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3-13 21:47:53| 人氣25,6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授學無學人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成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中有妙音,每一尊佛都是同樣,有相好的身,讓人看了歡喜、感動、尊重、恭敬,這是諸佛成佛之前所結的緣,塵點劫來修行,塵點劫長時間造福人群,結善緣、種善因,當然,到了因緣成熟,那就是得果成佛,這個果的完成,那就是莊嚴相、妙聲音,這是佛他要說法,要讓人看了歡喜、尊重,聽到歡喜,用心收入心來,將這聲音收入心去,所以成佛就是要有這樣,莊嚴的妙音。

阿難已經受佛,開始為他授記了,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將來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同樣也是面對著芸芸眾生,隨機說法,根機也是隨各人。

無遺就是要好好修,殊勝的因緣,一點都不讓它漏掉,四修中就是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其中無餘修就是不讓它漏掉,殊勝因緣絕對是把握。

阿難成佛後,要:「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

他的國土的名,叫做常立勝旛,常常那個標幟,就是一直要度人來,這個地方就是清淨的梵剎。

有法住世,就如道理住在人心。人生少了道理,人世間就會亂掉,所以佛法要住世,佛法住世能維持人間道理,引導人人的人生方向,正確的方向、次序,這樣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才能祥和平安。

「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組隊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這是慈濟人大家要很用心,在這樣「立體琉璃同心圓」之中,四修法,要誠正信實,這念心面對人間,四修法,四弘誓願,四無量心。

四弘誓願是法脈,四無量心是宗門;誠正信實是法脈,慈悲喜捨是宗門。

菩薩法身慧命,本來就沒有生死,壽也沒有長短。諸佛菩薩現相人間,就是有願而來,倒駕慈航而來,來來回回,道理就是他的壽命。

「煩惱即菩提」,就是芸芸無量眾生的煩惱中,去度化,去付出,去救濟,去幫助,一直到了讓眾生感恩的心,已經種入心地裡了,這顆種子,緣深了,到了那時候,眾生很多都有具足這分緣,那時他就成佛了。

精進,人人修行都要精進!人身難得,時間易過,時間不斷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精進,那就是六度萬行之中,行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身體力行。

「第一義諦」,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第一義諦。「諦」就是真理,就是「第一義諦本來空寂」。諸法無形無體,至高無上的道理無形無體,所以「第一義諦本來空寂,於諸空法能得自在」。

佛陀講大乘法,就是要教導向大乘的道路,開闊心胸,鋪出一條康莊大菩提直道。

修行,一定要聽法,聽法之後,一定要身體力行。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本具如來藏,真如本性,如來本性。如來的本性,就是諸法道理的源頭,真如,真如、如來藏,就是所有的真理、遍虛空法界的真理,無不都藏在心裡、心中本來就是與佛同等。

羅睺羅,生在皇宮,父親,悉達多太子,早就出家去了,羅侯羅名稱解釋叫做覆障,兩層的障礙,一項是障礙母親,一項是自己自障礙。

在母親肚子裡六年的時間,耶輸陀羅因為太子離開皇宮的,六年後才生孩子,所以引起了皇宮很大的波動,大家對耶輸陀羅的貞節,就是起了很大的議論,所以有一段,一直討論之後,就是要將耶輸陀羅處於死刑,所以<戒定真香>裡面,耶輸免難,火焰化紅蓮。

這是處死的方法,就是用乾柴烈火,挖一個坑,乾柴烈火,要讓她跳入火坑,乾柴烈火中。

耶輸陀羅雖然是很怕,但是無奈,叫喚天地不應啊!明明是這樣清淨貞潔,就是無奈懷孕六年,有口難言,如何辯論都沒辦法,所以只是在那個地方向天說:「我是保持著這麼純真貞節,今天遭遇到這樣,這也是很無奈。」孩子抱在手中,這就是一個命,所以希望能夠天地之間為她作證,她是貞節的,只是期待能天地為她作證,是貞節。在這當中,要跳下去的時候,那個火坑忽然間火熄了,就淨水浮出了蓮花,很大的蓮花,托住了耶輸陀羅,與羅侯羅的身體,大家看了,不可思議,為什麼有這樣的現象?大家認為這是證明,耶輸羅陀是貞節的,這孩子是王族的血統。所以大家如獲珍寶,趕緊將孩子抱起來,證實了耶輸陀羅是清白,這樣讓她過了這關,險要的關。因為這樣,羅睺羅在皇宮裡,大家疼惜,大家愛護。

