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1-14 21:27:43| 人氣12,8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方便品 讀書心得筆記(七)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法華經》的法,和過去佛陀隨機說法,權巧方便,真的「非可言喻」,無法用言語來譬喻到底相差多遠。 

醫師,以病人為師,修行者以天地萬法為師。天地萬法無不都能啟發心與性。 

佛所說的解脫法,凡夫誤以為二乘的涅槃,就是佛的究竟法。這就是凡夫我慢與我執在此停滯住,沒有往前再精進。 

涅槃,不是代表人死了叫做涅槃。

圓寂或是寂滅,寂就是心已經沒有變易生死。

什麼叫做變易?心有四相:生、住、異、滅。心會變異,生起了一念好念,這念好念就去行好事,住在行好事、好念之中;境界一來一轉變,產生出惡念。這全都是由不得自己的凡夫心。這還不得寂滅、不得圓寂。

 「圓」,就是圓滿的意思。

修行,就是要修得能夠,心很平靜,這叫做「寂」。心要寂,滅掉了外面所誘惑的事情,就能蠲除、滅掉煩惱,這樣才叫做「寂滅」。 

慈濟人,人人有信心,很多關關卡卡的困難,都說要克服,那就是使命必達,克服萬難,使命必達。

這就是勇敢的信力,發大心,一定要勇敢,一定要相信法。同時還要有力量,要有勇敢的力量,否則很快就會退失道心。 

何謂「四眾」? 

第一種,就是發起講經的人。《法華經》中,在座的人,如舍利弗,他為了要瞭解,佛陀到底內心的本懷,佛知、佛見,所保護著的微妙法是什麼?他代替四眾來請法,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舍利弗要請三次,佛陀開始講這部經。舍利弗就是,請佛說《法華經》的發起眾。 

第二種,就是「當機眾」。當機眾就是常常隨在佛的身邊,所有的法,他們都有聽到,全都依教奉行,各人得各人的心得,各人修各人的行,還未完全透徹。這千二百五十人,也是叫做「當機眾」。 

第三種,是「影響眾」。這影響眾就是他方來助佛宣法,宣揚佛法的菩薩。彌勒、文殊、觀音、普賢等等,這全都是來助道場的人。他方菩薩到來,這叫做「影響眾」。

第四種,叫做結緣眾。就是一般下根機的人,德薄、福淺的人。根本聽不懂,也發不起大心常說,結緣啦! 

舍利弗知道,全場四眾的心境通通有疑念。所以代替大家請示佛。

佛心就是諦,真諦的道理。佛陀他的內心所護念的、所保護著的,心心念念,就是真諦的道理。

入佛門、契佛理,一定要先斷絕疑心;要斷絕疑心,一定要有大信力;要有大信力,要有大根,要有大根機的人,才能有大信力。

智慧就如日月光一樣,它能夠照耀盲冥黑暗。舍利弗是智慧第一,還是同樣稱佛為「慧日大聖尊」,可見佛陀的智慧,就如天上的日與月。

修行若能,轉向佛知、佛覺,這樣就是盲冥黑暗就完全消除「一燈點燃千燈亮」。

瞭解佛法之後要將佛法不斷傳出去,傳出去能夠讓這個娑婆世界,更加明亮。如《法華經》中,文殊菩薩引述了,二萬日月燈明佛,在人間教化眾生。

「四無所畏」。第一是「一切智無所畏」。佛陀「一切智無所畏」,就是能夠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很正確、明知,很清楚明瞭的知見說法。

第二,「漏盡無所畏」。也就是說惑業生死俱盡。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佛陀邪魔外道的法破除,破除邪魔外道之法。 

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讓人人,能夠脫離這種六道輪迴,或者是解脫心靈無明覆蔽。 

日常生活中,貪、瞋、癡、貢高、驕傲,或者是懷疑的心等等,若能漸漸將之去除,時時自我警覺,自然這無明之源會漸盡,就能「成就福慧圓滿」。 

「不可思議」就是諦理之深妙。「諦」是真理,真實不偏差的道理,而且是超脫、清淨的道理。「諦」是出世間、清淨無染之理。

道理深奧,叫做「妙」;事相希奇,叫做「不可思」。

凡夫的心,就如芥子那麼窄小,和佛陀的包容宇宙,相差很大。所以這樣的心、這樣的智,知識,或者是智慧,要能夠體會佛的知見,還是離得很遠,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很多慈濟人,還有小朋友說,都發願說:我願意做小螞蟻,跟著師父來轉動須彌山。螞蟻若合群起來,也能轉動須彌山。這就是「一芥子能容納須彌山」,「一毛孔中能容納四大海」。

