崩壞的亂局。 

1月9日,普京在克里米亞黑海烏斯季諾夫元帥導彈巡洋艦上觀看海軍演習。(AP)

1月9日,普京在克里米亞黑海烏斯季諾夫元帥導彈巡洋艦上觀看海軍演習。(AP)

俄羅斯近年來在中東博弈中十分搶眼,輾轉騰挪硬是將美國擠出了敘利亞。美國失勢之際,俄羅斯正全力填補空白,試圖展現中東領導者的角色。

2019年7月俄羅斯向聯合國提交了《海灣地區集體安全構想》,呼籲地區外國家放棄在海灣地區永久駐軍,同時還呼籲海灣地區國家簽署軍控協議、建立非軍事區。

俄方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過類似海灣集體安全的概念,2007年俄羅斯曾以一份詳盡的文件對外推出這項概念。此次是俄羅斯第三次提相關主張。

然而響應者寥寥。俄羅斯在中東站穩了腳跟,在局部地區打開了缺口,但遠未到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地步。 

在美伊局勢升級之際,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對中國外長王毅說期待中方在當前的中東亂局中主動作為,這是很重的期待。

中國中東問題上的動作確實也越來越多。除了同阿聯酋、埃及等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2019年中國舉辦首次中東安全論壇,主張不搞你輸我贏、唯我獨尊,打造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架構,重申「不尋找代理人,不搞勢力範圍,不填補權力真空」。

2019年12月中俄伊40年來首次舉行聯合軍演。無論是經濟活動還是政治主張,抑或是軍事存在,中國今天的所為都和以往有很大區別,但目前的效應可能僅限於積極展現姿態和聲音,中國無力對中東是戰是和有決定性影響。

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中國沒有過多的精力投放中東,眼下的積極佈局是求將來見效果。 

美伊局勢升温之際,習近平在北京舉行儀式歡迎與中國復交後首次訪華的基里巴斯總統塔內希·馬茂(Taneti Maamau)。(AP)

美伊局勢升温之際,習近平在北京舉行儀式歡迎與中國復交後首次訪華的基里巴斯總統塔內希·馬茂(Taneti Maamau)。(AP)

美歐盟友在中東問題的分野在此次美伊衝突中暴露無遺。德國在伊朗空襲美國軍事基地前一天宣布將把部分軍隊撤離伊拉克,並稱只要伊拉克政府不再同意他們駐紮,德國軍事人員將全部撤離伊拉克。英國和法國表示支持美軍繼續留在伊拉克,不過英法德譴責美國領導聯軍對伊拉克的襲擊。

特朗普在8日的講話中呼籲北約向中東有更多投入。歐洲諸國過往希望搭乘美國的便車撈一杯羹,現在則是希望美國不要拖他們下水。 

美伊衝突,包括沙特等在內的中東國家大都選擇了默不作聲,並未加入抨擊伊朗的行列,甚至連以色列也沒有任何慶祝蘇萊曼尼被殺的活動。

中東已經不是發生事態之後涇渭分明的兩派或者幾派勢力對壘了。地區國家謹慎的背後是權衡利弊,是猶豫不決,是沒有定論。 

真可謂,群龍無首,怎一個亂字了得。 

美國大勢已去,又不容小覷;俄羅斯風頭十足,卻也捉襟見肘;中國是明日之星,力量仍需積蓄;擔心被拖下水忙着自保的歐洲諸國無力亦無暇塑造格局。

舊的秩序已經崩塌,新的秩序還未建立,中美俄歐任何一方都無力單獨支撐局面。任何大國都沒有在中東搞終極對抗的空間,但都有搞小動作的選擇,未來大戰不會有,小衝突終難免。

自特朗普上周五(1月3日)突然派出無人機在巴格達機場附近刺殺蘇萊曼尼後,油價急升、世界各國急呼冷靜、伊朗百萬計群眾上街高呼「對美只剩戰爭一途」悼念、伊拉克國會通過要求美軍撤出的決議,使美國該國16年的經營「一朝盡喪」。環顧全球,包括伊朗死敵沙特在內,也沒有國家敢一面倒力撐特朗普的行為。 

最為關鍵的是伊朗對美國的報復已經開始。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當地時間1月8日向美軍駐伊拉克空軍基地發射了數十枚導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以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已經全部抵達白宮商討對策。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特朗普也許會作出不一樣的抉擇。 

12月27日,伊拉克石油重鎮基爾庫克(Kurkuk)政府軍事基地遭火箭攻擊,一名美籍平民承辦商死亡。事件傳到正在佛羅里達州海湖山莊度假的特朗普耳中。 

美方認定受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葉派武裝組織「真主黨旅」(Kataib Hezbollah)是幕後主事者,而美方人員死亡也踩過了特朗普的底線,國防部就提供特朗普幾個回應選項——根據《紐約時報》報道,當中包括「攻擊伊朗船隻、導彈設施」、「攻擊伊拉克境內受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殺死蘇萊曼尼」等由較溫和至極端的做法。 

現實中的特朗普取用了「中庸之道」,在12月29日空襲5處真主黨旅在敘利亞及伊拉克境內的據點,造成至少25人死亡。可是,由於美方事前似乎未有徵得伊拉克當局同意,此舉團結了伊拉克政府大多素有紛爭的派系,一致同意要踢走駐伊朗美軍,也同時引起巴格達民眾與親伊朗武裝組織一連兩日在伊拉克政府明顯默許之下圍攻美國大使館。 

