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12 15:49:09| 人氣4,6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新發現乾熱岩856萬億噸超世界石油50倍轟動全世界!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乾熱岩發電”的图片搜索结果 

※中國新發現乾熱岩856萬億噸超世界石油50倍轟動全世界!

20180310報導中國成功在南海開採可燃冰的消息令全國興奮,讓美日和東南亞某些“跳樑小丑”恨得不行。可沒想到,中國在內陸深處也取得了極重大的能源突破。

20178,中國科學家在海共和盆地地下3705米的深處,鑽探獲取了236度的高溫乾熱岩體,這是迄今止中國鑽取溫度最高的乾熱岩體,和可燃冰一樣,都是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重磅級突破。有了這兩樣法寶,改變中國現有的能源格局並不遙遠。

乾熱岩埋藏在地下三到十千米,是沒有蒸汽,沒有水的緻密毫不透的高溫岩體,即位於岩漿,也就是液態岩石上方的固態岩石。這種新型的地熱能源,溫度在150度以上,能大量廣泛用於發電供電、供熱等。初步測算中國最適合開採乾熱岩的地方在藏高原、東北和西北,資源總儲量和美國大致在同一個數量級上。

中國陸上乾熱岩的總資源量大約856萬億噸標準煤,以國際標準2%的可開採資源來算,全國可開採的陸上乾熱岩總量17萬億噸標準煤,相當於12萬億噸石油的當量。啥概?是世界已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的50倍,以現在的油價來算,這些乾熱岩一萬萬億元。

開採乾熱岩的流程是將高壓水注入到地下高溫岩層,高壓水壓裂地層生裂縫,形成熱儲水庫,之後熱儲水庫中的水入地層吸收乾熱岩的地熱能量,再通過離注水井200600米左右的另一口井,將熱儲水庫中的高溫水或水蒸汽提取到地面,用來供暖或者發電。冷卻後的水再次通過高壓注入地熱交換系統迴圈使用,整個過程全部都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進行。所以,乾熱岩的利用避免了常規地熱資源開採時出現的各種麻煩,沒有硫化物這種有害、有毒或阻塞管道的物質。

除此之外,用乾熱岩發電,不像火電那樣會排放大量染物質,也不像水電建影響整個河流的生態系統。除了不影響外部環境外,乾熱岩發電也不受外界的干擾,不受氣候溫度等自然條件影響。而且乾熱岩發電的成本還很低,只有太陽能發電的十分之一,風電的一半。

美英法等國家已經建立了乾熱岩技術究基地,而美國也初步進行了乾熱岩的實驗性發電。雖然中國從2012年才開始乾熱岩的開發究,但短短幾年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已在古都西安進行乾熱岩的實驗性發電。目前,中國各種潔電力都在快速增加,國家也開始制定停止銷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之前還在想,石油天然氣總有一天用完了我們怎麼辦,人類就要歇菜了?在乾熱岩這種新型能源的究應用上,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相关图片 

地熱能(英語: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攝氏7000度,而在80100公里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攝氏650度至1200度。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岩湧至離地面15公里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熔岩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出地面。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

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地熱能,例如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利用溫泉沐浴、醫療,在古羅馬時代利用地下熱水取暖等、近代有建造農作物溫室、水養殖及烘乾穀物等。但正認識地熱資源並進行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卻是始於20世紀中葉,但是,現代則更多利用地熱來發電。

地熱能的利用可分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兩大類。地熱能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能源。地球地殼的地熱能源起源於地球行星的形成(20%)和物質放射性衰變(80%)。地熱能儲量比目前人們所利用的總量多很多倍,而且因歷史原因多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該區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發區。如果熱量提取的速度不超過補充的速度,那地熱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熱能在世界很多地區應用相當廣泛。據估計,每年從地球內部傳到地面的熱能相當於100PW·h。不過,地熱能的分布相對來說比較分散,開發難度大。

相关图片

地熱來源

地熱來自於地球內部,地核散發的熱量透過地函的高溫岩漿傳達至地殼,而這種熱能就稱「地熱能」(或「地熱能源」),簡稱「地熱」。可供開發利用之地熱一般發生在地殼破裂處,亦即板塊構造邊緣;如:環太平洋地震帶、大西洋中洋脊、地中海-喜馬拉雅交界等。台灣便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具有發展地熱的良好先天條件。由於地殼板塊推擠或擴張,造成火山活動,以致區域性地溫升高,大量熱能傳到淺部地層,目前的技術只能在部地質適宜的區域,針對集中在地殼淺部的熱能予以開發利用,將來若能更進一步開發較深層的地熱時,則熱能源源不,故地熱常被稱永不枯竭的資源。

