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04 19:53:22| 人氣1,3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止觀禪》= 定慧雙修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ã€Œæ­¢è§€ç¦ªã€çš„圖片搜尋結果 

                   《止觀》= 定慧雙修

止觀,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合稱,是修行禪那的兩大方法。漢傳佛教中,天台宗特別重視這個法門。

天台宗與禪宗、華嚴宗都是由中國本土佛教論師在中國開創,被認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於「教觀總持」當初智顗為魏晉南北朝末年北朝僧侶注重禪修,南朝的僧侶重視學習經論;智顗在南方北方都有參學因此合併南北佛教的優點。在漢傳佛教大乘八宗之中,華嚴、法相、三論諸宗偏於教義理論的發揮;禪、淨、律、密諸宗偏於觀行實踐的進取。天台宗講究將「教觀」兩者發揮到極致並圓融一體。 

天台宗學統上承九祖: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章安大師)、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實際立宗開創者為智顗,他的著作為天台宗宗義的根據。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指南是《大智度論》、《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扶疏是《大般涅槃經》,觀法是《大品般若經》。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

天台宗歷代禪師主張

1> 慧文禪師,俗姓高,渤海人,南北朝魏齊年間的佛教高僧,佛教天台宗初祖。其理論主張:「三智與三觀」。 

2> 慧思禪師(515年-577年),南北朝佛教禪師,為天台宗二祖。十五歲出家,曾師當時著名的慧文禪師,從受禪法。

其理論基礎上發展了「一心三觀」的理論: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這是觀空;但雖然如此,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這是觀假;然而空與假是同一的,此謂觀中。在這個基礎上智顗認為世上有3000種世間,但這3000種世間都出於一念心中,因此稱之為「一念三千」。能將這一切都領會,那麼人就達到了頓斷三惑,圓證三智的境界。這變成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十如是與《大乘止觀法門》、定慧雙修、禪教一致、安樂行。

3> 智者大師(538年-597年),天台宗(或稱「法華宗」)的實際創始人,以《法華經》為中心,龍樹的《大智度論》及《中論》為輔。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觀心論》、《摩訶止觀》、《小止觀》等著作。

其理論主張如下: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五時八教、性具善惡(與華嚴性起善惡區別)六即佛、三種止觀的著作、三大部與五小部。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提出"一念三千"。在佛教中一念三千指日常生活中在一念之間,三千諸法,同時具足,此為天台宗的觀心法門。一念者,一心也,即謂起心動念之間。三千者,即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為十法界,此十法界中的每一法界又攝具其他法界,故成為百法界。又天台宗認為一切法,皆有真如實相,有所謂之「十如是」,故百法界中每一界各具十如,而成千如法界。千如法界之中又每一如法界含攝有「三世間」,因此成為三千世間,或名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

這正是《摩訶止觀》說到十乘觀法的「第一觀不思議境」的內容:「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懷則《天台傳佛心印記》說:「善惡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則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陰一千,國土一千。如此三千現前一念修惡之心。本來具足非造作而成。」

相關圖片

止觀概念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指定慧雙修。

《瑜伽》(卷九十七):「複次有諸苾芻、於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觀。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內聚。當知此心,於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沉下劣,不得解脫。不解脫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諸惛沈性;生起心中諸下劣性。若於念住善安住心,如實了知此所生起隨煩惱已;便從內聚,還收其心,安置在外淨妙境相。謂於佛等功德行緣,持心令住。由緣此故;發生歡喜。廣說乃至由妙舉門,於所緣境,令心得定。從奢摩他之所對治諸隨煩惱,而得解脫。從此已後,如實了知於隨煩惱心得解脫。為此義故,祈願於外。得此義已;還復如前攝心內聚,而不為其諸隨煩惱之所惱亂。心內聚已;不由祈願,自然如實了知於外心得解脫。彼於外緣行相尋思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難可運轉,皆得自在解脫棄捨安樂而住。已得成辦勝奢摩他。如是彼於四種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後差別。又應知此補特伽羅,先已修行毗缽舍那。毗缽舍那以為依止,於奢摩他,修瑜伽行。」

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專注於特定對象,並生起正智慧以觀一對象。又作寂照、明靜。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中水影現萬象,止與觀,實一體而不二。故稱「止觀不二」。

