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24 01:07:14| 人氣4,356|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5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王的演講


※溫馨小鋪(感謝提供以上拍攝照片之友人華華)
 拍照地點:臺北國際花博


 

 

劇名: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導演湯姆·霍珀

編劇大衛·塞德勒

主演柯林·菲爾斯 傑佛瑞·拉什 海倫娜•伯翰•卡特

上映:2010年12月10日(美國)

 

 

 

劇情簡介:

  約克郡公爵(柯林·菲爾斯 Colin Firth 飾)因患口吃,無法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令他接連地在大型儀式上丟醜。賢慧妻子伊莉莎白(海倫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飾)為了幫助丈夫,到處尋訪名醫,但是傳統的方法總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慕名來到了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傑佛瑞•拉什 Geoffrey Rush 飾)一個沒有學歷、也沒有執照的業餘「演員」兼語言專家以著其傳說與眾不同方式語言輔導。起初公爵對萊納稀奇古怪的招法並不感興趣,首次診療也不歡而散。一日,公爵將初診時治療師萊納將他朗讀莎翁錄製的黑膠唱片拿出聆聽,他發現自己正如萊納所言自己的朗讀竟然十分流利,這讓他開始信任起萊納,願意配合治療,慢慢克服著心理的障礙。當父王喬治五世駕崩,愛德華八世繼承王位,卻為了迎娶寡婦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亞伯特臨危受命繼承王位,立即地必須面臨著最大挑戰,那就是如何在二戰前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喬治六世憑藉自己的毅力,加上親人的鼓勵,以及配合「醫生」嚴格又不失幽默,堅持又不缺體諒「演講醫生」的輔助之下,喬治六世走出難以言喻的痛苦心結,而可以對英國子民精神演說,感動民心……並與因功封爵的萊納「醫生」發展出一輩子溫馨感人的友誼。

 

 

 

喬治六世生平簡介:

  喬治六世生於1895年,死於1952年,他於1937年到1952年間,坐上英國國王的寶座,他最讓英國人稱道的事跡,應該是他與英國首相邱吉爾(Churchill),帶領英國人,經歷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過程,他自己也跟英國人民一樣,參與戰爭期間的配糧困境,冒著被轟炸的危險,岌岌危危的走過戰爭的陰霾,最後得到勝利,得到英國人民的敬重。

 

 

2011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男主角

柯林·菲爾斯因本片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男主角

2011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入圍12項,奪4項,分別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著劇本。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a65572.html

 

口吃英王喬治六世(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二次大戰演說稿《王者之聲:正義宣言》(The King's Speech)

http://tw.myblog.yahoo.com/view-iworld/article?mid=1425&prev=1407&next=1425

 

"In this grave hour, perhaps the most fateful in our history, I send to every household of my peoples, both at home and overseas, this message, spoken with the same depth of feeling for each one of you as if I were able to cross your threshold and speak to you myself.

在此全國戒備的嚴峻時刻,也許是英國歷史正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無論在國內或海外,本人以至情至性的口吻稍來消息,透過廣播傳送至親愛的全英子民們,誠如挨家挨戶跨越門檻,親自登門拜訪,向各位說明原委。

For the second time in the lives of most of us we are at war. Over and over again we have tried to find a peaceful way ou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ose who are now our enemies. But it has been in vain. We have been forced into a conflict. For we are called, with our all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a principle which, if it were to prevail, would be fatal to any civilised order in the world.

在你我大部份人的生命中,這是英國第二次面對敵人武力威脅。不止一次,英國政府試圖在我方與現在是英國敵人雙方岐異處尋求和平共存之道,化干戈為玉帛,但終究徒勞無功。我們被迫捲入一場軍事衝突。因為英國及其盟邦即將迎接一個邪惡信念的挑戰,如果敵方信念戰無不勝,它將會帶來世界任何文明秩序毀滅沖擊。

It is the principle which permits a state, in the selfish pursuit of power, to disregard its treaties and its solemn pledges; which sanctions the use of force, or threat of force, against the sovereignty and independence of other states. Such a principle, stripped of all disguise, is surely the mere primitive doctrine that might is right; and if this principle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freedom of our own country and of the whol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would be in danger. But far more than this -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would be kept in the bondage of fear, and all hopes of settled peace and of the security of justice and liberty among nations would be ended.