地熱、地熱區種類

常見的地熱依其儲存方式,可約略分如下兩種類型:

水熱型(又名熱液資源):係指地下水在多孔性或裂隙較多的岩層中吸收地熱,其所儲集的熱水及蒸汽,經適當提引後可經濟型替代能源,即現今最常見之開發方式。

乾熱岩型(又名熱岩資源):係指淺藏在地殼表層的熔岩或未冷卻的岩體,可以人工方法造成裂隙破碎帶,再鑽孔注入冷水使其加熱成蒸汽和熱水後將熱量引出,其開發方式究中。

此外,另有在油田區受巨大地壓而形成高溫盬水之「地壓資源」,但因僅出現在未固結或正進行成岩作用的深部沈積岩內,故不常見。

「地熱區」(或稱「地熱田」)泛指具明顯地熱徵兆的區域;凡溫泉、噴泉或噴汽孔地區或高溫岩石分布區皆可稱之。由於地熱與火山活動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此「地熱區」依其成因可分類火山性地熱區和非火山性地熱區兩種。

地熱發電

地熱發電的基本原理乃利用無止盡的地熱來加熱地下水,使其成過熱蒸汽後,當作工作流體以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

換言之,即將地熱轉換機械能,再將機械能轉換電能;這種以蒸汽來旋轉渦輪的方式,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相同的。
不過,火力發電推動渦輪機的工作流體必須靠燃燒重油或煤炭來維持,不但費時且過程中易造成
染;相反的,地熱發電等於把鍋爐和燃料都放在地下,只需將蒸汽取出便能達到發電的目的。

對於做工作流體的高溫地熱水,通常採「閃化蒸汽處理」,也就是讓因壓力驟降而迅速汽化,緊接導入低壓蒸汽渦輪機生動力以發電。

工作流體若乾而高溫的過熱蒸汽,可直接通入渦輪機,若同時含有水蒸氣和熱水,則須先藉汽水分離裝置將二者分離,待水蒸氣推轉渦輪機後凝結熱水,如果熱水溫度仍高,則可經閃化處理再利用或另作他途。發電系統末端之冷凝水經適當控溫後排入河川,或回注地下以免造成地下水資源枯竭。 

支援地熱發電開發的技術是多面向的,其主要涵蓋能源生技術、能源工程技術與其他相關技術三大領域。

能源生技術

能源生技術包括探勘技術、鑽井技術與測井及儲積工程技術。

探勘技術:以經濟、有效的方法,估計地熱田的溫度、深度、體積、構造及其他特性,據以判井位之選定,並推估其開發價

鑽井技術:鑽井成本占開發地熱的最大比例,亦可驗證初步探勘之結果,經確認地熱資源的賦存及生特性後,由適當的完井技術在安全控制狀況下開採。

井測及儲集層工程技術:完井後可作單井或多口井同時噴流之井測,利用取得的井下流體特性及地層資料,可以推斷儲集層的位置、深度、厚度、構造、儲集範圍、流體狀和能,據以規劃地熱井的生控制及地熱田的開發與維護,作有效的利用。

地熱發電已成功引用的探勘

地熱發電已成功引用的探勘包括地質調、地球物理探勘、地球化學探勘與鑽井探勘等。

地質調:透過採集水樣、岩石標本與取鑽井岩心予以分析鑑定,以釐各潛能區之地質構造,並建構區域水文模型。

地球物理探勘:利用重力、磁力、電阻、震波、微地震、地電流、熱流測定等方法探勘地質構造,並探究地熱儲集層之溫度位置、深度、範圍及岩層孔隙率、透率等,以提供選定探勘井井位之資料。

地球化學探勘:調徵兆區,採取水、汽及沈積物並進行化學分析,以判地熱水在深部可能狀況,並依地化溫度計推算深部溫度。進行地熱井水、汽之測試分析以確定地熱流體品質,作生控制及開發利用依據參照地表及井流地化特性,輔以同位素究,判地熱潛能及地熱系統型態。

