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21 03:31:33| 人氣2,7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聆聽沉潛內心的哲學味─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聆聽沉潛內心的哲學味─

 

                          參透紅塵起落

                          聆聽沉潛禪意

                          聚散離合音聲

                          如水流般悠然

                            *幻羽*

 

目前還不楚輪迴義是如何開始萌生在古希臘。因此可以以最容易的認定最早期於宗上與哲學上以輪迴宗旨的觀念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奧菲斯,這一脈古希臘派即擁有輪迴轉世觀,首次出現在當時古希臘人認的色雷斯(Thrace)之半開化(semi-barbarous)的東北邊境上。

奧菲斯(Orpheus),即
古希臘傳說中輪迴觀的創祖師,據說傳授靈魂與身體兩者之間是通過一個緊密且不對等的連結禁錮著;靈魂是神聖的,也是不朽的以及冀盼著自由,然而身體卻限制著被羈絆、束縛而成了一個囚徒。死亡瓦解這個緊密的禁錮,但是經過一個很短的時間被釋放的靈魂只能又再度的被禁錮著:由這出生之輪(the wheel of birth)無情的迴轉之原因。

因此這靈魂持續著
的生命歷程,輪流在一個單獨自在的存有與新的輪迴之間,在這必然的廣大循環中輪轉著,從而成許多人或動物們的陪伴。奧菲斯對這些不幸的囚徒們宣揚了靈魂釋放的示,他們立足在需要眾神的恩典來救贖和於狄俄尼索斯(Dionysus)信仰中獨特的宗儀式,並且呼籲他們要通過苦行者的虔敬生活與自我淨化(self-purification)轉變成神祇:他們生活的素淨將會提升他們在下一個轉世的境界,由他們行的淨化迄於靈魂已完成了命運的螺旋上升而生活這都是了能轉化成永恆的神性。

這就是奧菲斯
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左右出現在希臘,在厄琉息斯(Eleusis)和別處派組織本身成了隱密的與公眾的秘密儀式,並且創作出了富的文獻。

雖然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記錄到關於高盧、不列與愛爾蘭的德魯伊(druids)也有將輪迴觀作他們核心義之一,但目前沒有任何顯著跡象表明他們是與希臘人之間的念相關連。 

最早與輪迴觀有關聯的希臘思想家是錫羅斯的斐瑞居德斯(Pherecydes of Syros);然而畢達哥拉斯,據說是他的弟子,乃其首位著名的哲學傳人。畢達哥拉斯一般認他不是創立了這個義也不是他從埃及傳入希臘得。反而他是通過了從希臘東北部到大希臘所傳入的奧菲斯義而奠定了他在輪迴學說的聲望,並且了發揚這個教義還創立了學派。

在西方傳統哲學裡,闡述輪迴觀真正具有份量的影響力與重要性是由於透過柏拉圖對這教義的採納有關的。在來世觀的神話中這是與《理想國》(Republic)著作是有密切相關的,柏拉圖他訴說著神話人物中伊爾(Er)從冥界回到陽世是如何的情形,伊爾為阿爾米紐斯(Armenius)之子,他在死亡後的第十二天奇蹟般地回到了人世,並且講述了另一個世界的秘密。

在人死後,伊爾他說,他與其他人結伴而行來到一處審判的地點,並且看見靈魂從天國歸來,並且繼續前進有關他們所到之處那裡將是他們選擇新生命的地方(投胎),轉世成為人類以及動物。伊爾他看到奧菲斯的靈魂變幻成為天鵝,詩人賽繆洛斯(Thamyras)成為一隻夜鶯,聲音美妙的鳥類選擇成為人類,而阿塔蘭塔(Atalanta)的靈魂則選擇成為一個光榮的運動家,因而轉世再成為人類。在那裡被他看到人類成為了動物,而野生以及馴養的動物們也變化成為其他的生命形態了。

在他們這些靈魂選擇投胎到下一世的生命形態之後,這些靈魂還必須飲用勒忒河(Lethe,或譯為忘川)的水,接著如星辰(stars)般的投射而出到他們轉世出生的地方。在有輪迴那方面的神話與理論學說於其他的對話錄篇章中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像是在《斐德羅篇》(Phaedrus)、《美諾篇》(Meno)、《斐多篇》(Phaedo)、《蒂邁歐篇》(Timaeus)以及《律法篇》(Laws)都是如此。

