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30 11:44:11| 人氣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Web 2.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章取自Wikipedia(Web 2.0最好的例子)
圖片取自Tim O’Reilly- Result of a ”What is Web 2.0?” brainstorming session at FOO Camp 2005. Meme maps adapted from business model maps developed by Beam Inc.

Web 2.0概論

Web(在這裡,指代「Web 1.0」)最早的概念包括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而.com時代的成功則是依靠一個更加動態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不斷變化的內容資料庫中即時生成動態HTML頁面。從這兩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眼球效應則被認為是固有的Web感受,也因此頁面點擊率和外觀成為了重要因素。

Web 2.0的支持者認為Web的使用正日漸以交互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通過或不通過創建一個可視的、交互的網頁來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某種觀點認為,和傳統網站相比,Web 2.0的網站更多表現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依賴用戶的門戶網站。

另一方面,其實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若然單單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而Web 2.0很明顯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不論是提供內容、為內容索引或評分,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臺增值。透過參與者的互動,好的產品或資訊本著它的口碑,從一小撮使用者擴展到一大班人,一但超過了臨界質量,就會「像病毒一樣廣泛留傳」(葛拉威爾,2002)。

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動與分享,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動、分享」的概念來作詮釋。


該詞的來源
有不少人以為”Web 2.0”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Web 2.0只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 將Web作為平臺
* 駕馭群體智慧
*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
*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Beta版」)
* 輕量型程序設計模型
*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 所驅動的網路效應
*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彙集的改革
* 拉動長尾的能力
* 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
* 雙向的互動
* 這種軟體發佈中的版本號的使用從某一方面也暗示了整個Web已經被看作是一種有著重大增值意義的新產品,而且正在被重新編寫和發佈。

台長: 嗜旅行
人氣(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網路知識 |
此分類上一篇:何謂RSS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