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2-24 08:00:00| 人氣1,23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年度推薦書---《毒物魅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書名聽來很可怕,但它下面接了一句:「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也就是說,生活中充滿毒物,毒物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聽到「毒」,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又怎會想與毒物為伍呢?這就得從作者一直在書中強調的巴拉塞爾士所言:「所有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一種不是毒物。只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這句話貫穿全書,也是本書的精神及傳達重點。換言之,只要弄錯份量,我們眼中的仙丹也會變毒藥。

一開始在【出版緣起】所提到的:「自然科學閱讀並不是理工學生的專利,因為科學是文明的一環,是人類理解人生、接觸自然、探究生命的一個途徑;科學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因此這也是生活之學----也就是哲學,哲學不完全只是抽象的精神態度,它會影響我們在生活中的選擇與做法,所以像我這樣讀文科的人,也會對這有興趣,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毒」與「藥」只是一線之隔,像是很多毒品其實一開始是列為藥物(也有相反情形的),所以物質不是重點,而是劑量,這還得考量到交互作用等等層面。其中一章的標題即為「沒有安全的藥,只有安全的服藥」,我們在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下,經常愛把吃藥當成吃補,但吃下去的,真的都能補嗎?這是一個需要去思考的問題。而這不只從個人習慣做起,書上也明白指出,這還需要良好的公共衛生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全民的參與。雖然我們號稱有方便的健保制度,也有先進的醫療技術,可惜的是,並沒有一個很清楚正確的觀念,因此濫用及亂用藥物的程度頗高。因此本書前言提到:「想要評估所有化學物的危險和風險,必須先瞭解這些化學物如何、何時和為什麼有毒,這就是毒物學的研究領域,也是本書的寫作目的。」

除了濫用及亂用,還有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是「過度恐慌」,這兩者的源由皆來自「無知」,因為不清楚、不知道,所以造成無節制使用或害怕到一丁點都不敢使用,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想到台灣毒物權威,立馬聯想到林杰樑醫師,雖然他已過世,但其妻仍不斷發表、推廣保健知識,這對台灣民眾來說,慢慢有個較明確遵從的目標,然而這還是不夠,最終必須結合政府與民間,大家一起齊力協力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尤其近年來陸續爆出黑心食物、物品,弄得人心惶惶,也有人乾脆放棄,什麼都不管了。對於化學物質的使用,0和100都不對,須秉持中庸之道。在使用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毒物」的定義。書中用很簡單的一句話來說:「被攝取或被有機體吸收後,會造成死亡或傷害的一種物質---尤指那種即使微量也會快速造成死亡的物質。」有趣的是,書中從歷史、案例、物質、介紹來說明,很像在讀歷史故事,又像讀社會新聞,也有涉及生物課本和理化課本的內容,也有稍為艱深的醫學探討,可說是包羅萬象,甚至還提及到「藝術」的觀點。

另外打破一般迷思的是,人們常以為「人造化學=毒」,但他明確的告訴我們,用化學物傷害或造成死亡,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和植物也會產生並使用,所以也有天然的「毒」。在人類演進的過程中,已學會避免吃到有毒的動植物,如河豚、毒菇,並也和含有毒液的動物保持距離,如毒蛇、毒蛙等等。所以同樣的態度也可用來對付人造化學物,對它們保持正確的尊重和瞭解,可以讓我們安全的使用它,生活就毋需造就無謂的恐慌與煩惱。但這並不是說沒有危險,而是我們必須把危險降到最低,並接受一個事實:永遠都有危險存在,不論這樣的危險性是否很小。這是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就像我們每天都在吃食物,卻很少思考食物中含有哪有東西,又如何去做選擇及應對。

