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3-18 21:19:34| 人氣12,4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法師品 讀書心得筆記(四)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必定要入心,心的路,菩薩道路才鋪得通。

「信道之篤」,篤就是很虔誠,虔誠堅定,才能夠發憤願力來修行。

該走的道路,就是菩薩道。人人本具的覺性道路,就是要在菩薩道中,才有辦法去體會這個覺性的道路。所以「信道之篤,方能發憤願力修行」。

因為信,「而得心清淨」。愈來愈深入了,無明、煩惱,一層一層去除了,愈來愈深入,與如來真如清淨的本性愈接近,所以「心清淨」。

四信,用心銘刻謹記,對修行者,是一項很大的功能。

「四信為念力,四弘為願力」,四信第一就是信根,信根要很深,這信根,每一品都有提起了信要深,所以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是「眾行之源,信樂真如之法」。

第二要信佛。佛陀大覺者已經與天體合一了,天地宇宙之間所有萬物真理,無不都是佛陀通徹了解,佛心包太虛,天地宇宙為一體,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佛。

第三要信法,「信樂法之大利益」。佛法利益眾生,要相信。

第四要信僧,「信樂僧之大行也」。佛法在人間,沒有僧來傳法,佛法要如何能在人間?

四信

一、 信根:眾行之源信樂真如之法

二、 信佛:信樂佛之大功德

三、 信法:信樂法之大利益

四、 信僧:信樂僧之大行也

經文:「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

不論任何一個地方,若有人在講經,有人在讀、誦,或者是有人在書寫,或者是有經典,有這部經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如來所住的地方,就是有法身在。

「塔」,就是安放舍利的地方,就是要放佛的舍利。佛的舍利,那就是佛陀涅槃之後,經過了烈火這樣化為灰,其中的結晶叫做舍利。

這個舍利,佛的法身就如佛的舍利一樣,是佛陀所遺留下來,佛法的精髓,全都在《法華經》之中,也就是佛法身,佛的法身,也是佛的全身。

菩薩道就是入人群中,人群種種的苦難。雖然苦難,但是不影響,菩薩入人群的心境,因為已經堅定道心了,信根已經堅定了,所以菩薩的心境,不受人間種種苦難所影響,願意,願意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行菩薩道。

菩薩道的法,在《法華經》中,佛陀所教化。佛陀讚歎佛智,佛智、道種智、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等等的智,這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悲心,從悲心,來引領智慧,這叫做福慧雙具。

愛心就是佛的法身,清淨無染就是佛的法身;身體力行走入人群中不受污染,就是佛的清淨心。佛的法身,在在處處,只要用心,時時多用心。

佛陀對天下眾生一切皆是平等,不只是對人類,是對一切眾生。所以常常說,眾生皆有佛性,佛所說的法,雖然覺得簡單,人人皆有如來真如本性,聽來這麼的簡單,其實這是眾生,人人應該要很重視,也是一切法的根源,它的根本,是佛陀的大發現,覺悟原來是這樣!

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也盡知法藥應病治,就就是說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讀經,受教入心;受教入心,也堅持記憶。

菩薩不是發菩薩心就好了,要無量劫以來不斷要歷練,要不斷去求法,法入心,生生世世累積如來無量教法,菩薩以如來無量的教義,要自利,同時也要利他。

學佛法,必定要行菩薩大道,經就是道,道就是路,佛陀所說的經,是走得通的路,不必怕,向前走,就能到達佛的境界。要不然我們半途而廢,永遠都在六道輪迴中。

「信為道源功德母」,要「長養一切諸善根」。

利根的人,一聽相信,不只是相信,又是信與解能平行。相信佛法,而且很快就透徹了解,這個信而解之。

要到達佛的境界,要走過佛道之大菩提道,入這個道,才能看到它的風光,所以叫做「立志見聞此經」。

在沙漠中口渴了,想要喝水,除非就要用心去找,知道方向就不困難,若不知道方向,找水就是困難。同樣的道理,想要求佛果,也就是要有方法,方法若對了,向前前進,方向的目標,就會到達,若沒有方向,真的是人生茫茫,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

《法華經》是諸法之王,是至高,涵蓋了一切的經法,都含在這部《法華經》,從過去,佛所說的法,一直到最後,未來的涅槃的法,也是差不多要融入在這裡,「已說、今說、當說」,這就是在這部經裡面。

「眾生具足煩惱喻為高原」。在高原要去鑽水,要去鑿井鑽水,就像還帶著煩惱,想要修行,煩惱還未去除,想要修行,還站在高山上,那個高山就像還有煩惱,但是有心要修行,懂得要用功,所以他們所得到的是乾慧,乾乾的智慧,因為還未得到理的水,道理的水,那真諦實理的水分,還沒有得到。

求水者,譬如修菩薩道行的人。修行的過程,一方面付出,一方面去除求得的煩惱,若能這樣,人生互相,彼此之間互相勉勵、互相付出,有需要的人,去付出,無所求,一心希望能幫助他,這就是菩薩行。

行菩薩道,有這五種智。

一、通達智:能覺夢而通達諸法之智

二、隨念智:能憶持過去事而不忘失之智

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習之智

四、和合智:觀一切法隨緣和合之智

五、如意智:隨意所欲而無不滿足之智

佛陀一生說法就是「空」、「有」方便法,循循善誘眾生。

佛陀用心良苦為眾生,這些法「統攝投群機」,這些法就是普遍,不論你是小、中、大根機,就是要用這樣的方法。大根機的人,他用「般若」的法,小根機的人就用「阿含」。所以「阿含」過渡到「般若」,這就是大小根機,佛陀將他統攝,全部這些根機包含,所以叫做「統攝投群機」。眾生一切的根機,這全都將它攝受。

「阿含」十二年,十二年的時間,完全在「阿含時」。

「方等」說八年,要打開了「阿含」,再向前前進,那就用「方等」,不是獨善其身,看看外面的世界。

八年,八年的時間《方等經》,開始趕緊接入「般若」時,「般若」二十二年。

在這三時中,因為華嚴,眾生根本就無法體悟,不是為眾生說,所以對眾生說,就是從「阿含」、「方等」、「般若」這三時教,歸納《法華經》之中。接下來的七八年時間,就是法華涅槃時,所以這叫「五時」。

空、有方便法,收納在現在,現出了這就是菩薩道,這樣走去,就是要去入人群,去體會煩惱、無明,要如何將它撥掉,那就要在人群中去體會。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人人要學的。這條路,叫做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在人群中得。(2022.03.18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2,469)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法師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法師品 讀書心得筆記(五)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法師品 讀書心得筆記(三)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