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08 15:45:46| 人氣2,0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日本有寶藏※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日本有寶藏※

中國稀土儲量在10年間大跌37%,只剩2700萬噸。按現有生速度,中國的中、重類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20年,在2040-2050年前後必須從國外進口才能滿足國內需求。中國並非世界上唯一擁有稀土的國家,卻在過去幾十年承擔了世界稀土供應的角色,結果付出了破壞自身天然環境與消耗自身資源的代價。現在中國已不再是稀土大哥大。俗話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宣佈對稀土出口實行限制,意在改變上述不正常狀況。西方某些國家卻對中國的正當措紛紛抱怨,表示不滿。

中國是世界上稀土儲量最大的國家,然而,30多年過去了,中國稀土經過無休止的濫采濫用,儲量已經下降到世界總儲量的20%30%。在中國稀土拉動gdp的同時,美國封閉了境內最大的稀土,隨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紛紛效仿關閉稀土。日本更是大量從中國進口稀土,堆積起來,已經足其使用三四百年。同時了耗空中國,在進口堆積之餘,日本從中國進口稀土後出口給第三方,以此都成了世界上一個相當大的稀土出口國。中國稀土已經不能再等下去,否則20年內被耗光。

日本在太平洋上首次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稀土藏。而且,其儲量甚至要比陸地所發現的稀土資源總量要多出千倍。新發現的資源基地將幫助日本完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要知道,在太平洋南鳥島僅一個採平臺的開採量就可以滿足日本的年需求。這一數量是相當巨大的,因日本進口著世界上50%的稀土原料。

不僅僅日本人有著從海底採的想法。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英國分公司前不久也曾宣佈,希望借助于機器人從水下提取高濃度的複合金屬物質。他們將在太平洋中部地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從海底開採稀土資源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這些專案的實施,將出現世界市場上中國稀土價格暴跌的情況。供大於需將使其價格持續走低,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失去壟斷性地位。隨之而來的,中國也將失去稀土價格高居不下所帶來的不菲利潤。

另外,美國等西方國家有過中國停止出口稀土的訓後,紛紛制定出自救對策。過去因環境染等原因不積極生稀土的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都開始開採稀土。美國最大的稀土生商莫利業決定將生規模從2萬噸擴大到4萬噸。

從提煉出來的稀土品來看,美國2011年生1500噸,但2013年生1.2萬噸,有2011年的7倍之多。俄羅斯礦產企業ICT集團計畫向俄羅斯稀土投資10億美元。除中國之外的稀土供應量2012年僅95001.1萬噸,但2016年將提高到6.3萬噸以上。

再看日本,長期從中國廉價進口稀土,存在海底。有報導說,日本儲存的稀土夠它用上100--300年。日本和韓國通過進口和山購賣,佔有了世界稀土30%的儲存額,中國稀土出口約70%去了這兩個國家。如今,不稀土的日本卻成世界稀土存量、消費和出口大國,豈非咄咄怪事?

過去的三十年,日本從中國大量進口稀土,堆積起來,已經足其使用三四百年。同時了耗空中國,在進口堆積之餘,日本從中國進口稀土後出口給第三方,以此都成了世界上一個相當大的稀土出口國。中國稀土已經不能再等下去,否則20年內被耗光。

稀土是未來製造業的肌肉和脂肪,沒有稀土就意味著未來的工業製造業沒辦法進行,也就意味著中國所有未來商品都是極其短缺,也就意味著經濟崩潰。如果說石油短缺還可以用新能源代替,但稀土短缺,國民經濟只能餓死。不能自己的後悔買單,而是要自己的未來銷售,不能做後悔人。所以應該站到經濟高度,去保護稀土,少一些盜采,多一些有序開採,少一些走私,多一些正規出口,少一些開採,多一些保護

 

美國作為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家,他們的野心自然也不小,經常打著人權的旗號,將手伸到別的國家,干涉他們的內政。而中東就深受美國的侵害。大家都知道中東盛產石油,生活在那裏的人基本上都非常富裕,就比如迪拜。

