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06 10:15:10| 人氣2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上海會客~甘露滋長三身加持...歷史原罪遺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海會客~甘露滋長三身加持...歷史原罪遺命?健忘有時是一帖良方...

 

『不去探觸歷史宿世..對現世很多人或在世後代或許都是好的,因為

那涉及許多痛苦要點..以及內心深處始終的掙扎深處!』

『我們儘可能不去探知過去宿世的有無!因那只會接觸更多的黑冪更一腳踏入了生命暗流...』

人們常看到有關過去上海灘青幫頭目杜月笙的文字,大多述及他的種種劣跡,間或提到,杜講義氣,有骨氣,在抗戰中作了一些貢獻。這位傳奇人物在抗日戰爭中有鮮爲人知的貢獻。杜月笙是中國上海青幫(亦稱安清幫)的大頭目。在蔣介石1927年的「四.一二」事變中,發揮關鍵的作用。作為上海黑社會的大頭目,杜月笙身上有很多污點,但是,他也並非此前宣傳的漆黑一團。在抗戰中,他曾多年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特別是他任副會長時正值抗戰前後,於救助傷兵輸送物資、建立抵抗部隊,做出了貢獻。


杜月笙在抗戰中大致有四大貢獻。
全面抗戰爆發後,杜月笙以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名義組織上海市救護委員會,救護軍民達260萬人。


1937年8月13日,日寇全面進攻上海,上海守軍奮起抗戰。杜月笙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名義,聯合各團體組織上海市救護委員會,並同時成立救護隊10隊、急救隊13隊、臨時救護醫院24所,徵集救護汽車98輛,並特約公、私醫院16所收容受傷軍民。


據統計,杜月笙所領導的救護輸送醫療工作,共救護了抗日受傷軍民44398人。此後,杜月笙又籌劃在松江、昆山、蘇州、無錫、杭州等地設立重傷醫院,每年醫院少則收治傷員二三百人,多則達三四千人。南京淪陷之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各地工作人員大多撤退到漢口。杜月笙親自乘飛機到漢口,與政府有關部門統一商定救護方針,在漢口成立臨時救護委員會,設置醫療隊37隊,後因需要逐漸增加至178隊,共有工作人員近3000人。

據統計,至抗戰結束,紅十字會所救護的軍民總數已達260萬人。這一可觀的成績,與紅十字會廣大工作人員的努力分不開,但杜月笙在其中的領導作用不容忽視。救護工作所需的物資、車輛,許多都出於杜的號召,也不排除他自己的「毀家紓難」。在這一點上,他號召他所能影響的團體包括他的幫會組織捐助抗戰,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抗戰中,他堅持在上海,包括參加抗敵後援會工作,直至11月上海淪陷,他才秘密撤退。
在上海抗戰中,與戴笠共同創建了一支1萬人的武裝游擊部隊,配合正規軍,參加抗戰 ...


杜月笙在上海抗戰中所辦的另一件大事是與戴笠共同創辦了「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參加抗戰。儘管戴笠一生以與中共作鬥爭為己任,但在抗戰中,他的思想傾向基本屬於黃埔系中主戰的少壯派軍人陣營,在這一點上,「人之愛國,誰不如我」的杜月笙與他是一致的。兩人本來即為摯友,在抗日這一點上又有共識,所以兩人商定在上海建立一支1萬人的武裝游擊部隊,以幫會和工人為基礎,配合正規軍作戰,並負責肅諜防奸等工作。

杜月笙自己出錢捐贈了5000支快慢機手槍,又利用自己的影響,動員了幫會成員、工人、學生、店員、失業青年入伍。10月,這支僅以一月時間倉促成立的游擊部隊,在上海南市和蘇州河兩岸配合正規軍與日寇作戰,儘管作戰力差,但大多成員異常英勇頑強,為中華民族抗戰作出了犧牲。
據事後統計:別動隊戰死兵共1500人以上,受傷500餘人。據說,杜月笙頗為悲痛,他不是心疼錢,而是哀憐那些為國捐軀的青年,其中很多人是他的徒弟。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室遷移香港後,杜月笙親自主持工作,籌措救護事業經費 ..