學佛,只要肯用心,出世、入世的道理,無不都是在內心。佛陀的教育,就是啟發內心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人人本具,自己啟發出來,與佛的大智、大知、大見,也相同。 

修行,益友很重要。 

「善知識不得暫離」,不要遠離善知識。若是惡知識,不得暫近。

「境來熏心」無論是什麼樣的環境,心很快就被它影響。 

佛陀在世時,有一天,佛與阿難走在市集的地方,看到有人在賣香,在製香。包住香柴的紙,一陣風就將它吹起,吹到門口的地上。 

佛陀正好走向那個地方,看到從香店飛出來的這張紙,佛陀就跟阿難說:「阿難,將那張紙撿起來。」

阿難真的去將紙撿起來。

佛陀就說:「你將這張紙放在手上,用雙手將紙合起來。」過了一點點時間,經過了一點點時間不多久,佛陀就向阿難說:「阿難,你將紙放下來。」阿難真的就將紙放下來。佛陀就說:「你這雙手靠近你的鼻子聞看看。」阿難真的將雙手靠近鼻邊,聞聞看。 

佛陀說:「如何?你的手。」

阿難說:「我的手很香。」

「阿難,你知道嗎?這雙手為什麼會香?」

阿難就說:「這個香氣是從那張紙來的。」

佛陀就說:「你知道這張紙為什麼會香嗎?」

阿難就說:「因為它是從香店,製香店飛出來的。」

「為什麼製香店會飛出這張紙?」阿難這樣想:「應該這張紙是包裹著香柴,所以這張紙,被一陣風吹出來,我去把它撿起來,經過放在手中,所以這樣我的手才會香。」 

佛陀就說:「你分析得很對。這張紙正好從包過香柴,離開這個香柴,被風飛出來的。所以,紙香,你的手接近紙,手就會香。紙是包香柴,所以紙會香。這就是如益友,比如你常常和善的人在一起,你會時時做好事、造福人群。」

阿難知道了,信受奉行,知道佛陀所教的,這個譬喻的教法,他知道應該要多親近善友。 

在市集上,不遠的地方,從香店再過去不遠,大家在賣魚、賣肉、賣菜等等,就是一個市集。他就看到一間賣魚的店,將魚運到店的地方,魚用草編起來的繩子 ,用這樣來綑魚,到那個店的地方,將草編起來的繩子,已經解開了,草蓆就丟在旁邊、門口。 

佛陀就跟阿難說:「來,阿難,你將綑魚的草,從那個草堆裡,你去拿幾條草起來。」阿難真的就去拿幾條草,將它拿起來。

佛陀就說:「來,你同樣放在手中。」

阿難同樣照常,將草整個整團放在手裡。

佛陀就說:「放一會兒。經過少時,過一陣子後。佛陀就說:「再把它放回去。來,你聞聞手。」

阿難同樣,還沒拿到鼻邊,阿難就說:「佛陀啊!這手很臭,不可聞。」

佛陀就說:「是啊!為什麼你的手會臭呢?」「我剛剛拿著草,這個草……」

佛陀就說:「草為什麼會臭呢?」

阿難就說:「這不就是剛才在魚店,綑過魚的草,所以它腥、它臭。」 

佛陀就說:「是啊!這種臭。看,你拿過草之後,兩隻手還沒有拿到鼻邊,你就喊臭不可聞。阿難,我們若交朋友,去親近到惡知識,這樣和手去摸到臭的東西一樣。知道這個人是惡,你和他親近,別人看到你,也把你當成和那個惡人一樣。所以,我們不要去親近惡知識。」 

佛陀的教育是隨根、機會。阿難是佛陀身邊的人,時時隨境逗教,這個境界是什麼,佛陀就用什麼樣的方式,趕緊向阿難教育。所以,阿難在佛的身邊,所受的教育,無論是人、事、道理等等,阿難都很充足。 

所以修行,善知識不得暫離,一定要跟善知識跟緊一點。「惡知識不得暫近」,與惡知識,不要在一起。

初學佛,《三十七助道品》是非常重要。《三十七助道品》也是道場。 

修學佛法之處所,也是道場。法入心,法在行中,都叫做道場。

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三昧,就是禪定。若能心時時行茲在茲,專心做一件事情,專心聽法。聞法信受。若能信受奉行,這念心叫做「調直心」。 

佛陀的教育要感父母恩、要感三寶恩、要感天地恩,還要再感眾生恩。所以發心立願,「四重恩」要身體力行。 

學法、聽法,隨著經文對每一段、每一句話,都有很深,難思、難議,要解釋也是很困難,但是要用心去思考智慧深入,微妙的道法。(2022.01.14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2,836)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方便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方便品 讀書心得筆記(八)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方便品 讀書心得筆記(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