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10 17:46:48| 人氣2,2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釋永信-禪意-爭議 (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6>釋永信的修行

    如此這般迎來送往,釋永信的佛法修到底如何?這是他經常被詬病的地方。

    “客觀來說,釋永信朋友多,事情多,對他修行的時間有影響。現在他年齡大了,其實是很累的,但也沒辦法。是寺裏當家的,這些事能不管?領導來了要見要修行,讓領導先等著?這不可能。”登封市宗局前負責人、與釋永信相識20多年的鄭宇(化名)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但我觀察了幾十年,他還是時時刻刻以出家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他每天4點就起床,上早殿,然後和大家一起過堂吃飯。他每天打坐兩小時,早各一次,午休也多是打坐休息。他說腿一盤上,萬念俱空,很容易靜下來。禪宗的‘公案’,也就是典故,他知道很多,平時說話經常引經據典,頗有禪機。有一次我和他散步,他胖,走不快,我就開玩笑:‘胖,是不是吃肉了?’他當即答:‘大象不吃肉,怎麼胖?’”

    鄭宇認,釋永信的修來自他的勤奮和愛書。“忙完這些迎來送往,釋永信就愛看書。別看他學歷不高,有人給他捐了錢,他就拿去買書,大部分買的是有收藏價的古書,以便充實少林寺圖書館。他方丈室的樓上放的全是書,一箱一箱的。”據鄭宇觀察,釋永信看書以佛典籍主,其他政治、歷史、文化、新聞、藝術各個方面的書也都看。“他知識面比較廣,無論是佛法,還是國家大政方針,說起來都頭頭是道。這對他決策少林寺事務很有幫助。”

    經常有人問釋永信:“是不是高僧?”

    釋永信覺得,中國歷史上有兩種崇拜,一種是聖人崇拜,一種是英雄崇拜。對高僧頂禮膜拜就是聖人崇拜的一種。“我究過高僧,讀過高僧的傳記,要成歷史上的高僧,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現在只是想,將來如何讓少林寺社會多做一些事情,至於是不是高僧,我並不看重。”

    他的心境已歷練得平和、通透。鄭宇回憶:“我剛來登封市宗局的時候,釋永信接任住持沒幾年,光憑熱情,還不瞭解政府部門的運作流程。他覺得對的事,就希望能緊給他批,給他落實,事事催著急辦。但宗局作一個行政部門,需要層層上報,有些事得權衡著來辦,甚至緩一緩再辦。比如1993年,少林寺接到了一個臺灣方面的邀請,釋永信覺得是宣傳少林文化的好機會,催著我們緊給他辦赴台手續。但上級部門很謹,最終幾番溝通,幾番修改邀請函,才成行。”鄭宇笑著說,“現在的釋永信可比以前老成多了,心態比較從容,做事考慮得比較周全。看,針對一些非議,他都能平靜對待。以前一聽到,可會氣得滿通紅。”

 

    <7>少林寺

    釋永信俗姓劉,名應成,1965年出生在安徽皖北農村,排行老三。當時母親雖然帶著5個孩子務農,但父親在水電部門工作,家境可,而且都是“非農戶口”,上學、找工作都不成問題。16歲那年,釋永信選擇出家。“因小時候總聽當地人說書,書中的和都過著愜意的生活,雲來霧去,像神仙一般。我就希望長大後也能出家。”

    1981年,釋永信趁家人外出,拿了點錢和幾件衣服就直奔少林寺。幾經周折,他找到了住持行正長老。老方丈聽說他是農村出來的,什活都會幹,也不怕吃苦,就同意接收他做弟子。釋永信回憶,當時寺院的生活比起安徽老家差遠了,更與他心目中的寺院形象相去甚遠。“十年浩劫剛過,少林寺佛堂破敗,僧眾離散,香火幾乎斷。20多個僧人,28畝薄田,連口糧都不吃,早兩頓玉米糊糊,就中午一頓有乾糧,每人兩個饅頭。但即便如此,我總能感覺到,少林寺的靈氣還在。”