之後更進一步談到:我們(人&整個世界)就是化學物。我想作者一層層的深談,其實把「毒物」說得愈來愈簡單,並且把「毒物」與「化學物」更加清楚的區分。先打破既有印象,重新理解,然後輸入新的知識,這就是作者的用意。人們對「毒物」其實不算不熟,就好像你知道一個人,但你對他有誤解,甚至用自己的認為去解讀他,如果跳脫出來,以旁觀者的角色來看,你一定會說那個人(自己)是錯的。所以,現代人對待「毒物」的認知與方式也是一樣。當然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為化學專家、毒物專家,但至少有正確的態度和一定程度的認識,其實這本書很好懂,因為它講的就是一個觀念,懂了這個,你就懂了一大半,至於旁枝末節的部分,就當作一種知識的補足。

以下有幾個觀念是人們常抱有懷疑的、卻也是人們需要清楚知道的重要事項:

1.為什麼每個人對化學物(毒物)的反應方式各不相同?絕大多數都和基因有關,有很多基因因素會影響化學物在體內的效果。à所以無法以年齡大小或劑量多少來確定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人們不應抱持「一點點沒關係」的想法而嘗試有風險的事物。

 

2.我們暴露的很多化學物,通常都太小,小得無法被免疫系統辨認出是外來物。à因此不少人看似身體健康,但卻在一時之間就爆發出重大疾病,其實早已日積月累形成病變了。

 

3.止痛藥(乙醯對氨酚)是全世界最常見和最容易取得的藥,同時也是最常被發現使用劑量過高的藥。所有的藥有一定的安全,但也有一定的危險,關鍵在於劑量。à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哪怕是救命藥,或許下一刻就會了奪命丹。

 

4.兒童尤其容易發生服藥過量的意外,有些父母為了讓小孩乖乖吃藥,常常會哄騙小某種藥是糖果,造成小孩有時候將藥物(如阿斯匹靈等常見藥)當作糖果吃下。à不如正確的教導小孩認識藥物。

 

5.對某種物質上癮或倚賴,同時有心理和生理現象。心理上會想要一再的獲得,生理上或因缺乏該物質而發生不舒服或不正常的症狀。

 

6.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病人如果不喜歡某種藥物的副作用,他們可以選擇停止服用這種藥,不過奇怪的是,人們在吸菸、喝酒、開車時,一點兒也不會想到這些活動可能造成的風險,遠遠大過我們所暴露的大部分化學物。每一百萬人口中,約有二十萬名吸菸者和一百名汽車駕駛人,會因吸菸或駕駛車輛而死亡。他們知道自己本來可以選擇避免傷害,但最後還是選擇冒險,因為人們總會認為這類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7.教育程度以及對某種風險的科學背景的瞭解程度,都會明顯影響到對某種風險的認知。媒體在解釋和介紹相關資訊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他們有時會過度誇大或低估風險,因為他們並非專業人士,也不一定有專業背景,若不好好做功課或是訪談考究,容易誤導大眾。à媒體說的,僅可參考,還是自行探查或請教高明比較實在,所以不要媒體上說了沒事就放心了,對於資訊也要多方參考,因為一般大眾認知的風險,不一定和專家或政府認定的風險相同。

 

8.風險=毒性(危險性)X暴露度。這不只是用於評估飲食和用藥,在生活中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拿來評估,只是會比照評估的人實在不多。人們害怕冒險,卻又讓自己不斷冒險,最終承受後果卻又覺得是別人的責任,這是很矛盾的地方。

 

無知是恐懼之母。從簡單的生活細節去切入,逐步瞭解,就不會覺得這是一門艱澀的學科,而且我們生活其中,對自己、對家庭、對周遭的人事物,的確也有責任去瞭解並把持分寸。當我們弄清楚之後,那個「魅影」便不存在了,而成了我們手中方便使用的工具。因為「物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怎麼用,端看我們怎麼看它。

台長: Tinkle
人氣(1,23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愛,文字 |
此分類下一篇:俺語錄【2015篇】
此分類上一篇:戲如人生~電影中的人生箴言

小蟹子
2016,平安喜樂~
2016-01-01 17:55: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