舍利弗為羅睺羅師父。這就是沙彌,最初的第一位,就是羅睺羅。

羅睺羅出家了,但是,小沙彌在比丘群中,雖然是很可愛,但是很調皮,這種又調皮又是可愛,僧團人人也是很寵他。他是佛陀的兒子,是國王的孫子,也是在王族中來出家的人,所看他長大的親人,所以大家很疼愛他,因為這樣,所以他很調皮,養成了愛捉弄人。有時候,人家若要來見佛,明明佛就在裡面,就在外面跟人家說:「佛陀不在哦,佛陀行腳出去在外。」讓人很遠的地方來,這樣失望回去了。明明佛陀就不在,他就出去外面,就說:「佛陀在精舍裡面哦,可以見到佛是福啊!」大家就要來見佛,一場空啊!常常這樣在捉弄人。這個消息,佛陀知道了。有一天,佛陀從外面回來,看到羅睺羅,就很嚴肅,都不和羅睺羅說話,也就這樣很嚴肅。進到裡面坐下來,儘管羅睺羅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頂禮,向佛陀問安,佛陀都是嚴肅不回應他。他看到佛陀這麼嚴肅,好像自己也很惶恐。

這當中,應該是洗腳的時間到了,羅睺羅就趕緊去將盆舀水來,自己就這樣在佛陀的面前,蹲下身來,將佛的腳捧到水桶裡,很溫馴地為佛陀洗腳。

洗好腳了,擦乾,水要捧去倒掉時,佛陀就開口說:「羅睺羅,洗完腳後的這盆水,你可以喝啊!」羅睺羅抬頭看佛,「不可能啊!佛陀,您的腳剛才從外面回來,是這麼髒,用水洗過了,腳是乾淨,但是水是髒的,我要怎麼喝啊?」「是啊,羅睺羅,你現在的內心,和這盆水一樣的骯髒。水本來是清淨的,但是因為腳骯髒,洗過腳,水就是骯髒的。跟你一樣,原來你是在王宮,你年幼,天真無邪,你的心很清淨,來出家了,但是你在僧團中,過了一段時間,不但你的心沒有好好淨化下來,你卻是污染了你的心。你這樣對人,這種說謊話、打妄語,我不在,你說我在;我在,你說我不在,這種打妄語,捉弄人,這讓大家,現在你說的話,誰願意相信你呢?你想要出家,你想要學法,將來你也應該去說法的人,你現在說話沒人要相信你,你和這桶水一樣,你失去了做人的本性,失去了你的人格。」

羅睺羅說:「我知道了。」佛陀就說:「拿去倒,水倒掉。」但是佛陀就說:「羅睺羅,這個桶子拿去裝飯。」羅睺羅又想:「不對啊,佛陀,飯是在缽裡面,桶子是已經洗過腳,水是髒的,桶子也是髒的,怎麼現在叫我裝飯來吃呢?」「對啊,羅睺羅,你現在的心,同樣與這個桶子一樣,已經是污染了,你沒有想要完全將它洗清淨,已經污染過,這個桶子不能裝飯,就如你污染過的心,你若沒有經過一番清洗,你這個心還是習氣還在。」羅睺羅又更懺悔了,頭這樣低下來,不敢抬頭看佛。

佛陀就桶子用力踢過去,羅睺羅嚇到了,看到那只桶子在那裡轉啊轉啊,轉就倒扣下去。佛陀就說:「羅睺羅,這個桶子現在已經倒扣下去了,你還能上面再裝水嗎?」「佛陀啊,這個桶子要再裝水,要反過來才能裝水。」佛陀說:「對啊,這個桶子既然是這樣,不能裝水,也不能裝飯,也已經骯髒了,這個桶子現在有什麼用呢?」羅睺羅就說:「是啊,這個桶子,是這麼粗糙便宜的東西,沒有用,就將它丟掉吧!」

佛陀就說:「就是像你!已經沒有用了,人家就要將它丟掉,就像你這樣,不懂得要懺悔,就是沒有用。沒有用,就要將它丟掉了,跟你現在,大家唾棄你,一來,你自己污染你的心,已經是無可作用了,人家不會相信你了,你還不懂得要懺悔,這樣更沒有用了。你認為這是很粗糙便宜,對啊,你就是已經變成,一點價值都沒有的人了,你這輩子就等於廢棄了。」很嚴厲地向羅睺羅這樣的教誡。

