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08 02:56:41| 人氣2,4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努比*說~【站台圖照簡述】31~*父親。。。*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男性是指一個雄性人類,與雌性人類,也就是女性成對比。男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同時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別角色(在該情況下另有應用「男士」一稱,適用於以男士身份社交的男性人員或女性人員)。

男人通常是指一個從男孩過渡到下一個時期的男性,與女人成對比。不過男人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指稱所有的男性。當男孩長大成熟後,他們就成為所謂的男人。不過有時在口語上也會用來指稱年輕的成年男性。

口語中,父親的稱呼繁多,包括爸、爸爸、老爸、阿爸、爹、老爹、阿爹、爹哋(來自英語「Daddy」的粵語發音)、老子、老竇(源於「三字經」中的竇燕山,常誤寫為老豆,粵語)、老頭、達達、多桑等等。

在《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小妾都稱西門慶為「達達」。陳詔《金瓶梅小考》表示:「達達原為蒙古人的別稱,由「韃靼」轉音而來,在元代為尊稱,元太祖、元太宗皆自稱達達。……元代以來,在我國很多地方的方言中,也稱父親為『達達』,或簡稱『達』。但男女枕席間,女的也叫男的為達達,則是一種床幃間的暱稱。這在小說中尤為多見,如《綠野仙蹤》『鬧淫聲吁喘呼親達』,即是一例。」,或簡稱「達」,《孽子》一書原始人阿雄即稱楊教頭為達達。

多桑是日語父親(とうさん)的意思,台灣曾受日本統治,因此老一輩的台灣人都會尊稱父親為多桑。吳念真執導的電影《多桑》描寫他的父親常自稱「我是昭和四年出生的」。

中國古代又稱爹,滿語稱阿瑪。已死去的父親被稱為亡父、先父、先嚴、先考,在世的父親為生父,「生父」亦同時可指有血緣關係親生的父親(相對於繼父或後父)。

此外,對別人稱呼自己的父親較文雅的說法是家父、家嚴,稱已死去的父親為先考,對別人父親的尊稱是令尊。要特別注意的是,有時候母親或與有子女男性結婚的女性(繼母)也會用兒女對父親的稱呼(爸爸或孩子他爸)代表她的丈夫。

在古代中國的漢族皇族中,父親被稱為父皇或父王。清代的皇族則稱父親作皇阿瑪。

在某些一妻多夫家庭中,子女稱母親的主夫以外的其他丈夫為「叔」,實際上卻可能是他們的親生父親。

在華人社會中,一對夫婦婚後也會稱對方的雙親為爸、媽,以示尊敬。

在生物學上,子女體細胞中成對的染色體,有一半是來自父親精子的提供,因此可藉由DNA分析來辨別親屬關係。

在社會學上,父親可能代表了養育與教養子女成長的男性,在法律上,男性也可以經由合法的管道,領養子女,或與有子女的女性結婚,進而成為該子女的法定父親。經領養而成為父親的稱為養父,與有子女的女性結婚而成為父親的稱為繼父或後父。

         

父親節是一年中特別感謝父親的節日,約始於二十世紀初。每個國家的父親節日期都不盡相同,也有各種的慶祝方式,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與父親節對應還有母親節,是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父權是指當男性在某個社會結構中佔有支配地位。在一個父權社會裡,一個大家族的家族領袖會是一個男性長老實行其威權專制,或者從這點擴展出去,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或政府是由年長的男性來主導。如同母權,目前人類社會並不存在嚴謹定義的父權體制,權力的變換是交替的。注意即使是父權體制也會有相當悽慘的男性出現,他們甚至被選擇性的遺忘。

在父權體制下,如果一個男性擁有兩個已婚的兒子、兩個已婚的女兒以及15個孫子/女,則當他的父親死後,所有他的兒子賺取的金錢並不歸屬於個人,而是歸屬於整個家族。而他作為家族的家長,擁有決定這些金錢該如何分配的權力。但是他對於兩個已婚的女兒並沒有相同的權力,因為她們是屬於她們嫁過去的那個家族的家長之權力管轄範圍內。

男性主義(男權運動、男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男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男性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男性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現代社會中有些女性主義的偏激化已經使原本的女性主義變質成性別歧視的主義。在現代社會分工中,女性並不完全屬於弱勢,甚至一些數據顯示女性在現代社會的職場競爭力是高於男性的,如忽略社會的實際改變而完全以過去社會的衡量標準攝取更多的保障,就會成為性別歧視的主義;而以過去的價值觀來衡量女性主義的現代社會則繼續把女性主義當成社會文明進步與開明的象徵。

在強勢的女性主義下,社會資源會對兩性的分佈不均。若在教育機會、法令規定與工作薪資上都用「女性為弱勢」的假設出發,就會造成歧視男性的問題,引來「港女」的出現。如華人社會,強勢的女性主義積極地把女權拉到最高,卻也連帶造成一些雙重標準的價值觀,例如將女性的任性合理化,將男性應當對女性提供服務合理化。



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希望得到獨立的自由和尊重,卻又認為男性應該扛起大部分的責任。認為男性對女性的價值評判標準是物化女性,卻又對男性採取極高標準。簡單的說,在一波新的價值觀轉換和革命當中,一些女性什麼好處都想要得到,卻不肯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在擴張自身權利的時候,眼睛永遠只看到別人有的,和自己沒有的。

在另一個方面來說,女性先天劣勢在於生育所耗費的心力及安全問題,對於女性的優待應該更集中在生育補助及人身安全保護,才能公平及達到兩性雙贏;而女性在現代受到的歧視主要是由犯罪者及有權利但沒良心的男人的造成的,許多女性主義者將氣出在安分守己的男人身上,反而造成雙輸。

