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27 20:37:49| 人氣1,5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德"音之謂樂* + 3個小時~中國古典音樂 + *中國九大傳統樂器*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古典音樂」的圖片搜尋結果

             *"德"音之謂樂* 文:宇祥 來源:明慧網

《樂記》雲:“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是說德性是人性內涵的根本,音樂是德性外觀的光華。樂具備修身養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義。古人以樂修身,以樂祭祀天地,其豐富的文化涵載是儒、釋、道三大家傳統文化在樂中的結晶,道法自然,與天地合其德,講求中正平和,以善感化,天人合一,“以己之心會物之神,以達於天地之道”。

關於樂的起源,《樂記》雲:凡“音”,乃是生於人心直觀感觸,而“樂”則是通乎倫常大道。樂音種類很多,有不同的層次,只有合於道的音才能稱為樂,並明確界定說“德音之謂樂”。高層次的樂音是天道的體現,使人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受到道德的熏陶,涵養心性,是入德之門;悖逆天道原則的低級樂音,使人聽後意志頹廢或驕橫,走向墮落。

所以《樂記》說:“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製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唯君子為能知樂。 ”主張音樂應該有益於人的教化,而不是為了刺激感官。因此,對樂音要有所選擇,惟有君子才懂得真正的樂。 


樂具有教化的社會功能。樂之所以能為教,是因為樂的形式最為人民喜聞樂見。樂有音調,有節奏,有強烈的感染力,聞聲而心從,潤物細無聲,“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華夏古聖人最為看重人心的教化,因此非常注重音樂,用其善化民眾。在中國古代,天人關係是一切理論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聖人有德而且行道,其樂教體現出對天道真理的追求、體悟和對道德正義的彰明。 

古時廣義上的“樂”,不僅是單純的音樂,而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總稱。聖人作樂敬天事神,樂在禮儀中成為溝通人和天地神明的橋樑與紐帶,成為中國古代雅樂的一種典範。《易書》雲:“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如黃帝之樂《咸池》,顓頊之樂《承雲》,堯之樂《大章》,舜之樂《韶樂》。 


人們聽其聲,眼觀威儀之禮,行止唯恭,言出必仁,淫邪不入,感到心胸寬廣。因此先聖制禮作樂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用以教導人民明辨是非真妄,回歸天理正道,做到普天之下互相敬愛,感召上下神祇;聖人使用禮樂時,天地神明都幫他彰明教化,天地欣然和諧,萬物欣欣向榮,達到人神相和的境界。這也是樂的主旨精神之所在!因此說“樂的道理太深奧了”。 

孔子尤其看重音樂實施的道德含義,認為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善”和“美”。孔子觀看《韶樂》時稱讚“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使他“三月不知肉味”。此後,“盡善盡美”不僅成為一句成語,它更成為美學史上關於評論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標準。

凡合乎仁德者為善,表現平和中庸者為美,聖賢之道及其聖人境界、倫理道德,蘊含在美的旋律中,使道德滲透進音樂,“美”與“善”在這裡已經以一種更高的層次合一了,“善”的內核與“美”的形式已經無須區分了。孔子整理了《詩經》並將其製為琴歌,“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子夏談雅樂與溺音的區別。魏文侯問子夏說:“古樂與今樂有什麼不同?”子夏回答:“古樂是黃帝、堯舜以來,聖賢相傳的雅樂。節奏平和而莊重,富有寓意。樂聲諧和,氣勢寬廣,弦匏笙簧一應管弦樂器都聽拊鼓節制,以擂鼓開始,以鳴金鐃結束,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

《詩經》中說:’肅靜寧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能慈和服眾能擇善而從’。所謂的今樂,有些只能稱之為溺音。表演時行伍雜亂,姦聲濫溺,表現出滿足種種物慾的狂熱,毫無思想內涵可言,完全悖逆於德,不能稱為樂。” 


師曠制止溺音。春秋時晉國的師曠被後人稱為“樂聖”。一次,衛靈公訪晉,令師涓演奏樂曲,剛開始演奏,師曠就急忙制止說:“快停住!這是《清商》,商紂的朝歌北鄙之濫曲,是不祥之音。

音樂是來傳播德行的,有害德行的溺音千萬彈不得呀!”晉平公於是向師曠說:“那你演奏一個吉祥的曲子。”師曠於是演奏了《清徵》,但見祥雲縹緲,瑞靄紛紛,有數只玄鶴飛來展翅起舞。此後,人們常用“玄鶴降雲”來形容音樂的美妙動聽。師曠還創作了《陽春》、《白雪》等清逸迥然、曲高和寡的雅樂,表達君子高潔的志向。 


聞樂知德、聞樂知風。春秋時吳國季札來魯國觀賞周朝的禮樂,演出時他並不知道每組詩章的題目,但他卻能心領神會,辨別出十五國風,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如演奏《齊風》時,季札說:“真美呀!好洪亮啊!這是東海表率,大概是姜太公吧?他的國家前途不可限量啊。”

演奏《大雅》時,他說:“寬廣呀!聲音多麼和諧。曲折舒緩而本體剛健正直,大概是文王的節操吧?”《韶樂》體悟的是天地之心志,季札觀賞《韶樂》時嘆為觀止:“完美啊,廣大無邊像上天一樣覆蓋一切,像大地一樣承載一切。這是上天的盛德吧?!” 


