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3-06 21:41:12| 人氣20,1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五百弟子受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證嚴上人開示】

入禪思門 靜思惟觀眾生機 

入智慧門 以智慧照了義理

入總持門 諸惡不生持善法

入辯才門 一切法辯說無礙

佛陀說法,前後次序,很用心叮嚀交代,讓眾生清楚佛法的起頭,就是佛一片真誠的心,大地眾生都能覺悟,與佛平等的境界。

「佛」這個字叫做覺,所以稱為佛,這個覺,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稱為佛,從塵點劫以來,成佛的,諸佛道場也有很多人聽法,無不都是為了求覺道,以覺者的心懷,這樣鋪著路讓我們走過來,走到與覺者同等,是平等的。這是諸佛覺者的心懷,希望人人與佛平等。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現相成佛,若要成佛,要跟他一樣棄小向大。

佛要心路風光,我們無法去體會,所以不得不用事、相來為我們解釋,種種的譬喻,有人、有事,有這樣的形象。

從「四諦」法,而「十二因緣」法,而到「六度萬行」,從「阿含」而「方等」,而到「般若」,一直到轉入「法華」。

「華嚴」是佛陀的心地風光,「法華」是從「阿含」、「方等」、「般若」轉入於「法華」。

花就是果,用來譬喻這個果也是花的開頭,花與果是同時(意指蓮花是花果並生)。以《妙法蓮華經》來譬喻回歸到如來的本性。

「禪」,就是正思惟,好好地想,思想、觀念,不要偏差,要正知、正見、正思惟,在日常生活中落實。

智慧,是修行的目標。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智慧,偏偏無明把它遮蓋起來。

「總持門」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所有的法都要了解。

入總持門,善惡法很清楚。善法,要及時把握;惡法,要及時停止。

諸惡不生,善法要趕緊增長,這叫做「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

些法都了解之後,就「入辯才門」,能得「四無礙」辯才,那就是「四無礙智」。

對法、對義理、對說法,很歡喜,這都是叫做「四無礙智」,「一切法辯說無礙」。

靜思惟修;諸善及時把握濟貧救困,感恩人間即是菩薩修善增福因緣道場。

入智慧門:善解人間苦集滅入淨菩提。

「靜思惟修」,就是要「諸善及時把握,濟貧救困」。

佛講法都不離開「四事」(說法、領解、述成、授記)。

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就是最簡單四事。

四事,「苦、集、滅、道」也是四事。

四事,有淺、有深,淺的就如「四攝法」一樣,布施、利行、愛語、同事。

聲聞弟子等有上中下機人,解佛心本懷得授記有前後,譬喻品舍利弗首獲受記別,藥草品受潤四大弟子得記。

佛對發大心持大乘,菩薩法之弟子授與將來必當得成佛之預約記別,中根之迦葉等四大聲聞回小向大,授記品為四人說當來作佛授記別。

每一尊佛的過程,修行所得的,體會天地宇宙虛空法界,真理,都是一樣,所以叫做佛佛道同。

富樓那,華言叫做滿願,是因為父親為了要祈求,能得到孩子,所以在江邊祈禱江神賜子。他向天禱告,希望能夠得到孩子,這個時候剛好江水也滿了。再者,禱告之後,祈求之後,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七寶器,又是裡面很多的寶物,似乎夢中這個寶物,進到他夫人的懷胞裡。果然他夫人懷孕了,就這是滿父親的願,所以這樣,他的名字叫做滿願。

又一說,富樓那,他是一位善知識,他是一位很善解人意,也能將觀念偏差用心去輔導,是一位人中的善知識,所以叫做滿慈子,華譯叫做善知識,也叫做滿慈子。

佛的弟子中,是善解佛意,說法第一。他很了解佛的心懷,佛為大地眾生教育的心意,富樓那是最了解佛心意的人。所以「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

富樓那所具十德:

一、善知法義

二、能為宣說

三、處眾無畏

四、辯才無礙

五、方便巧說

六、隨法行法

七、具足威儀

八、勇猛精進

九、身心無倦

十、成就威力

第一就是「善知法義」,第二是「能為宣說」,他了解法之後,他就願意到處去講法。

第三,是「處眾無畏」,人再多,他還是同樣處眾無畏,他有很充足的法,什麼樣的外道來,他都沒有懼怕,所以處眾無畏。

第四,「辯才無礙」。第五「方便巧說」,對人說法,他用方便法,佛陀是這麼教,他就這樣對機投教。

第六「隨法行法」。看這個法,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他就是身體力行這樣去行。

第七是「具足威儀」。

第八,他「勇猛精進」,一點都不懈怠,他要學佛所說法,一點都不懈怠。

第九,「身心無倦」。絕對是精進,絕對不會認為:我學很多了,我能夠對人講很多法,我就休息。

第十,「成就威力」。他有這股說法的威德的力量在。

【證嚴上人開示】「聞佛覺性慧海,體解大道諦理,方便隨宜說法,機應教法修持,心淨體解大道,法喜暢開心懷。」

學佛,絕對是要聽法反黑歸白,過去人生的懵懂,現在,反了過去無明、懈怠、放蕩的人生,回歸回來,不受污染,勇猛精進,體悟佛法,從聞法入心,覺悟本性,自然累積,智慧如海。

佛陀的覺性慧海,是清淨無染,為了要人人真如本性覺醒過來,無污染,清淨與佛同等,這是佛陀的慈悲,這是體解大道的諦理,慧海諦理,這種智慧如海,真如的妙法,道就要行,要真身體力行,光是聽了解了,沒有身體力行,不叫做精進。

