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10 17:59:12| 人氣7,857|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司馬遼太郎的《最後的將軍》談起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篤姬》中由平岳大飾演德川慶喜

第一次知道日本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是在日本NHK大河劇《篤姬》裡面,慶喜被描述成懦弱膽怯的人,因為身為一統天下的將軍,也被許多人寄予厚望,在遭遇列強侵略,各地不滿聲浪風起雲湧的同時,他卻選擇消極,幾乎不抵抗的方式來面對,這對重名節,好面子,動不動就切腹謝罪的日本人來說,幾乎等於羞辱。而在追求發揚至少是延續祖先傳統和名譽上的日本人,慶喜種種的舉動,尤其是在面對「鳥羽伏見之戰」時,明明德川軍一萬五千多人對上以天皇為名的新政府五千多人這樣以重擊寡的戰爭,卻做出了偷渡回城,不戰而走,留下部下收拾殘局的窩囊舉動,的確令當時看著連續劇的我,摸不著頭緒。
 
誰輸誰贏還不知道,至少也拼一下吧,我想

因此這個懸念一直記掛在心,甚至找出了日本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的著作:《最後的將軍》來看,他一直是擅長撰寫日本幕末社會與人物的專家,企圖再度探索這個有點匪夷所思的大將軍。
 
司馬遼太郎在書後記講述著自己的創作心情,他說他在遊玩鹿兒島時,不經意地買下了一本書《爐邊南國記》,是當時薩摩島津家(篤姬的出身處)第三十代的主人島津忠重所寫的,書中有一個小小的片段,描繪了這位島津主人和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的德川慶喜會面(當時推翻德川幕府的,幾乎就是薩摩島津家所主導),於是司馬遼太郎不禁心中揣測,慶喜這位歷史的受害者是怎麼在歷史的洪流中下決定?他是用什麼心情面對這個對他來說是個迫害者的家族?他的想法他的思緒究竟是什麼?他企圖一探這位將軍的心理過程,因此便誕生的這部以德川慶喜為主角的小說。

 

這本以歷史系列看算薄的小說,主要情節集中在慶喜從小在眾人的期望他可以繼任將軍的心情上長大,到一度成為將軍候選人,最後不敵德川家茂這個只有十三歲的小毛頭,之後雖一度被軟禁,但最後仍舊登上將軍的大位(而且還是在所有人懇求之下),不過卻在短短的兩年之間奉還政權給天皇,從此隱居,不再過問政事。
 
司馬遼太郎揣測慶喜的作為,在於旁人把他當神,他卻知道自己只是個凡人的角度切入,雖然他從小就被寄予厚望,他也不負期待地茁壯成具有領導人的氣勢,且從小就展現多才多藝(舉凡拉弓、打球、狩獵、放鷹、油畫、攝影、刺繡等無一不精),因此當天下大亂,德川幾代的繼承人又像是扶不起的阿斗,難免把所有希望寄託在他身上。但就如同功高必震主,或是重臣不願權力旁落的因素下,位高權重者反而傾向把將軍之位傳給了年輕可供人自由擺弄的德川家茂身上。
 
這個命運的轉變讓慶喜體認到一個事實,不僅在人情冷暖上(書中精準地寫出落選前後的落差),更是作為一個影響天下的政權,德川幕府的墮落與敗德。就如同中國歷代的皇帝們,在居久安平和的天下後,掌權的皇上不是昏庸到無法治國,就是暴虐無政,而且身邊一定包圍著一堆只會討好不會做事的群臣,這似乎是歷史的必然。再加上從小養成博覽群書的習慣,有著關心天下大事的敏銳,因此當列強入侵要求通商的強硬態度下,身為安定政局的德川幕府卻遲遲無法安內攘外(內有開戰派主張開打,外有各國強堅利砲),種種滅亡的前兆和跡象,似乎衝擊著慶喜的心中。
 
司馬遼太郎雖然創作初衷是要一探慶喜的心情,但真正觸碰的慶喜內心的描寫卻不多,幾乎都是一個事件一個事件不斷如排山倒海而來,的確,在那個風起雲湧,有著巨大轉變的時代氛圍之下,人在面對時間的巨輪,並不是你在轉動他,而是它用著強力的旋渦把你牽連捲入,人不由己啊!但在面對這麼多的變化與關鍵處,卻看到慶喜用著旁人不解的方式迎向它,最終照著他期望的終點奔去(但,這真的是他所期望的嗎?)因此我對於此書比較不滿的是,司馬遼太郎雖然把所有事件的演變寫得合情合理,也試圖找出了慶喜為何如此決策的中心思想,但他真的可以這麼跳脫當時的思維,進階到更高更遠的眼光來看,進而做出如此不凡,幾乎是難以理解的行為和決定?
 