鑽井探勘:利用鑽井方法獲得地熱田之地質構造、地溫梯度及地熱流體賦存情形等資料,以供選定生井井位之依據。

相关图片

能源工程技術

能源工程技術包括發電技術、小型地熱發電機發技術與直接利用技術等。現今地熱發電的發電技術有四種最主要的應用系統,分別是:全流發電系統、地熱蒸汽發電系統、熾熱岩發電系統與雙迴圈發電系統。

地熱蒸汽發電系統:可細分「乾蒸汽式」發電,及「閃化蒸汽式」發電。前者的天然乾蒸汽是最簡便而有效的工作流體,只要由管線直接導入蒸汽渦輪機就可生電力;後者如2.2所述,高溫地熱水經單段或多段閃化成蒸汽,再由汽水分離裝置去除熱水,以蒸汽推動渦輪機發電。該系統之運用技術已趨成熟且安全可靠,是目前地熱發電最主要的形式。

熾熱岩發電系統:須先鑿通兩口深達數千公尺的深斜井,再將冷水注入其中一井,由熾熱岩層所提供的地熱加熱,使其生水蒸氣從另一井匯集後,推動渦輪機發電;不過由於經濟因素使然,該發電系統較難被大規模推廣,但最近新興的「熱幹岩層法」卻延伸了此一念。

雙迴圈發電系統:又稱「雙循環式」發電或介質發電系統。係以低沸點的物質(如:丁等)作介質(即工作流體),與地熱井生的熱流體藉由熱交換器達到加熱,使其氣化以推動渦輪機生電力,且工作流體可循環使用。得注意的是,其中可作介質的氟氯昂Freon)因「蒙特婁公約」之故,已全面禁用。

全流發電系統:又稱「總流式」發電。地熱井生的熱流體,包括蒸汽及熱水的兩相混合體,同時導入特殊設計的渦輪機,由動能及壓力能帶動傳動軸連接發電機以生電力。

其他相關技術

地熱能的直接熱利用技術

地熱水回灌技術

地熱溫泉水處理技術

熱乾岩層法

儘管世界上已有許多地區對地熱作廣泛的應用,但的儲量仍遠比目前被人們所運用的總量多出很多,其高溫高壓的地下水和水蒸氣最具實用性,們主要存在於「熱乾岩層」中,可透過鑽井的方式將之引出。

「熱乾岩層法」乃針對地下46公里深的結晶岩岩層,那裏大量分布著水溫約200℃的高壓水。此法首先須在地面上打好鑽孔,再用水把水注入岩層使其受壓受熱,並通過另外的鑽孔把高溫高壓的地下水提取上來;地下水將直接被送進地面的熱交換器當中,以「雙迴圈發電系統」的原理帶動蒸汽渦輪旋轉,進而達成發電的效用。

由此觀之,以「熱乾岩層法」開採地熱,在地球上的適用範圍,比只能利用或輸送火山活躍帶底下熱源的方法更遼闊,故開發前景實寬廣。

分布狀況

據美國地熱資源委員會(GRC1990年的調,世界上18個國家有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5827.55兆瓦,裝機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國家有美國、菲律賓、墨西哥、義大利、紐西蘭、日本和印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熱資源也很富,雖然地熱發電裝機容量較小,但在地熱的直接熱利用能量和溫泉水利用方面已居世界首位。中國的地熱主要分布在雲南、西藏、河北、天津、福建、廣東、北京、陝西等省區。除以上利用外,從熱水中還可提取鹽類、有益化學組分和硫磺等。

相关图片

開發考量

地熱發電與火力發電相比,最顯著的差異便是不需裝設鍋爐且節省燃料費。但若欠缺良好的熱交換及其相關技術,不僅無法將珍貴的地熱資源善加利用,反而易肇生設備壞或工安問題。

優點

地熱能穩定,可以作基載電力。

過程安全。

地熱發電跟火力、水力的發電原理相同,都是推動渦輪機使機械能轉變電能進而發電,其優點如下:

運轉成本低:地熱發電不需鍋爐、燃料,故其運轉成本可相對降低。

附加價多元化:地熱能源除了可以發電外,可供溫室農業栽培、建物空調、溫泉沐浴等使用,亦同時兼具觀光、物理治療等經濟價

地熱能源係屬自型之替代能源,其經濟規模不但具備發展遠景,且擁有能源供應穩定、量適合開發等優點,還能與其他能源相互結合應用,節省相當大比率的其他燃料消耗,達到高溫高效率的利用價