1938年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室遷移香港,杜月笙親自主持工作,並設立總辦事處,以接受海外捐助的物資,並同時籌措救護事業的經費。可以說,杜月笙此時是非常辛勞的。當時,國民黨政府還設有中央賑濟委員會。

「八.一三」抗戰後,蔣介石安排杜月笙為該會常委,負責粵、桂、閩三省稱第九救濟區工作。為了工作方便,杜月笙將第九救濟區辦事機關與中國紅十字會機關合設於香港九龍柯士甸道他的宅寓也在此,並在香港最大的飯店辟有房間,專與各方接觸。當時,海外僑胞對抗戰捐助的物資及對難民的救濟品,都由杜月笙接收運往漢口或重慶。同時,杜還負責與戴笠合作佈置向淪陷區蒐集情報及鋤奸策反工作。

據說,上海另一幫會頭目張嘯林投敵被暗殺,也與杜月笙有關。另外,轟動中外的高宗武、陶希聖脫離汪偽集團,並公佈「汪偽密約」,也是杜月笙與戴笠共同策反的。

香港淪陷後,杜月笙撤退重慶,主持紅十字會會務工作,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醫療等工作 ...


在抗戰的開始階段,海外物資大部份通過香港轉運國內,杜月笙以紅十字會名義辦理接收、轉運,為抗戰事業做出了一些貢獻。香港淪陷後,紅十字會總會於1940年移設重慶,杜月笙也撤退重慶,主持會務工作,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醫療等工作。

1942年,杜月笙籌建了重慶醫院,當時有床位300張,各科設備齊全,是當時最先進的戰時後方醫院,受到輿論的稱讚。另外,杜月笙在搜購、搶運戰略物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抗戰勝利後,杜月笙返回上海,督促上海復員工作,並協助恢復、加強了上海紅十字會分會的組織,對該會推進各種社會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後,杜月笙客居香港。1952年,他彌留前對妻子云:「把我的屍骨帶回上海,葬在浦東高橋老家。」但他的遺願終未實現,1952年11月遺骨被運往台灣,至今暫厝台北南效大尖山麓。

沿著汐止秀峰國小後面的山路往上爬,會發現有兩個墳墓,一個是「上海皇帝」杜月笙的墳墓,上面有先總統蔣中正題的「義節韋昭」,下面故總統府秘書長張群題的「義文永彰」,下方較小的墓就是夫人杜玉蘭的墳墓,夫妻倆人在此長眠左右。

據老一輩汐止人描述,在汐止的這座杜月笙墳墓,並非杜月笙真正「葬身」之處,而是其「衣冠塚」。當時杜月笙在港居住未滿八年,依例不得落葬,民國41年10月27日,靈柩運抵基隆,寄厝台北「極樂」殯儀館,42年6月28日安葬汐止。前方「孟小冬」之墓為其妾墓。

杜葬汐止 孟安眠樹林 傳奇孟小冬是杜月笙的五姨太,兩人民國卅九年在香港結婚,隔年杜月笙便撒手人寰,雖然兩人生前相處時間很短,往生後卻都在台北縣長眠。杜在汐止,孟在樹林。

孟小冬民國五十六年才到台灣定居,在台期間幾乎過著隱居的生活,很少與外界接觸,六十六年因肺氣腫過世,享壽七十一歲,安葬在她生前自己選擇的樹林山佳淨律寺佛教公墓。
 孟小冬墓園占地近廿坪,墓體為圓形,主牆以精選灰絲大理石建構,風格獨特。

孟小冬墓碑碑文「杜母孟太夫人墓」出自國畫大師張大千手筆,並未如一般民間習俗書寫省籍、字號名諱,一般外人難以窺知,這是當代梨園巨擘葬身之地。

就在孟小冬墓邊,就是杜月笙的女婿金元吉之墓,這個墓是因為杜美霞修孟小冬墓時說,自己一輩子和孟小冬進進出出,成天圍著她轉,身後也要在孟身邊,決定要買下旁邊的空地,回家一提,金元吉念她,「哪有四十來歲就找墓地的!」杜美霞好說歹說都難說成,但是因為孟小冬墓在此,路不好,主動出錢將路給修好,淨律寺的廣元法師竟也主動將那塊空地送給了杜。

山佳佛教公墓環境雅致,除了孟氏外,還有多位顯要安厝於此,前總統蔣經國留俄同學、前亞洲水泥董事長王新衡就是其中之一。另外,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的民初大學者王雲五也看中當地清幽環境,選擇這裡當作往生後安身處所。

汐止秀峰國小後方一個僅容兩人通過的小廊道,掛著「杜月笙墓園二百五十M」的告示牌,順著走道往山上走右方就可看到「杜墓」的碑界。很難想像,在這阡陌交錯,方圓約五十坪左右的墓園,竟是曾叱吒風雲的「上海皇帝」杜月笙與其四夫人姚谷香的安身處。