況且許多女性經常抱怨她們受到歧視,但她們沒有看到男性也受到一樣的歧視,而社會及當權者也接受這種觀點,無法對症下藥,讓問題及歧視持續存在。

更爲激烈的批判認為,女性主義僅僅是將女人的任性還有幼稚實體化成學術理論,並且直接以性別為劃分,將一半的人類區隔在外,把任何偏激幼稚的行為、違反倫常、人性價值的病態思想以一句:男人欺負女人(類似共產主義的資產階級剝削理論)全數合理化,將性混亂、謀殺胎兒、反正常行為、重視物慾與膚淺的外錶行為、女性過份保護措施,無限制地自由上綱,而心地狹小的過份重視物質的本性、反道德、反平等,全部化約成對父權的抗拒與女性權力的抬頭的正常行為。

因此,如何使女性主義昇華成兩性平權的主義,並避免社會走向只知女權無視人權,相信是目前女性主義研究者極需反省的問題。再者,現今社會對女性的新觀點也極需修正,對於女性保障和義務的比例,現代社會極需要做出適當的重新調整。

男性主義者普遍地認為大部份女權主義者放棄了平等的思想,而只是注重女性權利,掛斥其他性別的權利。平等主義者尋求提升女性、男性和其他人的權利。

「性別平等」、「兩性平等」或「性別平等主義」是相信兩性平等。很多此思想的追隨者想以此字眼代替女權主義或男權主義,用以描述相信基本平等權利或法律上或社會上兩性有平等的待遇。他們為了達到最終的平等和尋求妥協的方法而奮鬥,以改善男性、女性之間的關係。

            

在家庭交往中,相對於把更多時間花費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親,父親更多的是與孩子一起遊戲。父親用觸覺、肢體運動的遊戲把孩子舉得高高的,來回悠,或往下扔。這些大動作、激烈的身體遊戲使孩子快樂地咯咯大笑。

孩子在頭3年內與父母形成不同的關係類型,痛苦時,他更多地到母親那兒去尋求安慰;而想玩時,則更多地會想到父親。孩子在散步、遊戲時,喜歡和父親在一起。

20個月時,父親就成為孩子的基本遊戲夥伴;30個月時,則成為更主要的遊戲夥伴。20個月的嬰兒對父親發起的社會交往遊戲明顯地感興趣,反應積極。30個月的嬰兒能興奮、激動、投入、親近、合作而有興致地和父親一起遊戲,他們會把父親作為第一遊戲夥伴來選擇。

現代社會,良好的女性特徵得到社會的推崇,即會關心人、體貼人,有良好的同情心、善意;而良好的男性特徵,即獨立、自主、堅強、果斷、自信、與人合作、有進取心等也是社會對人的要求。

父親對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是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自主、堅毅、勇敢、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富有進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熱情、外向、開朗、大方、寬厚等個性特徵。

孩子在與父親的不斷交往、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接受影響並且不知不覺地學習、模仿;另一方面,父親也自覺、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徵。如果孩子在5歲前失去父親,對他的個性發展會非常不利。孩子年齡越小,影響越大。沒有父親的孩子會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具有較多的依賴性,缺乏自信,進取心,同時在衝動的控制和道德品質發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父親參與孩子的教養、與孩子交往對孩子社交需要的滿足、社交技能的提高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母親由於家務負擔重、性格等原因,沒有父親那麼多閒暇和機會去進行交往。而隨著孩子長大,學會說話、走路,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強,與外界交往需要也日益增多,要求擴大交往範圍與內容,不再滿足於以往的交往方式與圈子,因此父親成為孩子重要的遊戲夥伴,擴大了孩子的社交範圍,豐富了孩子的社交內容,滿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

同時,父親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掌握更多、更豐富的社交經驗,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當孩子在和父親的遊戲中反應積極、活躍時,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較受歡迎。因為父親影響了他的交往態度,使他喜歡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積極、主動、自信、活躍。

另一方面,父親在與孩子的交往遊戲中,較多採用平行、平等的形式,採取積極、鼓勵的態度,較少自上而下的直接教導,給孩子更多的操縱、掌握交往過程的機會,這有助於孩子學會更多的社交技能,特別是如何注意、識別、正確理解他人的情感、社會信號,學會運用、調整自己的行為反應,並且以此影響他人的行為。

 

在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中,父母都起著一定的作用,但是父親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對男孩,作用、影響更大。嬰兒期父親缺失,對男孩性別角色發展不利,影響尤其大。但同時,女孩性別角色行為也受影響。

父親積極地和孩子交往,有助於孩子對男性、女性的作用與態度有一個積極、適當而靈活的理解。研究表明,男孩在4歲前失去父親,會使他們缺乏攻擊性,在性別角色中傾向於女性化的表現——喜歡非身體性的、非競賽性的活動,如看書、看電視、聽故事、猜謎語等。女孩性別角色的發展也受到父親的影響。女孩在5歲前失去父親,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往往會表現得焦慮、不確定、羞怯或者無所適從。

 

由於父親性格、能力等的獨特特點,特別是父親與孩子在交往上的獨特性,使孩子從母親和父親處得到的認知上的收穫是不完全相同的。從母親那兒,孩子可以更多學到語言、日常生活知識、物體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

但從父親那兒,則可以學到更豐富、廣闊的知識,更廣泛地認識自然、社會,並通過操作、探索、花樣變換多樣的活動、玩法,使兒童逐步培養起動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豐富孩子的想像力,培養孩子動腦、創造意識,並發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對孩子的認知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父親較多地參與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寶寶的認知技能、成功動機和對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


瞭解了父親對孩子可以起到的各種重要積極作用,願每一位父親都發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與母親攜手共育智慧健康的寶寶。

 

        

            

台長: 幻羽
人氣(2,482)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