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28 20:55:01| 人氣1,4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四聖諦之"道"有無自性~:~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四聖諦之"道"有無自性~:~

佛法包羅萬象,浩如淵海,然法味一如,分而言之雖有大小顯密,八萬四千法藏,簡而言之,其旨均在轉迷成悟而已。觀之釋迦如來一代教法,自於鹿野苑中,轉四聖諦法輪度喬陳如等五人始,直至化道既圓,將入於涅槃之日,猶遺教經中所言再三囑咐於四聖諦仍有所疑者,可疾問之,可見釋迦一生之注重四聖諦,原因乃在於四諦本是迷悟之本,其中已藏著八萬四千法門,為三乘共通之理,而非唯聲聞所專。

四聖諦既是迷悟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自喻,但對有物流動論者而言,任何的事物都可以擁有自性,則四聖諦也可以擁有自性,然而擁有自性之後的四諦,還具不具有轉迷成悟的力量呢﹖所謂四聖諦自然是指苦集滅道四者而言,其中苦諦的意義,按《雜阿含經》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而龍樹菩薩在中論中也說道:無常是苦義。

以上之言,可知苦的意義來自於萬象的無常,而所謂的無常本是指萬象的剎那生滅與變動不居,此所以會為苦的原因,在於這份無常生滅變動的趨向,往往不是積極或具建設性的一面,相反的,它變動的方向,總是向著必然毀滅的一路一直演變下去,而變動之物,面對著漸趨毀滅的事實,卻無能改變,只能眼睜睜地隨之浮沈,感嘆「諸行者,壞滅之法」,這非苦者何﹖而此種來自無常的苦,遠比情感上的憂愁瞋怖,感官上的苦受,身受,更為深刻且無奈,甚至因此而成為人們力求排除與解脫的對象,然而苦若是如有物流動論者所言,還能去除解脫嗎﹖

首先必須明白自性的特色是自生、自主、自有且不待它的,倘若苦具有了自性,那麼苦就可以自己生起自己,不必待它而後有,既然不待它而自有,則苦即不須依附於有情生命,不必是有情的感受;同時它也不須從煩惱無明而後起,它自己就是自己生起的原因,與存在的保障,而它只要生起之後,就可以永遠如此的存在,沒有任何外在因素可以影響它,干擾它,如此一來,由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的「集諦」就無須存在了,因為苦自己就可以生起自己,何須從集諦的煩惱與業力而生呢﹖另外,苦若是具有自性,則成了永不磨滅之物,那麼不但在地獄受苦的有情,永遠在地獄受苦;在人中受苦的有情,永遠在人中受苦;而且生死苦海的輪迴,也再不能有徹底的解脫,證入涅槃。

執著這份具有自性的苦,不但使集諦受到破壞,也使滅諦不再具有作用,因為滅諦是苦諦消失後,所得的出世之果,今苦永不可滅,滅諦又怎能成立呢﹖如果苦是一份永不能遮除的苦,那麼修「道」又有何意義呢﹖修道的目的本在於對治煩惱,滅除苦果,但煩惱可滅,苦果可除必須煩惱與苦果本身具有可被改變,甚至可被滅除的可能性方才可以,否則外力再大也不可能改變它,今苦諦不具有可滅性,則集諦,滅諦、道諦便相繼破壞,乃至蕩然無存,所以龍樹曾說:苦若有定性,何故從集生﹖......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苦成為有自性的一法時,它變成獨立於有情生命外的一個單位,不再是有情面對無常時的一種感受,當有情與「苦」分別為二之後、各有各的自性,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苦是苦,有情是有情,有情不必感受到「苦」的壓力,當然也就不必去超越它、或解脫它了,而事實上當苦自外於有情而存在時,苦就不再是所謂的苦了,因為沒有感受者,感受寄存於何處,又有何意義﹖一旦苦沒有了,集諦、滅諦、道諦也就不復存在了,龍樹云: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所可滅苦道,竟為何所至﹖

苦若具有自性,則四諦蕩然,佛若具有自性,則不須修習菩提善道,今如來的功德萬世長存,正說明了諸法是沒有自性的,是可以越質超昇的;也說明了累世累劫的積習和努力,並沒有白費,而積習努力之所以可以有效的累積下來,正是因為諸法沒有自性的緣故,由於諸法沒有自性,因此「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昔日的努力就「在昔而不化」,正因物可以在昔而不化,所以累積下的努力不會隨事隨時而遷變,這樣諸法才有了累積的基礎,也才有前進的起點;然而就在這前進的同時,要說明諸法的每一次向前邁進,都是異質的累積,而不是同質的超越,亦即是諸法每一步的前進,都是完全不同於往日的超越,所謂的不同是指由本質到表象上,徹底轉換的不同,正由於這些基本的論點,苦才可以去,而道才可以修,人也才可以超凡而入聖。

            

台長: 幻羽
人氣(1,42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二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二之(七)第四篇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二之(七)第三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