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05 12:06:32| 人氣6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修行之道 至 涅槃界境】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行之道 至 涅槃】 

三無漏學,分別指增上戒學(adhisīla-sikkhā)、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adhicitta-sikkhā)、增上慧學(adhipaññā-sikkhā),簡稱爲戒、定、慧。

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是對八正道的總結: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三明六通,指證得俱解脫阿羅漢果的聖者能夠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就是指在阿羅漢聖者,天眼,宿命,漏盡三通能夠徹底究竟,所以稱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通是六種神通境界,包括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六通中的前五通,不一定是佛教修行者所專有,經由禪定訓練,外道也有能夠得五通的,但是佛教認為俱解脫的阿羅漢,依於解脫智所證得的五通更殊勝於外道。三明是俱解脫阿羅漢聖者所獨有,必須以持戒清淨,並以智慧內觀斷除煩惱之後才能得到。

漏盡通在多部佛經中,指的是斷惑究竟後所得之神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但是其餘五種神通,要看修證禪定的程度及是否加修神通而定。「漏」即煩惱,「盡」即盡頭、不存在了、除盡。「漏盡」煩惱已盡,即沒有煩惱,脫離輪迴。 

佛教教理認為,六通的前五種神通是通外道的法,即外道也能透過修練神通的方法而達到這樣的能力。但第六種的漏盡通,並不是所謂超過一般正常人身心能力的神通,但卻也是佛門以外的任何修行人所無法達到的。因為漏盡通是必須透過佛教三乘菩提中解脫道修行的智慧修證,斷了我見及我執,證阿羅漢果,並加修四禪八定的禪定功夫,才能進一步而證得的一種證量能力。

阿羅漢(梵語:अर्हत्,Arhat;巴利語: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爲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漢譯通常作「應供」。

有餘涅槃界(巴利語: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佛、辟支佛、阿羅漢弟子生前所體驗的涅槃界,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巴利三藏》註疏裏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

無餘涅槃界是佛、辟支佛、阿羅漢聖弟子死後所證得的涅槃界,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後有。在《巴利三藏》之註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

《阿毘達磨發智論》:

有二涅槃界。謂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

云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

云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

《大毘婆沙論》:云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中壽命者。謂命根。問何故不說眾同分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以命根眾同分俱是牽引業果。命根一向是異熟故。此中偏說依此有餘色心等轉。於中大種是所依故。最初說之。依此大種所造色生。依所造色心心所起。心是主故。此中偏說大種造色者。總顯色身依五根身。心相續者。顯心心所。亦有生等不相應行。難了知故。屬前法故。不別顯說。如是諸法相續未斷。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有作是說。大種造色是身。五根是根。心相續是覺。此身根覺相續未斷。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如契經說。身根覺未斷。名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故者。依有二種。一煩惱依。二生身依。此阿羅漢雖無煩惱依。而有生身依。復次依有二種。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此阿羅漢雖無染污依。而有不染污依故。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得獲觸證。文字雖別同顯一義。

《大毘婆沙論》:云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此中壽命已滅者。顯命根及眾同分已滅。俱是牽引業果故。且舉命根。當知亦即說眾同分。大種造色相續已斷者。總顯色身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者。顯心心所不復相續。不說生等義如前說。有作是說。大種造色者顯身。五根身者顯根。心相續者顯覺。如是色身心心所法。或身根覺。相續已斷。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謂阿羅漢將般涅槃。身中風起令不調適。不調適故內火羸劣。火羸劣故所食不消。食不消故不起食慾。無食慾故不復飲食。不飲食故大種損減。大損減故造色諸根亦隨損減。根損減故心心所法無所依止不復相續。心心所法不相續故命根等斷。命等斷故名入涅槃。無餘依故者。無二種依。一無煩惱依。二無生身依。復次一無染污依。二無不染污依。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

涅槃(巴利語:निब्बान Nibbāna;梵語:निर्वाण Nirvāṇa),佛教術語,合文作𢌽,又譯為泥洹、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暱縛男,意譯為熄滅、滅、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新譯作般涅槃(巴利語:pari-nibbāna,梵語:pari-nirvāṇa),又譯為般泥洹、波利暱縛男、入滅、入滅度、圓寂。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體性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上座部佛教的見解是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

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

佛、辟支佛、阿羅漢弟子"生前"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註疏裏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

佛、辟支佛、阿羅漢弟子"死後"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受後有。在註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

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四果阿羅漢實證涅槃。佛陀和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界,進入不生不死狀態,也稱為涅槃,一般更常用般涅槃(意思是「進入涅槃滅度」,即「入滅」)表達,意思是肉身死亡後,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大乘見地是佛菩薩能在涅槃中同時度眾生,佛菩薩的涅槃叫「無住涅槃」。

《成唯識論》卷第十:「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涅槃被稱為出世間,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證得。它是種姓心、道心、果心的所緣,被稱為涅槃是因為它離去渴愛這一個糾纏物。在詞源學方面,巴利文Nibbāna是源自動詞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因此它是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嗔、癡之火。諸巴利論師較喜歡解釋它為渴愛的糾纏(vāna)的不存在或離去(nikkhantatta)。只要人們還受到渴愛的糾纏,他們還被綁在生死輪迴裏(saṃsāra);但在滅盡一切渴愛時,人們即會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迴。



佛陀在婆羅雙樹間進入涅槃,西元2-3世紀古印度犍陀羅國浮雕,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