    老方丈正式收他徒,賜法號“永信”。多年後,釋永信才知道,那時宗政策未落實,僧人連僧衣都不能穿,還能收徒弟?師父收他徒,是冒著大風險的。正因此,他堅定了繼承師業的信念。在廟裏,做飯、放牛、種地、挑大糞、當保管……他很得老方丈的喜愛。

    少林寺最困難的幾十年都是行正方丈帶著大家一起度過的。釋永信忘不了師父的言傳身,“當時北京的中國佛協會對面有家澡堂子,連洗澡加睡覺總共才一塊錢,師父去北京辦事,都是住在那裏,澡堂子的工作人員和師父都很熟悉了”。1985年,少林寺的日子好多了,每年有十幾萬元的門票收入,可老方丈到北京辦事還是要住澡堂子。釋永信只好騙師父說澡堂子已經拆了,師父這才開始住旅館。

    了少林寺的發展,師父什都不怕。當年有人說要把塔林炸掉,師父第一個站出來,大聲喝道:‘若要炸塔林,先把我炸了!’對方硬是給嚇了。誰能想像,少林寺的壁畫、經書、佛像、塔林,都是這個雙目幾近失明的老方丈保護下來的?沒有他,少林寺的歷史可能就會斷代。”釋永信忘不了這段歷史,“師父不僅樣吃苦,樣做人,他的一一動更讓我感悟到,唯有發展,才有地位,才有影響,才配得上少林寺佛聖地、禪宗祖庭的稱號。”

    1987年8月,行正方丈圓寂前夕,將法卷和衣授予釋永信,並一再叮囑:“平時多蓋些房,多存些糧,一定要想法恢復少林寺的鼎盛。”年僅22歲的釋永信成少林寺住持,一時間轟動全國。不但外界有質疑,少林寺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那時少林寺的出家人多是河南本地人,很多老僧人各有一幫得意弟子,讓一個安徽來的“毛頭小子”領導全寺,無異於“將自家東西送給了別人”。

 

    <8>少林寺禪武

    20世紀90年代初,鄭宇走馬上任登封市宗局負責人時,見到的是一座充滿濃重江湖氣的少林寺。

    “少林寺本來就有習武的傳統。最初是了保護隋朝皇帝賜給寺廟的土地不被亂兵奪走。後來李世民戰事不利,被囚禁在洛陽,少林寺的十三棍僧憑藉一身武藝,連夜打進去,救出了李世民。唐朝統一天下後,李世民特准少林寺設500僧兵,自立營盤,資費歸公,開創了僧人公開習武的先例。這種傳統在‘文革’時期中斷過,因活動都被禁止了,僧人也被迫還俗。到了1982年,電影《少林寺》一上映,年輕人蜂擁而來,有的信仰而來,有的學武而來,有的甚至是社會流竄犯。那時宗政策剛剛恢復,寺院管理體制不順,也沒有登記制度,局面非常混亂。這些人在少林寺裏明爭暗,拿刀子人,點汽油放火燒大殿,幹什的都有。好好一座禪宗祖庭,變得武是武,禪是禪,甚至只有武,沒有禪。趙朴初在參觀少林寺時,就調過少林寺能‘天下稱第一,是禪不是拳’。”鄭宇說,在這種背景下,剛接手少林寺沒幾年的釋永信提出了“武術禪”的念,調禪是第一位的,通過“禪武結合”給少林寺找一條生路,重塑禪宗祖庭的聲望。

    釋永信也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少林功夫不同於其他門派的地方,就是禪與武的結合:以參禪之心習武,以習武作修禪的方法之一。少林功夫追求的是綜合素質,是身心的協調和生命品質的提升。因此,我們不用‘少林武術’,而用‘少林功夫’。武術是技術層面的,而功夫不僅有技術,還包含文化和信仰。”

    釋永信一面成立武僧團,一面恢復禪修傳統,使僧人有功可練,更有禪可修。比如,培養年輕僧人的修。鄭宇說:“他支持僧人到佛學院學習,鼓勵僧人參加高校的成人育、函授課程。少林寺還會組織考試,選拔僧人去知名大學進修。寺裏也成立了少林文化學院,給學歷比較低的僧人授外語、國學、書法、歷史等課程。”