書中慶喜說到:我現在繼任將軍,不過是準備當個千古罪人罷了!如同前面所說,他以歷史的觀點來看,已經判定幕府是必然衰亡的結果,後起者必然以天子做號令,視古老勢力為賊,並糾合天下加以討閥,而自己(慶喜)不可避免成為代表舊勢力的罪人。

 

但這樣的推論似乎無可厚非,也言之有理,但卻好像少了點什麼,總覺得是以後面的歷史往前推演所產生的結論。歷史總以成敗論英雄,贏的人書寫著輸的人的歷史,於是建立當朝的叫起義不稱叛亂,附和的人是義士不是叛徒。於是以後世的觀點來看,日本現代化的關鍵在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快速的推展開來,讓幕府制走向內閣制,首要居功者,就在能夠和平轉移政權的德川慶喜身上。他種種在當時被許多人唾罵瞧不起的行為,在歷史中卻成為偉大的行徑,這樣的洞燭先機的確讓人佩服,但,如果歷史的走向不是朝這樣的方式走,慶喜這樣的決定又將如何被評斷?
 
如果當時最強的兩個藩鎮:長州和薩摩有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人,不只具備野心,也具備才能,於是在打著天皇名號推翻德川幕府後,自行建立了島津幕府或是長州幕府之類的,並順應時勢改革幕府制度讓其現代化,是不是慶喜的作為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德川那邊痛批慶喜是千古罪人,其他藩鎮的人也私下嘲笑慶喜的膽小(可悲可笑,竟然放掉了這麼好的機會),因為變動的大時代總是造就一批批難得的奇蹟,而慶喜不只錯失,還拱手把天下大位讓人。
 
於是我終於知道司馬遼太郎的書中少了一點什麼,他少了人味,他少了慶喜做為一個凡人可能產生的七情六慾,司馬遼太郎仍舊在造神,把慶喜抬至一個崇高的地位—因為他的遠見,使得他每一步都跨得斬釘截鐵,因為他的清明,每一個選擇都真知灼見,他這樣的忍辱偷生是為了延續德川的香火,這樣的背負罵名是為了國家的建立,慶喜似乎擁有神般的人格和才能。我想神格化一直是日本無法擺脫的宿命,也許司馬遼太郎本無此意,但在寫作間仍舊讓慶喜擺脫不了這類的塑造。因此在看完書後,慶喜仍舊是那個歷史或是文字間,離我們很遠的人物,偉大,可是冰冷而蒼白。
 
但我深信他一定有掙扎的,有期望,有著貪念,也有著迷網。

 
 
日本NHK改編自司馬遼太郎的《最後的將軍》的大河劇[德川慶喜]-由本木雅弘飾演德川慶喜

 原先慶喜上任後希望能夠達成「公武合體」的政策,也就是以天皇和將軍共同掌管天下的方式來改革幕府(以前在京都的天皇跟本沒有實權,才有法國公使以為將軍就是日本統治者的錯覺,不過在德川幕府強盛時,大將軍權力地位的確等同於統治者)。不過一向支持幕府,不希望有任何改變的孝明天皇卻突然辭世,繼任的明治天皇又有著雄心壯志,「公武合體」政策宣告失敗。於是各地群雄再度以天皇的名義,開始攻擊幕府,產生一連串倒幕的運動,幕府成為了天皇的敵人。
 
其實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和前一個日本幕府—室町幕府滅亡前,有著異曲同工的處境。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昭是藉由其他強藩(織田信長)的幫助下當上將軍之位,因此處處受到要脅,根本無將軍實權,雖然他一度借由其他人的勢力,想要反抗織田信長,但始終無法成真,到死都是有名無權的將軍。而群雄割據了一百年,史稱戰國時代,一直到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才算統一了日本。
 
在小和田哲男所寫的《日本戰國武將》中,描述足利義昭的掙扎。書中提到:在反抗織田信長的戰爭中,義昭已經失去外援的情況下,雖然信長提出議和條件,但義昭卻聽信親信的主意,拒絕談和,採取強攻,試圖扭轉乾坤,但最後空虧一簣,無條件投降。
 
也許這段歷史給了慶喜一個借鏡,一個明哲保身的教訓,他的誘惑很大,他不像義昭,所有一切都依靠著別人的施捨才能度日,他是明正言順,一統幕府的將軍,再加上當時以幕府的實力仍舊是吃香的,一萬五對上五千,贏的機會仍舊很大,如果其他人,可能就豪賭下去了,畢竟這可是留名青史的機會。我想慶喜一定很想贏,很想成為光宗耀祖的子孫,雖然很多人都拿他和開山祖師德川家康相提並論,但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在歷史上追得上家康的成就。
 
