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15 20:02:26| 人氣5,88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佛頂首楞嚴經-七處徵心

推薦 3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與蓮友談論“心”在哪裡?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為什麼我們一直在生死輪迴之中?找到了這一篇,解釋最淺顯的與大家分享。

文/劉欣

佛法中,最為重要的問題,莫過於我們的心了。 說起我們的心,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的很清楚: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這一切世界、六道輪迴莫不是我們的心所生起,通過眾緣合和而有。可是既然心是如此重要,那麼它到底在什麼地方呢?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人們好像已經覺得我們的高級思維和神經活動都是在大腦中了。其實並不正確。 《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對心在什麼地方有過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這是學佛之人,希求智慧,不可不知的一課。

 


第一處心不在身內

 

阿難,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我現在問你,當初你因為看到如來三十二相而出家,是用什麼來看的呢? 是誰在喜愛好樂呢。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阿難回答佛說:世尊啊,這樣的愛樂是用我的心和眼睛。 因為看到如來的美妙相貌,內心喜愛,所以發心,希望也能夠了脫生死。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因於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佛告訴阿難說:就像是你說的那樣,愛樂是由於心和目。 如果不知道心和目的所在,也就不能降伏塵勞的困擾。 就如同一個國家被匪徒所侵擾,出兵平息匪患,那一定要知道匪徒所在的地方。 能夠使你輪轉生死的,心、目就是原因。 我現在問你,這個心和目,現在在什麼地方呢?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 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阿難說道:一切世間的不同種類生命,都是識心處於身體之內的。 縱然是如來您,如同青蓮花一樣的眼睛也在佛的顏面上。 我看這眼、耳、鼻、舌都是在我的顏面上。 而這心的確是在我的身體之內。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只陀林今何所在。

佛告訴阿難:你現在坐在如來的講堂之中,看見只陀樹林在什麼地方呢?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 今只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回答:世尊,這廣大重疊的講堂在給孤園中,而只陀樹林實在講堂的外面。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說:阿難,你在講堂中都看到什麼了呢?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眾。 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說:世尊,我在講堂中看到瞭如來,還有聽聞佛法的大眾。 向外望去,才看到樹林。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阿難啊,為什麼你能看到講堂外面的景物呢?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世尊,這個講堂的窗門寬敞洞開,所以我在講堂中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眾。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諦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這時世尊在大眾中,以金色的手臂,摩阿難的頭頂,告訴阿難和大眾,有三摩提稱為大佛頂首楞嚴,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如來都是從這條莊嚴妙法之路而證果。 你要認真聽取。 阿難頂禮,表示接受佛陀的慈悲教誨。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佛告訴阿難,就如同你所看到的那樣,身體在講堂之內,門窗洞開,從中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園林。 那麼有沒有人能夠在這個講堂中沒有看到如來和室內的景物,卻可以看到講堂外的景物呢?

阿難答言。 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阿難說:世尊,在講堂內沒有看到如來,卻能看到講堂外的景物,決不會有這樣的事情。

阿難,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 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必不內知,云何知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啊,你也是這樣啊。 你的心對於一切都明了,如果這個心的確是在你的身體之內,那麼你應當先了知你身體內的情況。 先看到身體內的情況,然後才能看到身體之外的情況,縱然不能看到心肝脾胃,那麼毛髮指甲的生長,筋脈的轉動,應該可以明了的。 為什麼不知道呢? 不知道身體之內的情況,怎麼會知道身體之外的情況呢? 故此你所說的覺知的心在身體之內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認為大腦是人們神經活動和思維的中樞。 但是按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道理看,大腦能夠通過神經活動來進行思維,卻不能對自己的神經進行感知,我們無法知道那根神經正在思考著什麼問題。 也不能感知到神經的工作與休息時是一種什麼樣子。 所以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事物,思考問題,大腦僅僅是做了一部分工作,真正能夠思維的還不是這一團神經細胞。

第二處心不在身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 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阿難向佛稽首然後向佛說道:我聽到如來這樣的說法,才知道我的心實在是在我的身體之外。 為什麼呢? 如同燈光在屋子裡,這燈必然是先照亮室內,通過屋子的門然後才能到達庭院。 一切眾生,看不到身體內的情況,卻能看到身體外的情況,如同燈光,如果在室外就不能照亮室內。 這個道理很明顯,再沒有疑惑的地方。 是不是和佛所說的究竟佛理一樣啊?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只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佛告訴阿難:諸位比丘,剛才到和我到室羅筏城乞食,回歸只陀林,我現已吃過齋飯。
 那麼你看諸位比丘,一個人吃的時候,其他人能否得到飽足呢?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阿難說:不會的。 世尊。 這些比丘,雖然是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但是身體性命各不相同,怎麼能夠一個人吃飯讓其他人飽呢?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 

