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31 10:05:29| 人氣264| 回應0 | 下一篇

中國社會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的衝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中共自1949年建國以來,一直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經歷五十年代的冒進治國方針,六、七十年代的文革,國家在八十年代終於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就是鄧小平提倡的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帶有強烈的資本主義味道,然而,中共並未對憲法中與現實情况相沖的條文作出適當的修改。例如憲法中第一條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近年,中共容許資本家入黨,更將保護私有財產的修文寫入憲法,這無疑與現存的憲法條文產生衝突。當然,中共用盡一切辦法自圓其說,稱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這種說法能否令人信服則令人懷疑。中共希望透過政治思想教育維持人民對政府的向心力,究竟中共的政治思想教育成效如何呢?能否解決資本主義化所帶來的政治思想危機 ?這將會在以下詳細探討。

假設
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產生矛盾,對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方法與分析步驟
我會從文獻資料舉証資本主義化的實例和分析中共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和特徵。另外,我會從一份有關中共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的問卷調查結果,結合文獻資料,分析社會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衝突所產生的原因與影響。

中國近年資本主義化的情况
資本主義是指著重以和平市場競爭方式進行無節限的資本積累(Luc Boltanski,2001)。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力吸納外資,沿海多個城市被定為經濟特區。而1998年中共15屆5中全會所提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10個5年計劃》,其中一個目標便是「國有企業進一步私有化」。200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六大」亦正式修改黨章允許資本家入黨。以上種種現象都証明了中國近年資本主義化的情况。

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和特徵
政治思想教育是指借用教育的形式與渠道謀求人們思想政治意識的同化和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沈壯海,2001) 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和方針是根據中國教育法而編訂。例如教育法第三條:「國家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遵循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中國教育法,1995) 從以上可見,中共的政治思想教育有以下特徵 :

1) 共產主義思想掛帥 :
教育綱領以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思想為基礎
2) 內容模糊不清
教育法中並沒有詳細解釋取自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思想哪一部份,令人難以理解,易生誤會。

問卷調查
本人以問卷「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以問卷訪問了50名居於香港教育學院學生宿舍B座內的內地師範大學交流生。這些交流生全部達大專水平,曾接受中共政治思想教育,現在亦正修讀師訓課程。本人認為他們能為是次研究提供合適的數據。是次調查共發出問卷70份,只收回50份,回收率為71.4%。
(問卷樣本見附件一,數據結果見附件二)

問卷內容設計
問卷設問題十一條,頭三條是基本資料,第五、六條是有關社會制度問題;第七至十一是問有關政治思想教育的效能。

問卷結果討論
根據調查結果,所有受訪者皆曾接受中共政治思想教育;超過七成人(72%)認為中國社會不屬於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這反映了受訪者對於社會制度的混淆。超過九成人(94%)贊成國家容許資本家入黨和立法保護私有財產,這反映大多數受訪者認同國家改革的方針。三成(30%)受訪者認為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配合社會現實情況,只有一成八受訪者認為能配合,另外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無意見,這反映了政治思想教育內容未能追貼現實。超過六成(62%)受訪者認為政治思想教育未能提供足夠的自由討論空間,認為足夠者只有一成(10%)。超過六成(62%)人認為政治思想教育不能提高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認為可以者只有近四成(38%),這反映了中共政治思想教育效能並不理想。超過八成半(86%)人認為治思想教育能否增加對國家的了解。最後一題問及政治思想教育給受訪者的印象,可選多於一個答案。答案共有八個,其中四個屬於正面描述,四個屬於負面描述。正負描述的選擇比率為158 (正) : 203(負),負面描述比正面描述多近四成,這反映受訪者對政治思想教育的印象為負面。

研究誤差
是次問卷取樣只五十人,代表性不足,數據只可作一般研究參考。另外,受訪者全是來自沿海省份的大專生,意見有可能因地理和知識水平而產生一定的取向。最後,本人亦從未接受過中共政治思想教育,故研究中共政治思想教育時只可從文獻取材分析,其真正內涵可能有所不同。

分析
從資料可見,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未能追得上資本主義化的進程。這種不平衡與差異日益擴大,造成政治思想教育與現實出現矛盾。現在我會從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分析這種矛盾出現的原因,並從價值觀的轉變探討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矛盾所帶來的影響。

心理因素
思想,亦稱觀念,是經過思維活動所產生的結果。陳大柔(1995)認為政治思想的建構必須透過生活實踐才能穩固。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中國社會不屬於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但偏偏政治思想教育正強調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某程度上是由於現實情況與政治思想教育中所學的不同而產生混淆。由此可見,政治思想的確立必須透過生活感受去深化;相反,如現實情況與所學不符,則會反過來破壞原先已有的政治觀念,產生混淆,形成政治思想上的矛盾。

社會因素
政治思想教育與現實社會情況不配合是由於社會變化過急,政治思想教育內容改革未能及時配合。其中原因有二 : 來自中國社會的影響和國際社會的影響。中國自改革開放,積極走資本主義路線,但官方從不承認,只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傅聰(1994)認為『中國自1979年鄧小平上台後,基本上是「掛羊頭賣狗肉」,掛社會主義的頭,賣資本主義的肉。若不是黨內的鬥爭,可能鄧小平有一天會將「羊頭」變成「狗頭」。』這正說明了改革開放的「走資」路線其實正受着黨入保守派的壓力。林琳文(1997)指出,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也要被迫在「反資產階級自由化」或「反精神文明污染」等運動裡表態。由此可見,中共為了穩住黨內的保守派,不能明正言順地打出資本主義的旗號,以致政治思想教育與現實脫節。

國際社會的影響來自蘇聯的解體。八十年代末,蘇聯在戈巴卓夫領導下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逐漸開放市場和言論自由,當時社會情與改革開放的中國有多少相似,但蘇聯改革過急,短時間內搗毀了史達林以來陸續建立的共黨意識型態與體制。Macridis(1996)認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崩解,然而新的意識形態遲遲無法建立,在嚴重的思想紛歧中,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中國有這前車之鑑,故在改革開放的同時,盡量令固有的政治價值觀「軟着陸」,減少一時觀念轉變所帶來的衝擊。因此政治思想教育不能轉變得太快,以免重蹈蘇聯覆轍。

價值觀的轉變為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矛盾所帶來的影響
中國資本主義化對自1949年建國以來的共產主義思想作出極大的衝擊。鄭杭生(1996)認為社會轉型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衝突的過程,表現在價值評判體系轉型上,則是舊有的傳統價值評判不斷地受到新生的價值評判的挑戰。日本人中江要介(1997)指出中國年輕一代在資本主義化下只喜歡資本主義腐朽墮落的部分,政治意識淡漠。另一方面,教育界亦開始出現一種反動思潮。與八十年代社會變革相伴的,是持續不斷的學潮。(閔琦,1995)由此可見,價值觀的轉變導致不滿政府的情緒上升,一些人選擇沉默,另一些人選擇抗爭,對社會發展構成不良影響。

總結與前瞻
資本主義化與政治思想教育造成的衝突與矛盾其實是一個潛在的社會炸彈,八九年的六四事件正是這炸彈爆炸之時,幾乎炸垮了中共。但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個炸彈似乎仍未拆除。我認為中國政府應該給予政治思想教育更大思考空間,增加人民對中國政情的認識,長遠來說應在改革的同時建立廉潔形象,這才是加強人民對政府向心力的致勝之道。


台長: Jack
人氣(2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