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16 01:20:02| 人氣2,2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歷史正統的世系記錄】-上-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歷史”的图片搜索结果 
               【中國歷史正統的世系記錄】--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體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現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學上第一個王朝二里頭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從西周文獻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約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國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朝。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帝制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101日,中國共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資本的較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壟斷。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先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農民工」的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經濟成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出埃及

學術界有不同有關中國文明起源的假說,其中最著名及最具影響力的是出埃及,出埃及指中國的夏朝實則是西克索斯人進入尼羅河下游地區前的古埃及,即中王國時期及更早以前。在古埃及被西克索斯人滅亡後,古埃及其遺民遷徙至底比斯,後來經阿拉伯半島南面,往北至伊朗,再從中亞進入中國,建立華夏文明,此前居住於中國的皆原居民。西克索斯人後來效仿埃及中王國統治模式,也將自己描繪法老,居住於三角洲東部的移民隨之迀移至埃及地區,取代了原來的古埃及人。出埃及指華夏文明是亡國後的古埃及人的直接繼承人,這亦可解釋何這兩個古文明不約而同的使用象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楔形文字,是現今音文字的原始形態,出現於距今5500多年,另一種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一直有究者堅持中國金文源自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另一個使用象形文字的古文明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除文字外,中華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在各方面也表現出高度的相似性。早在1760年,漢學家德金就留意到中國跟埃及的古文字的相似性,中國人跟古埃及人也有很相似的習俗,他懷疑中華文明是古埃及人遷移過去建立的。加上中國古代有記載指南車的發明「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顯示古人很早已掌握定位術,使長距離遷徙變得可行。此後中國歷代都記載磁石的應用。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曾如此描述夏朝的地形:「北播九河,同逆河,入于海」。這是一條由南向北的河流,在北面分成九條支流,再重新匯合形成了對立的河流並流入大海。這條由南向北再分流九段的河,根本不在現今的中國土地上,中國的黃河由西向東流,黃河下游也沒有再分成九條支流,考古學界懷疑司馬遷指的是埃及的尼羅河。199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放射實驗室的博士生孫衛東曾分析來自於殷墟的銅器,發現這些殷商時期銅的放射性與埃及的銅特性十分相似,顯示兩者可能來自同一源頭。曾有究者對比中國與古埃及的帝王世系,指出夏朝的「大禹」很可能是古埃及的「蠍子王」,因蠍子王有兩套代表符號,其中一套是大頭魚加上一個鑿子,而大禹的「禹」象形字便是這套符號的繼承。「夏」這個稱呼更可能是來自古埃及的荷魯斯崇拜。「堯」對應一個名Iry Hor」的古埃及早期統治者,他們名字發音相近(「Ro」對應中國的堯「Yao」)。「舜」又可能是古埃及的Ka(又名Sekhen)。

現今考古學界認中國在約一萬年前已出現耕作文化;古城文明則最早出現於商代殷墟文化,這與出埃及的時間吻合。根據考古學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河南輝縣出土的祖辛上的金文,年代商朝中期,早於殷墟甲骨文。大多數的金文,都出現在盤庚遷殷以後。商朝期的鑄有金文之銅器日愈增多,然所述仍簡,多鑄者或其先祖之名稱。至商朝末期,方有鑄刻的文章出現,如帝乙時期的小子蒚卣,有器銘文444字、蓋銘文3字。商朝金文中已發現的單字總共有1300多個。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套更完整的文字表述系統,至今發現有五千餘字,其中解讀約三分之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界已經接受了銅文化是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傳來的,但不是經印度從中國南方傳到中國,而是跨越北部邊界,從中亞傳到中國。伴隨埃及數千年經歷多次的政權交替,即使有關於中國文明起源於埃及的證據存在,也早已遺失在歷史長河中,出埃及仍然維持只是眾多有關中國文明起源的假說之一。

 