在柏拉圖的觀點中靈魂的數量是固定的;因此誕生絕不是靈魂的創造,只不過是從一個肉體轉換到另一個肉體的一種輪迴過程而已。柏拉圖接受的教義是因為他贊同當時希臘民間信仰的特性並且渴望將這教義以提升精煉的形式而成為柏拉圖他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的一部分。柏拉圖對於輪迴教義中所信仰的程度已經由現代一些學者進行過相關的討論了。馬爾西利奧·費奇諾(Marsilio Ficino, Platonic Theology 17.3–4),對他來說,認為柏拉圖引用輪迴教義的用意是在於寓言性或譬喻性闡述柏拉圖他自己的學說。

在往後的希臘文獻裏輪迴的教義時時的出現;祂也在古希臘劇作家米南德(Menander)其部分保存的一份劇本《神靈憑附的女子》(the Inspired Woman)與琉善(Lucian, Gallus 18 seq.)所著作的針砭時弊作品中有提及到這個學說。

在羅馬的的文獻中有關輪迴的教義早在昆圖斯·恩紐斯(Quintus Ennius)的著作中就已經被發現到了,恩紐斯在他的卡拉布里亞(Calabria)的家鄉裡一定是對希臘教誨(the Greek teachings)相當熟悉與通曉得,輪迴學說是已經從大希臘的城邦時代一直流傳下來到恩紐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了。在他所著《年代紀》(Annals,又譯《編年史》)的一個佚失之片段中,這是一部敘事詩所寫成的羅馬史,恩紐斯訴說著他是如何在一個夢中會晤荷馬,並且荷馬已向恩紐斯確實了有兩位在世活著的詩人之靈魂同樣是曾經一度屬於孔雀的生命形態。

波西藹斯(Persius)於他的諷刺文學作品(vi. 9)之一篇中針對此一點而嘲弄著恩紐斯:關於恩紐斯這一點也是由盧克萊修(Lucretius, i. 124)以及由賀拉斯(Horace, Epist. II. i. 52)二人所提及得。維吉爾(Virgil)的作品這概念/理念成為了在《埃涅阿斯紀》(Aeneid, vv. 724 sqq.)的第六本書裡其敘述著冥界情形而採取的學說觀點。輪迴的教義在古風時代(antiquity)以降到最新的古典時代思想家堅定地持續著,普羅提諾(Plotinus)以及其他的新柏拉圖主義哲人(Neoplatonists)都是接受輪迴學說得。
 

《輪迴》(Metempsychosis)是由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所著的一首長詩的標題,寫於1601年。這首詩,也被稱為《神聖到無限》(Infinitati Sacrum, means 'sacred to infinity' ),由兩部分所組成得,即〈宗徒書信〉("Epistle")與〈靈魂的演進〉("The Progress of the Soule")。在後面部分的第一行之中,多恩寫道他「歌頌著不死靈魂的進步(sing[s] of the progresse of a deathlesse soule)」。

輪迴觀點在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於1832年出的短篇小說《門澤哲斯坦》(Metzengerstein)裡面是一個突出的主題。愛倫·坡重新回到撰寫輪迴主題的作品又能在《莫蕾拉》(Morella1835年)以及《橢圓畫像》(The Oval Portrait1842年)兩部作品裡見到。

有關於在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所著的《白鯨記》(Moby-Dick)一書裡,輪迴的觀點在第98章〈裝艙和清掃〉("Stowing Down and Clearing Up"),文章內的最後一段中有醒目的被提及著。

赫伯特·翟理斯(Herbert Giles)在他從《莊子·齊物論》中採用了這個單字「metempsychosis」來翻譯〈莊周夢蝶〉英文版。由漢斯格奧爾格·梅勒(Hans-Georg Moller)對這一專有名詞的採用提出了論辯,雖說,沒勒主張最好的翻譯是「事物的變化(the changing of things)」。

輪迴的觀點在詹姆斯·喬伊斯的現代主義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年)裡面是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在喬伊斯的作品塑造下,源自古希臘字彙的「metempsychosis」 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英文單字,然而卻讓摩莉·布盧(Molly Bloom)給發錯了音,被念成了〝met him pike hoses〞。

在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的1963年首部長篇小說《V.》(V.)裡面,輪迴觀點的談到及說起的引用的根據是來自莫雷·伯恩斯坦(Morey Bernstein)所著作的《搜尋布萊蒂·墨菲》(The Search for Bridey Murphy)這本書,並且是在第八章的後面篇幅裡。

輪迴的觀點在堂·德里羅(Don DeLillo)的1982年長篇小說《名字》(The Names)之中也有引用到。

在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1996年長篇小說《無盡的玩笑》(Infinite Jest)裡,書中人物「Madame Psychosis」(精神失調女士)的名字是暗示著輪迴原文「metempsychosis」一詞的雙關語。

居伊··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的短篇小說《埃拉克利斯·格洛斯博士》(Le docteur Héraclius Gloss1875年)是一部有關於輪迴寓言的作品。

