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1-04 08:00:00| 人氣2,2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性≠仁性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仁 孔子」的圖片搜尋結果
上一篇文章、也就是2017年度推薦書目---《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當中有個新名詞「仁率」,它是一種用於衡量共同環境社會福祉的數學方法,而「仁」來自於中文,即是人性善意,它比較的是在特定時間段和特定地點,陌生人之間的總正向互動(EX.微笑、打招呼、善待對方)和總負向互動(EX.冒犯、動粗、公然冷漠),比率越高,該空間的社會福祉越高,在那裡待過之後就越可能感到快樂;反之,比率越低,待在那裡的幸福感也會愈低。然而書中公布測試結果:美國表現明顯的仁喪失跡象…仁率日趨近零。我想無論這和國民素質與價值觀認知有關,無論哪一國,都有好人壞人,也有惡人善人,只是比例的差異。

「仁」這個字,讓我想到了「人性」,但以往我們指的人性傾向正面比較多,可是「人性」真的就是「本善」嗎?我是指相反的思想,我相信人性本惡,因為人沒有經過良好的教育(不是指學校,而是指整個社會),和畜牲禽獸是無異的,只是比較聰明而已。而且事實證明,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除了智商和心理程度較為複雜之外,是會因「非生存要素」(例如生理上的飢餓、安全、守衛地盤等等)去虐待、殘害其他生物的,這個「惡」可以說是人類專屬,若以人的聰明才智而被封為「萬物之靈」,那麼人之惡也可以說是「萬物之惡」了。

因此我思考到,所謂「人性」是有善有惡的,它是混合在一起的,唯有「仁性」才是人性之善,所以當我們稱讚別人心地善良,不會說「你好有人性喔」,而是「你好仁慈喔」,一定是用「仁」而非「人」。我們把「人性」的評價抬得太高,人性其實還滿惡劣的,但也有光明的一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連一半都不到,佛教中有所謂的「五毒」,指的是貪、嗔、癡、慢、疑五種心,這些就佔據我們的生活一大部分了,想想平時一般人的生活中,「仁」的時候多,還是貪、嗔、癡、慢、疑的時候多?我想大多是後者吧!所以別再把「有人性」當作一個褒義詞,這是一種自褒自誇,其實「人性」沒有特地分好壞,它就是指「人的心性」,一個單純的名詞,而我們要強調的是「仁性」,現今社會非常需要學習這一塊,一如我們常聽到的「同理心」、「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友善互助」等等,但社會呈現出來的是冷漠、無情、自私…所以前述所說的那份美國調查,會呈現那樣的結果並不意外。

那台灣呢?台灣有比較好嗎?或許有好一點點吧!但我對「台灣最美的風景這是人」這句話十分反感,這和「人性」一樣是個自褒詞,而且很多台灣人其實自己也不認同,因為社會呈現出的情況不算好,看看每天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充滿了欺騙、暴力、自私等惡劣行為,當然這不是全部的人都這樣,只是比例有愈來愈高的趨勢,我們就會覺得生活環境不夠良善、不夠安全,生活的幸福指數自然不高,這些都是直接影響並反映出來的數據與結果。
「仁慈」的圖片搜尋結果
從小我們就學習《論語》,我們對儒家思想並不陌生,而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仁」,但數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反而將它丟失了,甚至快遺忘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仁」是美好的品德,得以促成良善的文化,這是凝聚眾人力量的方法,也是人們的幸福之道。當我們一再的追求幸福,卻沒有把自己先修好,常言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連身都沒有修好,又怎麼可能得到幸福呢?「仁」這個字看似是為別人,其實自己才是受益最大的一方哪!

台長: Tinkle
人氣(2,20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愛,文字 |
此分類下一篇:俺語錄【2017篇】
此分類上一篇:年度推薦書《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