這個邪惡的信念是允許一個國家無視他國存在,貪婪地追求權力,無視過往協定的戰後條約和莊嚴誓言;這個約定讓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脅他國主權獨立的不法暴力得到制裁。這樣的政治信念將所有的偽裝徹底拔光,赤裸裸的野蠻教條得逞,如果邪惡信念在世界各處風行草偃,那麼英國的獨立自由和大英聯邦各國都將處於亡國滅族的危難中,然而遠遠超過這一切,全世界將被暴力奴役,心靈被囚禁在殺戮恐懼中,全球每一個渴望擁有和平安全、正義自由的國家希望終將破滅。

This is the ultimate issue which confronts us. For the sake of all that we ourselves hold dear, and of the world's order and peace, it is unthinkable that we should refuse to meet the challenge. It is to this high purpose that I now call my people at home and my peoples across the seas, who will make our cause their own. I ask them to stand calm, firm, and united in this time of trial. The task will be hard. There may be dark days ahead, and war can no longer be confined to the battlefield. But we can only do the right as we see the right, and reverently commit our cause to God. If one and all we keep resolutely faithful to it, ready for whatever service or sacrifice it may demand, then, with God's help, we shall prevail. May God bless and keep us all"

橫阻在英國眼前是終極的挑戰,對於珍愛人民福祉、世界秩序和平的英國百姓來說,我們無力拒絕敵人侵略挑釁是難以置信的,正是這個偉大崇高的目標,本人呼籲國內、海外的子民們,為國家興亡克盡一已之責,在敵人強大環伺下,冷靜應對、枕戈待旦、堅定信心並團結一致,這項任務困難重重,黑暗的日子即就來臨,戰爭不再局限於戰場。但我們,因為我們看到正義的一方,只能做正確的事-勇敢地向前行,虔誠地向上帝許下承諾。如果舉國上下堅定對神的信念,準備為祂為英國付諸一切犧牲,上帝恩澤天祐英國,勝利在望,願上帝賜福全英子民,永保安康。

 

 

 

 




台長: 菲菲
人氣(4,356) | 回應(5)| 推薦 (15)|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休閒篇 |
此分類下一篇:夢想從心開始
此分類上一篇:最好不相見

讀.冊.人
很用心的演員
很不錯的組合
可惜英王喬治六世與史實有些出入
整體是一部直得推薦的好電影
自己看了很喜歡
尤其是男主角與男配角治療師的精采演技
只是佩服可以形容
2011-02-24 11:15:17
版主回應
  英王喬治六世之兄長溫莎公爵即是最著名不愛江山愛美人風流韻事的主角,然而最近公布的書信卻暴露了溫莎公爵愛江山的一面。

  1936年,當時是愛德華八世的溫莎公爵,為了娶離過婚的美國婦人辛浦森,宣布退位,把王位交給了他弟弟喬治六世,自己帶著辛浦森去了歐洲大陸。1946年春,他聽說喬治六世身體不好,想起了自己十年前大方放棄的王位,且他的太太公爵夫人顯然對王位也很有興趣。於是,夫婦倆的好友庫爾西(Kenneth de Courcy)替他們獻策,想出了以攝政身分回英國,在喬治六世過世或是無法視事時掌權。

  庫爾西寫給溫莎公爵的信顯示,當時,溫莎公爵擔心跟姪女伊莉莎白交往密切的菲利浦會與舅舅蒙巴頓勳爵聯手,謀奪溫莎家王祚。所以,希望想辦法不讓伊莉莎白繼承王位。

  看準了這一點,庫爾西向溫莎公爵獻策,認為公爵應該先回英國,在倫敦附近買一處農莊住下來,平時多接待些王公大臣,討論時事,擺脫花花公子的形象,爭取大家的支持。一旦喬治六世不起,同情他的人自然會請他這位退位的國王攝政監國。哪一天有個機會,由大家勸進,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當上國王。當時,喬治六世身體的確很差,身體血液無法正常輸送。沒料到,幾個月後,喬治六世病情改善,又多活了六年。他於1952年辭世時,溫莎公爵已經去了美國。而伊莉莎白也就順利繼承了王位,統治到今天。


以上資料:中央社



  喬治六世被家人稱作“伯蒂”(Bertie),在登基前則被公眾稱為“亞伯特王子”。他是喬治五世(原為約克公爵)和瑪麗王后(原為瑪麗公爵夫人)的第二個兒子。1920年他成為約克公爵、因弗內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當時看起來他並無繼承王位的可能,因為他的哥哥,那個十分受歡迎且聰明的愛德華王儲在繼承順位上比他靠前。正因為這樣,亞伯特王子被允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並且在選擇妻子時能擁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多次被拒絕後終於與伊莉莎白•鮑斯-萊昂(Elizabeth Bowes-Lyon)結婚。