音樂的內容內涵是主要的,演奏者的道德修養是重要的。自古以來的傑出音樂家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品行高潔。春秋時師文向師襄學琴時,每日靜心體悟音樂表達的意境,不斷完善修養。不久,他開始演奏,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發出南呂樂律(八月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穫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發出夾鍾樂律(二月律),隨之好像有溫暖的春風緩緩吹來,草木發出嫩芽。接著又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發出黃鐘樂律(十一月律),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徵弦,發出蕤賓樂律(五月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最後,師文又奏響了宮弦總括以上四種音律,頓時感覺四周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湧出。音樂藝術之高超,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在於“得心應手”,用正心、正念以達到寧靜致遠,心身和一,與天地相和的境界。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有喜愛音樂的傳統。如春秋時伯牙彈琴鍾子期善聽的傳說:伯牙鼓琴,意在高山,鍾子期讚道:“美哉洋洋乎志在高山”;意在流水,鍾子期讚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樂曲《高山流水》也流傳後世。西漢以後,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君子禮樂一刻不離自身,即所謂“士無故不撤琴瑟”。

三國時嵇康寫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表達出其對超然玄遠的境界——道的追求。白居易《對琴待月》詩:“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描繪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表達出一種“物我相知,天人合一”的意境。 


藝術的意境和境界,在於使人的思想受到感染而產生共鳴,以正確的審美觀和道德水準,領悟蘊含和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義的更高境界,從而實現對天道的領悟而把握永恆。真正的藝術源於偉大的神傳文化。 

曾在神州大放異彩的華夏文明,幾近遺失。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神韻藝術團以絕美的舞蹈與音樂,再現中華五千年神傳文明之輝煌,傳統文化之忠、孝、仁、義、中、正、和、雅、美、善之演繹之闡釋可謂淋漓盡致,給觀眾帶來了“德音之謂樂”的高尚意境,令人嘆為觀止。

神韻所復興的傳統價值觀,使人從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啟迪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啟悟著人們良知、本性的回歸。神韻之樂,正是天道的體現,向人們傳遞著真、善、忍,給人們帶來希望與光明,使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天人合一”,順應天理,選擇正義和善良。  


「中國古典音樂」的圖片搜尋結果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是笛子的思念;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是箜篌的傾訴;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是琵琶的纏綿; 


一聲雍門淚承睫,兩聲赤鯉露帑祝

三聲白猿臂拓頰  

——是古箏的傳情……

             3個小時~中國古典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0Bcq9cUSc


「中國古典音樂」的圖片搜尋結果

                      *中國九大傳統樂器*

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音樂之美。 

中國是一個禮樂之邦,音樂文明源遠流長。數千年的音樂文化陶醉了一代代中國人,同時也留下了較為完備的音樂理論,如三分損益法等理論的出現早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這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寶。


音樂在古代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大家可能不理解,怎麼音樂能左右一個國家呢?其實,樂器與音樂會傳播人們內心世界,也會反映當時社會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內心感受和思想狀態。音樂有很深的內涵,從一個人彈奏的樂曲中可以體會到這個人的個性和修養。

周代以禮樂治天下,治國者根據人的天性推廣音樂,既滿足百姓感情需要,又完成對人民的教化,引導風俗向正發展。 

宮商角徵羽的演奏離不開樂器,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器樂藝術十分發達的國家,樂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質材料分為八種類別: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稱為“八音”。樂器分為四類:吹,拉,彈,唱。表演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獨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樂器包括少數民族傳統樂器遠不止這些,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下面列舉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樂器。

<1>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塤是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2>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3>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

<4>笛子,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笛。

<5>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6>二胡,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二胡又名“胡琴”。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7>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8>排簫,漢族樂器,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三千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中國有這樣傳說:華夏先祖黃帝曾命樂官伶倫製作樂器,他用竹做了“參差”,這種樂器是由長短不一的竹管組成,所以人們都說“參差不齊”。“參差”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排簫。

<9>箜篌,是中國漢族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中國古典音樂」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