這特朗普的「第一步棋」已經走錯。

 

德黑蘭百萬民眾上街告別蘇萊曼尼的場面。(路透社) 

美國固然在武力上幾乎無人能敵,但是由於戰爭代價高昂,美國的霸權必然要建立於權威之上,而無形的權威之中,總要有仁慈的偽裝。此時,特朗普為了執行自己設下的紅線,當然要有所行動。然而,這個行動一定要做得讓外界認為合情合理。 

如果特朗普可以「重來一次」的話,他其實可以先公開向伊拉克政府發出警告,要求後者將涉事的武裝分子緝捕歸案。如果伊拉克當局從善如流地「交人」,特朗普底線已保,並不會重覆以往奧巴馬的食言前例。如果伊拉克當局不作配合,特朗普則可宣布會在短時間內(例如12個小時之內)攻擊真主黨旅據點,聲言預先公布的目標是要減少人命傷亡,然後再從容發動攻勢,又不留給真主黨旅全面轉移陣地的時間。  如此進可攻、退可守,外界不能批之為不合理,而伊拉克當局也不能義正詞嚴的指責美方侵犯主權。 

即使事情發展至上周二、三(12月31日、1月1日)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被圍之際,讓特朗普擔心2012年班加西美國大使遇害事件,甚至1979年的伊朗美使館人質事件會在其任內重演,認為要透過大刀闊斧的高調行動,一舉衝破美國與伊朗之間的僵局,美方也有比擊殺蘇萊曼尼更佳的戰略選擇。 

黎巴嫩街頭掛滿蘇萊曼尼的海報。(路透社)

黎巴嫩民眾上街追悼蘇萊曼尼,明確表示要「報復」。(路透社)

蘇萊曼尼的靈柩送回伊朗首都德黑蘭之際,人群爭相迎接。(路透社)

伊拉克有民眾上街,紀念與蘇萊曼尼一同被擊殺的真主黨旅所屬的人民動員軍副帥、真主黨旅創辦人伊布拉希米(Jamal Jaafar Ibrahimi)。(路透社)

無可否認,蘇萊曼尼本人,以及其所代表的伊朗革命衛隊,一直是伊朗的反美大本營,即使在奧巴馬對伊友好的年代,也不滿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的務實親和政策,又反對與他國簽訂核協議。此人一朝在位,美伊緊張關係實在難解。 

然而,蘇萊曼尼自1998年開始領導衛隊的聖城軍,普遍被認為是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之下最具權力的人物,其民望更高於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雖然他支持的伊拉克武裝力量曾導致美軍傷亡,然而在針對伊斯蘭國的戰爭中,他跟伊拉克美方人員可算是名義上不合作的實際夥伴。而且,他在中東政軍局面上舉足輕重——根據《維基解密》,曾全權管轄駐伊拉克美軍的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經常要透過伊拉克官員向蘇萊曼尼傳遞消息;俄羅斯2015年出兵敘利亞支持阿薩德政府前,也曾在莫斯科事先「請示」過蘇萊曼尼。 

如果殺死蘇萊曼尼是唯一可以大挫伊朗國內反美勢力的選項的話,那麼特朗普的決定固然是無可避免。可是,這不是唯一選項。

在特朗普下決定之時,包圍美國使館的人群早已散去,而且美方口中的「即將發生的攻擊」即使屬實,殺死一個不會親手執行任務的蘇萊曼尼,也無補於事。因此,即使美方要進一步向革命衛隊施壓,也不應該刺殺蘇萊曼尼,而可轉而擊殺蘇萊曼尼的下屬,或者其他伊朗革命衛隊的領導階層,並公開警告美方對他們「即將發生的攻擊」已然知悉,如果他們敢繼續行動將後果堪虞。 

當然,此等刺殺行為,雖然不會引起今天的強烈反彈,也會激化伊朗國內的反美情緒。因此,特朗普就應該作好兩手準備,在擊殺革命衛隊死成員的同時,又「突然宣布」向伊朗提供為期三個月、可延期的制裁豁免,要求重啟美伊談判,以實際行動顯示美方並非真的要尋求戰爭。

如此「一手軟一手硬」,既不會讓國際社會過度反感,又能分裂伊朗國內的溫和派與反美勢力,一博換取美伊外交成果。更重要的是,三個月的制裁豁免在實際上影響甚微,在局勢未穩之前,各國商家政府也未敢妄動,有豁免跟沒有豁免相距不遠,卻能給予經濟生命受挫的伊朗人民希望,造成其統治階層重回談判桌的壓力,反制伊朗國內的強硬派。 

美國在軍事實力和國際外交、經濟影響力上遠勝伊朗,其實要伊朗停止在伊拉克支持抗美勢力,並非不可能之事。美國所欠缺的,只是一個以美國戰略利益為目標,又能作戰略決定的領袖。 

特朗普此刻「已上梁山」,不得不以「攻擊伊朗歷史文物」、「制裁伊拉克」等言論,去威脅前者放棄報復、恐嚇後者不要逼走美軍。然而,這些不要臉的說法使美國在外顏面盡喪,實作起來更是困難重重。如果特朗普可以回到過去,也許他在重新選擇的時候,至少會把事情做得圓滑一些。

哈梅內伊帶領一眾政府官員,包括總統魯哈尼(左三)為蘇萊曼尼祈禱。(路透社)

 哈梅內伊帶領一眾政府官員,包括總統魯哈尼(左三)為蘇萊曼尼祈禱。(路透社)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