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5-10 07:25:57| 人氣9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破欲望的枷鎖與人文主義的演變】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打破欲望的枷鎖與人文主義的演變】

欲望?從古至今,欲望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彌漫著古典氣息的時代裏,是罪惡的象徵,是神性的敵人,魔鬼的誘惑。在蒙之光逐漸在空氣中展現其恢宏色彩的時代,是人未成熟的孩堤時代的遺物,是理性所最終要戰勝的對手。而在如今這個時代裏,不論是白左,還是念叨著物和諧質決定意和諧識的馬和諧左,其實都在做著一件很事,那就是把欲望供奉在人文主義的神位上,當作偶像去供奉。

先別急著反駁,我們先來搞清楚在這個白左和馬和諧左和預備白左佔據網路輿論制高點的時代裏,欲望一詞的內涵。這個內涵並不是網路時代的獨有物,相反,是歷史上的各種形態的人文主義發展幾百年到今天的思想遺,在網路的浪潮裏獲得新生的物。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種聲音,說:現在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冷冰冰的理性時代,被各種灰色的鋼鐵和灰色的冷漠所隔離。於是有聲音要求重返”“色彩斑
的時代,大部分人都會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並一言蔽之以反智主義,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比較粗淺的,貼標籤式的。所不人所看見的是,這種觀念只不過是一種在人們心裏普遍存在的,更廣泛也更隱秘的思想一種極端化的表現罷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Alphago出現以後,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討論又出現了一波小高潮,在這裏我看到最多的觀點(幾年前《駭客帝國》火熱的時候也是一模一樣,沒有一點變化叫人憂心忡忡又感到好笑),還是那些不變的即使AI的圍棋贏了人類,即使AI的智商超過了人類,人類意識還是有一種核心的東西是機器永遠無法達到的,至於這個東西是什,有人說是感情,有人說是創造力,還有人說是直覺。。。

總之,共同的特點是:一。難以用邏輯究徹底,二。人類所獨有。找到了這兩條,我們也就找到了現代人文信仰的實質和精髓---人們用各種形式的邏輯究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甚至社會歷史的世紀,而且我們堅決相信這種究可以不斷進行下去,直到達到霍金所說的萬物理論”---一個方程組描述一個宇宙的程度止。

那時候一切念都會轉化純粹的理性闡釋,比如化學的八隅律用量子力學計算能量轉化數學問題,這種轉化將可用於解釋自然界甚至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但一遇到人類的這個物件本身,邏輯的車輪似乎就被有意識刹住了。基於人智力和意識機能的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光光有一些捉摸不透的倫理的限制,而且政和諧府和輿論無處不的症痣正確之綱還或有形或無形地束縛著這一類的探究。

個例子,就在幾個月前,法國一個曾經試圖從人類史的角度究各民族文化和該民族的平均智商關係的課題在輿論的一片一邊倒的討伐中被迫解散(這還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究這個比較種族主義的課題,如果是生理學上的,那完了,那就要被扣上納和諧粹的帽子了)。於是結果就是,至少從比較缺少相關專業領域知識的普羅大眾看來,現代心理學往往和雞湯”“勵志之類無關痛癢的輕浮文化碎片有著不開的聯繫,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心理學究和我們對人類意識的一種深刻的,保守的態度,或曰信仰之間的矛盾造就了這個領域的一個頸。

比起那些冷冰冰的統計數字,和讓人震撼乃至黯然神傷的科學結論,那些用冷漠得讓人難以置信的生物學方法和化學試劑得出的結論,我們顯然更容易,也更樂意接受人生來自由,自由意志不可束縛,不可置疑,人類的尊嚴和偉大便在於人性---善良,熱情,道德感,正義感,感情超越理性,人的思維有著超越性,機器無法企及。。。。這些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接受的一種情感信仰。如果我告訴,人之所以有同情心,是在自然選擇的機制下,和面對弱者無動於衷的殘忍一樣是來源於漫長的生存爭和基因戰爭的物。還是告訴,人的同情心是一種人性的形態,這種人性最終會超越人的獸性,昇華到一種仁慈和博愛的境界。喜歡種闡釋?心的,不要標新立異地選,會發現很難接受那些超越經驗和一些固有信仰的事物。

這就是人文主義信仰,我們一直和生活著,生活了幾個世紀。正是基於的原則,我們相信人的思維是無限的,人的力量是無限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一切事物都因人的需要才有價---這是近代大多數蒙思想的實質內核,在的指導下,我們開始對自然界的一場最全面,最偉大,最徹底的改造---在此之前,我們只是自然界生物鏈上一個或許比較重要的一環,一個比較高級的消費者。從此往後,整個生物鏈都被我們制賦予了新的含義---有的環節需要維護,有點環節需要打斷。這是一種大的氣魄

