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07 09:46:20| 人氣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澳門︰中心與邊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澳門︰中心與邊緣
——從「走進澳門」專輯談起

今年四月號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出了個「走進澳門」的專輯,很叫澳門人歡呼了一陣。然而我是個慣唱反調的人,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要潑一點冷水。

整個澳門專輯最叫澳門人遺憾的是卷首語中那張插圖,用了門前坐著幾個乞丐的媽閣廟照片;然而,最叫我感到遺憾的倒不於此,而是這些句子︰「今天的澳門似乎已經遠離了利瑪竇的『聖經、地圖、小提琴、自鳴鐘、《幾何原本》』所代表的那種西方文化,如今的澳門似乎以西方文化的另一面,即『金錢文化』的典型成為中國的一個特殊的地理單元。這裡說的是博彩業。」「如果澳門的博彩業在旅遊化、娛樂化、休閒化方面能夠走出一條獨特的路來,也許澳門將對大陸再次發揮其特有的影響力。」——好一個「也許」,好一個「特有的影響力」。俱往矣,數風流人物,不在澳門!

稍涉澳門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也知道,澳門當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然而,到了今天,稍聞澳門的人都知道,《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也知道,澳門是一個賭博中心。「中心」雖同,內容迥異,差天共地,作為一個生活於澳門的半吊子文人,我想這也是個夠可哀的地方。

對過往那段文化史上輝煌的業績,澳門人似乎沒有特別留戀,倒是很懂得把握潮流與商機,利用祖先的文化遺產來開發無煙產業,自得於博彩旅遊的「中心」之中。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從文化角度看,為什麼澳門人不問一問︰如果當年我可以是一個文化傳播的中心,為什麼今天不能呢?是不能,還是不做呢?甚至澳門人為什麼就沒有半點雄心壯志地問一問︰澳門除了「博彩文化」之外,能為當代中國文化貢獻點什麼呢?在同樣屬於特區的香港最起碼有「大話西遊」等影視(俗)文化衝擊當代中國人的視野時(何況不止),我們澳門人為什麼不問一問︰澳門能做些什麼呢?

澳門是一個邊綠地方,從地理位置到政治經濟到文化,澳門都被邊緣化,這是所有中國人包括在澳門的中國人都認同的。然而,這種「邊緣」位置是如何造成的呢?是現實的無奈,還是人為的無能?我以為答案是後者。

因為,根本不存在絕對的「中心」與「邊緣」,正如德里達所說的,「中心不應該被認為是以一種此在的形式存在,中心從來就沒有自然的所在,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所在,而只是一種功能,一種非所在,這裡雲集了無數的替換符號,在不斷進行著相互置換。」中心可以是邊緣,邊緣可以是中心,它們不過是一對隱喻的符號而已。澳門文化上的「邊緣」位置,不過是「中原中心主義」與澳門人自我矮化的結果。前者猶可憐其無知,後者倒要怒其不爭了。

澳門是可以成為「中心」的,比如說,葡萄牙文學。

當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JOS请 SARMAGO)得到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時,當葡萄牙作家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憑一部《惶然錄》在中國知識界引起廣泛注意時,知道嗎,澳門早就有這兩位作者作品的中譯本了,然而,譯者卻都是國內的學者。照理,澳門應該是向中國人推介、研究這些葡語作家最重要的地方。可是,至今澳門人依然對他們陌生,更不要說把他們介紹給當代中國了。澳門當年可以為中國轉口那麼多的西方文化,但是今天卻連一兩個葡語作家也沒有人去推介給中國,對一塊最多人懂葡語的中國土地來說,這實在夠我們慚愧的——澳門人只滿足於「中華與拉丁文化相融共生」的口號,滿足於做政府工的葡語水平,卻連一個世界級的葡語作家都不認識。

澳門從來就是中國地理上的「邊緣」位置,但澳門曾經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中心」,其間的差別,只是人為的原因。有學者認為︰「『邊緣』是文化種種對立二元之間或多元之間相互對話和交流、不斷生發出新氣象的地帶,也是一個開放的和多元共存的地帶。這個『文化的邊緣』就像文化的『核子』,不同要素在這兒接觸和融合,滋生出新的東西,並迅速向周邊擴散,有效地改變著人們的意識和文化本身。」(滕守堯︰《文化的邊緣》)如果這段話可以用來描述澳門這一「邊緣」對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貢獻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可以肯定,澳門是有機會為當代中國文化作出新貢獻的,因為她一直就是「邊緣」。問題只是︰澳門的文化人願否像當年的傳教士般,不辭勞苦地為文化「傳教」呢?澳門又有否足夠的「邊緣」空間以鼓勵開放與多元呢?

當我們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心與自尊心時,其實無需在意媽閣廟前那幾個乞丐的。

台長: wongsir
人氣(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