    這些僧人生活在遊人看不見的地方,與少林寺景區的喧囂隔開來。“原來少林寺兩側的房子亂七八糟,釋永信就把們規整成一個個小單元——有的給文化學院,有的用來練功,有的做禪堂,有的是藥局。寺裏修了一條消防通道,隔開了旅遊區和僧人們學習生活的地方。那裏的生活是很淨的。該上課的上課,該練功的練功。”鄭宇說。

    又比如,恢復打禪七。禪七是指僧人以七日期,閉關坐禪,參究心性,以期證悟。現在,每年農曆十月初五,少林寺眾僧開始打禪七,七七四十九天后圓滿。

    再比如,辦“機鋒辯禪”活動。少林寺邀請各地優秀僧才參加辯論,以發智慧。辯題都和參禪有關,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達摩面壁,背向何處?”

    還比如,辦傳授三壇大戒法會。傳戒是沙彌、沙彌尼傳授戒法的儀式。在佛界有著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佛法的延續。少林寺歷史上曾辦過傳戒法會,但已經中斷了300多年。“傳戒是一個寺院實力的表現,除了硬體設施和經濟實力,還需要在宗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寺院內部也要掌握一套複雜的宗儀軌,能接待全國前來受戒的戒子。從2007年起,少林寺接連辦了3屆傳戒法會,很不容易,這是一般寺院不敢想的。”鄭宇說。

    鄭宇還記得,釋永信那些年幾乎遍了各個政府部門,逢人就講少林寺禪宗祖庭的輝煌歷史,爭取支持,申請撥款。他籌資修復了法堂、鐘樓、鼓樓,鋪設了幾百米長的蓮花大道,主辦了聲勢浩大的少林寺成立1500年慶典活動,“少林寺逐步找回了往日宏偉壯觀的氣象”。

 

    <9>少林寺變化

    悄然間,少林寺在宗界人士心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鄭宇說:“上世紀90年代,我去參加佛協會的會議,和全國各地宗界的人士提起少林寺,大家都搖頭。現在,全國各大寺院對少林寺都比較尊重,一有活動就請少林寺的僧人去參加。”國家宗事務管理局的一位元幹部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永信法師的修、品行沒有問題,少林僧人的培養也日益規範,我們對他、對少林寺是尊重的。”

    不過,宗界人士也普遍認,儘管少林寺做了重振禪意的努力,但武勝於禪、功夫之名大過禪宗祖庭之名的狀況還是沒能徹底改變。

    與國內的情況相反,少林寺在海外受到了很多追捧。62歲的德國作家克魯茲告訴《環球人物》記者,2008年,他第一次走進少林寺,心中充滿疑問:“在當今中國,佛僧人如何生活?他們從里來,出家之前做什選擇在少林寺出家?在中國歷史上,少林寺扮演了什樣的角色,又承擔了什樣的責任?”此後,他每年都去少林寺兩三次。2011年,他找來一位攝影師,一起在少林寺住了3個星期。2012年,畫冊《少林僧》在德國出版,通過近60幅圖片展示當代少林僧人的生活。“我沒想到,《少林僧》一出版就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同時在德國和奧地利行了圖片展。一年之後,我們的書再版。”

    海外對少林寺的良好印象與“少林文化走出去”密不可分。1989年,德國人戴勒隻身到少林寺旅遊,因被寺院吸引,向釋永信提出要入寺習武修行。釋永信覺得他是塊學武的材料,就同意了。戴勒回國前夕,釋永信建議他方便時在歐洲推廣少林文化。戴勒的父親是一名企業家,2001年,他出資約1000萬元人民幣,在柏林建了第一家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少林寺選派了幾名修行好、功夫好的禪師,在那裏授佛學和功夫。現在,少林寺在海外的文化中心已經有幾十家。

    美國華人曹對文化中心裏的少林僧人印象深刻。“2007年,我跟著朋友走進了正在建設的洛杉磯少林文化中心。我看到那些小僧人雖然來自中國農村,物質條件並不好,但他們永遠首挺胸,英氣十足,有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勁兒,自信、陽光,讓我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傲骨。”洛杉磯少林文化中心建好後,曹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習。