自從上帝被從人類的思想世界世界中被掉,或者說被打入冷宮之後,人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狀態,我們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世界的形態,一切阻礙都被視作最終會被打倒的敵人,而不是宿命不可涉及的領域(這世上沒有不可被認識之物,只有未被認識之物)。觀察18世界的文學作品,會發現那些作品的情很多一下子從宗式的敬畏跳到了一種孩子氣的雄心和無畏之勇。

欲望
孩子的勇氣?這就是我想說的,人文主義信仰,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欲望的肯定與解放,一是肯定,而是解放。人文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的世界觀。作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示,並通過理性推理來指導。

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基本價觀。個人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都是人文主義內涵範疇。同時,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和人道主義關係密切。

除了一般無宗的世俗人文主義外,也存在有宗的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宗中,人文主義一般與該宗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有些人文主義還認,人有需要參加儀式和規則,並組織一些團體來滿足這種需要。相比唯物主義,人文主義注重人的精神心靈;另一方面,人文主義注重理性。因此,有無神論的人文主義者認,和理性精神相違背的神靈崇拜的宗精神,並不是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並沒有統一定義,因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不相同。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古代中國孔子時代或者古希臘時一些思想被認是很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新、天主思想學派中也有聲稱是人文主義的派別。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歷史主義,而威廉··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中國遠古時代已形成人文精神雛形。《易經》中已經有明確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觀測天文星象,把握時間變化;觀察人情世故、風俗習慣、信仰等,施行化改造和引導,有效控制地域空間,成就天下一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易經》人文精神核心思想。最高的善意志,如水一樣柔順,滋潤萬物;如大地一樣寬容,滋養蒼生。

水和土地在《易經》屬至陰或至柔,表現一種深邃無窮的包容力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有明確文字和史料記載,中國人文主義思想可追溯到三代時期。商、周之際,原來神靈崇拜風氣濃厚的殷商宗
社會在周代逐漸生出理性思想,有了「天命靡常」、「惟命不於常」乃至「天不可信」等觀念。周公在《易經》基礎上演化出《周易》,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主張「以德配天」。崇德化政治,重德行揚善罰惡。

周公還制定一整套祭祀禮儀制度,以人文精神結合原始氏族種族圖騰和祖先崇拜傳統,優化宗法制傳統。制定完備的法典《周禮》,相當於現在的民法典。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敬天愛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等思想,便是早期人文主義思想雛形。到春秋時期,老子自然天道觀進一步發展,創立的道家思想,《道德經》其實是對《易經》得註解,甚至選擇性吸收,並對《易經》中隱晦哲理,系統地
括「道」和「德」之學術。孔子吸納《道德經》和《易經》思想,把「道」和「德」念定義「仁」和「禮」,對《易經》平民化和政治改良,孔子的「仁」、「智」、「泛愛眾」、「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進一步奠定人文主義思想。劉心武認,十八世紀中期,中國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通過塑造弱勢人物賈迎春的多舛命運也體現了人文主義關懷。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指14世紀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先進之思想。今天一般歷史學家這時期文化和社會之變化稱文藝復興,而將育上的變化運動稱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出現的很早,來自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曾使用這個詞。德國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Humanität。當時人文主義者稱自己humanista。直到1808年,才出現Humanism這個詞。這個詞傳到東方,在日本譯「人文主義」。後來,中國使用了日語的說法。

古希臘在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也提出一些早期人文主義思想觀點。

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生方式出現,不僅動搖中世紀社會基礎,也確立個人價,肯定現實生活意義,促進世俗文化發展,由此形成與宗神權文化對立之思想——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肯定人是生活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人生謀福利,育發展人的個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對人類自身反思越發明顯。隨著冷戰開始,1960年代後,美國和西歐爆發一系列反傳統運動和民權運動、女權運動、以及20世紀末崛起的LGBT權利運動後,西方國家趨向世俗化,無宗信仰者的比例日益增加。人文主義的主張及理念,無宗信仰者提供一個近似宗的信仰和價觀。 

如果可以用宗、人文主義這些念來分析中國思想的話,就不難發現,中國的宗和人文主義傳統都源遠流長,而夏商周三代的宗和人文主義正是儒學生的思想背景。我以,孔子對們的取捨,已經基本決定了儒學的性質。所以,判斷儒學是宗,還是人文主義,抑或人文主義宗等等,必須首先探討中國傳統的宗和人文主義。