 

佛告訴阿難:如果你覺知的心,確實是在身體之外的話,身心是分離的,各不相干,心所了知的東西,身體不會覺察到,身體的感覺心也不能感知。 我現在把手伸出來展現給你,你的眼睛看到後,內心分別麼?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阿難回答:是的,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佛告訴阿難:如果能夠感知分別,那麼怎麼能夠說心是在外呢? 所以知道,你所說的覺知的心在身體之外是沒有道理的。

 

阿難雖然是佛的弟弟,但是對於心在何處開始還是不能明了的。 所以在世尊告訴他心不在身內後,自然就聯想到了心在身外。 當然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

 

 

第三處心不在根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對佛說道:世尊,就如您所言,看不到身體的內部說明心不在身內,身心不相分離說明心不在身外。 我想心一定是在這個地方。

 

佛言:處今何在。

 

佛問道:在什麼地方?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 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阿難說:這個覺知的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我想應該是潛伏在六根之內。 就像有人用琉璃放到眼前,雖然有物體在,但是並無障礙。 隨著六根的感知,隨時分別思考。 這個覺知的心之所以不能看到身內,是因為潛伏在六根處,能夠看到身外,也是因為潛伏六根的原因。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 ​​如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佛告訴阿難:如你所言,潛伏在六根內,如同琉璃。 人以琉璃罩眼,能見山河大地,能見琉璃麼?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阿難說:是的,如果以琉璃罩眼,應當看到琉璃。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 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佛告訴阿難:如果你的心和琉璃一樣潛伏六根,能夠見到山河大地,為什麼看不到眼睛呢? 如果能夠看到眼睛,那麼眼睛就如同外境,不是潛伏根內了。 如果不能見,怎麼能說覺知的心潛伏根內呢? 所以你說覺知心潛伏根內,象琉璃一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第四處心不在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名為見內。 是義云何。

 

阿難向佛陳述:世尊,我現在又想,這眾生的身體,腑藏在內,眼耳鼻等孔竅在外。 腑藏是暗的,孔竅是明的。 現在我開眼見佛,是看到外面,閉眼見到黑暗,就是見內了。 這樣的說法怎麼樣呢?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 合眼見暗,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佛告訴阿難:當你閉眼見暗的時候,這個黑暗的境界是和眼相關還是不相關呢? 如果和眼睛相關,那麼黑暗就在眼前,怎麼能說看到身內呢? 如果是看到身內,那麼在黑暗的房子裡面,沒有日月燈光,這個房間內豈不都是你的五藏六腑。 如果和眼睛不相關,那麼怎麼能說是看見呢? 如果不看外面,就能反過來看到裡面,身體裡面的黑暗就是身內的話,那麼睜開眼看為什麼不能反看到自己的顏面呢?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顏面,怎麼能說是向內看呢? 如果能夠看到自己的顏面,那麼覺知的心和眼都在虛空才對。 怎麼能說在身內呢? 在於虛空,自然不能是你的身體。 現在如來和你對面,你的眼睛己經看到,但是身體還沒有察覺,照你的話身體和眼睛實在是有兩個覺知的心。 那麼你的一個身體應該可以成兩尊佛。 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所說的看到黑暗就是見到了身內是不正確的。

 

 

第五處心不在隨所合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 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阿難說:我曾經聽聞佛對四眾開示演說,因為有心才會有種種法生。 又由於有種種法的緣故,會有種種心生。 我現在的思維體現就是我的心性。 這個心在想到什麼就是和什麼相結合而存在。 不是存在於內、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 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為複內出,為從外入。 若復內出,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佛告訴阿難說:你現在說,因為法生的緣故,所以種種心生。 想到什麼就是和什麼相結合,那麼這個心就是沒有形象的。 沒有形像也就沒有所謂的相結合。 如果沒有形象而能相合,那麼十九界因七塵相合,沒有這樣的道理。 如果是有形象的,那麼以自己的手撫摸自己的身體,你覺知的心是從內而出呢,還是從外而入呢? 如果是從內而出,心還是在心裡,如果是從外而人,應該先看到自己的相貌。

 

