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25 23:04:10| 人氣1,0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數據介入天文學:未來的宇宙探索擁有無限可能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網易科技訊2015年 5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海量資料正改變人類觀察宇宙的方式。人們一直認天文學就是一門觀測星空的科學,但如今各種來源提供的無盡資訊生了一種分析太空的新途徑。

例如,哈勃太空望遠鏡是大量太空照片底片的寶庫,有望揭示許多過去沒能識別出來的星體。再如,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資料資料,通過現代工具的重新處理和分析後,極具究價。這促成了一類新型天文學家的誕生,他們不必再仰望天空,筆記本電腦就能滿足他們的工作需求。可以說天文學正生一種以數位化資料根基的分支。而資料一直是天文學的核心,這也需要天文學家擁有分析海量資料的能力。

20世紀60年代,太空時代才剛剛開始,天文學家們經常面臨資料過少的問題。當時他們對太陽系和宇宙有著許多疑問,但其中獲得解答的卻不多。20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積累大量資料的必要性,並開始制定標準化的資料形式。

對資料進行規範化處理非常重要,否則很難在不同天文學家之間分享資料。例如,兩個天文學家想要共事,但他們來自兩個不同的機構,使用的是兩種不同的望遠鏡。如果沒有一種標準化的資料形式,怎麼展開共用和合作?

大量資料的存在使找到一種通用的編目系統(得到普遍接受的資訊組織方式)變得很重要。

FITS (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是天文學界常用的一種開放式的標準資料格式。某張圖像提供大小、位置、距離以及其他究者的評注等方面的元資料,圖像中的相關文本盡可能簡單化,以便數年後仍可明瞭易。FITS這樣的系統使資料的適用範圍變大,省卻了轉換資料形式的時間。這類系統也開始對資料進行簡化處理,系統開發者創造了相關方程式、流程和程式對資料展開合理的縮減。

 

資料洪水”或“資料爆炸”早已成天文學界的常見辭彙。到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討論在將全球範圍的資料庫整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但由於資金的匱乏,這一想法從未得到實質性的進展。與搭建一個新天文望遠鏡或執行新太空任務相比,整合資料庫往往成最無關緊要的事項。

天文學界的資料容量是驚人的。迄今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了1800多顆經證實的行星。其中1000多顆是由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2009至2013年四年間發現的。在此期間,成功地收集了大量的資料。系外行星只是這些資料所能揭示的太空秘密的一小部分。數年積累的資料可供天文學家們慢慢梳理和究。而且開普勒所收集的這些資料非同尋常,們是只針對太空某一區域展開的大型觀測,這開創了一種相當獨特的觀測模式。通過測量光的細小變化來尋找行星的存在。

在對這些資料進行短短兩年的究後,NASA將之公諸於眾——不僅僅是究者,普通大眾也能獲取這些資料。全民科學組織Zooniverse發了一個名PlanetHunters的工具,通過這一工具,天文學家足不出戶就可以尋找下一個類似地球的行星。NASA最近發佈了一個可在電腦中使用的尋找小行星的工具。天文資料以線上形式供大眾使用,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龐大的觀測資料庫天文學的未來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哈勃太空望遠鏡留下了幾十年的天文資料,而且大多數還沒經過究。其中包括了許多遙遠星雲、星系或一閃而過的天文現象的圖像。哈勃團隊的一名科學家盧博(Lubow)正致力於將哈勃的資料轉移到一個公共資料庫專案中,使究者更容易獲取這些現有的資料,以驗證假設,減少究時間。

這一切都使人們有可能成一種專門以資料庫為研究方向的天文學家。而大資料項目目則使觀測天文學成資訊儲存庫的來源。

射電天文學是通過觀測天體的無線電波來究天文現象的一門學科。對這門學科而言,資料帶來諸多可能性。新近竣工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觀測站不僅僅拍攝了天空,也記錄了不同頻率的不同波段,這需要更大更快的電腦來處理資料,但恰恰因融入了超級運算,所得到的資料更富。

與傳統的觀測方法相比,射電天文學能監測到雲層密度這樣的不可見物件,或是遠處模糊物體的構成。也就是說,通過收聽某些化學性質的頻率或觀測星系結構中的暗斑,就能透過雲層判斷遙遠星系中星體的構成。通過更多的“收聽”天線和更大的電腦,便可以在很大的頻譜範圍內收集資料。

滿足這種需求的超級電腦在過去15至20年才出現,這使究者得以添加盡可能多的天線,使監測更靈敏,太空的觀測解析度更高。解析度變高,則意味著可觀測更遙遠的星體。

當然觀測天文學非就此失去了存在意義。日漸精細的太空望遠鏡獲得的資料拓展了現有的資料庫,使人們得以探索更多的發現。例如,在柯伊伯帶尋找矮行星原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現在卻可通過對大量儲備的資料進行類比操作來實現。

資料天文學不只是了尋找彗星、小行星,可以幫助究者們尋找遙遠的、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或是尋找一些宇宙中最遠古星體的線索。當前天文資料正變得更加開放、更易理解,天文學界的範疇隨著電腦技術的介入而不斷擴大。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台長: 幻羽
人氣(1,06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宇宙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宇宙中的外星生命(上)
此分類上一篇:量子實驗顯示時間可倒流:未來能改變過去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