但戰爭頻發也是他們的另一大特色。這中間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各國想要爭搶該地區的石油資源,但也離不開美國在幕後的搗亂。究竟為什麼美國要這麼做呢?
美國之所以能變得這麼強大,基本上都是因為靠發戰爭財。所以,他們的軍事工業十分發達。

但如果想要支持工業的發展,那麼石油這個能源是必不可少的。但石油是自然界的產物,他的數量是確定的,是不可再生資源。正是因為如此,石油在市場上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美國因為自己的地位,利用權力將美元變成了國際上通用的貨幣,之前甚至還跟黃金等價。

但隨著美國在國際上建立的體系的崩潰,美元已經不被各國所認可,為了挽救自己國家貨幣的位置,美國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早就意識到石油的價值,所以搶先和中東的這些國家簽訂協定,談好之後的石油交易都必須用美元來付款。為了確保自己的政策能實施下去,他們還特意扶持了以色列這個政權,讓他充當攪屎棍這個角色。

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和俄羅斯,還有其他國家的發展,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經不如從前,那麼美元的價值自然也受到影響。而中東的大部分國家也意識到用美元來交換石油對他們來說是十分不合理的一個買賣。於是,他們中的一些國家坐不住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伊拉克,這個國家的領導人認為中東地區的這些國家原本就都屬於阿拉伯這個民族。而現在正是因為他們變得四分五裂,才讓別的國家有機可乘,侵犯他們的權益。如果他們能夠團結起來,一定可以發展得更好。

因此,他就產生了要建立一個將這些國家都融合在一起的阿拉伯政權的想法,並且還威脅美國要放棄用美元交換石油的做法。他的這些主張可是危害到美國的利益,如果真的讓伊拉克做到了,那美國以後還怎麼在這個地區謀取利益。

於是,他們決定出手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國。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遣了許多技術含量極高的裝備。這才能在戰爭的結尾取得勝利。而這次戰爭也確實如美國所想的那樣,對其他蠢蠢欲動的中東國家造成了威懾,讓他們不敢跟美國作對。所以,即使這場戰爭對美國來說是造成了一點損耗,但從長遠來看,這點損耗相比他帶來的益處,根本不算什麼。不過美國千算萬算,漏下了他的對頭國家蘇聯。

雖然蘇聯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解體,但他們在中東留下的棋子卻仍然有用。美國在中東的連番行為讓俄羅斯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於是,他們決定要對美國實行報復。這個時候留在中的這顆棋子就要發揮作用了。他們在敘利亞國內引起了內亂,而知道俄羅斯打的是什麼算盤的美國自然不可能讓他們得手。俄羅斯幫助政府方面,那麼他們就資助反叛軍。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讓他們的武器有了銷路,他們當然願意坐享其成。不僅如此,美國還動了點小手段,給歐洲也製造了麻煩。戰爭產生了大量難民,美國鼓動他們往歐洲跑,而歐洲還不能不接,於是導致歐洲的許多國家國內也變得危機四伏。而造成這一切的美國卻完全不受影響,喜滋滋地縱觀全局。

 

對於那場已經蔓延了整整5年的令人望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不同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

在中國,大多數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並深信不疑的一種敍事是:第一,阿拉伯之春是美國首的西方勢力精心策動的,目的是通過製造政治和社會的不穩定來加對中東地區的手和控制;第二,美國和西方這做,根本上是了算計中東的石油利益。

眾所周知,石油是現代經濟的命脈。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不是說過—“如果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世界。這句話是現代西方推行霸權主義政治的最露骨的宣言。

這是一種很難證明或證的邏輯。不過將把這個糾結著宗衝突、歷史恩怨與現實利益的錯綜複雜問題簡化一串經濟問題:美國(和西方)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究竟有多大?這種依賴度正在升高還是在降低?如果說控制的話,美國是以什樣的方式控制中東石油的?……

美國並不依賴中東石油!今日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比過去半個世紀裏的任何時候都要低。阿拉伯的政治動盪發生在此時並且遲遲得不到解決,或許並非純粹是巧合。

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05年達到60%的歷史峰,但自那以後便開始迅速下降。5年後的2010年,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首次降到50%以下。另一方面,OPEC原油在美國的原油進口中的比例也在降低,而OPEC中的中東部分比例降得更低。事實上,美國的石油進口來源多元,且分佈均衡。