阿難言: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阿難說:眼看為見,感知是心,兩者不同。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複一體,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為複遍體,為不遍體。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 若咸覺者,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佛說:如果眼睛能夠看見,那麼你在室內,門可以看見外面嗎? 又如已經死去的人,眼睛尚在,應該可以看得到。 可如果能夠看,又怎麼能稱為死去呢? 阿難,你的覺知之心如果有形象,那麼是一個,是兩個,在你的身體內是遍布你的身體,還是僅僅局部? 如果是一個形象,那麼你以手撫摸其中一個肢體,四肢均應感知,而都感知的話,你根本不會知道這個撫摸。 如果撫摸時感知有具體的地方,則你的心肯定不是一個。 如果是多個那就不止一人。 哪一個是你自己呢? 如果是遍布身體,那麼和剛才說的一樣,是不成立的。 如果是局部的,那麼同時觸摸你的頭和足,如果頭有感覺,足就應該沒有感覺。 而你則不是這樣,所以心是隨物結合而存在的理論是不正確的。

 

 

第六處心不在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 內無知故,在內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复內無見,當在中間 

 

阿難說:世尊,有也聽聞佛與文殊菩薩談論實相。 世尊也曾說道:心不在內外。 那麼我想,在內卻看不到身內,在外的話成了相互不知。 因為看不到身內,所以在內是不可能的,身心相互是一體,所以也肯定不是在外。 那麼既然身心一體,對內有無所見,故知應該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佛說:你說中間,那麼不能含糊不清,這個中間不能是沒有具體的地方,你現在說說這個中間到底在什麼地方。 如果在身體上,在某一邊的話就不是中間,在中間的話還是在身內。 如果有一定的地方,那麼是有心的外表呢,還是沒有? 如果沒有,說明心根本不在那裡。 如果有,那外表則沒有一定。 因為如果把此當作中間,從東看是西,從南看是北,外表身體相混,更是雜亂。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眼有分別,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阿難說:我說的中,不是這兩種,就如同世尊所說,眼色是緣,從眼識而生,眼有分別,外物無知,感知就在這中間而生。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複兼二,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說:你的心如果是在六根和外物之問,那麼這個心體是兼有兩者,還是不兼有兩者呢? 如果兼有兩者,那心物雜亂,外物並不是我們感知的,成了對立的,怎麼會有中呢? 如果不是兼有兩者,那麼己經談不上感知和不感知,既然沒有形象體貌,中是什麼形象呢? 所以你說心在中間的道理是不正確的。

 

 

第七處心不是非一切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阿難向佛說道:世尊,我曾經見到佛和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同談論佛法,經常說覺知分別的心既不在內外,也不在中間,沒有所在,不在一切處稱為心。 我也是不在一切處,是不是心呢?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佛告阿難:你說覺知分別的心,沒有所在,世間虛空、中水陸飛行的種種名為一切,你不在一切處,那麼是有是無,如果是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一樣根本沒有,怎麼能說不在一切處呢? 有不在一切處那就不可能是無。 沒有這個形象才是無,如果不是無,那麼就肯定有相。 有相就是存在,又怎麼能說是不在一切處呢? 所以說,不在一切處是覺知心的道理是不正確的。

 

 

注:七處徵心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解說分辨了心的所在。 從這裡我們細細揣摩心到底在什麼地方。 禪宗五祖有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可見明了心在何處是多麼的重要。

 

台長: amita buda
人氣(5,887) | 回應(2)| 推薦 (3)|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教知識 |
此分類下一篇:可以吃三淨肉或五淨肉嗎?
此分類上一篇:臘八粥的因緣

沉浮不覺
七問七辨 阿難茫然 抽絲剝繭 即佛即心.
幾年前讀過愣嚴 不懂即捨!
看來需再讀愣嚴 看否能得?

阿彌陀佛!
2012-01-16 11:39:57
版主回應
此生如不讀楞嚴經 非常可惜
般若文海網站有楞嚴經白話
http://book.bfnn.org/article/0079.htm
或有本圓香居士譯的 我覺得還不錯 看了很容易瞭解 如有興趣 再給你詳細資料
2012-01-16 12:11:08
沉浮不覺
也有人建議我先看宣化上人的"五十陰魔"
楞嚴經我有一本講義是 圓瑛法師 著作
圓香居士譯本的書名是什麼?
我去買來研習研習!

阿彌陀佛!
2012-01-17 00:50:45
版主回應
圓瑛法師的講義很不錯 只是深了點
五十陰魔太簡略了 也不錯啊
圓香居士的白話本是蓮友拿幾本結緣 沒有出版及結緣處
很報歉 無法詳細告知
先祝你們全家
新年一切吉祥~~
2012-01-21 18:38:09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