止觀十門:又稱十乘觀法,十法而成止觀。

1> 心行稱理攝散名止。
2> 止不滯寂,不礙觀事。
3> 由理事交徹而必俱遂使止觀無礙而雙運。
4> 理事形奪而俱盡,故止觀兩亡而絕寄。
5> 絕理事無礙之境,與泯止觀無礙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礙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礙一味而心境。
6> 由即理之事攝一切法故,即止之觀,亦見一切。
7> 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今止觀見此心即是彼心。
8> 由前中六則一多相入而非一。七則一多相是而非異,此二不二同一法界,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入二門,同一法界而無散動。
9> 由事則重重無盡,止觀亦普眼齊照。
10> 即此普門之智為主,故頓照普門法界時,必攝一切為伴,無盡無盡。

止觀有三種方式:

1> 漸次止觀:持戒修定,以漸次悟入實相。
2> 不定止觀:順應眾生之根性能力,依其實踐順序亦不定。
3> 圓頓止觀:以實相為對象而行解亦圓滿。

《涅槃經》(卷三十一):「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淨,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舍。」止觀皆舍而住於平等也。即止觀不二之位。大乘義章十曰:「舍者外國名優畢叉,此翻名舍,行止平等,舍離偏習,故名為舍。」

止觀曰:「止即是斷,斷通解脫,觀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觀等者名為舍相,舍相即是通於法身。」

修止觀的意義

1> 止為定;觀為慧,一切善法從修而生,皆為止觀所攝。止能遮結;觀能斷惑。

《成實論·止觀品》(卷十五):止為定;「觀為慧,一切善法從修而生,皆為止觀所攝。止能遮結;觀能斷惑。又世間眾生皆墮二邊,若苦若樂;止能舍樂,觀能離苦。又七淨中戒淨、心淨為止,餘五名觀;八大人覺中,六覺為止,二覺名觀;四憶處中,三憶處名止,第四憶處名觀;四如意足名止,四正勤名觀;五根中四根名止,慧根名觀;五力中四力為止,慧力為觀;七覺分中三覺分名止,三覺分名觀,念覺分則止觀俱隨;八道分中之三分名戒,二分名止,三分名觀,其中,戒亦屬止。又止能斷貪,觀除無明。」

2> 不放逸、莊嚴大智、得自在。或為觀生死惡果報、增長善根、破諸煩惱。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各別舉出:「修習止與觀三種事由,即為不放逸、莊嚴大智、得自在等三事,而修習奢摩他(止)。或為觀生死惡果報、增長善根、破諸煩惱等三事,而修習毗婆舍那(觀)。蓋止觀即是修行者觀行要法,在《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攝大乘論釋》(卷十五),《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等諸經論中宣說甚多。」

「止觀禪」的圖片搜尋結果

南傳上座部將禪那表達為心的特質「安止」(appanā),經由奢摩他和毘鉢舍那,即將心固守在一個特別的對象上,和以慧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而進入四種禪那,進而得到解脫智。

馬哈希西亞多《法輪》:「禪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觀察一個目標,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專注於一個選定的禪定目標。例如:以寂定的數息觀,會提升至寂止禪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徵,靜觀他們的不恆常、不滿足和不堅固性,則屬內觀。有兩種禪:寂止禪與內觀。固定的專注,發展趣入寂靜定者,稱為寂止禪。靜觀法的三種特徵則屬內觀。也有三種三昧(samādhi,或稱為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將止觀二者具體化為: 

1> 奢摩他禪修(samattha bhāvanā):止寂禪以坐姿為主,且不宜變換姿勢,若身體不適須要換姿勢,也要守住所緣(目標)。止禪於所緣,保持「尋」(vitakka﹐專注目標)、「伺」(vicāra﹐繼續專注目標),所緣是概念法(世俗諦)。

2> 毘鉢舍那禪修(vipassanā bhavanā):內觀禪不拘姿勢。觀禪尋、伺(專注、繼續專注)對象,所緣是究竟法(真實諦),如:觀「觸」:呼吸的觸、腹部起伏(=風觸色)、坐姿及臀部的觸等、感受、聲音的生滅;其它的蘊、處、界,不宜當初始觀禪的對象;觀「色的集法」(rūpassa samudayo),則可觀察具有身、心、鼻才有吸氣,與具有身、心、鼻才有呼氣,又從眾緣生可悟入無常,導致更高階的智見。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