在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從第一段落裡面,敘述者從一本書的主題到輪迴的過程比擬他精神意識(靈魂)的抽離。

“如水流般悠然”的图片搜索结果 

轉世指一個有有情之生物體死亡後,其意識、性格特點或靈魂在另一個肉體裡重生。轉世是佛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以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希臘哲學的主要和部分信條。大部分的現代非一神教信徒也相信轉世說。

種信仰早於原始文化中出現。一些無神論的學者認為,這種信仰源於三個普遍的信念:

人類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呼吸之間有一種不明確的關係,可與肉體分離。在睡眠時,分離是短暫的;在死亡後,靈魂則與肉體永遠分開。

動植物也有靈魂,而且強大地影響人類的力量與情緒(即泛靈論)。

靈魂可從一個有機體轉移到另一個有機體上。

在很多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學院中,仍有人擁護這個信念。

圖騰信仰亦包含靈魂在人類肉體間轉移的暗示。

除了已經修證四果阿羅漢的佛弟子於當生捨報後入無餘涅槃,不再轉世之外,所有有情(包括人)死後一定會轉世出生。佛教部派對於轉世過程有不同說法:唯識宗主張第八識離開身體後,經過中陰身階段,以後出生為新生命。說一切有部不主張第八識,但認為有中陰身階段。上座部佛教不主張中陰身,主張有分心貫穿前後生。出生的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飛禽走獸、昆蟲、鬼、神,等等。具有宿命通的修行者可以藉由禪定獲得過去多世的記憶。具有天眼通的修行者可以看到其他有情轉世到哪裡。

堅持所有有情都沒有來世的異教徒被稱為斷見論者,同時也是無因論者,也是佛教以外的九十六種外道見的最嚴重無明者。其本質是根源於常見論,同樣屬於不如理的虛妄想像而生的教派。

古代中國深信長生不死,如道教就有所謂的煉丹,從古代帝王陵墓到民間厚葬的「死後享樂」可以看得出來,轉世概念不是傳統道教的一部分,以下為老子轉世的假設:

東漢末年的《老子變化經》、邊韶《老子銘》、三國時吳葛玄所著《老子道德經序訣》、六朝時期的《老子變化無極經》等,均講述老子化身歷代降生的神話,即常說的「老子81化」,每一世皆有名號。唐代的《紫微大帝說玄武本傳》又增加了一世,說老子82化為玄武神。

《太平廣記》載劉三復此人「能記三生事,嘗爲馬,傷蹄則心痛,轉世爲人,乘馬至磽確之地必緩轡,有石必去。」《聊齋志異》卷一有《三生》的短篇小說。

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

西方宗教與傳統中的轉世概念在古希臘就有輪迴(Metempsychosis,古希臘語:μετεμψύχωσις)的宗教觀,於英文之文獻裡Metempsychosis是源自希臘語中論及的靈魂轉生的奧菲斯教、畢達哥拉斯主義與古希臘哲學之詞彙,尤其是在表達有關人死後的輪迴轉世。

奧菲斯教,這一脈古希臘教派即擁有輪迴轉世觀,首次出現在當時古希臘人認為的色雷斯(Thrace)之東北邊境上。奧菲斯,乃為古希臘傳說中輪迴觀的創教祖師,據說傳授靈魂與身體兩者之間是通過一個緊密且不對等的連結禁錮著;靈魂是神聖的,也是不朽的以及冀盼著自由,然而身體卻限制著祂被羈絆、束縛而成為了一個囚徒。

奧菲斯教的主要基本教義有別於由公眾信奉的古希臘宗教。奧菲斯教的宗教特色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透過賦予人類靈魂做為神聖和不朽的特性,但是經由輪迴轉世(metempsychosis)或是靈魂投生(transmigration of souls),依然註定要經歷(一段時期)著肉體壽命結束的連續「痛苦循環」。

2.透過生活上苦行或禁慾主義(ascetic)方式的規定,再配合秘密入會儀式,將會保證不僅最終能夠由「痛苦循環」中獲得釋放,而且可以與神(眾神)同在。

3.宗教觀是透過創立的聖典對關於眾神與人類的起源做出闡述。

一些古希臘哲學家相信轉世論;可參考柏拉圖所著的《斐多》(也譯《費多》)和《理想國》。畢達哥拉斯相信是第一位深入發展這個概念的哲學家。

2004年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曾報導過美國兒童James Leininger,談他是二戰太平洋戰區被日軍擊落而陣亡的海軍飛行員詹姆士.休士頓(James Houston Jr.)轉世的故事,這兒童從小就知道這位不知名飛行員生前許多事情,包括姓名與二戰戰機的零件專業名稱和服役的航空母艦名稱。