    不論發展到一步,釋永信都在少林寺地下倉庫裏存放著足寺裏所有人吃兩年的糧食。“很多人問我不藏金銀,而去藏糧?我想,然師父關照多存些糧,必然有他的道理。再說,遇到荒年,金銀能吃?”除了糧,他還“人才”。釋永信在全國恢復和創辦了十多個下院,如河南的慈雲寺、雲南的妙湛寺、天津的北少林寺等。現在,少林寺常住院加上各個下院的僧人,總數已經超過500人。

    今年,釋永信50歲了,這是“知天命之年”。在《環球人物》記者採訪的最後,回顧這半生奔波,釋永信說:“人生都一樣,不論是在寺院中修行,還是在各個行業工作,有一條規律誰都逃不脫,那就是要充分認識人生,理解人生。有些人做的事業轟轟烈烈,但他未必不空虛;有些人做的事情平平凡凡,但他未必不充實。佛家認,做什事情,在個行業,都是一種修行,都是對自己和社會盡責任,只要讓眾生受益,就是一種向善、向上的境界。”

 

    附:禪宗千年事

    (1)源于印度,光大於中國,備受文人青睞

    “天下武功出少林。”33年前那部紅遍大江南北的電影《少林寺》,一開場就給少林寺定了位。直到今天,大多數人一提起少林寺,就會想到功夫。鮮有人知道,千年少林能在佛門中享有不衰的地位,是因為它禪宗祖庭的身

    達摩一葦渡江,面壁九年

    禪起源於印度。佛祖釋迦牟尼年即將涅槃時,到靈鷲山上眾人說法。法會上,佛祖沒有開口,只是拈起一花,而後意態安詳,沉默無語。與會者都不解其意,面面相覷,只有佛祖的大弟子迦葉(音同攝)尊者心領神會,破微微一笑。於是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外別傳,這個根本大法,今天就付與迦葉,希望好好護持,使之流傳下去”。這就是禪的起源。

    從迦葉開始,禪在印度秘傳了28代,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宗派。“這是因禪不符合印度人的習慣。他們喜歡苦行、思辯和神通,重形式。而禪不重視宗形式,一個眼神,撚一花,就開悟了。所以禪在印度幾乎沒人接受。”明影法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明影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2001年在河北柏林禪寺正式剃度,現在是河北佛學院副院長、湖南藥山寺住持。

    禪宗二十八祖達摩相傳是一位王子,了護國而出家。明影說:“我在印度朝聖的路上聽說,達摩出家之前,就經常做夢來中國。師父告訴他:‘震旦(中國)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下行。’意思是中國雖然適合禪宗發展,但傳法也會歷經坎坷。”

    達摩到達中國時,正南北朝的亂世,但南朝的佛盛極一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便是當時崇佛的寫照。達摩從廣州登陸,先到了南朝都城金陵,晉見了梁武帝。梁武帝雖然篤信佛,但與達摩話不投機。於是,達摩離開皇宮,走到長江邊,只見江水滔滔,無船可渡,他就在岸邊折了一枝蘆葦,投入江中,隨後踏上蘆葦,飄然過江。

    達摩來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此廟建成只有二三十年。西元495年,北朝的魏孝文帝安置印度高僧跋陀敕建此廟,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當時,少林寺僧人也不認同達摩的禪法。達摩獨自一人,隱居在山上一個高約3米、深約5米的石洞裏,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鳥兒能在他的肩上築巢,蜘蛛能在他的手上結網,這一坐就是9年。

    明影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面壁九年’是不是天天在那裏面壁?我覺得不是。達摩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風是動的,牆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心是不動的。所以,‘面壁九年’的諦是達摩祖師9年禪心不動。”

    9年後,達摩等來了願意拜他師的僧人神光。那一年冬天下著很大的雪,神光跪在洞外求法,直至雪已齊腰。達摩說:“白雪齊腰算不了什,必須紅雪齊腰才可以。”於是神光拔刀自斷左臂,鮮血頓時染紅白雪。他說:“我心未,乞師與安。”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神光說:“吾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覓不可得,與汝安心竟。”神光聞言,當下大悟。達摩收神光弟子,賜名慧可,並將衣傳給他。慧可是中國禪宗的二祖。這就是少林寺作禪宗祖庭由來。 

