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27 02:55:45| 人氣2,0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角鏡《新世紀太空戰》跑到哪兒也不放過你! ~宇宙銀河星系系列(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角鏡《新世紀太空戰》跑到哪兒也不放過你
! ~宇宙銀河星系系列(7)

太空武器的出現似乎證明了一點:層出不窮的軍事打擊新概念正逐步將人類推向更廣闊而未知的新戰場。從1957年十月四日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軌道開始,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至今已經有50多個年頭。然而不幸的是,人類向外太空開火的歷史幾乎和開發它的歷史同樣長。作為蘇聯在冷戰時期的死對頭,美國早在1959年就用B-47轟炸機試射了一枚針對衛星的“大膽獵戶座”導彈。顯然,太空從一開始就被軍事化了,這致使之後進入外太空的國家別無選擇:要麼被摧毀,要麼確保相互摧毀,所以必須發展太空打擊能力。

現在的美軍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自己的太空資源。眾所周知,美國在太空領域掌握絕對的優勢,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空軍充分發揮了這種優勢,依靠太空系統極大地保證了自身的通訊、導航、天氣預報和目標定位能力以及情報-監視-偵察能力。這一切都使美軍的行動既迅速又精准,同時也為新世紀的戰爭樹立了新樣板:一定要掌握太空優勢,否則挨打。

外太空猶如“天地會”般強大的太空偵察情報系統和指揮系統必須依靠為數眾多的衛星。根據美國太空標準和創新中心的資料表明,太空中現在有大約3150 顆人造衛星,其中美俄約佔有2400顆,日本110顆,中國大約有60顆。據估計這些衛星當中有600700顆目前仍在運轉。它們各自分佈在距離地面一百五十千米到三萬五千多千米的軌道上。如果加上仍然滯留在太空中的各種碎片,目前太空中超過10釐米的物體總數已經達到1.1萬多個!

按照用途的不同,這些衛星可以分為六類,分別承擔氣象、通訊、導航、監視、預警和科研任務。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分法,一顆衛星的實際身份往往真假莫辨。它們通常身兼數職,既是科學家又是間諜,必要時還可以充當衛星殺手,如果攜帶小型的核彈頭,衛星今後更可以作為外太空的核基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各國之間的太空戰略競爭如火如荼,將各自的戰略偵察基地向太空擴展已經是必然的趨勢。作為今後的發展方向,天基雷達(SBR)的計畫也早已被提上日程。天基系統的優勢在於不受天氣和季節的影響,也不受世界局勢和作戰地區的制約,能夠不間斷地對全球的態勢和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制定目標進行偵察,能夠直接在衛星上處理所有資料,評估和繪製地形以及目標的三維圖像。

假使太空中的戰略偵察情報系統能夠和指揮控制系統真正地合而為一,再配合相應的天基武器系統,必將形成具有相當威懾力的,攻守兼備的太空力量。如果說20世紀初戰略的重點在於掌握海權,20世紀末的戰略重點在於掌握空權,那麼未來人類必將迎來空天一體戰作為基本樣式的戰爭。俄羅斯於2000年制定的新軍事學說中也明確地認為,未來戰爭將以天基為中心,制天權將成為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的主要條件之一。也就是說,一旦戰爭開打,空天資訊戰、反彈道導彈和反衛星戰作戰將要大唱主角。

反衛星武器的發展這幾年吸引了不少眼球,種類繁多的反衛星武器系統甚至不斷突破現代武器的既有概念,“撒石灰,潑強水”之類的招數也紛紛登場。只要是能夠打擊、破壞或者損壞航天器正常功能的空間武器,都可以被視作反衛星武器。它們或從地面、海面、天空,或直接從航天器上發射,依照攻擊方式主要分為幾種:

1.核能武器>>美國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第一代反衛星武器,雷神反衛星導彈就帶有核彈頭。它可以在敵方航天器附近爆炸,通過熱、核輻射以及電磁脈衝的方式,使對方航天器喪失工作能力。這是目前為止破壞力最大的一種空間武器,但是也正因為殺傷面過大,而逐漸被放棄使用。

2.動能武器>>這種方式說白了就是用彈頭或彈片直接地將對方航天器擊毀。它是高精密制導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現有的中程、洲際彈道導彈都可以通過加裝合適的攻擊載荷(100200千克),改裝為動能反衛星武器系統。美國曾經在19859月通過F-15戰機發射的ASM-135 空射反衛星導彈就屬於動能反衛星武器,它成功摧毀了一顆位於525千米軌道上的科研衛星。

3.定向能武器>>定向能攻擊既所謂向對方的航天器發射高能雷射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的攻擊。這類武器的優點在於攻擊速度,雷射光束甚至可以僅使對方衛星致盲,而不摧毀,在戰略上留給自己的餘地更大。不過,美國目前最先進的光學照相偵察衛星,“鎖眼”-12(Keyhole-12)加裝了防核效應加固手段和防鐳射武器保護手段,因此基本不會受到鐳射武器的干擾導致機件失靈。

4.其他手段>>除了這些主要的手段外,其他手段多類似于唐門功夫。有時我方可以在敵方衛星的軌道上釋放金屬碎片、氣溶膠這一類“暗器”,或者對其進行無線電干擾,再或者乾脆利用載人航天器接近對方衛星,上去把它拆了。

5.防守之道>>隨著反衛星武器的發展,衛星自身的防護能力也絕對不會停止不前。以美國為例,早從20世紀70年代,該國的外太空系統中就已經開始加設快速攻擊識別、探測與報告系統,再加上星體防護體系以及能夠快速發射並在軌修復故障的衛星,就形成了三道防止攻擊的技術防線。

除了加強監測能力外,衛星的其他防禦性行動還包括:可以調整自身位置而規避攻擊,或者使用誘騙性的閃光,偽裝成太空碎片,甚至直接在衛星上安裝火炮、鐳射或者導彈,再或者,直接發射自衛性衛星等。針對以上這些設想,已經開發了很多新技術。

此外,單個衛星提高防護能力的同時,小衛星技術的發展為向重要衛星配備護衛星的設想提供了可能。

2007411中國成功發射了一顆名為“海洋一號B”的衛星。這顆衛星就是一顆小衛星。小衛星是指重量在500千克以下,功能與同類大衛星相當的實用衛星。其發展得益於微電子、微機械、新材料和新工藝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具有研製週期短,發射方式靈活,成本低廉的突出優勢。

小衛星的發射方式非常靈活,一般會通過運載火箭搭載,而美國則有在三萬米高度用飛機攜帶空射運載火箭發射小衛星的先例。小衛星甚至可以成組發射,然後分離到不同軌道構成空間網路。法國曾經嘗試過一大帶七小的組合方式。而俄羅斯更絕,他們試驗過由空間站宇航員在太空中手擲發射!

在功能上,例如作為偵察衛星,採用雷達離散合成孔徑技術或可見光學離散合成孔徑技術,用8顆小衛星組網,精度反而比一顆大衛星更高。在防禦方面,小衛星特別適合充當重要衛星的護衛星,通過一顆大衛星控制多顆小衛星,能夠對逼近本方的“非合作目標”做出必要的反應。未來可能出現不足零點三千克的“納星”(奈米衛星)

在距離地球遙遠、有許多商業衛星運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要發現這樣的小衛星是非常困難的。你很難確定,它到底是一塊碎片還是衛星,因此小衛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攻守兼備的軍事意義。對於重要的大衛星,將來一定會有數顆納星圍繞其周圍,攜帶干擾載荷、爆炸物或動能武器,必要時通過自行引爆來保護大衛星。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