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9 00:31:11| 人氣4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舞筆記--佛朗明哥藝術的起源及轉變 (一)[歷史月刊204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街頭泣婦到殿堂貴婦:佛朗明哥藝術的起源及轉變 ‧歷史月刊 2005/01/13 佛朗明哥,無疑地,是西班牙音樂中最為多元、獨特而受國際肯定的一項藝術風格的呈現。然而多數人卻忽略這項誕生於安達魯西亞(Andalucia)的音樂藝術,是何時以何種形式誕生的。 【文/胡魯、索拉雅、Sandra Olivero】

佛朗明哥,無疑地,是西班牙音樂中最為多元、獨特而受國際肯定的一項藝術風格的呈現。然而多數人卻忽略這項誕生於安達魯西亞(Andalucia)的音樂藝術,是何時以何種形式誕生的。


基本上來說,佛朗明哥是一種安達魯西亞傳統音樂藝術的再現,它在西班牙南部各地區吸納漫長歷史發展中應時而生的多樣文化所留下的精華,並吸收安達魯西亞地方音樂養分而成長茁壯。因此,安達魯西亞地區就像是佛朗明哥的搖籃,見證了佛朗明哥的孕育、成長、領域的充實,及富有多元文化基礎的各門派之形成。而其起源可溯自遙遠的塔爾特索斯(Tartesos)和伊比利亞文化,甚至到腓尼基和羅馬的殖民,再經歷信仰回教的阿拉伯民族以及猶太人的滲入,當然還有吉普賽人的移民定居。


公元十五世紀起,拜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及此後源源不絕自美洲大陸運回之珍寶與物資所賜,塞維亞(Sevilla)與後來的加地斯 (Cadiz)因此搖身一變而為彼時世界經濟的樞紐,成為許多人夢想中致富的城市。人們往來新、舊大陸之間,亦為安達魯西亞地區培育了醞釀獨特文化的絕佳環境,至今安達魯西亞地區仍是一個熱情洋溢、深具魅力且令人無法抗拒的地區。但事實上,佛朗明哥非但不只是安達魯西亞傳統民俗音樂的呈現,它更是伊比利亞半島在歷經不同民族、宗教及文化融合後所誕生的一項多元的民間藝術。然而,若要更加深入地瞭解佛朗明哥這項結合音樂、吟唱及舞蹈表演於一體的藝術呈現方式,就得從定居在西班牙約五個多世紀的吉普賽人(Gitano)談起。


吉普賽人和佛朗明哥在安達魯西亞


根據新近遺傳學及語言學研究所得到較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們較能肯定遍布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皆是源自於一個位於印度西北方使用羅馬尼 (Romani)語族群的後裔。根據語言學的研究,推論該語言可能是在公元十世紀或稍晚時,由印度─雅利安語所分出的一支支系語言,而據此也就可以說明吉普賽人約莫是在此時期前後離開印度開始流浪異鄉。或許是迫於異族的入侵或其他的天災人禍,他們逐漸地陸續自印度向西遷徙,然後曾在當時被稱為波斯的伊朗一帶居住了數個世紀。這些吉普賽人賴以維生的職業,通常是鐵匠、手工藝匠、畜牧業等工作,但同時交替著算命師、舞者、音樂家、乞丐與竊賊的身分,也因此無可避免的遭到其他族群的歧視與排擠。但在漫長、苦悶、無奈的歲月裡,吉普賽人藉著與生俱來的藝術細胞,想必融會了豐碩的波斯音樂文化,當然也貢獻出他們無以比擬的才華。


可能由於蒙古人及土耳其人的入侵,嚴重影響到吉普賽人在波斯的生活,另一方面亦可能是逐漸繁衍的吉普賽族群,需要新的居所,於是吉普賽人一分為二,一部分人穿越敘利亞南下遷徙;而另一部分的人,則如同其祖先的方式般以小集團的方式繼續西行前往巴爾幹半島,向北穿越高加索和亞美尼亞後抵達希臘。可以確認的是,在公元十四世紀時他們的足跡已遍布克里特島和希臘本土。而在此次長期遷徙中,吉普賽人又吸收了土耳其音樂、舞蹈中諸多的特有元素。因此當公元十五世紀吉普賽人現身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西米亞等王室宮廷時,他們的音樂表演豐富多變,以投各地王公貴族之所好。


根據目前最早有關吉普賽人的記載,可推測吉普賽人應是在公元一四二五年出現在西班牙境內。這批由四十到一百人所組成的吉普賽團體,係由一位他們統稱伯爵或公爵的人所帶領,自法國翻越庇里牛斯山進入西班牙。據稱他們係遭到土耳其人的驅逐,而被迫離開位於希臘境內一處被稱為小埃及的故土,於是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埃及人(Egipciano)、埃吉普塔諾人(Egiptano)或吉塔諾人(Gitano)。這些來到西班牙的吉普賽人膚色黝黑,男人蓄鬍及長髮並佩戴耳環,而女人則頭裹類似穆斯林的纏頭巾,佩戴戒指及耳環和其他裝飾品。


公元一四六二年一樣是來自於小埃及的吉普賽首領多瑪士(Tomas)和馬汀(Martin),帶領約一百多名族人抵達安達魯西亞地區,並在哈恩(Jaen)接受當地統帥(Condestable)的款待,幾天之後帶著各式禮品道別而去。一四七○年該位統帥在安都哈(Andujar)再度接待另一群約四十人的團體,同樣地在十五天之後,他們也得到許多禮品而離去。稍晚一四七八年吉普賽人的身影出現在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的許多宗教盛典中,他們列隊邊敲打著小鼓、手鼓和鈴鼓邊載歌載舞,之後又逐漸地出現在賽哥維亞(Segovia)、托雷多(Toledo)等西班牙中部的城市一帶,進而在西班牙境內各地皆可看到他們漂泊的足跡。甚至於自一六○七年起在格拉那達(Granada),吉普賽人的狂歡節(Zambra)竟然取代了行之已久的摩爾人狂歡節,顯然地吉普賽人的音樂舞蹈才華,更受當地人的喜愛與肯定。只是好景不常,一六一○年在當局的命令下吉普賽人被迫離開,格拉那達也再度恢復摩爾人原有的狂歡節慶儀式。


事實上,自一四九二年天主教君王伊莎貝(Isabel)及費南度(Fernando)收復格拉那達統一西班牙之後,整個國境內瀰漫著一股宗教「純淨化」的氣氛。在這股反異教徒的氛圍中,吉普賽人亦遭到池魚之殃,除了被禁用自己原有的語言、服飾、音樂及舞蹈之外,甚至還被限制不准離開西班牙前往美洲新大陸。為了生存,吉普賽人只得遷徙至西班牙境內較不嚴格執行禁令的城市,或許有鑑於此,原本屬於回教勢力範圍的安達魯西亞地區,便成為吉普賽人的棲身之處,進而成為孕育佛朗明哥藝術的溫床。


從一七八四和一七八五年所曾做過的僅僅兩次西班牙境內吉普賽人的人口普查中,吉普賽人聚居最多的城市為塞維亞、赫雷斯(Jerez de la Frontera,即雪莉酒的故鄉)、加地斯,而在西班牙境內約一萬名的吉普賽人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定居在塞維亞和加地斯,這正說明了今日這些地區成為佛朗明哥藝術最為活躍與蓬勃的原因。

<接下篇>

台長: 快樂貓
人氣(4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運動體育(各種運動、運動情報、球迷會)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