 民國四十年時大尖山風景秀麗,墓園前一處水池,蒼松如海、景優氣爽的靈氣,墓碑上還有先總統蔣介石親題的「義節聿昭」四字。

汐止市秀山里位於大尖山風景區範圍內,里內景點包括上海教父杜月笙墓園、慈航紀念館、靜修禪院等,可讓民眾登山健行,順便來趟宗教之旅。
外地民眾可先搭火車到汐止火車站,然後從汐止市公所旁的仁愛路接到秀峰路,步行3分鐘即可到達杜月笙墓園入口(有指標)。

昔日有上海教父之稱的杜月笙終老之後,葬在汐止大尖山下的秀山里,墓園蔣中正題字「義節聿昭」的牌樓為配合秀峰國小興建拆除,蔣中正題字直接黏貼在墓圈上。

『沒有事儘可能不去踏入前世因果禁地,這對活著的人與後代生活的子息精神意識都是好的..』

『但平凡的此生如果要做些什麼...跳脫宿命因果的事為..就要去了解宿世因緣..緣起?為何!』


杜月笙墓園旁就是靜修禪院,民國前2年,由蘇大老夫人「大老娘」所建,歷經整建成為至今規模,附近的彌勒內院、菩提禪林、慈航紀念館、菩提講堂都與靜修禪院有緊密淵源關係。

民國38年,靜修禪院禮請慈航大師創辦靜修佛學研究班,當時慈航大師預知5年後將捨壽,果然於民國44年4月4日圓寂,並交代遺言坐缸,成為台灣第一位肉身菩薩,目前供奉在慈航紀念館。此外,聖德宮、天秀宮也是香火鼎盛,每逢慶典,常吸引香客雲集。

人們可沿著勤進路到天秀宮,再從廟旁登山口健行。

『要學習佛果、佛法!要証悟無上正等智慧就也是如此去接觸前世今生,

所以學佛是要去做些什麼的...』



『如果要修正過去與甘珠爾瓦的關係,誓必還要有更多包容及縱身取義救渡更多的人...』

 

1949年,年僅19歲的杜美如和她的弟弟杜維善遵父親之命來到了香港。不久,杜月笙攜杜美如的母親姚玉蘭一同來到了香港。過了兩年多,杜月笙在香港去世。姚玉蘭應宋美齡的邀請帶著杜美如姐弟倆去了台灣。1955年,杜美如嫁給了當時的台灣中校飛行員蒯松茂。2001年,杜美如才第一次回到上海。此次陪同蒯先生來到合肥探親,是杜女士第一次來安徽。“回大陸是父親未了的心願” ...

在與杜女士的攀談中,其父杜月笙是聊得最多的話題。談到對杜月笙的評價,杜美如說:“不管人們怎麼看我父親,但有一條,他始終是愛國的,沒有背叛國家,沒有像他的結拜兄弟張嘯林那樣當漢奸。”

杜月笙對他的兒女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他一輩子在混世界、打天下的痛苦經歷使他不願他的任何一個子女走他的老路。杜美如回憶,杜月笙對兒女管教很嚴。盡管應酬很多,

沒有多少時間和兒女呆在一起,但杜月笙總時時督促鼓勵兒女多讀書。

杜月笙在上海腰纏萬貫,在香港時疾病纏身,日常生活還要靠朋友接濟,1951年去世。杜月笙病情漸重時,周恩來總理托人捎話,請他回大陸。但後來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杜美如清楚地記得,杜月笙當時准備回上海定居,托《新聞報》總編錢永銘給毛主席寫回信。信寫好後這位喝醉酒的朋友卻裝錯了信封,把給毛主席的信錯裝到給蔣介石的信封里了。就這樣,共產黨沒有看到杜月笙的回信,而蔣介石看到杜月笙有回歸上海之意後很生氣,這件事情留下了千古遺恨,回大陸成了杜月笙未了的心願。

 杜月笙去世後,家人把他的靈柩運到台灣。原以為很快就能安葬于大陸,所以一直沒有下葬,但後來回故鄉越來越難,就葬在了台灣基隆。轉眼已是50來年,把父母安葬于故鄉浦東,是杜女士的一大心願。

杜美如還談起50多年前一樁“典故”:1947年,蔣介石夫婦請孔祥熙夫婦和杜月笙夫婦到南京家中小聚,請來一名神父“看風水”。那人看後說:“你們在這里呆不長啊。”蔣介石聽後怒氣衝衝:“我們剛從重慶回來,怎麼就呆不長啦?!”說完拂袖而去。“那神父還接著說:‘今後你們會在一個島上過很多年,然後..,島邊的水里會出現一只大烏龜..,還扛著白旗..。’這不就是指陳水扁嗎?”

台長: 章嘉呼圖克圖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