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0 16:54:05| 人氣1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努 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過就是剛看完一部第四台播出的港片,我和室友的心情竟都變得沈重起來。

你以為是什麼大師所拍的藝術電影經典,還是哪齣由真實事件改編,探討某種價值(譬如:正義、人權……等)與經驗之類的反思作品嗎?當然,不是。我們只是看了一部以女性胸罩設計為主題的輕鬆愛情小品-<絕世好Bra>。

故事是說,有兩個原本是專門設計男性內褲的男設計師,被某家女性胸罩製作公司聘請,要設計出一款絕世好bra(胸罩),因之所發展出的一連串發生在胸罩、女人與愛情之間的故事。

身為男性,卻被要求設計出最好的女性用品,這件事所遭遇的困難與質疑肯定不比「沒有月經,卻要談女性主義」的批評來得少。所以,你可以猜到,這兩名設計師,一定有許許多多和女主角的對手戲,因為他們不只要瞭解女性的身體,還必須深入其內心,真正地知道她們的需要。

不需要在說下去了,光聽這個構想與設計,就夠吸引人了。

我們當然是很開心地看完了這部片,然而在歡樂之餘,卻也不免憂心起台灣的電影。當此地的電影工作者,多數還用類似「民族工業」的態度要求國家培植、獎勵,和消費者支持,並且對於周遭環境怪東怪西時,別人早就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態度來拍電影,並且翻了好幾翻。

「選bra就像選情人一樣,千萬不能遷就。一個女性戴上不適合的bra,大約半年後她就會適應,然後漸漸的沒有感覺。妳知道為什麼?因為她的那兩團脂肪已經遷就、甚至習慣了那個不合適的bra,而後果就是胸部的嚴重變形」,劉嘉玲在戲中如此說道。

片中並且大量穿插了與胸罩有關之胸線、鋼絲、罩杯、材質、縫法……等內容的介紹與橋段,你可以看出編劇和導演,透過bra這推出還不到一百年的女性用品,隱喻與演繹現代社會的工藝精神及男女關係的巧思和用心。而這樣的創意,它的來源是頭腦,不是金錢。

「一個女性真正需要的,是男性的擁抱,因此在理念上,我將這款bra設計如一雙男性的手,一雙溫柔地環繞在女性胸前的手,一雙帶給女性幸福和安全感的手,而這就是我設計的絕世好bra」,劉青雲在電影中這麼說。

寫這樣的劇本和台詞,需要很多錢?很好的演員?還是很困難的攝影技術嗎?我困惑著,但可以確定的是,我知道那一定來自某個豐富的心靈。

剛開始,看到這樣的電影,總有一種「賺到了」的快意,畢竟大部份的片子都讓人覺得只是在「騙時間」而已。但隨著看到佳作的機會越來越多,我開始警覺並自問-「我們台灣能拍得出這樣的片子嗎?我們會如何處理呢?」,到最近,這種疑惑逐漸變成一種焦慮-「我們到底在幹嘛?人家的電影都已經在第四台播出好幾次了,我們怎麼還在獨沽沈重陰鬱,不晴不雨的那套?」。

最慘的是,媒體對於事物的劃分與探討仍然停留在很粗糙的層次,比如:藝術與商業,菁英和大眾……之類的,卻忘了真正重要的是:對時代與生活的真正體驗和理解。上星期,才剛看完「東京快遞」(日片)和「觸不到的戀人」(韓片),那種人在聽了一個精彩故事後,同時又被提醒「我們落後別人這麼多」的複雜心情,讓我感觸極深,因為當我們還在拍事件跟人物時,別人早就開始強調概念和觀點了。

而這種感觸,其實真正投射出的,是對整個台灣社會發展的焦慮-台灣真的是一個不認真、又不努力的地方。不認真,因為對於周遭生活與世界的敏感度太低,而看法又太狹隘;不努力,因為缺乏對新想法、新觀念的渴望,以及對工作的敬重,與興趣的投入,表現出來的要麼是「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庸碌,不然就是「別人都不懂我、對不起我」的忿忿。

怎麼會這樣?和別人相比,我們的經濟發展相當穩定與成功,文官的素質名列前茅,資訊的流通及出版也相當自由和多元,而教育更是普及,橫看豎看,明明就是一台586的電腦,為什麼還在用PE2 的作業系統處理資料?

「你還記得柯賜海嗎?」,室友問。

「記得啊,前幾天TVBS的方念華不是請他上現場?」,我說。

「很久以前我們不就說過,這個人真是特別,怎麼願意放下一切,整天在各個新聞場合舉牌抗議?這麼有趣的人,竟然被大家簡單地視為『瘋子』,直到最近,因為法官宣判他某起訴案件無罪,以及有民眾找他陳情,他才有機會第一次完整說明自己的想法。」,室友吐了一口煙,很感慨的。

「還有,講到盜版,大家不是隨著美國,人云亦云,大肆抨擊,就是一副不關我事,拒絕討論的態度,其實有沒有認真想過盜版文化所透露的社會意涵?一個能靠盜版維持生計,甚至大賺其錢的社會,很容易嗎?首先,它表示這個社會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水準,試問,如果仿的不像,會有人願意花錢?再者,它意味著這個社會具備某種品味,並且追求一種好的價值的人越來越多,因此,盜版者才有市場,也才能獲得利潤。」,我點了點頭,突然有種感覺,台灣真是一個不仔細的社會,不肯仔細去觀察別人,也不願認真理解自己。

我聽得心有戚戚,沈默了一陣,室友卻沒再繼續說下去,因為他正打算回房裡,繼續準備考試。我的室友,第一流國立大學的新聞所畢業,跑過兩三年新聞,今年報考了復旦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博士班,這幾個月,一直在蒐集並研讀各類的國際關係與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和資料,而這些內容,他從來都沒學過。可是,每次我都能從他的言談中,感覺到一種因為對世界的知識與理解增加,而喜形於外的雀躍,雖然,他因此必須常常犧牲睡眠和玩樂,並且處理隨之而來的各種挫折。

幾年前,台灣某雜誌的創刊口號是-「活在台灣,作你自己」,講的真是好,我當時就這樣覺得。然而,什麼是作自己?怎樣才能作自己?我想,作自己不是一種自以為是的任性,堅持用某種方式去拍電影或看事情的頑固,而是為了能選擇與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作的自我更新與持續努力,就像我在我室友身上看到的。

正如同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所一再覆誦,「作為一個演員,在導演還沒有喊卡之前,是不能停下來的」,而其中我總不能忘的一幕是,在片頭開始,周星馳對著大海與潮浪,振臂高呼-「努力!」。

是的,努力!努力不只是滿頭大汗,急急切切的那種進取,而是一逕的專注,像在心底慢動作地不斷溫習與修正自己和世界的相處方式那般,展現出某種執著與相信。

因為,在這個時代努力,不只意味著付出,還需要帶著對自我的認識,與探索世界的熱情,並且,最重要的是,心甘情願的被改變。

(後記:再過幾天,我的朋友就要飄洋過海去應試了,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目的也不過是:在成功之前告訴他,你的努力,我懂,而當成功之後,給一個不忘初心的提醒。祝福你,我的朋友-L,「努力!」。)


台長: 小己
人氣(1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