如果從對量來看,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東地區就不再是美國原油進口最多的地區。1991年海灣戰爭以後,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的比重更是逐年下降。到2010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僅占其總進口18.5%,遠低於中國。

反過來再看中東的石油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事實可能更令中國讀者想不到:雖然沙特至今仍是美國第三大原油進口國,但平均每天向美國出口的原油已減少到了100萬桶都不到,而美國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加拿大平均每天向美國出口原油卻超過了300萬桶。

儘管沙特近年來想盡辦法——包括打價格戰——試圖保住在美國市場的額,但看起來與美國的這條經濟紐帶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這一變化的政治後果很可能要不了多久就會顯現出來,這也是沙特近年來迅速走近中國的重要原因。

按照一些能源分析師的預測,下一個10年裏美國對海外石油依賴減緩的趨勢還將延續下去。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曾在20113月底提出過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要用10年時間將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削減三分之一。

由於美國經濟對中東石油需求的不斷下降和新的石油來源的增多,美國將在2020年之前把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數量再削減一半,並可望在2035年之前把從中東進口的石油量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美國已是全球最大油國,那,美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說起來也很簡單,美國本土本來就擁有富的石油儲量,歷史上美國就曾是全球最大的油國之一。進入新世紀以後,國際原油價格的飛漲鼓勵美國企業加大了本土原油的開發生。而在這一過程中,新世紀第二個10年裏出現的所謂葉岩革命緻密油革命又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2008年至今七八年間,美國原油量幾乎整整翻了一番。201310月,美國原油量超過進口量,這是近20年來第一次。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2014年春,美國的日均油量一舉趕超沙烏地阿拉伯的水準,這是1991年以來的首次。眼下,美國已是全球三大油氣生國之一,其量與另外兩大國——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不相上下。

很少有人會懷疑美國能輕而易地實現能源自給。但隨著國內油氣量的迅猛提升,美國很可能早在2011年就已經成了石油品的淨出口國。過去長達62年來,美國一直都是石油品的淨進口國。當然,這也註定將要重塑全球能源版圖,給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帶來深刻影響。

從根本上說,美國長期的石油淨進口地位不是市場供求關係,而是政治造成的。若不是美國國會頒佈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或許早就是一個石油出口大國。但近年來,在企業界的呼籲下,上述政策出現了明顯的鬆動。20151218日美國國會兩院投票通過全面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的法案時,這一事件應當說幾乎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第一批美國出口原油的買家正是中國的中石化,達成了具有美國石油史上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筆交易。中國才是中東石油最大買家!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第一次成石油淨進口國時,沙烏地阿拉伯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微乎其微。但僅過了10多年,到2002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便超過了1100萬噸,占當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6.4%,年增率達超過40%。沙特也從這一年起成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到2010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已高達近4500萬噸,占當年沙特對外原油出口總量的18.6%

早在2011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量就已經比美國多出40%。眼下,中國對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國家的原油依賴程度不僅已遠高於美國,也高於歐盟。在所有西方大國中,唯有日本對中東的石油進口依存度比中國更高,但日本石油消費的對量遠遠小於中國。

與美國對原油的需求和進口呈下降趨勢截然相反,中國未來的石油需求和進口仍在快速上升。EIA的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的能源使用量翻了一倍多。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能源消費量會比美國高出2/3;到2040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將是美國的兩倍。

201212月起,中國第一次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石油淨進口國。長期來看,隨著經濟的增長及家庭汽車保有量的激增,中國未來的原油進口還將進一步增加,而美國的進口量則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因此,中國坐穩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的寶座是板上釘釘的事。

西方老牌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美國與中國的石油需求和進口之間劃時代的消長關係,不僅已經徹底改寫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格局,未來還將大幅度地改寫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中東的前景未來將越來越取決於新興市場,尤其是取決於中國;而中國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未來也將越來越取決於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中東亂局是因美國介入不,美國和西方是不是中東政治動盪的策動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不僅如此恰好相反:正是由於美國和西方因石油利益的下降而對中東地區的介入越來越三心二意,中東地區曠日持久的政治動盪才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即便開人權、民主之類理想主義色彩烈的辭彙,僅僅從現實主義的立場去看,美國和西方現在恐怕更多地是因地緣戰略因素而關注中東。維護以色列的安全、抑制伊朗的崛起和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是當代美國中東戰略的重心,石油因素已退至次要地位。