缺點

技術要求高,例如抗腐蝕的管線會提高投資成本。

可能需要深井才能有足的溫度。

由於地熱資源的開發,受環境先決條件之限制頗多,且開發過程中易造成環境染,相對的其究困難度也較大,因此即使在能源多仰賴國外進口的台灣,地熱發電還是較少被考慮,其最主要的缺點如下:

初設成本高:開發初期的探勘、鑽井之費用極高,且所需相關技術之門檻皆極嚴苛。

環境負荷大:鑿地熱井將破壞地表自然景觀並影響生態,對土地使用造成影響。

工安管理風險高:發電時之蒸汽中可能帶有毒性氣體,熱水中也可能溶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對環境將造成染;若曝露量高,工作人員甚至有遭受危害之虞。

供應源位置掌握不易,且持續供應量之穩定度難以精確計算。

人造地熱能

人造地熱能(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是了解決全球暖化對於乾淨能源的大量需求而逐漸成21世紀顯學的一種新方法,最初70年代已經提出但是一直沒有受到重視。構想地熱分布地區極受限,於是有人提出採用深度鑽孔技術於任何地方鑽至靠近地底熔岩附近300度以上的區域,至少鑽2井,一井注入冷水、一井收回地熱,加熱後的蒸氣發電,如果成本允許鑽更多回收井則可以減少散失蒸氣;增加發電效能。

雖然原理簡單但是由於所需井深極深達5公里以上,又要通過許多堅硬花崗岩地殼,傳統衝鑽法需磨損數百具高價鑽頭成本太大,而地底狀況難以掌握有可能鑽出水氣不能流通的廢井,加上地熱在大眾媒體關注不如太陽能和風力高,諸多因素使人不願投資而停於實驗階段。

但是新興科技例如水熱鑽機、電漿鑽機的念已經提出,鑽井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屆時地熱能不受位置和氣候影響能提供24小時穩定基載電量的特性,建設時間、成本和大眾疑慮又遠低於核能;很有望成最具競爭力綠色能源和全球暖化的解救方案。

更多資訊:超臨界流體

超臨界二流體可以替代水作工作流體將熱量轉送至地熱發電廠,然後抽取其能量或推動渦輪機發電。

地熱空調

地下有恆溫的特性,除地表隨季節略有變化、幾百米深度以下開始有溫度梯度,中間基本是一個恆溫區,一般平均十五度左右,隨地區及水文地質條件不同略有差別,這種蘊藏在淺層岩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熱能形式的地熱能叫做淺層地熱能或淺層地溫能。其溫度範圍與人類所需要的暖通空調溫度最接近,夏季比冷卻塔循環水溫度低,冬季比室外溫度高,故可以採用此特性在適合的地區,主要是利用熱技術設計低耗能的冷暖空調系統,使房間保持在讓人舒適的溫度範圍內。

採用淺層地熱能的冷暖空調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叫地源熱
,另外一種叫做水源熱

水源熱
有兩種:多井系統和單井系統。多井系統就是一(多)個井抽、其他一(多)個井回灌,且需要定期回揚,主要是利用地下水中的能量;單井系統是通過控制井內結構,使抽灌都在同一個井內實現,主要是利用該井周邊範圍內岩土體及地下水中的能量;就構造上說,要比多井系統複雜,若某個系統中有多個單井,使用中可以當作多井系統使用。水源熱系統,因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人的改變了地下水的原始狀態,若缺乏科學的設計,會生嚴重的後果。

地源熱
則沒有這種擔憂。地源熱形式是利用埋在地下的密閉管道內的迴圈水(或其他液體),將地下土壤或岩層中的熱量與管道內的水進行熱交換,機組提供熱源或熱匯。有些條件下也可以沒有熱而直接將在地下迴圈的水作熱匯,給建築室內提供空調。如果在地下迴圈的水的溫度達到可以直接建築室內提供熱源的程度,這種地下的溫度情況應該叫做地熱了。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

“乾熱岩發電”的图片搜索结果

相关图片 

台長: 幻羽
人氣(4,625)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略窺當今世局風雲 |
此分類下一篇:─未來城市空間的變局─
此分類上一篇:【太陽能─知多少?】-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