Discovery頻道的"奇蹟妙探"節目也去訪問這兒童和家人,詹姆士休士頓在世的姐姐對Discovery的主持人說James Leininger去她家後就認出有一幅畫是她母親所畫,但這事情只有她和她弟弟陣亡飛行員詹姆士休斯頓知道。後來James Leininger父母把兒子擁有二戰陣亡飛行員記憶之事情集結成書出版。但有人質疑,其父母隱瞞曾帶他參觀二戰航空博物館的經歷,恐有誘導暗示之嫌。不過這兒童一歲半參觀過戰機博物館,並不能解釋他為何知道那陣亡飛行員家裡哪幅畫是他上輩子的母親所繪製,以及他後來參加二戰老兵聚會認出那些上輩子所認識的老戰友。對於難以解釋的部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類似心靈感應。

相关图片 


早期心理學屬於哲學的一支,此時意識屬於哲學討論的範圍。到現代心理學的創立者,德國心理學家馮特,使心理學脫離了哲學成為獨立學門後,心理學也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意識研究是早期心理學主要課題。當時馮特使用內省法來研究意識問題,但內省法遭到後來很多心理學家質疑甚至反對,其理由在於內省法並不可靠。他們認為內省法不能準確反映出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與行為,也不能讓人接觸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狀態。而且內省法過於依賴複雜的語言,而導致客觀性的喪失。

雖然心理學家放棄了內省法,但由於找不到其它合適的研究法,因此在很多年裡心理學及相關學科忽略了意識研究。直至五十年代,由於認知科學的飛速發展,才又為意識研究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而使意識回到了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之中。尤其在DNA模型創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意識問題成為神經科學研究重要研究對像。雖然意識研究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但現在研究相關領域的多數科學家對意識的前景相當樂觀。

意識({為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科學家並不能給予一個確切的定義。約翰·希爾勒通俗地將其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現在意識概念中最容易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在覺察方面。

例如,某人覺察到了什麼、某人覺察到了自我。有時候,「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它們甚至可以相互替換。目前在意識本質的問題上還存有諸多疑問與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識方面。關於人類的心靈,神經科學界已經達成的共識是,人的心靈是神經網絡中信息傳遞過程的湧現性質。現代對意識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意識這個問題涉及到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哲學等。

意識是人的神經反應,當人出生時意識就與生命同在,是一種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與對外界感受的綜合體現,意識的基礎是個體具有自我意識與對自身認知能力、對自身行使能力的認可的綜合。因此產生一個疑問:「我認為我的意識存在,我就是有意識,我認為我的意識不存在或未必存在,我就沒有意識嗎?」

由於人類意識產生於神經系統,因此不論自身是否感知到,無論自身是否認可,意識均存在。如何界定意識是否存在呢?能夠分別了知,具有自我內省能力和行使能力,意識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與分析、思維、計畫、整理、記憶都屬於意識,都是意識心的功能,意識涵蓋甚廣,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腦與眼、耳、鼻、舌、身等去感知相對應的色、聲、味、觸等產生出意識。在熟睡或悶絕或死亡的時候,意識亦無法生成,意識亦是中斷的,因此無覺無知,什麼都不知道。由此可見意識亦會中斷。

在心理學上,意識具有四個特性:意向性,統一性,選擇性和短暫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識能在某個事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長時間。統一性指的是意識很難分開的。例如,當某人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此人是不可能在兩件事上都有意識。選擇性是有關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卻沒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例如,在一個雞尾酒會,某個人提到你的名字,當時你和那個人都同時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但你卻注意到了他(她)提到了你的名字。短暫性,又叫改變的傾向,是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描述的意識就像一條小河裡的河水。 

意識廣義易於研究的方面

廣義易於研究的方面,亦是科學實驗易於驗證、理解的方面;目前在意識這個問題中,易於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於以下幾點:

1.集中注意力方面。

2.清醒與睡眠區分的方面。

3.心理狀態的可報告的方面。

4.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的方面。

5.認知系統對信息整合的方面。

6.理解自身內在狀態的方面。

7.對行為控制的方面。 

意識狹義難以研究的方面

意識狹義難以研究的方面亦是不易進行科學研究,目前在意識這問題裏,雖然可以肯定意識是大腦的產物;「自我」是如何感覺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說這種「自我感覺」是如何產生的,以及感質問題,這些問題目前很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問題的屬性太主觀了,導致很難用科學的方法加以驗證,目前學術界正試圖從神經科學、心理認知科學、哲學、物理學等方面來解釋。

 

台長: 幻羽
人氣(2,707)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聆聽沉潛內心的哲學味─(續)
此分類上一篇:─據說這是21世紀最好的哲學電影,你看過嗎?─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