退一步說,即便石油在美國和西方的中東戰略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今日的世界情勢也早就與許多中國民眾(以及世界民眾)陳舊過時的主觀臆想有天壤之別了。

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後,並沒有像昔日的帝國主義殖民者那樣獨佔(甚至無償獨佔)伊拉克的油田資源。後者是由伊拉克新政府通過符合國際規則的公開的商業競標向全世界開放的,利比亞的情況也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和西方當下的首要目標是在中東建立更加穩定可靠的石油市場秩序。如果說們有什私利的話,主要也是確保中東石油不被反美和反西方的獨裁政權所支配。

這種政策給了中國和新興經濟體搭便車的大好機會——中國企業因此獲得了伊拉克以及其他一些中東國家的油田開採權。因此,對中國的國家利益來說,未來正需要擔心以及未雨綢繆的不是美國和西方進一步介入中東事務,而是相反——一旦進一步撤退,留下的權力空和秩序空由誰以及如何來補?

完全可以想像的一幕情景是:如果美軍至今仍留在伊拉克的話,ISIS就不可能崛起,那中國的石油企業和建築工人們也就沒有必要撤離,更不會蒙受生命財損失。

 

2018-05-03日本發現大型稀土,要擺脫中國舒服了?

稀土作軍事最重要的戰備材料之一,是許多國家都想要爭先恐後擁有的,而我國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是目前許多國家進口稀土的對象,其中就包括日本。但是最近日本發佈了一則消息,甚至還說從此之後在稀土進口上終於可以擺脫我國的控制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日本早在412日就已經發佈新聞說,日本第一次找到了在南島島周圍存在稀土資源,而且這一次找到的稀土資源數量非常的龐大,超過了一萬多噸,其中鏑和的資源量甚至可以滿足全世界700多年的需求,這些稀土資源都已經超中國,所以才會有上面這一則消息。不過在這些日本專家高興之余,也有日本網友說:

現在高興未免還太早,日本近海區域一直都存在著大量的能源,其中可燃冰如果被開採出來的話都能用上幾十年,但是到目前止可燃冰並沒有被開採出來,最主要的是因沒有技術,所以這一次也是一樣,雖然稀土資源現在已經發現了這多,但是能不能開採出來才是重點

其實這名網友如此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相對于陸地上開採資源來說,在海裏開採資源難度係數要大得多,並且開採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染環境的過程,所以如果在海底採,就可能會對附近周圍的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作用,這樣日本最主要的——漁業就可能會遭到災難性破壞。

因此,即使日本發現了如此巨大的稀土資源,但是要想徹底擺脫我國的控制,擺脫對稀土進口的依賴,是還需要有一段比較長的路要走的,至少不是近兩年就能完全實現的。

日媒稱,日本早稻田大學講師高谷雄太和東京大學授加藤泰浩等人組成的究小組宣佈,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屬於東京都)周邊海底的稀土資源量超過1600萬噸,可供全球使用數百年。這是首次探明詳細的資源量。究團隊還確立了稀土的高效回收技術,將探討與日本政府和民間企業合作開採。

報導稱,究小組在南鳥島以南約2500平方公里的海域內採集25處的海底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蘊藏大量稀土資源,用於混合動力車等的磁鐵的鏑可供全球使用730年,用於雷射器等的可供全球使用780年。

另外,團隊還確立了高效率的稀土回收技術。東京大學授加藤調:“通過大幅提高經濟性,實現稀土資源開發已經進入了視野”。報導稱,加藤等人先是在南鳥島周邊發現有可能含有大量稀土的泥土。


台長: 幻羽
人氣(2,087)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略窺當今世局風雲 |
此分類下一篇:性別:與多元文化空間 文- 陶詠白教授
此分類上一篇:﹝中東戰爭的殘酷暴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