中亞起源

中亞起源與出埃及一樣支持中國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是來自同一源頭,但不認中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分支,而是推斷中國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樣是來自一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該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才進入中國,中國史家對夏朝的描述實則是對這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的歷史記錄。這個假同時指出古北歐文明同樣是起源於中亞,與中國文明同源。

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並在當地發掘出許多彩陶。在比較了當地彩陶和中亞阿什哈巴德附近發現的安諾文化彩陶、烏克蘭的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之後,安特生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從中亞開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漸接近當代,說明中國陶器的製作技術是從中亞傳入的,因此中國文化亦有可能是從中亞傳入的。但是在1931年,中國學者梁思永發現了河南安陽的後崗三疊層,證明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一脈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響,安特生也承認了這一點。1945年,夏鼐通過在甘肅一帶的考古發現,指出安特生對於當地齊家文化的分期有誤,齊家文化實際上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說失去了實證支持。此後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堅持這個假說。

 

古巴比倫分支說

朝末年,法國學者拉克伯里提出中國文明出自古巴比倫,他在1894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拉克伯里在文中通過比較古代中國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近百種相似之處,提出假說,稱黃帝是約前2282年左右率領部眾遷至中國的一位巴克族(古閃米特人一支)首領,巴比倫典籍中稱其奈亨台。隨著許多古人類化石相繼在中國出土,成了柳徵、梁啓超等人反駁拉克伯里的有利論據,繆鳳林在《中國民族西來辯》中根據爪哇人等化石證據明確指出:「東亞之有人,期實先於西亞」。其後,在學者們的努力下,西來說所依據的不少上古典籍被考證後世作,朱逖先指出:「近言漢族西來者,大都取證於漢魏以來之緯書神話。」(《文字學上之中國人種觀察》)最後,對於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似之處,陳嘉異指出:「彼此因地理氣候之相等而遂發生類似文明」(《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斷中國文化是外來的。五四運動之後,拉克伯里的假說逐漸失去支持,被學界否定。

相关图片

                一、【夏、商、周】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傳說中指南車就是由黃帝所發明「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此後中國歷代都記載磁石的應用。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禪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洪水氾濫,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

禹的兒子破壞禪讓制方式,禹死後,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經過幾年的爭後,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都討伐,與軍大戰於甘。

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與少昊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後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的斟氏。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征》,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寒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勢力日益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澆二子。寒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長大後,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後來復立少康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後世稱「少康中興」。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史可以看到夏後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部落)的歷程。少康之子杼繼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行過「報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與夏人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芒繼位。芒逝後,其子泄繼位。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不降年邁時,內禪於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係仍然友好。

夏後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繼位。皋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發逝後,其子履癸桀繼位。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桀只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大約在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商部族首領湯,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氏舊址。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夏室於約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滅亡。

 

商朝

在商代,中國開始首次出現銅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555年,商湯滅夏,取代了夏朝。根據文獻記載,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湯之嫡長子,被立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湯二十九年,湯王過逝。其後,長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後即位,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伊尹輔佐太甲攝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並置其於湯所葬之地桐宮。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還政於太甲。還政後,伊尹又作《太甲》三篇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興」,「諸侯咸歸百姓以寧」,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興。此後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繼王,在王位繼承制度上出現了兄終弟及的亂象。

小甲乃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時期,開始了商王朝的第一次衰敗。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據傳世文獻記載,雍己繼位王。雍己之後,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繼王。中丁奪位遭到了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元年,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東遷於囂,由此保住了王位。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繼位,都於囂。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由於記載的缺乏,無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亂,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遷都於相。奪權徒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國力劇減,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征藍夷,又征班方,侁人聯盟班方,河亶甲聯合彭伯、韋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遷都於邢,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祖乙作太戊的嫡長孫,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持,立舊臣巫咸之子巫賢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權逐漸穩定,修築新都。命高圉邠侯,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商王朝二次復興。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廟號「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權平穩過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繼位。沃甲在卜辭中作「羌甲」,因其子南庚繼位王,所以初屬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後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繼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陽甲、盤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後成王。四子同父異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周祭祀譜,在先王行列中獨占鰲頭。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繼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後遷都於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僅六年,祖丁之子陽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陽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係直系,南庚在位時間較短,可能是遜位於陽甲,或是陽甲奪位。王位傳承的紛爭,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國力銳減,邊境諸侯內侵。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陽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陽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盤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繼王,破壞了嫡長子傳承制度,此後弟子相互代立,爭奪王位,屢遷都邑,使得國力衰亡,諸侯莫朝,邊境遭侵。是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亂」。