佛陀要為弟子授記,要看弟子是不是,根機已經願意接受大乘法,是否願意發心身體力行,願意了,開始發心了,他才開始要授記。

眾生,所看到、聽到的法,都是未曾有,都很歡喜。「得未曾有」,有三種勝事:

第一,就是「聞諸佛智慧方便」;

第二是「聞聲聞得受道記」;

第三就是「聞諸佛大自在力」,所以叫做「得未曾有」。

聞法,聽法要用心聽、真心聽,要殷勤精進聽,聽法入心,會歡喜,日日精進、踴躍精進,問心無愧,這樣能夠心常常輕安自在,這樣才能踴躍,這種內心解悟的歡喜。

【證嚴上人開示】「至誠意念身行敬禮,心生敬仰專注慈顏,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於世獨尊德無等倫。」

佛德是萬德莊嚴,這是累生世所修,佛陀既然塵點劫,累生世隨眾生的五道流轉,佛的悲智雙運,他還是一樣隨著眾生,為了救度眾生,所以不斷修行,不斷現相人間,不斷悲智雙運,所以這樣長時間不斷不斷累積,所以佛具萬德。

(二○一六年,在過年前,台南這場地震,災難很大,台南的慈濟人就如菩薩一樣,不顧自己,就是投入去做救災的工作,沒有大年夜、沒有圍爐,不顧現在是在過年。我們大家說過年到了,要準備了,小年夜,隔天是大年夜,偏偏這個災難是在小年夜,這樣天未亮,在凌晨三點多的時候,五十七分,忽然間天搖地動,驚醒了多少人,惶恐啊!回頭看,房子,多少人的房子已經這樣裂開了,輕的是裂了,較重一點的是牆壁掉下來了,再更重的,柱子也已經受損了,這是很多人在夢中驚醒。

慈濟人,人間菩薩,這一醒過來,第一個念頭,我們平安,趕緊要了解周圍,到底大家怎麼樣呢?趕緊布達人人,問安,「你有平安嗎?」「平安。」互相互相,大家趕快互相問:「你們的周圍如何?」「周圍差不多。」「你們的周圍如何?」「附近的大樓倒了。」有多廣、有多少?大家趕緊約定時間,集中來臺南靜思堂,成立了救災關懷協調中心,就開始啟動了。

在靜思堂凌晨四點多,全都集中過來了,開始了解,到底哪個地方的大樓倒了呢?哪個地方有災難?趕緊分成幾條線去看。這就是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三點五十七分,這樣一動起來開始,慈濟人就是這樣分工、分組,分幾條路線、幾個組次,這樣開始。

天亮了,所看到的慘不忍睹啊!救災的人這麼多,救人出來了,從天暗暗的開始一直救起,第一個、第二個,愈來要救的人是愈困難了。

慈濟人就開始在災區,是要如何來膚慰呢?生還者在著急他的家,大樓裡面還有出來的親人呢。在那個地方開始張羅,天亮了,給救難的人,與受驚也受災的人,要有一個熱騰騰的飲食,這就是第一天的開頭。

一直一直,這樣七、八天的時間,在那個地方,每一天,雖然大家說要過年了,怎麼有辦法過年呢?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晚上叫做小年夜,但是這天已經開始是開始了,已經不知道什麼叫做過年了,救人要緊,付出重要。

隔天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大圍爐了,大年夜,他們哪有心情呢?同樣在那地方守夜,有的大體已經出來了,家屬很孤單,慈濟人就去那個地方,陪伴著家屬。

一位家屬,兩個慈濟人,這樣在陪伴,什麼叫做年夜呢?沒有啊!大家都是這樣苦眾生之苦,痛眾生之痛。這些人沒有禁忌,我們一般的世俗人,將要過年了,都要注意,要說好話,不要說到一句壞話、不吉利的話,我們要做的都要用吉利的。

救人最重要。這就是因為正知、正見、正思維、正業、正行,這一切全都是正常。菩薩在人間,就是要為苦難眾生付出,苦眾生之苦,痛眾生之痛,這叫做「德」。

付出這分愛,這就是增長一分的智慧,增長一分的德行,有德、有行,所以增長慧命。

在這當中,到了後來真的很需要,人手還要再增加,從臺北,從臺中,總是北、中、南,屏東、高雄大家有經驗的,國際救災,或者是幾十年來投入,最有經驗的人趕緊去幫助。大家就說高雄慈濟人很有經驗,對要如何在那個重災區,如何來布置?要如何去膚慰?要如何去設點?在這凌亂當中,要如何讓它整齊起來?因為高雄,在前年(二○一四年),氣爆之前,有一次是在澎湖的空難,高雄與澎湖的慈濟人,在那種混亂中投入,他們這樣去付出的那個經驗。

佛法就是要這樣了解,在人群中這樣累積起來,所以「於世獨尊,德無等倫」,不斷慧命成長,不斷累積我們在人間救度眾生的因緣與經驗,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三周說法:

法說周

譬喻周

宿世因緣周

學佛,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是我們的典範。修行,他願意這樣付出,付出才叫做菩薩,既來到人間,就是要於人間度眾。

眾生苦,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苦眾生之苦,痛眾生之痛,在人群中來成長的智慧健全慧命!(2022.03.06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20,144)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五百弟子受記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五百弟子受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