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1-15 22:41:23|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movies]台灣電影樂迷症侯群分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李竹旺

‧ 第一類 曠男怨女症候群:

臺灣的原聲帶市場並沒有像美國市場般,轉向大堆頭的合輯,大體而言,抒情、悠揚、哀傷型的配樂仍是主流,如《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鋼琴課》(Piano,the)、《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等五張原聲帶符合要求,此外《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也屬於此列,曠男怨女族群的特徵是,很容易被文藝片感動得死去活來,而且劇情中的男女主角往往沒有結果,徒留一段唏噓,因為如此才足以增添音樂的萬分惆悵,影迷在移情作用下,造成銷售、口碑同步長成,歷久不衰。

‧ 第二類 大師信徒萬萬歲症候群:

有些配樂家的名字,在臺灣已經和"品質"畫上等號,往往在選購一張原聲帶時,只要該大名擺在封面,便有足夠的吸引力來誘使消費者掏腰包了,這些配樂家包括:約翰.巴裏(John Barry)、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埃尼.莫裏康(Ennio Morricone)……等,他們的特色是作品豐富、類型廣泛、音樂性強、節奏性高,很容易被人們接受,而且水準平均,在97年臺灣cd Hi舉辦的"史上最強電影原聲帶票選活動"中充分顯示大師不老,後浪尚須努力,大師信徒的勢力範圍依然一黨獨大。

‧ 第三類 口碑至上症候群:

這一類型的特點便是"口碑、口碑",只要有好的口碑,便不愁消費者的出現,往往電影並不賣座,但音樂經由口碑的相互傳頌,反而有淩駕電影本身的聲勢,甚至反客為主,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和《美國往事》,這二部片的賣座都不好,但經過長久的人氣累績,配樂反而比電影本身更令人懷念,這類型作品雖然不多,但只要一出現氣勢便久久難消。

‧ 第四類 奧斯卡催眠症候群:

奧斯卡獎是世界四大影展中商業氣息最重,也是台灣人最為熟知的影展,凡於該影展得獎的片子,票房都可以擺上桌面,讓大家羡慕一下,而得到配樂獎的作品,更是"銷售"、"口碑"、"人氣"……等多項利多因素的指標,國人迷信奧斯卡的魅力,從97年臺灣舉辦的"史上最強電影原聲帶票選活動"最後的十大名單中,也可窺一二《與狼共舞》、《辛德勒名單》、《走出非洲》、《貝隆夫人》、《小美人魚》……幾乎入選十大的作品,都和奧斯卡扯上邊,要不就是入圍、要不就是得獎,少有例外。

‧ 第五類 好萊塢的壓倒性勝利症候群:

雖然《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The)是法國片,《鋼琴課》是澳洲片,可是在整個票選結果呈現,好萊塢的商業影片仍是消費者取向依歸的指標。我想,歐洲片沒有票房市場是主因之一,電影太過艱深,配樂不夠平易近人,也是造成原聲帶推廣不易的主要因素,提出個殘酷例子--《藍色情挑》(Three Colors: Blue )這部不論在電影或音樂方面均堪稱上乘水準的作品,在97年的"史上最強電影原聲帶票選活動"票選成績中只名列倒數第二,實在令人意外,卻也應證了上述的說法。

此五類樂迷的分析,既可反應現今市場的主要動向,又可反應消費者的喜好為何,對於唱片公司,這是一份寶貴的商業資訊;對於讀者而言,也對電影樂迷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節錄自漢電影

台長: photoangel
人氣(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