提起中國傳統宗,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道和佛。然而,牟鐘鑒授發現,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大的宗一直作正宗信仰而社會上下普遍接受並綿延數千而不”,這就是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或原生型宗。牟授指出:“中國宗法性傳統宗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羽翼,以其他多種鬼神崇拜補充,形成相對穩固的郊社制度、宗廟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成中國宗法等級社會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繫社會秩序和家族體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國人心靈的精神源泉。”我認,中國宗法性傳統宗的發現和提出,是對中國思想史究的重要貢獻。

早在中國跨入文明時代之初,也就是三皇五帝時期,中國宗法性傳統宗就已經形成了,並成後來夏商周三代的國家宗。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儘管此在形態上發生了某些變化,但其基本特點沒變,其國的性質也沒變。可以說,在滿覆滅之前,一直是中國人的主流宗

相對而言,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形成就得多了,時當殷周之際。王國維先生率先提出,殷周之際中國文化發生過一場巨大變革,後來學者們普遍認那是一場宗改革運動。我則以首先是一場宗批判運動,人文主義運動,然後才是一場宗改革運動。

以文王、周公代表的周初文化精英由殷之代夏、周之代殷的歷史,對傳統宗進行了一次深刻、徹底的反思,終於發現並非“天命不僭”,而是“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甚至“天不可信”。至於夏、殷兩代的廢替,皆因“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原來,社會發展變化的最終根據,並不是神秘莫測的天命,而是人的德行。棄天命,注重人事,顯然是對傳統宗的根本否定和徹底批判,標誌著中國人文主義的形成。

不過,在這同時,文化精英們又巧妙地將這些人文主義成果納入宗的體系之中。周公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主張“以德配天”。在這裏,天仍然是人格神,只不過能根據人的德行揚善罰惡而已。另外,周公還制定了一整套祭祀禮儀制度,用人文主義成果來化宗法性傳統宗。這一切都意味著宗改革。

周公等文化精英們之所以一方面進行宗批判,開創人文主義,另一方面又將人文主義納入宗,進行宗改革,大是由於宗法性傳統宗一直作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化功能,也就是說他們是出於社會、政治、信仰等方面的考慮。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奇特現象,在周初以後的思想界,宗和人文主義合一體,共同組成了主流意識形態;或者說宗和人文主義一體兩面,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關於這個特點,相傳文王所作的《周易》一書表現得最明顯。從馬王堆帛書《要》篇得知,孔子早已發現《周易》的內容包含三個層面,即贊、數和德。其中,贊和數屬於宗,德屬於人文主義。

在我看來,形上學是哲學的命脈,或者說具有形上學的思想才可稱得上哲學,而先秦的形上學便是子貢所說的“性與天道”。以是觀之,西周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一個“德”字。此“德”字不是後來的“德性”,而是“德行”,乃形下念。故知當時的人文主義非形上學,則非哲學。

得注意的是,從《詩經》、《左傳》等文獻看,西周春秋之際,人文主義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這就是性與天道問題的提出,或者說人性論和與之相對應的義理之天的形成。人之所以有“德行”,是因有“德性”,而“德性”是天所賦予的,這個“天”就是義理之天,是當時人文主義的最高念。人文主義的義理之天和宗的主宰之天相抗衡,便逐漸拉開了人文主義和宗的距離,二者所組成的一體也逐漸演變兩體,終於們都相對獨立了。

儘管如此,由於歷史淵源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作兩種性質不同的意識形態的人文主義和宗之間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二者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透,並導致中有我,我中有。就是說,這種人文主義含有宗的因素和性質,這種宗也含有人文主義的因素和性質。在這個意義上,這種宗可以稱“人文主義宗”,這種人文主義也可稱“宗人文主義”。但是,如果我們因此將這種人文主義當作宗,並冠之以“人文主義宗”,或者將這種宗當作人文主義,並冠之以“宗人文主義”,都是不合適的,因因素之於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因素之於宗,都居於相當次要的地位,並非主流,故不可以之定性命名。

以上所述宗和人文主義兩大傳統正是儒學生的歷史背景。那,儒學是屬於宗的傳統,還是屬於人文主義的傳統呢?儒學的生當然標誌著先秦人文主義發展的新階段,這從孔子對《周易》內容三個層面的取捨已經看得非常楚。他說:“《易》,我後其祝蔔矣,我觀德義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如果進一步觀察整個儒學發展史的話,就不難發現,儒學無疑是兩千餘年以來中國人文主義巨潮的主流。

總之,儒學是人文主義,不是宗有宗因素,或者說有宗性,因此可以稱人文主義,但不能稱人文主義宗不但是一種關於哲學、倫理、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理論,也是一種人生學說,一套信仰體系,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能代替宗的作用。

 

台長: 幻羽
人氣(976)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濟群法師:佛教如何看待欲望】
此分類上一篇:《怎過紅塵道?》 *幻羽*偶捻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