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0-07 03:40:46| 人氣9,5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列車上的女孩】:偏見與真相,道德與人性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了讓大家享受更好的版面,避免廣告蓋台的困擾,日後部落格文章將逐漸轉移到以下網址,請多支持:http://malaimo.tw)



驚悚懸疑電影《列車上的女孩》(
The Girl On The Train)改編自珀拉霍金斯所寫的同名暢銷小說,因為小說本身就超大本,所以故事會有點冗長,加上以《姊妹》(The Help)成名的導演泰德泰勒本來就是比較偏向文藝片、劇情片的走向,所以這顯然不是節奏明快的電影,觀眾需要有點耐性,才能等到解謎那一刻。

《列車上的女孩》是一部羅生門式的懸疑片,以三名女性作為劇情主體,用各自的觀點來涉入整件事情,並且用交互穿插的方式,呈現三人分別有過哪些遭遇,到最後一刻才逐漸串在一起,成為事情的全貌,但有趣的是,這三個人所經歷的,或者所看見的,都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有可能是喝醉酒、精神狀態失常、遭到有心人士誤導,或者是歇斯底里的情緒之下所產生的主觀解讀。偏見與真相,其實是一線之隔,可是當下的判斷所產生的結果,可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本片刻意把人物背景和時間軸切割得支離破碎,常常進入倒敘狀態,女主角艾蜜莉布朗被塑造成有酗酒毛病的失婚女子,從列車上目睹失蹤案件或殺人事件的線索,最後從旁觀者變成涉入者,介入這整件事情之後,才發現這一切可能跟她有直接或間接關係,但因為女主角酗酒,常常喪失片段記憶,所以有些情景如夢似幻,觀眾必須跟著這個謎團逐漸抽絲剝繭,才能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其實這樣的電影如果讓拍過《控制》(Gone Girl)的驚悚懸疑片大導演大衛芬奇來執導,效果可能會是目前的好幾倍,可惜本片導演泰德泰勒不可能有大衛芬奇那種功力,加上把劇情拆得太零散,一下幾個月前,一下幾個月後,一下又是用某個角色當成主要觀點來敘事,一下又突然跳到其他角色,難免東一段西一段,少了一點連貫性,加上劇情深沉緩慢,所以不適合急性子的觀眾,會喜歡這種風格電影的觀眾可能需要有一些影展片的歷練,比較能習慣這個步調。

當然我這樣說,也不是貶低這部電影,只是告訴你電影適合什麼樣的觀眾。基本上這是需要思考的電影,真相可能很簡單,但是在真相逐漸被查明的過程裡面,觀眾必須跟著角色走過前面一大段錯綜複雜的過程,你如果耐心不夠,可能會覺得略嫌煩躁,但是專心看到最後,自然會跟著片中角色一起找到真相,你可以學柯南邊看邊思考,說不定也會像我一樣,看到一半就猜出兇手是誰,只是動機是否過於薄弱就見仁見智,畢竟偵探片的兇手都好容易就會殺人,有時候會令人覺得「這有必要殺人嗎」,可能是兇手本來就異於常人,所以才會成為兇手吧!

這是三個可憐女人的故事,而男性角色在片中是比較被妖魔化的,但這部電影就跟《控制》一樣,是對婚姻制度或感情關係提出反向思考,婚姻制度不符合人性,甘願接受制約的人說那是因為愛,但那到底是愛還是佔有慾?而當有人不只愛一個人,而是愛很多人的時候,悲劇就會因此而生,如果又加上生小孩這個煩人的議題,那只會更慘!所以如果人可以不要糾結於這些無謂的問題,那是不是就不會有這些悲劇了呢?我知道這很難,可能也會有人罵我說那根本是花心不想負責的藉口,可是我們透過這樣的電影,討論的是人性,而不一定是道德啊!



*艾蜜莉布朗從列車的車窗往外看,卻目睹兇案證據。


*火辣女保姆意外失蹤,到底真相為何?


*第三個女主角從小三變成正宮,卻又陷入婚姻風暴。


*失蹤保姆的另一半,是個佔有慾很強的傢伙。


*包括男主角在內的男性角色,在片中的形象較為負面。


*艾蜜莉布朗發揮好演技,扮演一個歇斯底里的失婚女子。


*人性與道德的辯證,對婚姻制度或感情關係提出反向思考。



(*為了讓大家享受更好的版面,避免廣告蓋台的困擾,日後部落格文章將逐漸轉移到以下網址,請多支持:http://malaimo.tw)



台長: 馬來魔
人氣(9,570)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好萊塢(英語)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送子鳥】:無性生殖的異想世界
此分類上一篇:【怒火地平線】:災難常常都是人為造成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