但他卻收手了。也許因為他自私,也許因為他不想死,這樣下去,他非死不可。唯有他這個將軍死了,才可能平息眾人倒幕的決心。因此他必須做一個決定,在他和德川之間,於是,他親手推掉了德川這塊祖先牌位,自己演了一齣戲,保全自身。他才不管德川家,他只管他自己。
 
後世說就因為他這樣才能延續德川香火,可是當時誰能夠知道大家這樣地大發慈悲,如果出了一個希望德川非滅不可的人(就如同德川家康滅豐臣秀吉的遺族,一定要全族殲滅,一個不留,因為怕引起後患),事情就不是這樣演變的,慶喜這樣的懦弱對於德川來說,就成為千古罪人。不過他本來就對德川家毫無情感,他出身自德川的分支—水戶家,創立水戶家的是德川家康的第十一子,在家康的規劃下,此分支並無法有繼承將軍的資格,因此這麼疏遠的血統,也不怪慶喜無情。而他在第一次可能繼承將軍位置的時候,德川家也一堆討厭甚至仇視他的人,把他妖魔化,巴不得他死,要不是最後能夠繼承的人都死光光,那能輪得到他。要他為德川本家賣老命,不必了吧,乾脆自保,延續自已生命比較妥當。
 
他也是自傲的。他擁有的特殊才能可說是屬一屬二。上面有提到,他拉弓、打球、狩獵、放鷹、油畫、攝影、刺繡等等無一不精(聽說他還有出版攝影集),比起德川一堆白癡虛弱無能的將軍,他可是強了好幾倍。但他們寧願選擇天真的小孩(家茂),卻放棄這麼好的人才,可見幕府的一切有多麼迂腐顢頇,他都瞧不起他們了,還要為他們打拼,為他們賣命。如果時機很好,趁勢而起是不錯,但所有一切都呈現敗像,我何苦把自己推向地獄。

 

一樣的決定,不同的心情處理,也許人性化的慶喜比較容易理解吧,而後世成敗論英雄的觀點,也就可以釐清何謂必然何謂偶然的歷史演化。因此,我覺得德川慶喜仍舊偉大,不管是私心還是他真的能夠放大眼光,在該急流勇退的時刻退場,該謝幕的時候知道下台,這也是相當的不容易,於是他得以保有了退隱後45年的自我時光。
 
於是我和司馬遼太郎完全不同詮釋在看《爐邊南國記》裡的德川慶喜,他在面對島津忠重時,心中所觸發的可能不是受迫害者面對迫害者的遺屬之嘆,更可能是,能夠度過這麼多平順安和,這麼多美好的日子,真是託你們的福氣啊,哈哈哈。

台長: 哈比人
人氣(7,857) | 回應(3)|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我思故我在 |
此分類下一篇:來去鄉下住一晚
此分類上一篇:「超級星光大道」為何好看?

Mr. Yip
這位最後將軍乃水戶黃門的後人,水户黃門的思想是
尊皇賤霸,他曾批判自己的祖父德川家康,他的思想
對其後人有很深的影響,從慶喜在幕未的表現可或多或少反映出來,水户家是德川家三大親藩之一,是有資格承繼德川本家,但由於水户黃門的思想,令到幕府感到危險,所以畫力避免讓水户家介入權力中心,當宗家沒有繼承人的時候都避免選擇水户家的人來當將軍,慶喜能當將軍真是天弄人意。
2012-09-29 19:12:40
版主回應
而由他來結束德川幕府政權,也算是天意使然。
2012-10-02 18:50:01
小風
其實, 幕府中人最後選擇家茂為將軍, 不一定是因為家茂年幼好控制,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慶喜背後的一橋派大名多是非德川/非松平家大名, 幕閣怕慶喜上台後, 外樣大名與譜代大名會乘勢而起, 影響幕府權力與威信, 所以才選擇家茂為將軍. 雖然家茂成為將軍時的幕閣老中井伊直弼也是譜代大名, 但井伊家向來都是幕閣老中的人選, 幕府不會覺得有問題. 家茂成為將軍後, 由井伊直弼引起的安政大獄, 不少是針對一橋慶喜派系而做的. 所以....與其說是家茂年幼而被選為將軍, 倒不如說慶喜身後太多強大而不被幕府認可的勢力吧....
2012-11-22 20:28:07
版主回應
也許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只是家茂死後為何又選擇慶喜為大將軍?是那些不被認可的勢力都消除了嗎?
2013-01-12 11:05: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