盤庚在卜辭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商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地點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在前1300年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處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台,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周武王聯合羌、、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們不願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西周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之後,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於齊、召公奭於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封叔鮮(管侯)、叔度(蔡侯)、叔處(霍侯)「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前1043年,周武王歿,子誦即位,是周成王,由周公旦輔政,前1041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於是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廢庶民。周公旦命這些商朝遺民修築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前1037年,邑修築完成。周成王歿,子釗即位,是周康王,周康王歿。四十六年之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死後,子瑕繼位,是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親征荊楚,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3年,周昭王還師渡漢水時溺死,全軍覆沒。其子滿繼位,是周穆王,繼位時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又好遊行,以致朝政鬆弛。東方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聯楚平亂,得勝。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大減。這一時期,西北戎狄漸興。周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人深所苦。

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厲王以榮夷公卿士,壟斷社會財富及資源。壓制國人不滿,周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殺。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暴動。前841年,厲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即位,是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勵精圖治,政通人和,諸侯來朝得宗周。宣王年,周王朝重新出現衰象。宣王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敗。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再慘敗。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后,其子伯服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國祚約二百五十一年。

 

東周

周幽王被殺後,申、曾等諸侯見目的達到,而此時鄭、衛、晉等諸侯率領的勤王之師也已經到,於是申侯與繒侯與外面的鄭、衛、晉等諸侯裡應外合,大敗犬戎,犬戎退走。申、繒、衛、晉、鄭等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王,是周平王。與此同時,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王,史稱「王」,這樣出現了二王並的局面。但是列國中大多數隻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周王,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由於宗周遭到戰火的破壞,同時犬戎雖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帶。於是周平王在秦、晉、鄭等諸侯的護送下,遷東邑(成周)。東周開始。由於後世的史家往往又把東周這段時期劃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所以又稱這段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周王室放棄了關中地區,實力大不如前,不僅無力控制諸侯,還要仰仗諸侯們的供給,早期主要是鄭、衛國和晉國,到了戰國時期則是魏國和韓國。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僅留有「天下共主」的虛名。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有一點號召力,到了戰國時期,連一點號召力都沒有了。

周室東遷,關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占據。當周幽王危難之時,秦襄公從秦起兵勤王,奮勇作戰,殺退了犬戎,但是沒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誠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於是作對秦人勤王之功的褒,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給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諸侯,秦正式成諸侯國。經過秦襄公、秦文公父子兩代人的征戰,基本上收復了岐周之地。東周開始後,鄭國的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們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擴張,使鄭國成春秋初年一個國,號稱小霸。由於鄭莊公公朝中的勢力太大,而且常常忙於他在鄭國的私事,很少入朝聽政,即使入朝,也僅是裝裝樣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這樣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於是周平王逐漸起用公以分化鄭莊公的權力,這引起鄭莊公的烈不滿。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須依賴鄭莊公,因此不得不向鄭莊公解釋,於是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件。《左傳》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烈的批評,文中引用「信不由中,質無益也。」說明交質的「無信」本質;並且認周王室與諸侯互換人質,是自己降格,說明交質的「無禮」本質。故認此事件是「禮崩樂壞」的縮影。

720年,周平王歿,周朝廷準備委任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國在這年先後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到了前717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因鄭國擅自領軍取用王畿的麥,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不滿周王的做法,兩年後(前716年)未有稟告周王便和魯國交換領土 (該協議於前711年落實),但同年又與齊國一同入朝。