  由於他們不太可能繼承王位,夫婦倆人能夠在比較正常的環境中將他們的兩個女兒,伊莉莎白和瑪格利特,撫養長大。亞伯特十分害羞,終身都患有嚴重的口吃。當他得知1936年繼位為愛德華八世的兄長最終決定為了婚姻問題而退位,自己將繼承王位時,他十分不愉快。1937年5月12日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登基,並改名為喬治六世,這麼做一來遵從維多利亞女王的遺願,即之後所有的英國君主都不能以“亞伯特”為名,另一方面也通過使用與他父親同樣的名字來重新建立公眾對王室的信心。

  兩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夠成為帶領國家邁向勝利的楷模,而他們確實是在二戰中保持英國人民的鬥志的重要因素。戰爭初期國王的耶誕節講話鼓舞了士氣。1939年6月,國王和他的夫人訪問美國,英國的國君訪問美國這還是首次。

  戰後,國王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由於長期吸煙,喬治六世患有嚴重的肺癌。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場合是在倫敦機場歡送出訪非洲的長女伊莉莎白。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夢中去世,遺體安葬在溫莎城堡。長女伊莉莎白公主即位,是為伊莉莎白二。


以上資料:百度
2011-02-24 16:20:56
寶貝最寶貝
我還沒看過這部電影
是最近才要上映吧?
叫做"王者之聲"
我蠻想去看的!!
2011-02-24 14:14:56
版主回應
口吃指的是說話結結巴巴,中斷不連貫,俗稱大舌(臺語),主要的症狀包括:字的重複(word repetition)、聲音的重複(part-word repetition)、拉長(prolongation)或破碎的字(broken word)及片語重複(phrase repetition)、插入字(interjection)、修正和放棄(revision and abandon)等口語上可以辨認的特徵;口吃者除了口語上的不流暢外,經常也表現出許多身體動作,包括眨眼、聳肩、臉部怪異表情、頓足、擺手等,稱為次要症狀(secondary syndromes)。一般而言,口吃的發生率約為4.5%,而普遍率約為1%。

口吃發生的原因,至於何者為真,有待治療師深入觀察口吃者所表現的內在和外在身心特點,加上個人對語言病理學的理論知識,綜合加以研判,並希望能幫助治療師據此形成適合口吃者的治療方案。

一、故障假設(Breakdown Hypothesis)
這是極早期的說法,由字面意義很容易猜測到其意指口吃者的某一部份功能出現障礙,如同機器故障一般,口吃者的障礙可以分成兩方面:

1.情緒和心理上的壓力:
當個體受到驚嚇、創傷或受傷、生病時,產生口吃的現象,但事實上大多數兒童並不會因為受到驚嚇、創傷或受傷、生病,就產生語言重複等口吃的特徵。Bluemel (1957)認為可能是口吃者先天上或基因上帶有缺陷,因此遇到以上的情況便容易造成口吃。

2.生理故障:
在Aristotle時代便認為口吃者是舌頭出了問題,當時醫生Dieffenbach (1841)用手術切除患者的舌底楔型部份以避免舌頭抽搐,雖然暫時改善患者的口吃但並無長期效果,而未為後人所採用(引自Bloodstein, 1995)。
West 和他的學生(1929-1968)認為口吃是兒童期先天內在機體的語言障礙(dysphemia),受外在環境的刺激(情緒、壓力和疾病)所催化。Bloodstein (1995)認為歸納而言故障假說是指口吃者在(身心)壓力下形成功能的障礙。

二、大腦主導性理論(Cerebral Dominance or handedness theory)

三、生化理論(Biochemical Theory)

四、壓抑-需求假說(Repressed-Need Hypothesis)

五、期待與掙扎反應(Anticipatory Struggle Reaction)

六、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y)

七、心理語言學觀點(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

八、電腦模式(Cybernetic Model)

九、多重因素、非線性動態模式(Mutifactorial,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以上資料來源:
口吃發生學(Etiology of Stuttering)  屏東師院特教系助理教授  楊淑蘭
2011-02-24 15:06:38
讀.冊.人
朋友讓您誤會
感謝您如此細心提供參考資料
自己深切理解小說改編的電影
有它所本
也有屬於它的背景

自己並非對英王喬治六世繼位等有意見
只是當時英王的政治立場
對希特勒態度並非如此堅定

不過根據小說改編的本片
重點在刻化男主角用心扮演英王
以及口吃的過程
以及與男配角治療過程的互動
最後讓宣戰演出成為出色的句點
2011-02-25 14:17:43
版主回應
中廣新聞網 2011-02-20