羅睺羅開始流淚了,抬起頭來向佛陀說:「佛陀,我知道我應該懺悔了,我要透徹、徹底地懺悔,我要修行,我再也不敢,不敢再這樣捉弄人了。」

佛陀開始就跟他說:「是啊,羅睺羅,說一個故事給你聽。」佛就說,過去過去有一位國王,兩國相爭的時候,他有一隻大象很勇猛,要出征時,他就將牠的身上,腳,四隻腳都綁著很利的刀槍劍戟,全身,牙也綁著很利的矛、劍,都為牠綁著,這些很多的武器,都綁在這隻象的身上,讓這隻象去作戰。

但是這隻象開始要作戰時,牠把牠的鼻子收進來,只有身體向前衝。故事說到這裡而已,羅睺羅不知道意思,佛陀就說:「這就是譬喻,一隻象都很強壯,身體穿著鐵甲,四肢都綁著利器,連牠的象牙都有利器。

但是牠最軟弱的就是那個鼻子,象牠都知道,萬一鼻子若受到刀槍的傷,牠的生命就休了。所以這隻象要懂得護鼻,保護鼻子。所以,你是人啊,你難道不懂得保護你的慧命嗎?生命就是隨日過,現在你也是青少年的時候,不是幼年了,現在你應該,要護你慧命的時刻。」

羅睺羅更加透徹了解了,「佛陀,我發誓再也不會犯錯了。」

佛陀嚴格教誡。羅睺羅從童稚天真純潔,從此開始就是「直心入道無染」。

以童真入道,直心,直心無染,就這樣「圓鏡」,大圓鏡智,自然明淨,再也沒有骯髒的東西來污染他。他的心鏡保持很乾淨,大圓鏡智。

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

「蹈七寶華」,那就是「以有七覺因行」,七覺因行,那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其中的法。這個「蹈」的意思,那就是用腳走路的意思,「蹈」就是以腳走路,用腳走路。

是羅睺羅所踏的是步步蓮花。蓮花,那就是表示果上的莊嚴。「華」是代表妙行,很奧妙。就是修行不是讓人看得到,事事心不離道,這種老實修行。「由因行證果」。

「七覺分」:因行

一、  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二、  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三、  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歡喜

四、  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

五、  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六、  定覺分:謂心住一境而不散亂

七、  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擇覺分」,懂得選擇,選擇諸法的真偽。

「精進覺分」,「修諸道法」,「無有間雜」,很專心,沒有雜念。

「喜覺分」,沐浴在佛法中,「契悟真法」。

「除覺分」,「斷除諸見煩惱」。都要斷除。

「捨覺分」,「捨離所見念著之境」。過去的見解、習氣都沒有執著,完全棄捨。

「定覺分」,「心住一境而不散亂」。

「念覺分」,「思惟所修之道法」。要很專,心要定,要專,念要專。

 八正道分:

一、正見

二、正思惟

三、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四念處:

一、身念處

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

四、法念處

四正勤:

一、已生惡令永斷

二、未生惡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長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如願滿足

二、精進如意足:所修之法如願滿足

三、念如意足:所修之法如願滿足

四、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如願滿足

五根:

一、信根:信三寶四諦

二、精進根:勇猛修善法

三、念根:憶念正法

四、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

五、慧根:思惟真理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

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學佛,「三十七助道品」就是基礎。那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些合起來就是三十七品,這就是修道重要的資糧。

佛陀向羅睺羅所要授記,他將來成佛,號「蹈七寶華」。這個「七寶華」是在「七覺支」、「七菩提分」,其實是含蓋了,「三十七助道品」,意思就是說,所修的行是很根本,最根本的道路,這樣走過來的,這叫做「蹈七寶華」。一步一步如腳踏蓮花,三十七品就等於,這三十七朵的蓮花。但是在這裡說「七寶華」,就是含蓋著「三十七助道品」,這個莊嚴,步步蓮花走過來的路。

如來藏是藏真如,真如就是這個道理,只要你願意付出,如來藏在日常生活中,在真如本性裡!(2022.03.13 夜)

台長: Tellme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