706年,周桓王收回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鄭莊公不朝見周桓王,於是周桓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但被鄭國擊敗。是為繻葛之戰。此後鄭莊公與周王室不再有大規模的接觸。

“中國歷史”的图片搜索结果

                        二、【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時代

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

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並逐漸盛,許多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後楚軍所敗。

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晉文公。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生摩擦。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晉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大破楚軍於城濮,成中原霸主。與晉國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使秦穆公成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即位後,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莊王成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越國趁吳軍遠征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後闔閭之子夫差又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吳國,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越國衰弱,戰國時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生古四分曆。

而且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各種灌機械,大大提高生效率,從而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文化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的傑出兵法家有孫武(孫子兵法)、司馬穰苴(司馬法)、孫臏(孫臏兵法)、吳起(吳子兵法)、尉繚(尉繚子)等等。

 

戰國時代

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403年,晉國被三個門閥巨卿瓜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齊國被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韓、趙、魏、齊、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定義不同所致。

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其中,以李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霸主。南邊的楚國經吳起變法後盛,滅掉陳、蔡、越,擴展疆土。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大的軍隊,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356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的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蘇秦游遍六國,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張儀相,又使六國屈從於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齊楚所滅。合縱破壞後,齊國作山東六國中最盛的國家,開始沾沾自喜,其差點滅掉燕國,自稱東帝,攻滅宋國的行使諸侯驚恐,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統領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大軍重創齊國,攻陷齊都城臨淄,後齊國在大將田單使用火牛陣走燕國後成功復國,自此東方雄主齊國衰落,秦國基本上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開始發動對六國的大規模戰役,採用范睢的遠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將白起發動戰役,通過伊闕之戰、郢都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四大戰役橫掃山東六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秦國最終在秦始皇的統治下,於前221年憑藉王翦父子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瓦當,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文化上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

“中國歷史”的图片搜索结果

                  三、【秦朝皇帝的一統】

秦朝的統一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建立秦國。秦國於戰國時期逐漸轉,到秦王政陸續攻滅六國(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從此進入統一時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義。秦始皇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外中乾的帝國。秦朝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權力,丞相僅僅是輔佐,而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了降低各地區差異,秦始皇推行書同文(以小篆文字)、車同軌、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軍事上,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六國長城與城敦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設施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增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尊,推行融合「法、術、勢」(以法律根本、以愚民手段、法術勢相結合)三合一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以傳統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亂、與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與李斯密不發喪,密謀奪權。趙高胡亥的師傅,與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對蒙氏兄弟不滿。他們擁立胡亥太子,假造詔令以賜死在九原督軍的扶蘇,史稱沙丘之變。他們等到東巡大軍返抵咸陽才發喪,胡亥也繼位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趙高擺布,他賜死蒙氏兄弟,並殺害兄弟姐妹數十人。蒙恬的九原軍也由王離接管。秦二世縱情於聲色犬馬,圈養無數狗馬禽獸;徵招罪犯與百姓,續建阿房宮與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趨向混亂,趙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論,指鹿馬。前208年,李斯被趙高陷害,於咸陽腰斬,夷三族。另外役民過甚,當時力役三十倍於古以及田賦二十倍於古。舊六國百姓不願受嚴刻的秦法箝制與無數的勞役折磨,於同年爆發秦末農民戰爭。前207年劉邦與張良會合於洛陽以東,然後奪南陽、定武關,入關中。此時趙高擔任丞相,因畏懼劉邦,命閻樂殺秦二世,改立子嬰秦王。同時,劉邦軍於藍田擊潰秦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殺掉趙高后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亡。劉邦入主關中後,廢除嚴苛的秦法,與百姓約法三章,受秦人擁戴。前206到前202年劉邦與項羽之間爆發了爭奪天下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後劉邦取勝。


台長: 幻羽
人氣(2,281)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歷史正統的世系記錄】-中-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歷史上有494位皇帝,中國歷史其實是三個短命鬼打造的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