奧斯卡獎前夕 喬治六世形象引爭議

今年奧斯卡獎的大熱門「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在頒獎典禮前,被指出和史實不符。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最近有部分奧斯卡獎的評審委員,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其中點名「王者之聲」由柯林佛斯飾演的英王喬治六世,並不像電影所描述的,是抵抗納粹英雄,而是一名反猶太者;電郵中也指出,喬治六世甚至曾經私下派人接觸納粹求和,以免戰火波及英國。報導說,奧斯卡獎向來偏好形象正面的抗納粹電影,這項消息可能是要影響評審對「王者之聲」的看法。

電郵也舉出一名英國歷史學家的研究說,由於喬治六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心有餘悸,因此相當支持對納粹的姑息政策,甚至多次透過弟弟「肯特公爵」,和至少一名納粹成員接觸,企圖與納粹德國達成和平協議,讓納粹把攻擊矛頭轉向蘇聯,以免戰火波及英國;此外,喬治六世也被認為部份歷史學家認為,是一名反猶太者。

不過,也有好萊塢電影人士指出,奧斯卡獎歷來似乎都偏好抵抗納粹的電影,這次傳出王者之聲的負面消息,似乎是有人打算阻撓這部影片在奧斯卡獎中的表現。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0220/4204703.html



感謝讀冊人再度的回應,為史事端正視聽認真的態度為知識淺薄之菲菲所不能與不及。推薦此一部電影給大夥的最初動力,純粹為電影表演者精湛的演技以及編導細緻劇情、畫面、配音等影劇團隊優異組合表現吸引,僅僅是以著娛樂性高心情享受它,並未深切角度琢磨推敲劇情裡涉及史事之真實性。

感謝博學多聞的您,不只是提醒著應該有追根究底認知事理端正態度,最讓人愉悅的事是增長了知識與見聞。
2011-02-28 16:13:15
約瑟芬德
真的是
我居然跑去惡補英國進代史
因為我只記得愛德華七世

愛德華七世差點被其母維多利亞女王冷凍
但是後來成為當時一次世界大戰前
歐洲和平的指標

謝謝菲菲的貼文
沒想到伊莉莎白的父親也是狠角色
2011-02-26 16:11:59
版主回應
英國歷代王朝
1、諾曼王朝(1066—1154年)
2、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3、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4、約克王朝(1461—1485年)
5、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一支的後代,奪得王位後稱亨利七世。他與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後一位君主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
6、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
7、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
8、溫莎王朝(1910年至今)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登位。他以其父亞伯特在德國的封地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為王室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佈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溫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及現在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不列顛王族譜系(西元1603-現在)
1.斯圖亞特王族(西元1603-西元1714,1688-1689不詳)
2.漢諾威王族(西元1714-西元1901)
喬治一世(1714-1727)/喬治二世(1727-1760)/喬治三世(1760-1820)/喬治四世(1820-1830)/威廉四世(1830-1837)/維多利亞(1837-1901)
3.薩克斯-科堡-哥拉王族(西元1901-西元1910)
愛德華七世(1901-1910)
4.溫莎王族(西元1910-現在)
喬治五世(1910-1936)/愛德華八世(1936)/喬治六世(1936-1952)/伊莉莎白二世(1952-現在)/目前即位次序排在前三位的查理斯王子及其子威廉王子和哈理王子如果繼位的話按照歷史排序應該分別稱為查理斯三世、威廉五世和哈理一世。
2011-02-28 17:17:44
Brave Heart
謝些菲菲的推薦,好片真的可以引起共鳴和觸動許多想法...欣賞完這部最新的奧斯卡得獎作品,再是驗證了人真的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貴為王子,國王,為高權重,但生命中還是有那麼點點的不完美..但也因為不完美生命也才有挑戰性和更進步的空間.. 佩服主角清楚的認知自己的使命,即使先天的條件使他遇上許多的麻煩,但他終就克服了自己的先天不足,成就了他天命裡的使命..他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當然還幸運地遇上對的老師,還有一直對他不放棄總是積極鼓勵支持的的老婆!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但或許我們應該自問我們自己是否有自知之明,真正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努力去克服自己負面的部分,有否找對的教練,還有是否選擇對的最重要的人生伴侶,之後再與自己比較..間天的自己要比昨天的我進步,明天的我要比今天的我更好..信心,希望與愛!!不論是王公貴族或是平凡庶民,相信只要肯努力,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填上不平凡的色彩!
2011-03-03 15:07:01
版主回應
好勝心強的菲菲兒時也曾患口吃毛病,每到學校老師課堂上問答被叫起來回答時,緊張情緒以及壓力,讓我滿臉通紅、心跳急促、結巴、滿腦袋一片空白、幾乎窒息......

好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以及耐心教學、溫柔的引導,逐漸地,帶領莘莘學子克服心理障礙學習與適應......感激啟蒙恩師_謝麗正老師。
2011-03-07 15:25: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