    (2)慧能頓悟成佛,農禪並重

    “達摩祖師之後,禪宗最有影響的是慧能大師。”明影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慧能本是廣東一個出身微賤、沒有文化的柴人。22歲時,他在旅店聽到有人讀《金剛經》,便步行到湖北黃梅拜見五祖弘忍。五祖問他:“不遠千里而來,是求什?”慧能說:“別無所求,只求作佛。”此語一出,座皆驚。五祖又問:“出生於南方邊地,怎麼敢求作佛呢?”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五祖心中暗喜,便留下他,讓他到後院打雜。

    幾個月後,五祖讓弟子們寫一首偈子(音同繼,指佛經中的唱頌詞),彙報修行智慧。大弟子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聽到後,也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後大喜,當夜就將衣傳於慧能,慧能成禪宗六祖。

    十餘年後,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正好風吹幡動,他聽見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二人爭執不下。這時慧能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法性寺的印宗法師聽聞,當即他剃度,完成出家儀式,並請其正式開壇說法。

    “禪宗在慧能大師這裏,徹底完成了中國化。”明影說,“達摩祖師是印度人,他當然有印度人的文化習慣,慧能大師擯棄了這些,宣導‘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簡便修行方法。慧能的三傳弟子百丈禪師還一改印度僧侶靠施捨度日的習慣,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並重,這讓禪得到了各階層的好感,禪宗在中國開始遍地開花。”

    相傳達摩曾用“一花開五葉”預言過禪宗在中國的發展,後來禪宗果然發展出五家宗派。慧能門下的懷讓、行思二人繼承了師父的衣,分別在湖南南嶽衡山和江西原山傳法。南嶽門下出仰宗、臨濟宗,原門下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明影告訴《環球人物》記者:“五家宗派出現前,禪宗的風格是極活潑的,沒有定法。五家宗派就相當於5種育模式,不同風格的祖師建立起不同的模式,不同性格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宗派。是秀才風格,就去曹洞宗;是將軍風格,就去臨濟宗;定慧圓融的,就去仰宗;文采飛揚的,就去法眼宗;智慧猛利的,就去雲門宗。” 

    (3)五宗綿延千年,兩枝獨秀

    宋朝以後,盛行於世的只有臨濟、曹洞兩宗。

    所謂“秀才風格”,就是指曹洞宗禪風綿密。由唐朝人良價和弟子本寂創立。

    本寂在江西曹山講佛法時,門人眾多。山下有一個鐘陵大王仰慕本寂,兩次遣使者請他到府上去,均被本寂拒。第三次,鐘陵大王告訴使者:“此番若不見曹山大師前來,休想活命!”使者只好跪在本寂座前哭訴:“大師慈悲,救度一切。大師此番若然不赴王命,弟子滿門便成灰粉!”本寂扶起他,說:“不要擔心,我寫一首古人的偈語給帶回去,就能保的命。”這偈語是:“摧殘枯木倚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顧,郢(音同影)人那更苦追尋。”莊子曾用“郢人”比知己,本寂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別再找我”。鐘陵大王明白了:“弟子今生無緣拜見曹山。”

    曹洞宗在元朝遠播日本。那時,少林寺也成該宗派有影響力的寺院之一,這要歸功於禪師福裕。福裕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入主少林寺,目睹佛殿被戰火摧殘的樣子,立志重振。他鼎力宣講佛法,廣收門徒。據說,一次忽必烈詔天下名僧彙集於元大都,福裕的弟子就占了其中1/3。福裕也被譽少林“中興之祖”。

    福裕還大力發展以武修禪的方法,少林僧徒雲集在鐘鼓樓,演武禮佛。明朝倭寇侵擾沿海時,少林僧人至少6次被朝廷徵召,參與抗倭,立下戰功;民國軍閥混戰時,恒林禪師被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率眾與土匪作戰,保一方百姓平安,被當地政府稱“少林活佛”。

    除曹洞宗外,另一支發展較好的是臨濟宗。臨濟宗的創始人是義玄禪師,他師從希運禪師。希運生活於唐朝中後期,其禪風峻烈,凡是向他求法的人,入門之前必遭當頭一棒,能對棒擊領悟者,方納弟子。義玄曾三度向希運求問禪義,三度被希運當頭棒打,不得不離開,後經大愚禪師指點,又返回希運門下。義玄創立臨濟宗後,沿用了當頭一棒的做法,傳法時還伴之一聲大喝,成語“當頭棒喝”由此而來。明時期,臨濟宗的發展勢頭超過了曹洞宗,故有“臨天下,曹一角”的說法。

    但明兩代,整個禪宗的盛世已過,徹悟的禪師不再多見。民國時期,虛雲、來果和太虛是3位佛界公認的開悟的禪師。其中虛雲禪師傳承臨濟宗和曹洞宗,又遙承了早已斷流的仰、雲門、法眼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脈,承前後,禪宗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禪宗如何擁抱現代生活

    禪宗已走過千年曲折。如今,佛很熱,禪也很熱,禪宗應該如何適應現代社會?中國佛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和修學禪宗的明影法師分別給出了答案。

    《環球人物》:我們知道,中國的佛有八大宗派,有人用一句偈語:“密(宗)富禪(宗)窮方便淨(土宗),唯識耐煩(法相宗)嘉祥空(法性宗)。傳統華嚴(宗)修身律(宗),義理組織天臺宗。”這裏括的禪宗特點準確

    學誠法師:禪宗的最大特點在於,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宗派。中國佛八大宗派形成于隋唐,各有特點。但其他諸宗自唐武宗滅法後元氣大傷,唯有禪宗長久興盛,這與禪宗本土化最徹底有很大關係。 

    明影法師:和其他宗派相比,禪宗不重理論學習,不重宗儀軌,而是講究頓悟,簡單直接,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在最重要的問題上,行的是“鳥道玄路”,好比小鳥飛上山的路徑,是最快捷的。

    《環球人物》:但中國本土的布衣百姓只是拜佛,很少修禪,修禪的大多是知識子。

    學誠法師:歷史上很多文人學士都喜好修禪宗。唐朝的王維、北宋的蘇軾就是很典型的代表,宋代的《五燈會元》裏記載了很多文人學士與禪僧互動的故事。修禪可以幫助知識子從現實的榮辱中超越出來,同時也能發知識子的獨創精神。

    明影法師:中國古代的知識子就做兩件事——讀書和做官。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但他們從四書五經裏學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修心的智慧。那禪作最透徹、最銳利的智慧,自然士大夫所追逐。

    《環球人物》:除了讓士大夫追逐,修禪能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結合

    明影法師:六祖說過,“菩提自性,本來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意思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心跟佛是一樣的,本來就是圓滿、智慧、自由、淨的,只要認識了,就成佛了。那普通人怎麼修呢?“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只要不斷觀察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問題,就是在修行。“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本來就有智慧,只是被的毛病掩蓋了,改掉毛病,智慧就打開了。

    《環球人物》:禪院影響現代生活,也被現代生活干擾,有些禪院成了景點,怎麼辦?

    明影法師:旅遊一方面影響寺院淨,可同時也是佛傳播的平臺。一座寺廟若是個好地方,有文化,能淨化人心,自然會有人來,那就讓這一切自然發生,而不用人打造旅遊品牌。吸引遊客和創造經濟利益不是寺院核心價,寺院的核心價是修道,是傳承智慧傳統,同時安慰社會人心,讓勞動者在這裏得到休息,獲得精神支援。

    《環球人物》:禪宗應該走出中國,到國外去發展

    明影法師:應該走出去,對禪的熱愛是全球性的。但我國佛在“文革”期間一度中斷,從1982年恢復宗政策到現在,也剛剛30餘年。很多寺院的育、修行傳統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在探索中。這就意味著我們還沒有固本,此時向外傳播,時機未完全成熟。我們目前還是應該以恢復自己的育傳統本,再由內及外發展。

    學誠法師:禪宗歷史上對東亞各國的佛,乃至歷史文化都生過深遠影響。上世紀60年代至今,禪宗也已在西方國家蓬勃興起。未來,中國佛走出國門,充分發揮慈善公益、文化育等社會功能,可成落實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有力支點。

台長: 幻羽
人氣(2,2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夏禪-三七-(5)
此分類上一篇:附錄:釋永信-禪意-爭議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